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刘霞,儿童心理咨询师、资深教育工作者、畅销书作家。多年来致力于对提高儿童生活幸福感,以及塑造儿童健康人格的研究,目前已经出版过多部儿童教育类书籍,为大量家庭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
目 录第一章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 // 002
爱与溺爱是完全相反的两件事 // 006
家长要保持一致的爱 // 010
稳定的爱的环境,才能带给孩子满满的安全感 // 013
当心孩子有“找爱心理” // 017
三种父母相处模式,易给孩子造成童年阴影 // 021
第二章 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是无与伦比的童年珍宝
别阻止“小淘气”的探索 // 026
创造最利于孩子探索的物质环境 // 029
别用成人的思维,破坏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 // 032
家长越引导,孩子越好奇 // 035
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激发他更高级的创造想象 // 038
第三章 “你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小孩!”——培养自信满满的孩子
把孩子当“小大人”一样尊重 // 042
表扬才能培养出自信的孩子 // 045
鼓励孩子多做自我评价 // 050
教孩子悦纳自己的不完美 // 053
鼓励“廉价的成功”,只会更伤害孩子的自信 // 057
因材施教,发掘孩子的独特潜能 // 060
第四章 打倒情绪“小怪兽”,教孩子做自己的情绪管理教练
营造好的环境,不留“情绪地雷” // 066
教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 // 069
用“共情”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 // 072
引导孩子合理地发泄情绪 // 076
教孩子使用理性大脑 // 080
第五章 爱的放手,帮“小大人”走出独立的第一步
孩子爱说“我不要”,是自我意识在萌芽 // 086
从让孩子自己吃饭开始,培养他的自理能力 // 089
放弃控制,给“小大人”选择和做主的权利 // 093
学会做个“懒妈妈”,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 096
让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 // 100
第六章 引导孩子多交朋友,打造“小小外交家”
当心“儿童社交恐惧症” // 104
抓住孩子的语言发育关键期 // 109
引导孩子发现朋友,营造内心的安全感 // 113
给孩子提供一个分享的氛围 // 117
孩子之间的事,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 120
当心“禁果效应”,尊重孩子交友的自由 // 124
第七章 善用兴趣和自由,唤醒孩子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年级现象”引起的早教反思 // 128
建立学习型家庭 // 132
物质奖励会毁了孩子的学习动力 // 135
别让功利性毁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 139
让孩子自主安排学习和玩乐的时间 // 142
第八章 “宝贝,不怕”——孩子的勇气教育要慢慢来
“吓唬教育”请适可而止 // 146
孩子胆小,全因家长的过度保护 // 149
别小看“贴标签效应” // 153
当心“恐惧环境训练”练出“习得性无助” // 156
帮孩子赶走怯场心理 // 160
发挥“榜样效应”,做孩子的勇气偶像 // 164
第九章 恰到好处的挫折教育,培养孩子乐观、阳光好心态
从婴儿期开始,做孩子的幽默感训练师 // 168
神奇的“快乐激素”——内啡肽 // 172
不要无条件地满足孩子 // 176
帮孩子定目标,不如培养目标感 // 180
培养孩子的逆商,提高他对逆境的掌控力 // 184
别急着批评孩子的半途而废,他可能是能力不足 // 189
第十章 孩子不仅要有好心态,更要有好的品德修养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道德标签” // 194
归因错误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 // 198
想培养孩子的诚信,就不要惩罚他的诚实 // 202
来自哈佛大学的“善良心理课” // 205
宽容的孩子更有好人缘 // 209
前 言母最好的爱,是在童年帮孩子建立“心理幸福感”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希望孩子能够从此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是,父母们可能并不知道,究竟哪些因素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童年的幸福密码到底是什么。
什么能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到幸福快乐?是高超的智商,还是没有压力、完全自由自在的生活?毫无挑战的童年,就一定是幸福的童年吗?
幸福并不是这样一种简单的自我满足,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永远保持热情和希望的状态。什么是幸福?世界卫生组织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幸福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以及社会生活上的相对完美状态,它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估,是镇定从容地面对各方的压力,是有所成效地学习和工作,是有余力地给他人或社会带来一些帮助或贡献。”
现在家长们知道,幸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孩子们如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就无法获得发自内心的快乐。
我们看到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在度过婴儿学步期之后,他们的好奇心和活力几乎被耗光了。他们焦躁、不快乐,常常感到厌倦,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和生活热情慢慢变得暗淡,他们的目标感好像消失了。
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具有巨大的潜能,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有机会和能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过上充实和美满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潜能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太过遥远,生活中的挑战阻碍了他们勇往直前的脚步,甚至消耗了他们天生的热情和快乐。童年只有一次,对每个孩子来说,开发潜能、实现自我的机会都无与伦比的珍贵,如果错过了,一生都将无法弥补。
那么,谁来帮助孩子?毫无疑问,是他最爱的父母。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在童年帮助他建立“心理幸福感”,这是一种根植于内心,源源不断地制造快乐和幸福的力量。
孩子一旦发现并掌握自己的力量,就能活力无限、茁壮成长,他们的生命力会蓬勃发展。对于孩子来说,心理幸福感会让他知道自己是怎样的人,以及自己能做什么。如果把童年的旅程比作一次大冒险,那么心理幸福感就像一台优良的发动机,它能带领孩子在平坦的道路上飞速奔跑,即使遇到糟糕的天气也能灵活地切换挡位,依然勇往直前。当然,拥有心理幸福感并不能让整个世界都围绕他运转,但是它能让我们的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它会让孩子终其一生都自信、勇敢、乐观,不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能积极应对,即使将来和父母分离,也能独立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儿童积极心理学》吸收国内外知名心理学专家的论点,在翔实的理论、实验的基础上,结合大量家庭教育的实例分析,在爱和归属感、自信、情绪管理能力、学习力、探索力、社交能力、品德修养等多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培养孩子心理幸福感的方法,尽量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希望《儿童积极心理学》能帮助家长带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融洽亲子关系,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在爱和幸福里成长。
《儿童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对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人生导师”,它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改变了我对孩子成长的认知和教育方式。作为家长,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焦虑,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他们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而这本书,恰恰能帮助我们跳出这种思维定势,看到孩子内在的无限潜能。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积极归因”的讲解,作者用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如何引导他们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的、可改变的因素,而不是内在的、固定的特质。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我们不是说“你就是个笨小孩”,而是引导他去分析是这次复习不够充分,还是题目太难,这样孩子就能从失败中看到希望,并愿意继续努力。这种引导方式,对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关于“幸福感”的培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简单地讲如何让孩子“开心”,而是教导我们如何培养孩子拥有长久的、内在的幸福感,比如通过感恩、乐于助人、追求有意义的目标等等。我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我的孩子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去帮助身边的人,我欣喜地看到他脸上经常挂着满足而幸福的笑容。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育儿的真谛,不在于给予孩子多少,而在于引导他们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评分阅读《儿童积极心理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充满爱心的导师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我是一名全职妈妈,每天都要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候真的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有些焦虑。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极大的慰藉和启示。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韧性”的阐述,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如何帮助孩子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不被打倒,而是从中学习,变得更加坚强。我记得有一个案例,讲的是一个孩子在考试中失利,但他没有因此气馁,而是主动分析原因,并和老师、家长一起制定了下一步的学习计划。这个案例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培养孩子的韧性,并不是要让他们“不怕疼”,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疗伤”和“重新站起来”。书中提出的“积极情绪”的培养方法也让我耳目一新,我过去总以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需求,他们就会快乐,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在的体验,比如感恩、希望、好奇心等等。我尝试着每天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件让我们感到开心的事情,或者一起列出我们想要感谢的人,虽然只是很小的举动,但我能感受到孩子的情绪明显变得更加积极。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育儿道路上的迷茫,让我更加有信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也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培养一个内心强大、阳光快乐的孩子。
评分《儿童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对于我这样一个新手家长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及时雨”。在育儿的道路上,我经常会感到迷茫和无助,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方向。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乐观主义”的培养方法,它并没有空谈理论,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具体而可行的练习,比如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如何帮助他们看到事件的积极面,等等。我尝试着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运用书中的方法,鼓励他们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我欣喜地发现,孩子变得更加坚韧,也更少抱怨。书中关于“感恩”的理念,也让我深受启发。我过去总是觉得,只要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他们就会快乐,但这本书告诉我,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充盈,而感恩就是培养这种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我开始引导我的孩子每天记录一件让他感到感恩的事情,我发现这样做不仅让孩子的心灵变得更加柔软,也让他们更加懂得珍惜。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一个内心强大、积极向上、充满幸福感的孩子的“心灵宝典”。它让我看到了孩子身上无限的可能性,也让我更加有信心,去迎接育儿过程中的每一个挑战。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心理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则是我近段时间以来读到的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作品。它不像一些学术书籍那样枯燥难懂,而是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生活化的方式,将积极心理学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自我效能感”的论述,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阐述了自我效能感对于儿童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比起直接给予孩子赞美,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成功体验,从而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念。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更多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并鼓励他们在过程中付出努力,我惊喜地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也更愿意主动去尝试新的事物。书中关于“情绪智能”的培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更是引导他们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绪,并做出恰当的回应。我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并尝试着去共情,我发现这样做不仅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也让他们变得更加懂得体谅他人,在与同伴的交往中也更加融洽。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循循善诱地引导我,如何更好地去理解和陪伴孩子,如何去播撒积极心理的种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茁壮成长,闪闪发光。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是《儿童积极心理学》,我在书店里偶然翻到它,当时就被它独特的书名吸引了。我平时对心理学领域很感兴趣,尤其关注儿童心理方面的发展,因为我有一个正在上小学的侄女,我总是想为她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心理支持。拿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带回家,从第一页开始仔细阅读。我惊叹于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且引人入胜,完全不像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书中并没有直接灌输什么“道理”,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案例,一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真实对话,来展现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章节,它颠覆了我过去的一些认知,让我明白鼓励孩子“你很聪明”不如鼓励他们“你很努力”,这种细微的差别对孩子的自我认知和面对挑战的态度有着如此巨大的影响。书中的方法论也十分实用,我立刻尝试着在与侄女的互动中运用一些小的技巧,比如在她遇到困难时,不再是直接帮她解决,而是引导她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并肯定她付出的努力。我看到她脸上洋溢出的自信和成就感,这让我深感欣慰,也更加坚信这本书的价值。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情绪管理、感恩心态、人际交往等多个方面,每一个章节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让我觉得仿佛找到了一本育儿百科全书,而且这本书还赋予了我更多关于如何引导孩子内在力量觉醒的智慧。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心灵的探索之旅,带我走进了儿童内心丰富而奇妙的世界。《儿童积极心理学》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让我这个长期关注儿童教育的观察者,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内在动机”的解读,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而有些孩子却显得那么被动。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如何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方法,而是深入剖析了兴趣的根源,比如好奇心、成就感、自主性等,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策略,来帮助家长和老师们营造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孩子内在动机的环境。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自主性,比如事无巨细地替他们安排一切,或者过多的干预他们的选择。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可能存在的一些误区,并促使我做出调整。书中关于“同理心”的培养,也让我深受触动。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忽略与孩子的情感连接,这本书提醒我们,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不仅是让他们理解别人的感受,更是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并建立更健康的人际关系。我尝试着在和孩子交流时,更多地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理解他们的情绪,我发现这不仅增进了我们之间的亲密感,也让孩子变得更加懂得关心和体谅他人。
评分《儿童积极心理学》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用睿智而充满爱的语言,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儿童内心世界的窗户。我一直觉得,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复杂而奇妙的过程,而这本书,则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实践指导,让我对这个过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复原力”的讲解,它不是教孩子如何避免受伤,而是教孩子如何在跌倒后,迅速站起来,并从中汲取力量。作者通过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阐述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心理韧性,如何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我尝试着在孩子遭遇挫折时,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明白,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次尝试的勇气。我欣喜地看到,孩子变得越来越勇敢,也越来越懂得如何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书中关于“成长型思维”的理念,也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了,与其总是夸奖孩子“你很聪明”,不如鼓励他们“你很努力”,因为后者更能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对挑战的渴望。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我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愿意挑战自己,也越来越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人生的哲学书,它教会我如何以一种更积极、更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成长,去陪伴他们,去见证他们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生活充满好奇的人,也喜欢从不同的渠道汲取知识。《儿童积极心理学》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通过朋友的推荐而接触到的。我当时对“积极心理学”这个概念本身就很好奇,再加上“儿童”这个限定词,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能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的“接地气”。它没有用太多生涩的理论术语,而是把复杂的心理学概念,通过一个个贴近生活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书中关于“希望感”的培养,我印象特别深刻,它没有讲什么高深的心理学模型,而是通过引导孩子去设想未来的美好情景,去设定小小的、可实现的目标,来一点点点燃他们内心的希望之火。我立刻联想到我自己的孩子,他有时候会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就垂头丧气,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直接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他建立积极的未来观。另外,书中关于“品格优势”的论述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总觉得孩子的性格就是这样了,很难改变,但这本书告诉我,很多我们所赞赏的优秀品格,比如勇敢、善良、坚持等,都是可以被刻意培养的。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引导我的孩子去关注和践行这些品格,我欣喜地看到他在行为上和心态上都发生着积极的改变。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陪伴孩子成长的深刻体验。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儿童的成长。《儿童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力量的方式,引导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本质。我一直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塑造和内在力量的培养。书中关于“心流体验”的阐述,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关于“玩”,更是关于如何在活动中让孩子体验到专注、投入和愉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我开始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这样的机会,比如让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入探索,或者鼓励他们参与需要深度思考和动手实践的项目。我看到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展现出的专注和热情,这让我深感欣慰,也更加坚信内在驱动力的重要性。此外,书中关于“社交技能”的培养,也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教孩子如何与人打交道,更是引导他们理解人际交往的深层意义,比如如何建立健康的友谊,如何解决冲突,如何有效地沟通。我尝试着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命令者”,我发现孩子变得更加愿意与我分享内心的想法,也更懂得如何在集体中与他人和谐相处。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赋能”我的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积极面对挑战的勇气,拥有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
评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在《儿童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中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长久以来,我们更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往往忽略了他们内在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地“育人”,而不仅仅是“教书”。我被书中关于“优势识别”的理念深深吸引,作者强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特天赋和闪光点,而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去发现并放大这些优势,而不是一味地纠结于他们的短板。我开始在课堂上尝试着观察每个孩子的特长,并设计一些能够发挥他们优势的活动,我发现孩子们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书中关于“乐观习得”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我一直认为乐观是一种天生的性格,但这本书告诉我,乐观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作者提供的具体方法,比如如何引导孩子用积极的语言描述事件,如何帮助他们看到事情的积极面,都非常有实践意义。我开始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技巧,我看到一些曾经有些消极或者胆怯的学生,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写给家长看的书,它更是一本指导我们教育者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孩子成长的宝贵教材,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为之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