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创新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公共课系列:大学生社交口

未名创新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公共课系列:大学生社交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常德 著
图书标签:
  • 社交礼仪
  • 人际沟通
  • 大学生
  • 公共课
  • 高职高专
  • 教材
  • 未名创新
  • 十二五规划
  • 沟通技巧
  • 职业素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56575
商品编码:2978751817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未名创新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 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公共课系列:大学生社交口才实践教程

定价:24.00元

作者:金常德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301156575

字数:

页码:1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未名创新·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公共课系列:大学生社交口才实践教程》以高职高专学生为主要对象并兼顾本科学生,精选了称呼、寒暄、介绍、交谈、致谢、道歉、赞美、批评、说服、拒绝、提问、应答、拜访、接待、电话交流、即兴演讲、求职面试等17个常见社交实践情境,进行社交口才能力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社交口头交际能力。《未名创新·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公共课系列:大学生社交口才实践教程》在内容和体系上打破常见的演讲与口才类教材的编写模式,编写理念强调职业性,内容设置强调适用性,体例设计强调操作性,并特别注意90后学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喜欢表现、愿意参与的特点,注重从形象思维人手,从激发兴趣人手,从鼓励参与人手,追求行文表现的活泼性,案例选择的新鲜性,能力训练的亲近性。
  《未名创新·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公共课系列:大学生社交口才实践教程》适合作为职业院校各专业公共基础课或素质教育通识课教材,也可作为本科院校各专业相关课程教材,还可作为社会读者学习和工作的参考用书。

目录


实践情境1 称呼
实践情境2 寒暄
实践情境3 介绍
实践情境4 交谈
实践情境5 致谢
实践情境6 道歉
实践情境7 赞美
实践情境8 批评
实践情境9 说服
实践情境10 拒绝
实践情境11 提问
实践情境12 应答
实践情境13 拜访
实践情境14 接待
实践情境15 电话交流
实践情境16 即兴演讲
实践情境17 求职面试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3.面带微笑
  面带微笑虽然不是对语言的直接要求,但能够直接影响有声语言的声音色彩及情感表达。接打电话时,即使看不见对方,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笑容。即使在彼此看不见的电话中打躬作揖地向对方道歉,对方也会感觉到你的诚意。
  4.认真聆听
  通话过程中不可敷衍应付,更不可以对着话筒打哈、吃东西,或是同时与其他人闲聊,那样会让对方感到自己在受话人的心中无足轻重。要认真聆听对方的讲话,例如,电话一方要弄清来电话的目的、内容;如果对方要找的人不在,则切忌只说“不在”就把电话挂了,要尽可能问清事由,委婉地探求对方来电目的,如果自己无法处理,则也应当认真记录下来,避免误事,这样还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
  5.遵守公德
  在公共场所,要尽可能地不使用手机。在重要场所,应当自觉地关闭手机,或将铃声改为“振动”,并尽可能地不接听电话,要接听也要到无人之处,压低音量,切勿当众高声喧哗,以影响他人。特别是在参加会议、宴会,观看电影、演出,前往图书馆,参观各类展览时,尤其要注意这点。另外,在自己开车或对方开车时不要接打电话,不要在病房、飞机、油库等地方使用手机,以免信号干扰影响医疗器械的使用、干扰飞机的飞行、引发爆炸等。
  二、接听电话的程序与口才技巧
  1.及时接听
  一般来说,在办公室里,电话铃响三遍之前就应当接听,三遍过后好道歉:“对不起,让您久等了。”如果受话人正在做一件要紧的事情不能及时接听,代接的人应当妥为解释。尽快接听电话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让对方觉得自己被看重。
  2.自我介绍
  通话开始要问候对方,接听者要自报家门。如果是在单位接电话,要报出单位或部门的名称、接听者的名字以及职务,比如“这里是××单位,××部门,我是部门经理×××。”或者“您好,××旅行社。”如果需要,还可表达愿意为对方效劳,如“您好!××电器总服务台。很高兴为您服务。”、“您好!这里是××公司××部(室),请问您找哪位?”或“您有什么需要帮忙的?”等。
  3.确认对方
  对方打来电话,一般会自己主动介绍。如果没有介绍,接电话方可以适当询问一下:“我是××单位,您是哪位?”、“请问您要找谁?”以便于在转接中告诉同事是谁找。如果对方不愿意告知,接听方不能一味地询问:“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哪个单位的?”、“你找他是公事还是私事?”这些做法是极不礼貌的。
  ……

序言


实践情境1 称呼
实践情境2 寒暄
实践情境3 介绍
实践情境4 交谈
实践情境5 致谢
实践情境6 道歉
实践情境7 赞美
实践情境8 批评
实践情境9 说服
实践情境10 拒绝
实践情境11 提问
实践情境12 应答
实践情境13 拜访
实践情境14 接待
实践情境15 电话交流
实践情境16 即兴演讲
实践情境17 求职面试
附录
参考文献


深度探索: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技巧 一部全面解析当代社会交往脉络的实用指南 本书导读: 在信息爆炸、人际连接日益碎片化的今天,有效、真诚的人际交往能力已不再是锦上添花的软技能,而是决定个人职业发展、学术成就乃至生活幸福感的基石。本书并非对传统社交礼仪的刻板复述,而是一部立足于当代社会心理学、传播学前沿研究成果,并结合大量鲜活案例和实操演练的深度解析之作。它旨在帮助读者系统地理解人际互动的底层逻辑,构建自信且富有吸引力的社交框架,最终实现高效、高质量的人际联结。 第一部分:理解自我与他人——社交的心理学基石 (Foundations of Interpersonal Dynamics) 第一章:重塑社交认知:打破思维定势 本章深入剖析了人们在社交场合中常见的认知偏差,例如“聚光灯效应”和“自我实现预言”。我们探讨了如何识别并矫正那些潜意识中限制我们开放交流的负面信念。通过引入“成长型思维”在社交情境中的应用,引导读者将社交挑战视为学习和提升的机会,而非难以逾越的天堑。重点分析了内向与外向性格的特质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优势发挥,强调没有“最好”的社交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非语言沟通的隐形力量 语言表达固然重要,但研究表明,非语言信号在信息传递中占据了更高的权重。本章详尽解构了肢体语言的复杂体系,涵盖了面部表情的七大基本情绪识别、眼神接触的微妙距离把握(如“舒适区”的确定)、身体姿态的力量学,以及触碰礼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与规范。我们提供了详细的“非语言信号自测工具”,帮助读者洞察自己在无意识中向外界发送的信息,并学习如何通过调整姿态,展现出开放、接纳和自信的气场。 第三章:倾听的艺术:从“听见”到“理解” 真正的交流始于有效的倾听。本章区分了被动听取、选择性倾听与积极倾听的本质区别。我们详细阐述了“同理心式倾听”的三个层次:情感的识别、观点的接纳与反馈的确认。通过案例演示,读者将学会如何运用诸如“澄清性提问”、“复述总结”和“情感回应”等技巧,让交谈对象感受到被尊重和被深刻理解,从而迅速建立信任感。 第二部分:构建高质量对话:从破冰到深度交流 (Crafting Meaningful Conversations) 第四章:破冰与开启有效对话的策略 告别尴尬的沉默,本章提供了适用于职场、校园和社交聚会等多种场景的“情境化开场白”模板。我们摒弃了流于表面的寒暄,聚焦于如何基于环境、对方的兴趣点或共同目标,提出富有洞察力且易于延伸的话题。特别介绍了“FORD原则”在轻松交谈中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巧妙地将看似无关的话题自然地串联起来,引导对话进入更具深度的探讨。 第五章:提问的艺术:引导对话流向 提问是控制和深化对话的关键工具。本书系统梳理了“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的适用边界,重点介绍了如何设计“探究式问题”和“假设性问题”,以激发对方的思考和分享欲望。此外,我们探讨了“追问的艺术”——如何避免显得咄咄逼人,而是以一种支持性的方式,引导对方深入阐述其核心观点和情感动机。 第六章:冲突管理与建设性反馈 任何深入的关系都必然涉及意见的分歧。本章将冲突视为关系成长的契机。我们引入了“非暴力沟通(NVC)”模型,教导读者如何清晰、冷静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而非指责或评判。同时,提供了“三明治反馈法”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调整,确保批评和建议能够被接收方有效吸收,促进关系的正向发展。 第三部分:社交场景的策略应用与拓展 (Strategic Application in Diverse Contexts) 第七章:职场社交与专业形象塑造 本章专注于职场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内容涵盖了会议中的有效发言技巧、向上管理(与上级的有效沟通)、跨部门协作中的利益平衡,以及如何运用社交媒体(如LinkedIn)维护和拓展专业人脉网络。我们强调专业人士的沟通应具备的“结构性”、“目标导向性”和“可信度”。 第八章:群体互动与领导力展现 在小组或团队环境中,个体的社交能力需要转化为群体影响力。本章分析了在群体讨论中如何保持存在感、如何有效引导讨论偏离跑道、如何处理“搭话”与“抢话”的微妙平衡。此外,探讨了如何通过有效的社交互动来展现非正式的领导力,通过倾听和整合观点来凝聚团队共识。 第九章: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与适应 在全球化背景下,理解文化差异是现代社交的必修课。本章基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等工具,分析了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在交流风格、时间观念和人际距离上的差异。旨在培养读者的“文化智商(CQ)”,确保在面对不同背景的交流对象时,能采取尊重且适宜的沟通策略。 结语:持续进化的社交旅程 本书最后总结了人际交往是一项需要终身练习的技能。它鼓励读者将所学技巧融入日常实践,定期进行自我反思,并将其视为自我完善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的社交大师,是那些能够灵活运用工具,同时保持真实自我的人。 本书特色: 实践导向: 包含大量“情景模拟练习”和“行动清单”。 理论支撑: 融合了社会心理学、认知行为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当代视角: 尤其关注数字时代下,线上与线下社交的融合与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蓝白相间的配色,加上一个抽象化的握手图形,给人一种既专业又不失活力的感觉。我记得当时在书店看到它的时候,就被封面上“未名创新”这几个字吸引了,感觉它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教材,而是真的想在大学生的社交技能上做出点“创新”的东西。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感觉内容应该挺充实的,毕竟是国家规划教材,质量总归是有保障的。我本来对公共课教材有些抵触情绪,觉得大多是应付了事,但这本书的排版和目录给我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字体选择很舒服,段落之间的留白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而且,它似乎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光是章节名称就能看出,它不仅仅停留在“什么是社交”,更深入到“如何有效社交”的层面。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现代网络社交礼仪的部分,毕竟现在很多冲突都源于线上交流的误解。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纸张厚实,不易洇墨,即便是经常做笔记也不会轻易损坏。总而言之,从外在包装到初步的内在感知,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精心打磨的专业态度,让人对它的学习体验充满期待。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跨文化交流”和“职场社交预备”这两个模块时,展现出了超越一般“公共课”教材的视野。在很多同类教材中,社交技能往往局限于校内人际关系的处理,但这本书显然是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它不仅探讨了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深入讲解了在小组项目合作中如何进行高效的任务分配与责任界定,这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指导。职场社交这一块,它没有泛泛而谈“礼貌”,而是细致地剖析了邮件的书写规范、会议中的发言技巧,甚至是如何得体地拒绝不合理请求的“边界设定”。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大大提升了这本书的价值。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说话”,更是教你怎么“做事”和“做人”。当我翻到关于网络形象构建的那一节时,我感到非常受用。书中强调了数字足迹的长期影响,提醒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的一言一行都构成了一个潜在的个人品牌。这种对现代生活多维度社交的关注,让整本书显得非常与时俱进,绝非过时的理论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结构编排得极具逻辑性,不像很多教材那样将知识点堆砌在一起,而是遵循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学习路径。它似乎是从最基础的自我认知和人际交往心理学切入,然后逐步过渡到具体的沟通技巧和冲突管理。我特别欣赏它在引入新概念时所采用的案例分析方法。很多理论知识如果光靠文字阐述会显得枯燥晦涩,但这本书似乎总是能找到一个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场景来佐证观点。比如,在讲解“积极倾听”那一章时,它没有直接给出定义,而是描述了新生宿舍里关于选课时间分配的分歧,通过一个生动的对话场景,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倾听的重要性。这种教学设计理念,很能抓住年轻读者的注意力。此外,书中的小测验和思考题设计得也比较巧妙,它们不像是那种标准答案式的考核,更像是引发深入思考的引导工具,让人在解题的过程中真正消化了所学内容。阅读起来,感觉作者非常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社交困境,用词既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又保持了口语化的亲切感,读起来毫无压力。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引导力。很多段落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睿智的前辈在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作者似乎深谙“潜移默化”的教育精髓,很少使用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口吻。举个例子,在谈到如何应对社交焦虑时,书里没有简单地告诉你“放松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认知重构练习,引导你逐步识别并挑战那些不合理的负面自我对话。这种方法非常细腻,它尊重了读者的情绪和个人体验。而且,书中穿插的许多“小贴士”或者“建议卡片”设计得非常精巧,它们通常用不同的颜色或边框突出显示,如同一个个实用的工具箱,可以直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我尝试着应用了其中一个关于“有效反馈”的技巧,发现效果立竿见影,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整本书内容的信任感。它的节奏把握得很好,理论讲解不会过长,总是能及时地导向实际操作环节,让学习过程始终保持着积极的互动感。

评分

从整体上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全面性”和“平衡感”。它没有偏废任何一个社交维度,无论是倾听、表达、非语言沟通、冲突处理,还是线上线下的融合,都有详尽的阐述。更难得的是,它在强调社交技巧的同时,非常注意保持个体的主体性。它不是在塑造一个“圆滑世故”的形象,而是致力于帮助读者建立一种健康、自信、真诚的社交模式。书中反复强调,社交的本质是连接而非征服,这使得整本书的思想内核非常积极和人性化。我尤其欣赏它对“真诚”与“技巧”之间平衡的探讨,它清晰地说明了技巧是为人格服务的,而不是让技巧反噬了本真的人际关系。这种哲学层面的思考,使得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过了普通的技能指导手册。它更像是一本帮助大学生构建成熟人格和有效社会适应能力的“导航图”,对于提升整体的大学生活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