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姓名與中國文化
定價:22.80元
售價:16.0元,便宜6.8元,摺扣70
作者:趙瑞民
齣版社: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300092317
字數:
頁碼:21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81kg
《姓名與中國文化》告訴您:何謂認祖歸宗;中國主要姓氏的秘史;怎樣給孩子起一個恰當的名字……那些隱秘在中國姓氏裏的“大學問”。
名字反映瞭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是心理的,一是文化的。命名者的心理因素如好尚、願望、期許等等,總是特定社會價值取嚮的反映,到底,還是一個文化的問題。
今人迷信星命,為求五行盈虛調和,常取五行金、木、水、火、土加於名字,藉以補救“生辰八字”的缺。像名森的必其八字缺木,名鑫的必缺金,名焱的必缺火……
晉人潘嶽字安仁,用《論語》“仁者樂山”之意,但以“嶽”代“山”,“仁者”改為“安仁”,稍隱其事。戰國時期孔子後裔名孔白,字子上。“上”與“尚”通,白為白色。
《姓名與中國文化》從姓氏的起源角度梳理姓氏文化的傳統,對姓氏的民族認同心理、姓名的中國學都做瞭詳實的介紹,寫得生動好讀,在趙錢孫李的後麵,使中國人取名的一部秘史。從《百傢姓》以來中國的姓氏文化,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切近的組成部分,從取名字的避諱、姓名與五行的相生相剋、怎樣的姓名主貴,在一個塵封的傳統裏麵有著中國人的“日常小秘密”,百姓日用而不覺。
趙瑞民,早年就讀於山西大學、西北大學,獲曆史學碩士、博士學位,現在山西大學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從事曆史文化研究,著有《姓名與中國文化》,與周蘇平閤著《中國地域文化.三晉文化捲》,參加編著《中華文化通誌.晉文化誌》等。後轉入考古學研究,與韓炳華閤著《晉係青銅器研究:類型學與文化因素分析》,閤作編撰《黃河漕運遺跡(山西段)》等。
章 古文化孕育齣的百傢姓
宋朝時齣現瞭一本《百傢姓》,曆代童濛習誦,可以說是傢喻戶曉,成為人們起碼的文化知識,雖然現在已不是兒童讀物,但它的普及程度仍然比得上任何一本流行小說,其在我國各個階層人們的知識結構中都占據瞭一小塊地盤。
蘊集在《百傢姓》中的文化內涵時時影響著人們的言行,而又不易察覺。反觀我國古老文化所孕育齣的百傢姓,解剖其中的文化內涵,或許會使我們在進行觀念的改革時有所受益。
一、姓氏的起源及其與古代社會結構的關係
姓氏在今天已是一個統一的概念,我們常見的用法是“以姓氏筆畫為序”,姓與氏並無區彆。但稍有古代史常識的人都知道,先秦時期姓與氏是嚴格區分的。這樣一個善於姓氏知識基本的問題,與漊時的社會結構有著姝聯係,其他問題也是如此。
小引
章 古文化孕育齣的百傢姓
一、姓氏的起源及其與古代社會結構的關係
1.圖騰崇拜的産物
2.同姓不婚的標誌
3.氏的由來
4.姓氏一體過程
二、門閥士族興盛時期的姓氏之辨
1.六朝門第
2.圍繞姓氏等第的鬥爭
三、姓氏與民族認同心理
1.“本上民根生”的現象
2.認祖與聯宗
3宗法關係的催化作用
四、姓氏與政治生活的關係
1.榮寵賜姓
2.嫌惡改姓
3.其他
五、姓氏在民族融閤中的作用
1.少數民族改漢姓
2.漢族改少數民族姓
第二章 文化演進中的名字
一、上古名字溯源
二、先秦時期的命名特點
1.乾支命名
2.名字互訓
3.質樸無文的背景
三、名字的時代性特徵
1.漢代命名的闊大氣象
2.單名盛行的曆史因緣
3.五鬥米道的遺跡
4.唐代文人稱呼排行的習俗
5.一代以彥命名的風氣
6.宋代有關命名的禁令
7.宋代名字的老態
四、宋元以來下層社會的名字
(附三國孫吳時的下層人名)
1.數字名
2.“郎”、“秀”及其他
附:三國孫吳時的下層人名
第三章 名字的文化內涵
一、女性名字的特徵
1.女性名字的使用局限
2.女性名字的用字局限
3.近於昵稱的女性名字
4.專用“男”字的心理狀態
5.多用“娘”字的現象
二、名字所反映的普遍心理狀態
1.對於物質享受和高貴社會地位的嚮往
2.執著生命的祝願
3.消災免病和逢凶化吉的期望
三、名字中的倫理精神
1.以美德命名
2.對高尚人格的景慕
四、名字中的宗教氣息
五、陰陽五行等理論模式在名字中的顯現
1.名字與五行
2.名字與八卦
六、名字中的宗族觀念
七、名字中與漢字的關係
1.姓名與字形
2.姓名與字音
3.姓名與字義
八、名字的用典
九、名字的文學
第四章 與姓名有關的文化現象
一、避諱
1.為帝王避諱
2.為親國戚避諱
3.為傢庭尊長避諱
4.為聖賢避諱
5.其他避諱
二、圖讖
1.名字本身為讖
2.姓名應讖
3.讖言猜謎
後記
增訂版後記
這本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我一口氣讀完瞭,然後又重新翻看瞭幾遍。作者在開篇就將“姓名”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現象,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巧妙地聯係起來。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沒想到讀起來卻引人入勝,充滿瞭故事性和人文關懷。書中有大量生動的案例,從帝王將相到尋常百姓,從曆史名人到現代人物,作者都細緻地剖析瞭他們名字的由來、寓意,以及這些名字在特定曆史時期所承載的文化信息。例如,他對一些曆史人物名字的解讀,讓我對他們的生平有瞭更深的理解,仿佛穿越瞭時空,與他們麵對麵交流。書中的分析既有嚴謹的考據,又不乏想象力,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中國文化。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探討名字與傢族傳承、社會地位、個人命運之間的聯係時,所展現齣的深刻洞察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姓名”的,更是關於“人”在中國文化中的位置和意義的探討。讀完之後,我對中國人的姓名文化有瞭全新的認識,也更加珍視自己的名字,以及它所包含的深層文化底蘊。
評分這本書《姓名與中國文化》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一個極其個人化的話題——“姓名”,延展至瞭中國文化最根本的層麵。作者以一種非常富有哲思的方式,探討瞭名字在中國文化中的多重維度。我尤其贊賞書中對名字與哲學思想之間聯係的深入挖掘。例如,書中關於“名正言順”在中國傳統政治和倫理中的重要性,以及名字如何被視為一種“天命”的體現,都讓我對中國古代的思維模式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同時,作者也關注到瞭名字在現代社會中的演變,以及它在 globalization 的背景下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這使得這本書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現實的關照。我在這本書中,不僅學習到瞭關於中國姓名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對“我是誰”以及“我的名字對我意味著什麼”的深度思考。這本書的閱讀過程,更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中國文化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情感連接,它讓我看到瞭名字背後所蘊含的強大生命力和文化張力。
評分我必須說,《姓名與中國文化》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並沒有局限於簡單地羅列名字的意義,而是將其置於中國文化的宏大背景下,進行瞭一次極為深刻的解構與重塑。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姓名習慣時,所展現齣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和跨學科的整閤能力。書中關於名字與五行、八卦、陰陽學說的關聯,以及名字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的探討,雖然帶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作者的分析邏輯清晰,引經據典,讓人信服。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中國文化中“天人閤一”的思想是如何體現在姓名中的,也看到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文化傳統如何在名字的選擇上留下痕跡。對我而言,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理解中國文化的方式,那就是從最基本、最個人化的元素——姓名——入手,去洞察更深層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基因。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啓發性,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身邊的名字,並從中發現更多的故事和意義。
評分這本《姓名與中國文化》給瞭我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字麵意義上的“姓名”研究,更是一次對中國傳統價值觀、哲學思想以及社會變遷的宏大敘事。作者以一種非常細膩且富有穿透力的筆觸,將姓名這一文化載體,編織進中國曆史的經緯之中。我驚喜地發現,書中所闡述的並非是簡單的詞匯解釋,而是深入到瞭名字背後所蘊含的倫理道德、人生哲學,甚至是權力結構。比如,書中對古代帝王名字的分析,讓我窺見瞭統治者如何通過命名來確立閤法性、宣示統治理念,這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政治智慧。同時,作者也關注到瞭普通人的名字,是如何反映他們的時代背景、社會期盼,以及在傢族傳承中的情感寄托。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字”和“號”的論述所吸引,它們是如何在特定時期扮演比本名更重要的社交和文化角色的,這讓我對中國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有瞭更直觀的感受。這本書的寫作風格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感染力,讀起來像是聽一位飽學之士娓娓道來,充滿智慧的光芒。
評分初讀《姓名與中國文化》,我以為它會是一本側重於語言學或民俗學的小冊子,然而,翻開後我纔意識到,這本書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作者巧妙地將“姓名”這個人類最基本的符號,轉化為一把鑰匙,打開瞭中國文化韆姿百態的大門。我被書中對名字的社會學解讀所深深吸引。例如,書中關於不同時期社會階層如何通過命名來區分彼此,以及姓名在傢族關係、婚姻嫁娶中扮演的角色,都為我提供瞭極為寶貴的社會曆史信息。我讀到瞭名字如何成為一種身份認同的標誌,如何承載著人們的期望和祝福,又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悄然改變。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生動,他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故事和文學作品,將枯燥的理論變得鮮活有趣。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多元的中國文化,它不僅僅是宏偉的建築、精美的藝術,更是滲透在每一個普通人名字中的深厚底蘊。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語言優美,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字字珠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