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未名創新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 全國高職高專規劃教材 公共課係列:大學生社交口纔實踐教程
定價:24.00元
作者:金常德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301156575
字數:
頁碼:17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281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未名創新·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公共課係列:大學生社交口纔實踐教程》以高職高專學生為主要對象並兼顧本科學生,精選瞭稱呼、寒暄、介紹、交談、緻謝、道歉、贊美、批評、說服、拒絕、提問、應答、拜訪、接待、電話交流、即興演講、求職麵試等17個常見社交實踐情境,進行社交口纔能力的實踐訓練,培養學生職業生涯所需要的社交口頭交際能力。《未名創新·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公共課係列:大學生社交口纔實踐教程》在內容和體係上打破常見的演講與口纔類教材的編寫模式,編寫理念強調職業性,內容設置強調適用性,體例設計強調操作性,並特彆注意90後學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喜歡錶現、願意參與的特點,注重從形象思維人手,從激發興趣人手,從鼓勵參與人手,追求行文錶現的活潑性,案例選擇的新鮮性,能力訓練的親近性。
《未名創新·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全國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公共課係列:大學生社交口纔實踐教程》適閤作為職業院校各專業公共基礎課或素質教育通識課教材,也可作為本科院校各專業相關課程教材,還可作為社會讀者學習和工作的參考用書。
目錄
實踐情境1 稱呼
實踐情境2 寒暄
實踐情境3 介紹
實踐情境4 交談
實踐情境5 緻謝
實踐情境6 道歉
實踐情境7 贊美
實踐情境8 批評
實踐情境9 說服
實踐情境10 拒絕
實踐情境11 提問
實踐情境12 應答
實踐情境13 拜訪
實踐情境14 接待
實踐情境15 電話交流
實踐情境16 即興演講
實踐情境17 求職麵試
附錄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文摘
3.麵帶微笑
麵帶微笑雖然不是對語言的直接要求,但能夠直接影響有聲語言的聲音色彩及情感錶達。接打電話時,即使看不見對方,也不要忘記自己的笑容。即使在彼此看不見的電話中打躬作揖地嚮對方道歉,對方也會感覺到你的誠意。
4.認真聆聽
通話過程中不可敷衍應付,更不可以對著話筒打哈、吃東西,或是同時與其他人閑聊,那樣會讓對方感到自己在受話人的心中無足輕重。要認真聆聽對方的講話,例如,電話一方要弄清來電話的目的、內容;如果對方要找的人不在,則切忌隻說“不在”就把電話掛瞭,要盡可能問清事由,委婉地探求對方來電目的,如果自己無法處理,則也應當認真記錄下來,避免誤事,這樣還可以贏得對方的好感。
5.遵守公德
在公共場所,要盡可能地不使用手機。在重要場所,應當自覺地關閉手機,或將鈴聲改為“振動”,並盡可能地不接聽電話,要接聽也要到無人之處,壓低音量,切勿當眾高聲喧嘩,以影響他人。特彆是在參加會議、宴會,觀看電影、演齣,前往圖書館,參觀各類展覽時,尤其要注意這點。另外,在自己開車或對方開車時不要接打電話,不要在病房、飛機、油庫等地方使用手機,以免信號乾擾影響醫療器械的使用、乾擾飛機的飛行、引發爆炸等。
二、接聽電話的程序與口纔技巧
1.及時接聽
一般來說,在辦公室裏,電話鈴響三遍之前就應當接聽,三遍過後好道歉:“對不起,讓您久等瞭。”如果受話人正在做一件要緊的事情不能及時接聽,代接的人應當妥為解釋。盡快接聽電話會給對方留下好印象,讓對方覺得自己被看重。
2.自我介紹
通話開始要問候對方,接聽者要自報傢門。如果是在單位接電話,要報齣單位或部門的名稱、接聽者的名字以及職務,比如“這裏是××單位,××部門,我是部門經理×××。”或者“您好,××旅行社。”如果需要,還可錶達願意為對方效勞,如“您好!××電器總服務颱。很高興為您服務。”、“您好!這裏是××公司××部(室),請問您找哪位?”或“您有什麼需要幫忙的?”等。
3.確認對方
對方打來電話,一般會自己主動介紹。如果沒有介紹,接電話方可以適當詢問一下:“我是××單位,您是哪位?”、“請問您要找誰?”以便於在轉接中告訴同事是誰找。如果對方不願意告知,接聽方不能一味地詢問:“你叫什麼名字?”、“你是哪個單位的?”、“你找他是公事還是私事?”這些做法是極不禮貌的。
……
序言
實踐情境1 稱呼
實踐情境2 寒暄
實踐情境3 介紹
實踐情境4 交談
實踐情境5 緻謝
實踐情境6 道歉
實踐情境7 贊美
實踐情境8 批評
實踐情境9 說服
實踐情境10 拒絕
實踐情境11 提問
實踐情境12 應答
實踐情境13 拜訪
實踐情境14 接待
實踐情境15 電話交流
實踐情境16 即興演講
實踐情境17 求職麵試
附錄
參考文獻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它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引導力。很多段落讀起來就像是與一位經驗豐富、睿智的前輩在進行一對一的深度交流,而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作者似乎深諳“潛移默化”的教育精髓,很少使用那種居高臨下的說教口吻。舉個例子,在談到如何應對社交焦慮時,書裏沒有簡單地告訴你“放鬆點”,而是通過一係列的認知重構練習,引導你逐步識彆並挑戰那些不閤理的負麵自我對話。這種方法非常細膩,它尊重瞭讀者的情緒和個人體驗。而且,書中穿插的許多“小貼士”或者“建議卡片”設計得非常精巧,它們通常用不同的顔色或邊框突齣顯示,如同一個個實用的工具箱,可以直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我嘗試著應用瞭其中一個關於“有效反饋”的技巧,發現效果立竿見影,這極大地增強瞭我對整本書內容的信任感。它的節奏把握得很好,理論講解不會過長,總是能及時地導嚮實際操作環節,讓學習過程始終保持著積極的互動感。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人,那種藍白相間的配色,加上一個抽象化的握手圖形,給人一種既專業又不失活力的感覺。我記得當時在書店看到它的時候,就被封麵上“未名創新”這幾個字吸引瞭,感覺它不是那種老生常談的教材,而是真的想在大學生的社交技能上做齣點“創新”的東西。拿到手裏掂瞭掂分量,感覺內容應該挺充實的,畢竟是國傢規劃教材,質量總歸是有保障的。我本來對公共課教材有些抵觸情緒,覺得大多是應付瞭事,但這本書的排版和目錄給我留下瞭很好的第一印象。字體選擇很舒服,段落之間的留白也恰到好處,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而且,它似乎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光是章節名稱就能看齣,它不僅僅停留在“什麼是社交”,更深入到“如何有效社交”的層麵。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現代網絡社交禮儀的部分,畢竟現在很多衝突都源於綫上交流的誤解。這本書的裝幀質量也值得稱贊,紙張厚實,不易洇墨,即便是經常做筆記也不會輕易損壞。總而言之,從外在包裝到初步的內在感知,這本書展現齣一種精心打磨的專業態度,讓人對它的學習體驗充滿期待。
評分從整體上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全麵性”和“平衡感”。它沒有偏廢任何一個社交維度,無論是傾聽、錶達、非語言溝通、衝突處理,還是綫上綫下的融閤,都有詳盡的闡述。更難得的是,它在強調社交技巧的同時,非常注意保持個體的主體性。它不是在塑造一個“圓滑世故”的形象,而是緻力於幫助讀者建立一種健康、自信、真誠的社交模式。書中反復強調,社交的本質是連接而非徵服,這使得整本書的思想內核非常積極和人性化。我尤其欣賞它對“真誠”與“技巧”之間平衡的探討,它清晰地說明瞭技巧是為人格服務的,而不是讓技巧反噬瞭本真的人際關係。這種哲學層麵的思考,使得這本書的深度遠遠超過瞭普通的技能指導手冊。它更像是一本幫助大學生構建成熟人格和有效社會適應能力的“導航圖”,對於提升整體的大學生活質量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評分這本書的章節結構編排得極具邏輯性,不像很多教材那樣將知識點堆砌在一起,而是遵循瞭一個非常清晰的學習路徑。它似乎是從最基礎的自我認知和人際交往心理學切入,然後逐步過渡到具體的溝通技巧和衝突管理。我特彆欣賞它在引入新概念時所采用的案例分析方法。很多理論知識如果光靠文字闡述會顯得枯燥晦澀,但這本書似乎總是能找到一個貼近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場景來佐證觀點。比如,在講解“積極傾聽”那一章時,它沒有直接給齣定義,而是描述瞭新生宿捨裏關於選課時間分配的分歧,通過一個生動的對話場景,讓讀者自然而然地體會到傾聽的重要性。這種教學設計理念,很能抓住年輕讀者的注意力。此外,書中的小測驗和思考題設計得也比較巧妙,它們不像是那種標準答案式的考核,更像是引發深入思考的引導工具,讓人在解題的過程中真正消化瞭所學內容。閱讀起來,感覺作者非常瞭解當代大學生的社交睏境,用詞既不失學術的嚴謹性,又保持瞭口語化的親切感,讀起來毫無壓力。
評分我發現這本書在處理“跨文化交流”和“職場社交預備”這兩個模塊時,展現齣瞭超越一般“公共課”教材的視野。在很多同類教材中,社交技能往往局限於校內人際關係的處理,但這本書顯然是麵嚮未來職業發展的。它不僅探討瞭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相處,還深入講解瞭在小組項目閤作中如何進行高效的任務分配與責任界定,這對於即將步入社會的我們來說,無疑是極具前瞻性的指導。職場社交這一塊,它沒有泛泛而談“禮貌”,而是細緻地剖析瞭郵件的書寫規範、會議中的發言技巧,甚至是如何得體地拒絕不閤理請求的“邊界設定”。這種實用主義的傾嚮,大大提升瞭這本書的價值。它不僅僅是教你怎麼“說話”,更是教你怎麼“做事”和“做人”。當我翻到關於網絡形象構建的那一節時,我感到非常受用。書中強調瞭數字足跡的長期影響,提醒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的一言一行都構成瞭一個潛在的個人品牌。這種對現代生活多維度社交的關注,讓整本書顯得非常與時俱進,絕非過時的理論手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