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孩子学习不好,家长着急,孩子自己也痛苦。殊不知,孩子可能患上了“学习病”:
“学习消化不良症”: 旧的知识还不巩固,新的知识又来了。
“学习兴趣丧失症”:学习兴趣刚刚达到峰值,很快就丧失了。
“学习动力缺失症”:找不到真正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
“学习成绩滞胀症”:投入不少,成绩却止步不前甚至倒退。
“学习成绩冷热症”: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冷热不均。
学习不好的孩子,如同身体不好的孩子一样,同样需要诊断、调整和治疗;“学习病” 如同生理上的疾病一样,也是可以预防、治疗和康复的。
首都师范大学丁晓山老师,结合20多年“临床”经验,帮孩子找到“学不好”的症结。指点迷津,命运也许就此改变!
全两册:一册给家长,帮孩子找到“学习病”的症结;一册给孩子,灵活运用28种表格,提升成绩,先利其器!
内容简介
孩子学习不好,只是因为患上了“学习病”。学习不好的孩子,如同身体不好的孩子一样,同样需要诊断、调整和治疗。“学习病” 如同生理上的疾病一样,也是可以预防、治疗和康复的。
本书是中小学学习方法研究专家丁晓山老师20多年来从事学习方法咨询的案例精选。本书不讲高深莫测的理论,不给“包治百病”的药方,只是实实在在地讲案例、心得。读后给人启发,令人茅塞顿开。附赠《治疗“学习病”常用表格28种》,满满干货,辅助孩子学习、提升成绩的利器。
作者简介
丁晓山,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大学毕业,现于首都师范大学工作。1994年起致力于中小学学习方法的研究,广泛接触中小学生、家长、教师,搜集、比较、提炼了大量适合中国学生使用的学习方法。
已出版《中国孩子学习法》《中国学生学习法》《中国家长助学法》等相关著述40余本,其中《中国孩子学习法》荣获“全国*秀畅销书”奖。是中国内地出版相关书籍*多的人,也是中国内地首*专门诊治“学习病”的“学习门诊”的创立者。
目录
录 目
“学习消化不良症” 第一章
自制表格法
—治愈“学习消化不良症”方法之一 002
及时总结法
—治愈“学习消化不良症”方法之二 018
宏观把控法
—治愈“学习消化不良症”方法之三 026
统筹时间法
—治愈“学习消化不良症”方法之四 033
“学习兴趣丧失症” 第二章
把学习变成一场侦探游戏
—“学习兴趣丧失症”治疗方案之一 050
跑好每一程“迷你马拉松”
—“学习兴趣丧失症”治疗方案之二 067
先把一个点学透
—“学习兴趣丧失症”治疗方案之三 073
把课本上的知识具体化
—“学习兴趣丧失症”治疗方案之四 079
“学习动力缺失症” 第三章
一位“富二代”的学业设计
—“学习动力缺失症”诊治记录之一 090
看得见的目标
—“学习动力缺失症”诊治记录之二 098
人有远虑,才有近忧
—“学习动力缺失症”诊治记录之三 107
“皆只因世面见得少”
—“学习动力缺失症”诊治记录之四 113
提前融入大学中去
—“学习动力缺失症”诊治记录之五 121
“学霸”居然也会厌学
—“学习动力缺失症”诊治记录之六 127
“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
—“学习动力缺失症”诊治记录之七 135
“学习成绩滞胀症” 第四章
就难那么一点
—“学习成绩滞胀症”常用“药方”之一 146
变“无序学习”为“有序学习”
—“学习成绩滞胀症”常用“药方”之二 155
好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学习成绩滞胀症”常用“药方”之三 164
如何避免一听就懂,一做就错
—“学习成绩滞胀症”常用“药方”之四 173
自编一册新题本
—“学习成绩滞胀症”常用“药方”之五 182
不能让英语学习的“雪人”快速融化
—“学习成绩滞胀症”常用“药方”之六 188
三招应对“滞胀症”
—“学习成绩滞胀症”常用“药方”之七 198
得有自己的“葵花宝典”
—“学习成绩滞胀症”常用“药方”之八 203
“学习成绩冷热症” 第五章
讨厌背历史的好学生
—“学习成绩冷热症”诊疗方案之一 208
学习,有时也需要善意的谎言
—“学习成绩冷热症”诊疗方案之二 216
作文公式法治愈“作文恐惧症”
—“学习成绩冷热症”诊疗方案之三 221
看《新闻联播》的好处
—“学习成绩冷热症”诊疗方案之四 231
分析试卷,穷究原因
—“学习成绩冷热症”诊疗方案之五 238
“综合症”与疑难病 第六章
对症下药治愈烦躁症
—学习“综合症”治疗讨论之一 248
帮助学困生剥离“不良资产”
—学习“综合症”治疗讨论之二 255
体能上去了,学习也就上去了
—学习“综合症”治疗讨论之三 261
借力打力,以毒攻毒
—学习“综合症”治疗讨论之四 266
杂谈 第七章
也说“名师出高徒 ”
—杂谈之一 274
也说“忠厚传家久”
—杂谈之二 279
“互联网 ”时代的学习方法
—杂谈之三 287
海外学者对“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不同意见
—杂谈之四 297
录 附
就“学习病”“学习门诊”“学习医院”答客问 304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了“学习”的真正含义。它不是机械的记忆,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一种持续的成长。丁晓山老师在《学习门诊》中,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学习的奥秘。他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是让你明白“为什么这么做”。比如,关于“大脑的记忆原理”,他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区别,以及如何才能将信息有效地转移到长期记忆中。这让我对学习有了更科学的认识。而且,这本书还非常注重“家庭教育”在学习中的作用。它强调了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和支持,来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它让我明白了,培养一个“优等生”,不仅仅是孩子的责任,更是家长和孩子共同的责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解决孩子学习问题的希望,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真的想给所有家长敲响警钟。我们常常急于看到成绩的提升,却忽略了学习本身这个过程。丁晓山老师在《学习门诊》里,恰恰把焦点放在了“过程”上。他不是让你去钻研什么速成的技巧,而是告诉你,真正的“优等生”是如何炼成的。这不仅仅是天赋,更是科学的方法和积极的心态。书中有一个章节,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是关于“学习策略的多样性”。我们很多家长,包括我以前,都习惯于将学习简单地等同于“死记硬背”和“反复刷题”。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学习策略远不止这些。比如,它提到了“费曼学习法”,教你如何通过讲解给别人来加深自己的理解;它也谈到了“间隔重复”,告诉你如何更有效地记忆;还有“主动回忆”的技巧,让你在复习时不仅仅是被动地阅读,而是主动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这些方法听起来不复杂,但真正落实到日常学习中,却能产生巨大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是教给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你的一种“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你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并且不断地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是一种比任何具体知识都更宝贵的能力。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学霸”并不是天生的,他们只是更懂得如何学习。而这本书,就如同一个宝藏,为你揭示了通往“懂得如何学习”的钥匙。
评分读《学习门诊》,我感觉就像是上了一堂非常实用的“学习心理学”课程。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学习,更是教你如何理解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书中有一部分,我反复看了好几遍,是关于“学习动机的误区”。我们很多家长,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奖励”孩子,或者“惩罚”孩子,希望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种方式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扼杀孩子内在的学习兴趣。它强调了内在动机的重要性,也就是让孩子因为热爱学习本身而学习。那么,如何培养这种内在动机呢?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接地气的建议,比如,如何让学习过程充满挑战性和意义感,如何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如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价值。这些建议,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案例支撑的。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导;不是施压,而是赋能。这本书,让我从一个“监督者”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评分最让我惊喜的是,《学习门诊》这本书,它提供的不是一堆冰冷的理论,而是一套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学习解决方案”。它没有把孩子塑造成一台没有感情的学习机器,而是强调了“身心健康”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他们是否真的快乐,是否在学习中感到压力过大。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讲了“学习焦虑”的应对。它分析了焦虑产生的根源,可能是对考试的恐惧,可能是对成绩不达标的担忧,也可能是来自家庭和学校的过度期望。然后,它并没有简单地让你去“克服焦虑”,而是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心理调适方法,比如深呼吸练习、正念冥想,甚至是如何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建立更健康的心理预期。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承认,我之前在面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时,也常常会心急,甚至会传递负面情绪给孩子。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它教会我,真正的帮助,不仅是指导学习方法,更是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而且,书中还提到了“生涯规划”与学习的结合,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不应该仅仅是为了眼前的考试,更应该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让孩子看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让他们为自己的未来而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
评分坦白说,我当初选择这本书,也是因为标题很吸引人,“摆脱学习病,都是优等生”,感觉直击痛点。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最让我觉得可贵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去“寻找答案”。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到学习过程的诊断和改进中来,而不是单方面地接受“指导”。书中有一个章节,我印象深刻,是关于“学习中的试错”。它告诉我们,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犯错误,或者犯了错误不知道如何从中学习。它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尝试,去探索,即使失败了,也能从中找到成长的契机。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学习观。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孩子学习的期望,是不是我太过于看重一次性的成功,而忽略了孩子在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而且,它还提供了很多关于“自我反思”的技巧,教孩子如何在一天的学习结束后,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到做得好的地方,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种自我反思的能力,是孩子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它不给你鱼,而是教你钓鱼的技巧,让你能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宰者”。
评分这本书,真的做到了“摆脱学习病,都是优等生”。我以前总觉得,我的孩子学习不那么好,是因为他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努力。但读了《学习门诊》之后,我才发现,很多时候,所谓的“学习病”,其实是方法不对,或者是心态出了问题。丁晓山老师在书中,用一种非常清晰和系统的方式,帮我们梳理了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他把学习过程比作一场“诊断”,首先要找到“病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学习兴趣”的探讨。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但却不知道如何引导。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具体的操作方法,比如如何将枯燥的知识点与孩子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如何通过游戏化的方式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甚至是如何利用孩子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它没有让你去强迫孩子喜欢什么,而是教你如何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兴趣萌发的环境。而且,它强调的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如何将短暂的兴趣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这一点非常关键,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兴趣就像一阵风,来的快去的也快。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工具和理念,让我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评分这本书,我必须得好好说几句。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讲学习方法的书太多了,很多都大同小异,甚至有些只是换汤不换药。但《学习门诊》不一样,它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堆高深的理论,或者让你立刻制定什么宏伟的学习计划。相反,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医生,让你先坐下来,把“病症”一一描述清楚。它引导你深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对学习感到厌烦?是内容太枯燥,还是老师讲课的方式不适合?是学习任务太重,还是缺乏成就感?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努力”,而是帮你一层层剥开迷雾,找到那个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病根”。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学习动力”的那部分,它并没有直接说“要怎么激发孩子的动力”,而是先从“动机的种类”讲起,区分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并且详细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可能存在的学习动机偏差。比如,有些孩子可能只是为了取悦父母而学习,一旦父母的关注度下降,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减弱。又比如,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从而选择消极应付。书里提供了很多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里的孩子,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挣扎,我都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到影子。这让我感觉不是在看一本理论书,而是在跟一位有同理心的导师交流。它让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之前对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存在一些误解,是不是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学习过程,而忽略了他们真实的感受和需求。这种“诊断”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我感到一些不适,因为要面对孩子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但它却是真正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评分《学习门诊》这本书,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学习就是把课本上的知识记牢,然后考高分。但这本书打破了我固有的思维模式。丁晓山老师在书中,非常细致地剖析了“学习”这个复杂的概念,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更是一种能力,一种习惯,一种思维方式。他强调了“元认知”在学习中的作用,也就是“关于学习的学习”。比如,如何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如何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如何评估自己的学习效果等等。这些能力,往往比具体的知识点更重要,也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的发展。书中有很多关于“主动学习”的理念,它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去探究,去提问,去思考。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只是在督促孩子完成作业,而没有真正引导他们去主动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引导孩子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如何鼓励孩子进行探究性学习,如何让孩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它让学习变得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
评分《学习门诊》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的“个性化”。它没有把所有的孩子都看作是“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是强调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节奏。书中提供了一些工具和方法,帮助家长和孩子一起去识别和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比如,有些人是视觉型学习者,有些人是听觉型学习者,有些人是动手型学习者。了解了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去调整学习方法,让学习变得更有效率。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差异化教学”的理念,它鼓励家长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孩子,而是要看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且因材施教。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之前可能过于强调孩子在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忽略了他们可能在其他方面的优势。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孩子的多样性,并且如何利用这种多样性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学习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孩子”的书。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之前一直在为孩子的学习问题感到焦虑,觉得他好像总是“开窍”不了。但《学习门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学习病”,很多时候是可以治愈的,而且,“优等生”并非遥不可及。丁晓山老师在书中,用一种非常科学和系统的理论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了学习的本质。他不仅仅是给你一些“套路”,而是让你理解“为什么”。比如,关于“大脑的可塑性”的理论,让我明白了,学习能力是可以后天培养的,而不是天生的。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也给了孩子很大的信心。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学习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事半功倍。它教我们如何一步步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如何规划学习时间,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伴随孩子一生。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学习医生”,它能够准确地诊断出孩子学习中的“病症”,并且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