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家董其昌曾书写李太白诗四首,分别是《五松山送殷淑》《送崔氏昆季之金陵》《游泰山六首之一》《答湖州迦叶司马》。这件珍迹后入清内府收藏,上钤“乾隆御览之宝” “乾隆鉴赏” “三希堂精鉴玺” “养心殿鉴藏宝” “嘉庆御览之宝”等诸多鉴藏印。清《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石渠宝笈合编》有著录。这一手卷纵二十七点五厘米,横二百三十五厘米。后来,此作流出清宫,曾为韩价藩、张珩等人收藏。民国时期,这件国宝曾经珂罗版印刷出版。至今,印本已是一册难求。庆幸的是,董氏这卷真迹仍然完好地留存于世。编者谨将董氏这件书作放大、原大一并印出,供广大读者欣赏、临习。
孙宝文,原吉林文史出版社副社长,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搜集、整理、研究,已出版《馆藏国宝墨迹》系列、《历代拓本精华》系列、《彩色放大本中国**碑帖》系列等书法碑帖类图书百余种。
说来也巧,最近刚好在追溯一些关于明代书法的脉络,偶然间翻到了这本《董其昌书李太白诗》。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感觉到它与众不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还有纸张的古韵,都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并非科班出身,对于书法研究的深度可能不及专业人士,但作为一个有心人,我总能在字里行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董其昌的书法,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雅”。但这种雅,并非是那种小家碧玉式的柔媚,而是一种经过岁月洗礼、学养浸润的大家风范。他的字,看似随意,却处处透着严谨的章法和精妙的笔法。将李太白的诗歌,尤其是那些充满豪情壮志、亦或是深邃哲思的篇章,用他这种“淡墨写尽,浓墨点睛”的手法表现出来,简直是将诗歌的意境在视觉上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我特别喜欢他处理长篇诗歌的方式。不是将诗句一一平铺,而是根据诗歌的内涵,将字的大小、行距、甚至墨色的浓淡进行巧妙的安排。有时候,一句看似平淡的诗句,在董其昌的笔下,会因为一个精巧的笔锋,一个恰到好处的留白,而焕发出勃勃生机,仿佛赋予了它新的生命。我常常会放慢速度,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结构,体会墨迹在纸上留下的痕迹,去感受那种“字外之意”。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静”。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能静下心来,与这些古人的墨迹对话,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体验。董其昌的书法,有种让人心平气和的力量,他就像一位智者,用他的笔墨,向你娓娓道来李白诗歌中的故事,以及他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种沟通,是如此的细腻,又是如此的深刻。 总的来说,《董其昌书李太白诗》是一本能够带来精神滋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书法艺术品,更是一份文化传承的载体。无论你是对书法有研究,还是对李白诗歌情有独钟,亦或是只是想在忙碌的生活中寻得片刻宁静,这本书都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它的价值,在于能够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评分初次接触董其昌的书法,便是这本《董其昌书李太白诗》。说实话,我之前对书法了解并不深,更多的感受停留在“好看”与“不好看”的直观层面。然而,翻开这本书,我被一种沉静而又流动的力量深深吸引。董其昌的笔墨,似乎有着一种超越时空的魔力,将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句,用一种内敛而又奔放的方式展现出来。 我并非书法大家,对其中的用笔、结体、章法等专业术语并不精通,但我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生命力。每一笔,每一画,都仿佛经过了深思熟虑,又自然而然地挥洒而出。那些流畅的线条,时而如行云流水,时而又如惊涛拍岸,与李白诗歌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或是“举杯邀明月”的孤寂,形成了绝妙的呼应。我常常会盯着一首诗、一幅字,一页页地翻阅,试图捕捉其中细微的变化,感受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视角,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是如何解读并重塑另一位伟大诗人的灵魂。董其昌的解读,并非简单的文字誊抄,而是他本人艺术修养和人生体悟的投射。他如何在笔画的抑扬顿挫中传达“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乐观?又如何在墨色的浓淡枯润中展现“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豁达?这些问题,在观赏的过程中不断萦绕在我脑海,也让我对书法和诗歌的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静下心来,与古人的智慧对话,是一种奢侈的享受。我尤其喜欢那些留白的处理,看似简单的空白,却赋予了整个作品呼吸的空间,也让观者有了想象的余地。仿佛在墨迹的尽头,还有未尽的诗意,未绝的韵味,等待我去细细品味。 总而言之,这本《董其昌书李太白诗》对我而言,是一扇通往传统艺术殿堂的窗户。它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对李白诗歌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是一本简单堆砌文字的书,而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一次心灵的探险。我向所有对传统文化、书法艺术感兴趣的朋友推荐这本书,相信你们也会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评分最近有幸接触到了《董其昌书李太白诗》,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我并非书法专业的学生,但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敬意的人,我始终相信,真正的艺术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人心灵产生共鸣。而董其昌,这位明代大家,用他的笔,将李太白的诗,演绎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我注意到,董其昌在处理李白的诗歌时,并没有生硬地追求字面意思的还原,而是更注重诗歌本身的情感和意境的传达。例如,李白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豪迈,在董其昌的笔下,并非是简单的将“猿声”写得尖锐,或是将“万重山”写得陡峭。他更多的是通过笔势的连贯,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字与字之间的气韵,来烘托出那种急促前进, superar 艰难险阻的壮阔景象。 最让我着迷的是,董其昌的书法,总能体现出一种“变”与“不变”的统一。所谓“变”,是指他在每一幅作品中,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既有对诗歌内容的情感回应,也有他对当下心境的流露。而所谓“不变”,是指他的书法风格始终如一,那种飘逸而又沉稳,灵动而又遒劲的气质,贯穿始终。这种变化中的统一,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我常常会花很多时间去品读一首诗,一幅字。我会想象董其昌在创作时的情景,他是在一个怎样的心境下,挥下了那一笔?李白写下这首诗时,又怀揣着怎样的情感?这些想象,让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欣赏,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仿佛我置身于那个时代,与两位伟大的灵魂,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艺术和文化的新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法作品集,更是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探索。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艺术、文学有兴趣的朋友,相信你们一定会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无尽的乐趣。
评分近期有幸得见《董其昌书李太白诗》一书,心中激荡,感触良多。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或许不比专家来得深邃,但那份对美的追求,对古人智慧的敬畏,却是发自肺腑的。董其昌之于书法,李白之于诗歌,皆是后世难以企及的巅峰,而当此二者相结合,便碰撞出了一场跨越千年的艺术绝响。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李白诗歌的再创作。董其昌并非只是将诗句照搬,而是以其独到的艺术眼光,将诗歌的内在精神,通过笔墨的挥洒,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比如,李白诗中的“登高而望远”,在董其昌的笔下,可能不是通过几个雄伟的大字来表现,而是通过字与字之间巧妙的留白,以及线条的起伏,营造出一种辽阔的空间感,让观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登高望远的开阔与胸襟。 最让我惊叹的是,董其昌的笔墨,仿佛有着一种生命力。每一划,每一捺,都显得那么自然而又充满力量。他能在看似不经意的挥洒中,蕴含着深厚的功力。而李白的诗,本就以其奔放洒脱著称,董其昌的书法,恰恰能与之相得益彰,将诗歌中那种不羁的情感,那种挥洒自如的才情,用一种更为凝练、更为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我常常会沉浸在字里行间,去体会董其昌当时的心境,去想象他与李白诗歌对话的场景。这种与古人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对艺术,对生命,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董其昌书李太白诗》是一本能够让人沉静下来的书,它能带你远离尘嚣,进入一个纯粹的艺术世界。对于任何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欣赏书法艺术,或是钟情于李白诗歌的人来说,这本书都绝对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藏。它展现了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世界。
评分作为一个对古代书画略有涉猎的爱好者,能有机会拜读董其昌将李白诗篇化为笔下风流,实在是件幸事。初拿到《董其昌书李太白诗》,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其装帧的古朴典雅,似乎已预示了书中内容的非凡。翻开扉页,董其昌那独具一格的行书映入眼帘,那是一种在严谨法度中又不失潇洒自如的艺术境界。 我尤其关注的是董其昌如何处理李白那充满想象力与激情的诗句。李白的诗,以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风格著称,其意境的广阔,情感的跌宕起伏,绝非等闲笔墨所能驾驭。而董其昌,这位明代书坛巨擘,他并没有试图用僵硬的笔触去描摹诗歌的字面意思,而是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诗歌的灵魂融入到笔墨之中。 在他的笔下,那些“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被化为线条的纵横捭阖;“举杯销愁愁更愁”的孤寂与无奈,则凝练在笔墨的顿挫转折之间。我反复端详,常常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作者的心绪,仿佛看到董其昌在挥毫泼墨之时,也正是在与李白进行着一场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他的书写,既是对李白诗歌的致敬,也是他自身艺术追求的体现。 此书最令我称道之处,在于其对“意境”的营造。董其昌的书法,从来不拘泥于一笔一画的精雕细琢,而是注重整体的神韵与气度。他善于运用墨色的变化,字的结体,以及行间距的疏密,来构建一种独特的视觉空间。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我常常会感觉置身于李白诗歌所描绘的宏大场景之中,或是感受诗人那复杂而炽烈的情感。 对于喜爱李白诗歌和董其昌书法的朋友来说,《董其昌书李太白诗》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珍品。它不仅仅是一部书法作品集,更是一次深入理解两位古代文化巨匠艺术精神的绝佳机会。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体验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