基本信息
书名:集成电路系统设计、验证与测试
定价:62.00元
作者:(美)Louis Scheffer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0302149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是“集成电路EDA技术”丛书之一,内容涵盖了IC设计过程和EDA,系统级设计方法与工具,系统级规范与建模语言,SoC的IP设计,MPSoC设计的性能验证方法,处理器建模与设计工具,嵌入式软件建模与设计,设计与验证语言,数字仿真,并详细分析了基于声明的验证,DFT,而且专门探讨了ATPG,以及模拟和混合信号测试等,本书还为IC测试提供了方便而全面的参考。
本书可作为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以及集成电路工程的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即以高等院校师生的常备参考书。
目录
部分 介绍
章 引言
1.1 集成电路电子设计自动化简介
1.2 系统级设计
1.3 微体系结构设计
1.4 逻辑验证
1.5 测试
1.6 RTL到GDSII,综合、布局和布线
1.7 模拟和混合信号设计
1.8 物理验证
1.9 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
参考文献
第2章 IC设计流程和EDA
2.1 绪论
2.2 验证
2.3 实 现
2.4 可制造性设计
参考文献
第2部分 系统级设计
第3章 系统级设计中的工具和方法
3.1 绪论
3.2 视频应用的特点
3.3 其他应用领域
3.4 平台级的特点
3.5 基于模型的设计中计算和工具的模型
3.6 仿真
3.7 软、硬件的协同综合
3.8 总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系统级定义和建模语言
4.1 绪论
4.2 特定领域语言和方法的调研
4.3 异构平台及方法学
4.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SOC基于模块的设计和IP集成
5.1 IP复用和基于模块设计的经济性问题
5.2 标准总线接口
5.3 基于声明验证的使用
5.4 IP配置器和生成器的使用
5.5 设计集成和验证的挑战
5.6 SPIRIT XML数据手册提案
5.7 总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多处理器的片上系统设计的性能评估方法
6.1 绪论
6.2 对于系统设计流程中性能评估的介绍
6.3 MPSoC性能评估
6.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系统级电源管理
7.1 绪论
7.2 动态电源管理
7.3 电池监控动态电源管理
7.4 软件级动态电源管理
7.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处理器建模和设计工具
8.1 绪论
8.2 使用ADL进行处理器建模
8.3 ADL驱动方法
8.4 总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嵌入式软件建模和设计
9.0 摘要
9.1 绪论
9.2 同步模型和异步模型
9.3 同步模型
9.4 异步模型
9.5 嵌入式软件模型的研究
9.6 总结
参考文献
0章 利用性能指标为IC设计选择微处理器内核
10.1 绪论
10.2 作为基准点测试平台的ISS
10.3 理想与实际处理器基准的比较
10.4 标准基准类型
10.5 以往的性能级别MIPS、MOPS和MFLOPS
10.6 经典的处理器基准(早期)
10.7 现代处理器性能基准
10.8 可配置性处理器和处理器内核基准的未来
10.9 总结
参考文献
1章 并行高层次综合:一种高层次综合的代码转换方法
11.1 绪论
11.2 技术发展水平的背景及调研
11.3 并行HLS
11.4 SPARK PHLS框架
11.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3部分 微体系结构设计
第4部分 逻辑验证
第5部分 测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说实话,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厚厚的,感觉像是沉甸甸的知识块被压在了一起。封面设计得挺朴实,那种理工科书籍特有的简洁风格,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直奔主题。翻开内页,排版清晰,图表绘制得非常专业,线条流畅,一看就是下了大功夫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概念时那种循序渐进的处理方式,不像有些教材上来就是一堆复杂的公式和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这本书像是请了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导师,耐心地为你拆解每一个复杂的电路模块,从最基础的逻辑门如何构建,到整个系统如何协同工作,都讲解得深入浅出。特别是关于设计流程的描述,简直就像是拿到了一份业界标准的“操作手册”,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指导和注意事项,这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程能力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最大的福音。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读一本教材,而是在跟着一位真正的专家进行项目实战的预演。那种对细节的把控和对潜在问题的预见性,让人对作者的专业水平肃然起敬。
评分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是“硬核”级别的,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只能在理论考试中拿高分的书,而是那种可以让你立即带到工作台前翻阅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书。我欣赏它在软件工具链选择和使用上的客观评价,没有偏袒任何一家商业巨头,而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推荐了最适合特定场景的方法论。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关于可测试性设计(DFT)的介绍,非常系统化。在现在的集成电路制造中,DFT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很多教材往往一带而过,这本书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阐述扫描链的插入、边界扫描的实现,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来降低测试成本和提高良率。这体现了作者对现代IC工业流程的深刻理解,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而不是抱着过时的知识体系不放。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虽然内容是技术性的,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逻辑的美感。它不会像某些翻译过来的技术文档那样生硬晦涩,读起来有一种非常顺畅的“水流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验证”和“测试”章节的处理,这是很多初学者容易忽视但却是项目成败关键的环节。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测试向量,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健壮的测试平台,如何使用仿真工具来模拟极端工作条件,以及如何从测试结果中反向推导出设计中的潜在缺陷。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远比记住几个公式更有价值。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一个高处俯瞰整个IC设计的生命周期,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个小小的模块实现。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贴合实际的工程挑战,很多时候,你都能在那些看似虚拟的场景中,找到自己曾经遇到或者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难题的影子,这让知识的迁移性大大增强。
评分对于一个工程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系统思维”的强调。设计一个芯片,从来都不是简单地把一堆模块拼凑起来,而是要考虑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以及如何在成本、性能和功耗之间找到那个“甜点”。这本书贯穿始终的线索就是这种全局观。无论是协议层面的对接,还是物理层面的约束,作者总能引导读者将注意力从单一的门电路拉回到整个系统的性能指标上。我发现,自从开始认真研读这本书后,我在自己参与的项目评审中,提出的问题角度都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了,不再仅仅关注代码或电路图本身,而是开始质疑设计的边界条件、鲁棒性和长期维护性。这是一种知识带来的质变,它重塑了我的问题解决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它不像那种只停留在表面概念介绍的入门读物,也不是那种只有资深博士才能理解的纯理论专著。它恰恰卡在了那个“黄金分割点”上——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支撑,又有极其丰富的工程实践指导。比如,当谈到版图设计和功耗优化时,作者会毫不犹豫地引入实际的物理限制和制造工艺的考量,这立刻将抽象的数字电路提升到了真实的半导体物理层面。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消化其中关于时序分析的部分,作者用近乎艺术家的细腻笔触,将复杂的时序路径分解、量化,并通过大量的图示来辅助理解,即便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复杂概念的读者,也能建立起一个坚实的框架。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从“想法”到“芯片”的全景路线图,而不是仅仅聚焦于某个孤立的技术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