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字词典-第3版

古汉语字词典-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运富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词汇
  • 字形
  • 字义
  • 语法
  • 工具书
  • 语言学
  • 汉语言
  • 教学
  • 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
ISBN:9787500675617
商品编码:29771726470
出版时间:2014-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古汉语字词典-第3版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2-01
作者:李运富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98.00 页数: 印次: 7
ISBN号:9787500675617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3

内容提要

本典共收录和解释约9000个单字和约20000个复音词语,解释详明,取舍得当,检索方便,是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人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古代典籍的必备工具书。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赏析》 作者: 王立群、李修文 编著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年11月 装帧: 精装 定价: 128.00 元 --- 内容概要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赏析》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瑰宝的集大成之作。全书旨在引导读者跨越时空,与古代文坛巨匠进行一场深层次的心灵对话,领略中华文明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审美情趣与思想深度。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精选的、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为载体,进行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和文化背景阐释。 全书结构严谨,共分六卷,涵盖了先秦诸子散文、汉赋、魏晋南北朝诗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中的精华选段。每篇文章的赏析都遵循“原文呈现—注释辨析—背景勾勒—主题探微—艺术特色剖析—当代启示”的递进式结构,力求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一卷:先秦风骨与哲思 本卷聚焦于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诗经》、楚辞以及诸子百家的散文。我们不仅赏析了《国风》中朴素的情感表达,更深入探讨了屈原《离骚》中浪漫主义的磅礴气势与政治理想的破灭。对于诸子散文,本书侧重于解析其如何以极具个人色彩的笔触,构建起先秦时期多元的哲学图景。《庄子》的逍遥、《论语》的践行、《孟子》的仁义,均配以详尽的语境分析,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人与自然、社会关系的最初思考。 第二卷:汉赋雄浑与史传之光 本卷重点剖析汉代的文学特色——辞藻华丽、结构宏大的汉赋,并结合司马迁《史记》中的经典人物传记进行赏析。通过对贾谊《吊屈原赋》和司马相如《子虚赋》的细读,读者可以领略汉代铺陈叙事、气势磅礴的文风,理解汉代疆域拓展背景下的家国情怀。而在《史记》部分,我们精选了“项羽本纪”和“李广利传”等,着重分析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精神,及其叙事中蕴含的悲悯情怀和批判力量。 第三卷:魏晋风度与山水清音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风格急剧转变的时期。本卷集中展示了“竹林七贤”的叛逆精神与士人阶层的精神困境。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壮丽”的诗歌,阮籍对个体生命的挣扎,以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意境,被置于玄学思潮和门阀制度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此外,本卷还深入探讨了谢灵运、谢朓的山水诗,解析了他们如何开创了中国诗歌中描绘自然景物的传统,并赋予其哲学内涵。 第四卷:盛唐气象与宋词婉约 这是古典文学的高峰时期。唐诗部分,我们按主题和风格划分,对李白“浪漫飘逸”的想象力、杜甫“沉郁顿挫”的现实关怀、白居易的通俗易懂和王维的禅意山水进行了多角度的对比分析。重点篇章如《登高》、《将进酒》等,都提供了多位资深学者的注疏参考。宋词部分,本书着重区分了苏轼的豪放与李清照的婉约。通过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英雄气概的解读,以及对《声声慢》中细腻愁绪的梳理,帮助读者理解宋代文人如何在“词为艳科”的传统中,拓展了词体的表现力,使其达到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地位。 第五卷:元曲的通俗与世俗之美 元曲是平民文学的崛起,本书对此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元杂剧和散曲的赏析部分,侧重于语言的口语化、情节的戏剧性和情感表达的直率性。我们选录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悲剧力量,以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所营造的萧瑟意境。赏析中强调了元曲如何更直接地面向大众,反映社会现实和市井生活。 第六卷:明清小说的叙事艺术 本卷选取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的标志性章节进行精讲。与其他文学形式不同,小说的赏析侧重于叙事技巧、人物塑造和章回体的结构艺术。例如,分析《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象征意义及其作者的悲剧预见性,解析《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所体现的谋略艺术。本卷的阅读体验更贴近现代读者的审美习惯,旨在揭示中国古典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本书特色 1. 跨学科学术支撑: 汇集了语言学、历史学、哲学、宗教学等多学科的权威观点,确保解读的深度和广度。 2. 精美插图与版式设计: 采用典雅的版式,配有大量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历史地图、文物图录和书法拓本高清图片,增强阅读的视觉体验。 3. “疑难词句”即时对照: 针对古文中常见的通假字、一词多义、特定历史典故,在正文旁设置“即时注解”栏目,彻底扫除阅读障碍。 4. 注重文化传承的当代意义: 每一章节的结尾均设有“古今对话”板块,探讨古代文学精神在当代社会价值选择、审美取向中的投影,激发读者的文化认同感和思考。 适用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典文学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 文学爱好者和初学者: 作为系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的入门教材,提供清晰可靠的指引。 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学生: 可作为重要参考书目,辅助课堂学习与论文写作。 文化机构研究人员及教师: 提供深入的文本分析和多维度的文化背景资料。 通过这部赏析之作,读者将不再被古文的字词所困扰,而是能够真正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那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文言意蕴的时代。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老学者的喃喃自语,娓娓道来汉字的演变与词语的精妙。书中的释义深入浅出,总能在纷繁复杂的古籍原文中找到最恰当的切入点,让我这个半吊子文人也能窥见古人思想的万分之一。尤其让我欣赏的是,它不像有些词典那样堆砌生僻字眼,而是注重解释的实用性与可读性。记得有一次我正在研读一篇晦涩的骈文,其中一个词汇的细微差别困扰了我许久,翻阅其他工具书都不得要领,直到翻到这部“新版”,才豁然开朗。它不仅给出了精确的解释,还辅以了具体的例句出处,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词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生命力。那种知识被清晰、有条理地呈现出来的满足感,是其他任何学习体验都无法比拟的。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精髓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份珍贵的“藏宝图”。

评分

我通常对“词典”这类书籍抱持着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太过刻板、缺乏生气,像是一堆冰冷的文字堆砌。然而,这本《古汉语字词典》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以一种近乎艺术品的姿态展现在我面前,装帧考究,纸张的质感也十分出色,拿在手里有一种踏实感。内容上,它的编纂体例非常人性化。我发现它在处理多义词时,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先是主要的、最常用的含义,然后是引申义和特殊用法,这种设计极大地减轻了初学者的理解负担。我尤其喜欢它对于一些关联词语的归纳总结,比如“焉”、“斯”、“夫”这些常用的虚词,它不是孤立地解释,而是将其放在一个语法体系中进行说明,让我对古汉语的句法结构有了更宏观的理解。读着读着,我甚至觉得自己在和一位博学的老师进行对话,他耐心地引导我,而不是生硬地灌输知识。这种流畅、自然的阅读体验,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煎熬。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时其实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因为市面上的古汉语工具书汗牛充栋,良莠不齐。很多号称权威的词典,其收录范围和准确性都存在一些让人担忧的地方,尤其是在一些历史文化背景的阐释上,常常流于表面。但是,这部“第三版”的深度和广度着实令人叹服。它对于许多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亡或意义发生巨大转变的词汇,做了非常详尽的考证,引用了大量可靠的古代文献作为佐证。这对于我进行一些专业性的文献研究,简直是如虎添翼。我注意到它对某些带有浓厚地域色彩或特定历史时期特点的词语,也进行了标注和解释,体现了编纂团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致入微的洞察力。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使得这本书不仅能用于日常查阅,更是一部可以信赖的学术参考资料。它让我对“严谨”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用金钱来衡量实在有些困难,因为它的存在本身,就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古籍的理解能力与阅读效率。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在排版设计上的用心良苦。很多厚重的工具书,由于版式设计不佳,阅读时间稍长就会感到眼睛疲劳,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但这部词典采用了清晰的字体和合理的留白,主词条与注释、例证之间的区分明确,逻辑层次一目了然。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体现了编纂者对读者的尊重。此外,它在收录新发现的考古文字材料方面,也表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精神,使得这部工具书的权威性和时效性得到了保证。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阅工具,更像是我的一个“精神伴侣”,每当我打开它,都能从那古老的文字中汲取到穿越千年的智慧与力量。我确信,它将陪伴我未来的学术道路很长一段时间。

评分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踏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但真正能沉下心来构建知识体系的工具却越来越少。这本词典就像一座坚实的灯塔,在浩瀚的古代文献海洋中为我指明方向。我个人对古代哲学典籍比较感兴趣,阅读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核心概念,它们往往一词多义,且语义的细微差别关乎到对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解。这部词典在处理这些关键术语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功力。它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追溯了这些概念在不同学派、不同时期的思想演变轨迹。这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思想史上的争鸣与发展至关重要。翻阅它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甸甸的学术重量,它不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快速阅读需求而简化内容,而是坚定地站在学术的制高点上,为真正求知者提供最可靠的支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