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
定价:120.00元
售价:81.6元,便宜38.4元,折扣68
作者: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12109713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1.180kg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负责召集的“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内容涉及专业评估认证研究、教学团队与特色专业建设,课程及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适合在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教师、专家阅读。
部分 专业评估认证研究、教学团队与特色专业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与改革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与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与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色的建设与实践
对电子信息工程“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思考
国家特色专业中的多维结构教育教学创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日本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大连工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特色建设与人才培养
第2部分 课程、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
“电路”与“信号与系统”课程交叉内容处理方法的探讨
“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集成电路综合课程设计》课程建设规划
MATLAB在通信原理课程中的应用
大类培养模式下“自动控制原理”与“信号与系统”的内容整合
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课程中的双语教学初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设计与制造特色专业方向的探索与实践
信息类系列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对于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多门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和实现
高校电类专业开设新能源技术相关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探讨
“工程电磁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专业课程建设
基于鲁汶大学电信学院课程体系的思考
教改班“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模拟电子电路》重点课程建设的实施及探讨
“数据结构及应用算法”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设计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谈增值服务与本科教学改革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的改革尝试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信号与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以《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为例谈工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
着眼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开展EDA课程教学改革
第3部分 实验、实践教学和工程训练的改革与实践
《CMOS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课程设计实践
PC机与单片机控制的LED点阵显示实验系统
电路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内容的建议和讨论
“电视原理”课程实验平台设计
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电子科技竞赛与开放性实践教学的探讨
电子线路实验教学探索与研究
电子信息科学类工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实践体系
基于EDA技术的数字电路数字钟综合实验设计
基于层次面向差异全面改革实验教学
基于实验室开放系统的硬件建设与应用
基于校企合作选题的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的优化方案研究
交通信号控制电子教学试验系统研制
开放性集成电路教学流片平台的作用与建设
频率调制电路设计与调试常见问题研究
普通高校电子信息专业生产实习面临的困难与对策
浅谈高校计算机实验室开放
浅析通信原理实验课改革与探索
商科院校通信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探索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探索研究
数字电路系列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通信工程专业交通通信系统方向的毕业实习实践
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
通信工程专业实习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微蜂窝无线通信综合实验设计方法
我校电子专业生产实习改革与探讨
……
第4部分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从装帧和排版上看,作为会议论文集,它的设计必然是服务于信息的最大化传递,而非商业阅读的舒适度。这让我联想到那个年代的学术出版物特有的朴实与厚重感——也许字体略显密集,图表或许没有现在这般精美,但内容一定是扎实且经过严格同行审阅的。这本书的气场在于其“全国协作”的份量,意味着它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高校的顶尖智慧,力求形成一个相对统一且富有前瞻性的教学标准或改革方向。 它所探讨的问题,必然是跨越地域限制的普遍性难题: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如何评价本科毕业设计?如何构建跨学科的培养体系?即便时隔十多年,这些核心问题依然存在,只是载体变了。因此,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线”:看看当年他们是如何定义“合格的电子信息工程师”的。这种历史参照,对于当下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评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和对比维度,让人不得不审慎思考我们是否真正超越了十年前的困境。
评分这本厚重的文集,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和学术的严谨性。“2009年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协作会议论文集”,这绝非轻松的闲书,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学术档案,记录着十多年前中国电子信息教育界的一次重要思想碰撞。我能想象,当时的与会者们,那些站在教育前沿的教授和专家们,正襟危坐,热烈讨论着学科发展的新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阵痛,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加速的技术迭代。尽管我尚未翻阅其中的任何一篇具体文章,但仅凭这个标题,我便能勾勒出那一年高等教育领域对于“电子信息”这个核心领域的深切关怀与前瞻布局。 也许里面收录了关于“信号处理”课程如何与新兴的“嵌入式系统”结合的探讨,或是对“通信原理”在那个3G技术刚刚崭露头角的时代应如何重新定位的思考。这种对历史脉络的追溯,本身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它帮助我们理解今天的学科格局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来的。对于任何想研究中国电子信息工程教育发展史的研究者而言,这本论文集无疑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参照点,它所承载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代教育者的心血与期许。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注定是一场需要耐心的“考古之旅”。它不是供人消遣的读物,而是需要配合笔记本和高亮笔的工具书。我推测,其中一定存在一些如今看来略显“过时”的技术术语或解决方案,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成为了解技术演进路径的活化石。 也许某一篇文章详细论述了某项即将被淘汰的技术如何融入课程体系,但其背后的教学设计理念,例如如何将抽象概念具象化、如何设计有效的项目式学习(PBL),其普适性和方法论的精妙之处,想必是不会随技术本身而贬值的。它就像一张泛黄的地图,指引我们回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初拓荒时代,去看清那些奠基者们在资源相对匮乏、信息传播相对滞后的环境下,是如何用严谨的学术训练来武装下一代的。这种对教学方法论本身的深度挖掘,远远超出了对单一技术知识的探讨范围,直指教育的本质。
评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也许会觉得这样一本专业会议论文集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充满了晦涩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教学体系描述。然而,我却从中读出了一种对未来负责任的承诺感。这本论文集代表着中国电子信息科学教育界集体对“未来人才画像”的严肃描绘与共同塑造的努力。 它关乎的不仅仅是几个课程模块的调整,而是国家信息产业发展的后备力量如何得以持续供给的战略问题。尽管我没有看到具体的章节内容,但我确信,其中一定有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真知灼见,因为在那个技术变革加速的年代,死记硬背早已行不通。这本书就像是教育界的一份集体宣誓,强调了基础科学素养在快速技术迭代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它沉默地提醒着所有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人:我们今天的成就,建立在多年前无数教育者对教学质量近乎苛刻的坚守之上。
评分打开这本书的封面,首先被吸引的并非具体的理论推导,而是那种浓郁的、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学术氛围。我猜想,在2009年前后,整个信息技术领域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互联网的普及、移动通信的兴起,对传统工科教育提出了颠覆性的要求。这本论文集,无疑是那个十字路口的一次集体发声。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那种既要坚守基础理论的深度,又要积极拥抱新兴技术的紧迫感。 这不是一本关于最新AI模型或量子计算的讨论集,它的价值更在于宏观的、体系化的构建,比如如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如何平衡理论深度与行业需求的矛盾。想象一下,当时的教育者们正在努力将“数字电路”与“软件定义网络”的概念在教学大纲中找到合理的衔接点,这种幕后的挣扎与智慧的火花,才是这本书最值得品味的“佐料”。它提供了一个珍贵的侧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教育革新的具体路径和思考逻辑,那种务实中带着理想主义的基调,是当今许多追求快速迭代的会议论文中难以寻觅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