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实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

学生实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冯蒸 著
图书标签:
  • 古汉语
  • 字典
  • 学生用
  • 工具书
  • 汉字
  • 语言文字
  • 教学
  • 参考书
  • 词典
  • 第六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
ISBN:9787500668640
商品编码:29771731961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学生实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7-01
作者:冯蒸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32.00 页数: 印次: 8
ISBN号:9787500668640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6

内容提要

本字典共收古汉语常用字5000余个,另兼收部分复音词。释义准确,通俗简明,每一义项都加注了词性,审音准确;例句典型,均引自中学语文教材及其他历代名家名篇。专设栏目,对古汉语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予以提示,如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古今异义词的提示,古今读音的不同等。疑难字、词加注拼音,并予以简明释义。附录有《中囡历代纪元表》《古代汉语语法介绍》《古代汉语学习方法与技巧》等内容,供读者研习参考。

作者简介

冯蒸,北京市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汉语音韵学研究方向学科带头人。冯蒸教授自幼即酷爱音韵学,“文革”前曾私淑**音韵学家陆志韦和王静如教授,尤其是师从王静如先生的时间尤长。1978年1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又受到**学者邵荣芬、王显教授的指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风格。1989年12月获杭州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已发表了70余篇音韵学论文和多部专书。

目录

序 凡例 汉语拼音音节索引 部首检字表  (一)部首目录  (二)检字表 正文 附录一:我国历代纪元表 附录二:古代汉语语法介绍 附录三:古代汉语学习方法与技巧


《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字之旅》 前言:文字的呼吸与历史的回响 人类文明的演进,始终与文字的诞生和发展紧密相连。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是历史的河流,是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血脉。然而,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方块汉字,其背后蕴含着数千年风霜雨雪的打磨与重塑。它们从刻画符号到成熟的表意系统,每一步的跨越,都凝结着古代先民的智慧与生活轨迹。 《汉字演变与文化传承:一部跨越时空的文字之旅》,并非一部传统的字汇工具书,它旨在引领读者进入一个更深邃、更具画面感的汉字世界。它不纠结于现代规范用字的精确查阅,而是聚焦于汉字的“生命史”——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形神俱移,以及它们如何承载和映射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第一章:石器时代的呢喃——汉字的原初密码 本章溯源至汉字诞生前的漫长岁月。我们探讨的是远古先民如何通过观察自然万物,进行最初的符号化表达。 1.1 图画、刻符与万物有灵: 详述陶器上的刻符,分析其与后世文字的萌芽关系。重点阐释“天人合一”思想在早期符号中的体现,如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的模拟。 1.2 结绳记事到符号系统: 比较结绳记事、契刻记事等前文字阶段的记录方式,论证文字诞生的必然性——对复杂社会信息进行准确、固定传播的需求。 1.3 巫术与权力:符号的初步垄断: 探讨在文字尚未普及的时代,掌握符号解读权力的群体(如巫师、首领)如何利用文字雏形来巩固其社会地位,初步揭示文字的社会功能。 第二章:甲骨金文的时代——周秦的礼乐与鼎彝之声 商周时期,汉字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第一次质的飞跃,形成了系统化的文字体系。本章将深入解读甲骨文与金文的结构与内涵。 2.1 卜辞的秘密:殷墟的史诗: 对甲骨文进行详尽的形体结构分析,特别是象形、指事、会意的构造逻辑。我们不仅罗列字形,更侧重于解读卜辞内容所反映的商代祭祀、战争、农业等社会生活场景,理解“字即是画,画即是史”的理念。 2.2 钟鼎之文:权力与秩序的铭刻: 剖析金文的庄重与规范化过程。重点分析周代“礼乐制度”如何通过铭文的固定格式(如册命、赏赐、战争记录)来强化中央集权与宗法伦理,展现出文字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核心作用。 2.3 异体字的并存与地域特色: 探讨在尚未完全统一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载体(甲骨、青铜器、陶器)上出现的异体字现象,分析这些差异背后蕴含的方言和文化区隔。 第三章:秦汉的整合与隶变——书同文的伟大工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书同文”政策,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变革。隶变的发生,使得汉字彻底脱离了古朴的图画意味,迈向成熟的符号系统。 3.1 小篆的规范与帝国的意志: 分析李斯主导的小篆规范化过程,理解其在结构上如何消除战国文字的繁复与混乱。探讨文字统一如何成为政治整合的有力工具。 3.2 隶变的“断奶”:从曲线到平直: 这是本章的核心。我们将详细比对篆书与隶书的结构差异,特别是“蚕头燕尾”笔画的形成,以及笔画化、符号化如何极大地提高了书写效率,使得文字的传播成本大幅降低。 3.3 简牍时代的文字形态: 探讨隶书在简牍(竹简、木牍)上的实际运用情况。通过对汉代简牍的考证,还原出“程式化”的书写习惯如何进一步固化了隶书的笔法,并孕育出草书的雏形。 第四章:魏晋风流与楷书的定型——士人阶层的审美转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思想活跃,书法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最终促成了楷书这一最为规范的字体体系的成熟。 4.1 草书的自由与情感的表达: 追溯章草、今草的发展脉络。探讨在乱世之中,文人士大夫如何借由草书的飞扬恣肆来抒发内心的郁结与情志,文字的书写不再仅仅是记录,更成为一种高雅的艺术行为。 4.2 楷书的“法度”:魏碑与南朝的交融: 分析楷书(真书)的结构特征,即字形方正、笔画平稳。重点对比北方魏碑的雄强与南方南朝墓志的秀逸,揭示不同地域文化气质如何塑形出“楷则”的差异。 4.3 印刷术的黎明与字体的“印刷化”: 探讨雕版印刷术兴起对楷书规范化的推动作用。当文字需要被批量、精确地雕刻时,笔画的清晰度和字体的匀称度便成为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第五章:宋元明清的演进——实用性与定制化的博弈 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的普及,字体在实用性和装饰性之间寻求新的平衡。 5.1 宋代的“刻本时代”与宋体的崛起: 详细解析活字印刷术(毕昇)和雕版印刷的成熟,如何催生出具有高度横竖笔画对比的“宋体”(明朝成熟)。宋体成为文人案头、官方文书的标准用字,其标准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5.2 俗体的扩散与民间书写的生命力: 探讨在官方规范字体之外,民间流行的“俗体字”现象。这些简化、趋同的写法,是汉字适应口语化和大众化传播的内在驱动力。 5.3 碑学的复兴与篆隶的“回归”: 晚清时期,金石学兴盛,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推崇秦汉的篆隶书风。这不仅是对古文字学研究的推动,也是对当时过于僵化的楷书审美的一种矫正与反思。 结语:在传承中寻找未来的方向 汉字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从殷商的龟甲到今天的电子屏幕,每一个结构的变化,都对应着社会形态、哲学思想和书写工具的革新。本书的目的并非提供一个查字索引,而是希望读者在面对每一个古朴的字形时,能够联想到它所承载的千百年风雨,理解其构造的文化逻辑。这份对文字历史的尊重与追溯,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石。这部文字之旅,旨在启迪读者以更广阔的视野,去体悟汉字所蕴含的东方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文史爱好者,我深知工具书的价值往往在于其稳定性和权威性,而这本《学生实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的第六次修订,无疑是它历经考验、不断完善的最好证明。我关注的重点往往不在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常用字,而是那些在特定典籍中反复出现、但解释往往众说纷纭的“疑难杂症”。例如,在研读某段汉赋时,我对其中一个表示“官职”的词语感到困惑,不同的版本给出了不同的翻译,让人无所适从。而翻阅此书后,我发现它专门设立了一个“异说辨析”的小栏目,虽然不是为每一个字都设,但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词条,它会清晰地列出主流观点和次要观点,并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这极大地帮助我建立起一个更加严谨的知识框架。这种对学术争议的坦诚面对和审慎处理,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远超一般的学生用书,它更像是一位沉默的、学识渊博的导师在身边随时提供指引。六版再版,意味着它一直在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确保我们手中的不是一本过时的古董,而是一部紧跟学术前沿的实用工具。

评分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本《学生实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在收录“生僻字”与“常用字”之间的尺度把握得非常精准。它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面向“学生实用”的工具,因此避免了收录那些过于冷僻、在日常学习中几乎遇不到的“生僻怪字”,这使得全书的篇幅得以集中火力在那些真正构成了古汉语核心词汇的字上。但即便如此,它对常用字下面的引申义和古义的梳理却做到了毫不含糊,比如对“行”这个字的阐释,就详尽地覆盖了行走、运行、做买卖、品行等多种核心意义,并分别给出最典型的例证。这种聚焦核心、深入挖掘的策略,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掌握到最高效、最高频的古汉语知识体系。这本字典的价值,不在于它收录了多少字,而在于它教会了我们如何高效地理解和运用构成古代典籍的基石词汇,是现代学习者深入古典文学殿堂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在纸张和装帧上的考量,也充分体现了对读者体验的尊重。作为一本需要频繁翻阅的字典,耐用性是硬指标。我发现它的纸张选择偏向于哑光质感,既能有效减少阅读时强光下的反光,保护眼睛,同时也感觉更结实,不易被汗水或油墨沾污。而且,虽然收录的字词数量庞大,但全书的重量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便于携带,这对于需要在图书馆、自习室乃至户外进行阅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实在的优点。另外,我特别欣赏它在部首检索方面的优化。古汉语字典的部首检索往往是让人抓狂的地方,因为很多字的部首在楷书和隶书中的写法差异巨大。这本字典似乎在编排上做了很多“人性化”的处理,即便是偏僻的部首,它也清晰地标明了现代通用的部首写法,并在检索索引处做了明确的指引,极大地缩短了寻找陌生字的时间,让查找过程不再是煎熬,而更像是一种高效的探索。

评分

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古汉语时,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些看似相同却用法迥异的同形字。比如“之”、“其”、“于”这些看似简单的小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充当的语法功能千变万化,让人头痛欲裂。这本书在处理这方面的问题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致和耐心。它不仅仅给出了“之”是代词、助词、动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大量的精选例句,直观地展示了这些词在句子中是如何“运作”的。我注意到,它的例句选择非常讲究,往往截取自不同时代、不同文体的经典篇章,确保了我们看到的“活的语言”,而不是僵硬的定义。比如,它会特意挑选一个“之”字放在句首作宾语前置的例子,紧接着又放一个表示结构助词的例子,这种对比学习法,比死记硬背语法规则有效百倍。对于初学者而言,这种清晰的示范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语法规则,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心理门槛。

评分

这本《学生实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6版》的出现,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在文言文海洋里摸爬滚打的学生们点亮了一盏明灯。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它扎实的厚度所吸引,这绝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工具书,它明显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打磨和修订。记得有一次,我在阅读一篇先秦散文时,遇到了一个“遘”字,查了手头的其他词典,解释都有些模糊不清,让我对原句的理解始终不得要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新版的字典,惊喜地发现,它不仅给出了精准的解释,还附带了详尽的例句,更重要的是,它还追溯了这个字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细微语义演变。这种层层递进的解析方式,让我瞬间茅塞顿开,明白了古人是如何运用这个词语来表达那种微妙的情感和复杂的语境的。更让我赞赏的是,编纂者似乎深谙现代学生的学习习惯,排版布局清晰明了,检索起来极其高效,这对于我们这种时间紧张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每一个字词的释义都力求做到古今贯通,既保留了古语的韵味,又照顾到了我们现代读者的理解障碍,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和教学诚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