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全新版

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全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博古今 著
图书标签:
  • 词典
  • 汉语词典
  • 现代汉语
  • 语言工具书
  • 参考书
  • 中华书局
  • 工具书
  • 词汇
  • 语言学
  • 教学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新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
ISBN:9787811155716
商品编码:29771958795
出版时间:2013-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全新版 出版社: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03-01
作者:博古今 译者: 开本: 64开
定价: 45.00 页数: 印次: 5
ISBN号:9787811155716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2

内容提要

依据*新语文规范标准确定字形与读音,收字范围包括《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所收的7000个通用字,以及常见繁体字、异体字与少量具有备查价值的生僻字,共收单字约12000个。参照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重点收录常用词,并酌情收录社会各领域已经习用的新词、新义,总计近50000条。 功能齐全,包括注音、部首、笔画、结构、造字法、五笔编码、释义、词性、例证等多项内容。容易读错、写错、用错的字、词用“注意”予以提示。疑难字、词随文加注汉语拼音。

目录

前言 凡例 音节表 新旧字形对照表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三)难检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附录 附录一:我国历代纪元表 附录二:节气表 附录三:现代计量单位表 附录四:标点符号用法 附录五:汉字偏旁名称表 附录六:中国各民族名称一览表 附录七:汉字结构分类表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不包含《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全新版》内容的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模仿专业图书推介的风格,内容详实,绝不提及任何AI相关字样。 --- 《寰宇拓界:全球文明的交织与重塑》 探寻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与微观脉络 书籍定位: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语言规范的工具书,而是横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与地缘政治学的跨学科巨著。它致力于解析人类文明在不同地理坐标上如何萌芽、发展、冲突与融合,为当代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动态的全新框架。 核心主题: 考察自公元前1000年至今,全球范围内关键文明区域(包括但不限于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罗马世界、唐宋帝国、伊斯兰黄金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以及近代西方的崛起)之间的互动模式。重点分析技术、信仰、贸易路线(如丝绸之路、跨大西洋奴隶贸易)如何成为文明间“硬接触”与“软渗透”的驱动力。 --- 第一部分:文明的起源与早期互动(公元前1000年 – 公元500年) 第一章:大河文明的摇篮与边界的形成 本章细致描绘了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社会结构、法典建立(如汉谟拉比法典的社会意义)以及权力结构的演变。重点讨论了早期帝国(如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如何通过高效的官僚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文化统治的初步尝试。对比分析了中国早期王朝(如周、秦)在治理理念上对内聚力的强调,与地中海世界通过海上贸易连接不同城邦的经验差异。 第二章:轴心时代的思想震荡 轴心时代(Axial Age)是人类精神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在不同地域独立产生的哲学与宗教思想体系——从苏格拉底的理性诘问,到佛陀的慈悲教义,再到犹太教的一神论坚持。我们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超越了其诞生地,通过商队和使者的传播,构建了跨越数千年的人类精神图谱,为后续的社会组织提供了超越地域限制的伦理基础。 第三章:帝国的扩张与文化融合 罗马帝国的兴衰是本书早期叙事的高潮。我们不仅研究其军事成就,更聚焦于其在法律、工程学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同化”政策。在东方,汉朝的“天下一统”理念如何吸收和管理多元的边疆民族,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模式。本章通过考古学和碑文资料,重构了早期欧亚大陆上权力中心与边缘地带的复杂张力。 ---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连接与分化(公元500年 – 公元1500年) 第四章:伊斯兰世界的知识传承与创新 在中世纪的欧洲陷入相对停滞时,伊斯兰文明迎来了黄金时代。本章详尽描述了巴格达、科尔多瓦等地如何成为保存并发展希腊古典学问的中心。我们关注代数、医学和天文学领域的突破,以及伊斯兰学者们如何通过翻译运动,将东方(印度数字系统)与西方知识有效结合,构建了一个跨越亚非欧的学术共同体。 第五章:东方的辉煌与世界的枢纽 本书将大量篇幅投入到对唐宋时期中国的考察。不同于传统的朝代更迭史,我们聚焦于宋代的商业革命、印刷术的普及对信息传播效率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在东南沿海形成的成熟的海上贸易网络。探讨了儒家思想如何适应商业社会的挑战,并在美学和科学上达到新的高度。 第六章:连接世界的“丝绸之路”:物质与观念的流动 此部分不再将丝绸之路视为一条单一的贸易路线,而是分析其作为一种跨区域的社会生态系统。从香料、丝绸的交换,到瘟疫(如黑死病)的传播,再到宗教(如景教、摩尼教)的渗透,揭示了全球化最早期的脆弱性与韧性。重点分析了蒙古帝国在促进欧亚大陆人员和技术快速流动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 --- 第三部分:全球重塑:大航海时代与现代性(公元1500年至今) 第七章:地理大发现背后的经济逻辑与认知革命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欧洲“地理大发现”的驱动力,超越了单纯的“探险精神”。我们分析了资本积累的早期形式、新航路开辟对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的决定性影响,以及随之而来的“哥伦布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对全球生物圈和人口结构的永久性改变。 第八章:启蒙运动与现代民族国家的诞生 启蒙思想家(洛克、卢梭、孟德斯鸠)的理论如何被付诸实践,成为构建现代主权国家的基础。本章侧重于探讨“理性”这一概念如何在不同文化中被解释和应用,以及它如何与殖民扩张的实践产生深刻的张力。分析了民族认同的建构过程,及其对传统家族或宗教共同体的解构作用。 第九章:两次世界大战与全球秩序的碎片化 聚焦20世纪的两次全球冲突,本书将战争视为全球化进程中系统性危机的爆发。我们分析了工业化动员能力、意识形态冲突(自由主义、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如何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同时,探讨了殖民体系在战后瓦解的复杂过程,以及“第三世界”概念的兴起与全球权力结构的再分配。 第十章:数字时代的文明交错与未来挑战 本书的收官部分转向当代。探讨信息技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压缩了时空距离,使得文化边界日益模糊。然而,这种融合并非单向的,民族主义和身份政治在数字空间中的复苏,构成了新的文化壁垒。本书以开放性的视角,展望在气候变化、资源分配不均的背景下,人类文明如何寻求新的共存之道。 --- 作者背景(示例): 本书作者团队由多位具有深厚跨学科背景的学者组成,他们长期致力于比较史学、区域研究和全球史的尖端对话,确保了论述的广度与细节的准确性。 本书特色: 1. 宏观叙事与微观案例结合: 在描绘世界格局巨变的同时,穿插了大量鲜活的个体故事、历史文献片段和出土文物解析,使冰冷的史料变得生动可感。 2. 去中心化的视角: 避免以单一文明为标准来衡量其他文化的发展,力求呈现一个多中心、相互作用的世界史图景。 3. 丰富的图表与地图: 包含数百幅新绘制的、精确标注了关键贸易路线、帝国边界变迁和文化传播路径的彩色地图与数据可视化图表,是理解复杂历史动态的必备工具。 目标读者: 历史学、社会科学、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及研究人员;对世界文明的演变规律抱有浓厚兴趣的广大普通读者;以及希望拓宽视野、深入理解当代全球格局根源的决策者。 《寰宇拓界》 邀请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漫游,重新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文明体系是如何一步步被塑造、被连接、又被不断重塑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之前对工具书的期望值通常不高,觉得只要能查到字义就万事大吉了。然而,这本《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全新版》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实用主义”的看法。它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厚度。不仅仅是收录词条,它对很多文化专有名词、历史概念的解释,都非常到位,甚至会简要介绍其文化背景,这对于扩展知识面有着巨大的帮助。我发现自己常常在查阅一个日常词汇时,会不自觉地被旁边的某个历史词汇吸引过去,然后就一头扎进去了,半小时才出来。这绝对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知识的“野蛮生长”。它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汉语言世界,让你在查找具体点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整个语言体系的脉络和历史的流淌。它不只是工具,它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当代中国文化脉络图,值得反复品读。

评分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简直是为“健忘者”和“多线程思考者”量身定做的。我说的健忘,是指那种你知道一个词大概怎么写,但就是记不全声母韵母的窘境。这本书的部首查法和拼音查法都做得非常灵活,即使只记得一半的音节,也能通过智能提示快速锁定目标。更让我感到便利的是,对于那些同一个字有多种读音的情况,它的标注极其清晰,通过不同的词条区分开来,并且明确指出了哪些是常用读音,哪些是文言或特定语境下的特殊读音。这大大降低了我在实际应用中“读错音”的尴尬。而且,它的例句编写质量极高,没有那种生硬的、为了凑数而堆砌起来的假句子,每一个例句都像是从真实的语境中截取出来的片段,自然流畅,充满了生活气息或专业逻辑。这种“可操作性”极强的学习体验,让查词典这个枯燥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和自我提升的乐趣。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词典是带着点“挑战”的心态的,毕竟现在手机上的APP查询太方便了,纸质词典似乎有点“复古”的意味。但当我真正开始使用它来查阅一些现代汉语中新兴的、或者说带有浓厚网络色彩的词汇时,我才发现它的价值所在。很多新词汇,App上可能给出的是非常口语化的、甚至是略显粗糙的解释,但这本书给出的定义,却是经过语言学专家深思熟虑后的权威表述,它不仅告诉你“这是什么意思”,更重要的是,它会追溯这个词的词源、分析它的结构,甚至提供更规范的书面语用法。比如,对于一些多义词,它会非常细致地划分出使用场景和语体色彩的差异,这在快速输入的时代是完全无法体会的沉淀感。我发现自己不再满足于知道一个词的“大概意思”,而是开始追求其“准确内涵”——这种学术上的洁癖,正是这本词典潜移默化培养起来的。它像一位耐心的老师,把我从“知道”的浅层,拉向了“理解”的深处。

评分

作为一名需要经常撰写专业报告的职场人士,我的需求点可能和学生不太一样,我更看重的是对“精准用词”和“避免歧义”的把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当前最流行的用法,而是更偏向于构建一个稳固的、符合现代汉语发展方向的语言基石。我尤其欣赏它对一些容易混淆的近义词群的辨析,举例非常到位,很多我过去模糊不清的概念,通过它的解释瞬间变得豁然开朗。比如“譬如”和“例如”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在不同句式中如何选择最恰当的关联词,它都用详实的例证给出了清晰的界限。这对我来说,意味着在起草重要文件时,我可以更加自信地落笔,不用担心因为一个措辞的小失误而影响整体的专业度和权威性。它不仅仅是一本查词典,更像是一本高级的“现代汉语规范用法手册”,时时提醒着我,文字的力量在于其精确性。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能陪伴我很多年的老伙计。封面那种淡雅的米白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显得既古典又现代,一点也不张扬,但质感十足。内页的纸张摸起来非常细腻,印刷的油墨颜色很正,字迹清晰锐利,即使是小号的注释部分,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用心,词条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量的充实,又避免了视觉上的拥挤感。翻阅起来非常顺手,定位一个词语的速度比我想象中要快很多,这都得益于它科学合理的编排结构。要知道,一本好的工具书,光内容扎实是不够的,它的“手感”和“耐用度”同样重要。我之前用过几本词典,用不了多久,封面就磨损得不成样子,内页也容易散页,但看这本的用料和装订工艺,感觉能挺过我接下来的所有学术冲刺。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我对它内在的学术严谨性也充满了信心,毕竟,连外在都做到如此考究,内部的打磨自然也不会马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