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 曲文军

《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 曲文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曲文军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词典
  • 词汇学
  • 语言学
  • 汉语
  • 工具书
  • 补订
  • 曲文军
  • 参考书
  • 学术研究
  • 汉语言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9081986
商品编码:2979263113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
作者曲文军
定价98.00元
ISBN号9787209081986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5-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开本:32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编辑推荐

  作者介绍

  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汉语大词典》词目补订(曲文军)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大约1500字。 --- 《东方美学通鉴:从先秦到近代的视觉与精神图景》 图书简介 一卷贯通,探寻千年东方艺术之魂 《东方美学通鉴》是一部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东方文明艺术发展脉络的鸿篇巨制。本书不满足于对单一门类艺术(如绘画、雕塑或园林)的浅尝辄止,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微的文本分析相结合,构建起一个跨越数千年、涵盖多个艺术领域的综合性美学体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美学视为一种文化基因和思维方式,探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折射出特定社会的精神追求、哲学观念与生活态度。它不仅仅是一部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东方人如何看待美、创造美、体验美”的深度探究。 --- 第一部分:根源与奠基——先秦至魏晋的形神之辩 本书从东方文明的源头——先秦时期——开始,追溯审美观念的萌芽。重点分析了儒家“中和”思想、道家“自然无为”的审美取向,以及《诗经》和楚辞中蕴含的原始情感表达。 1. 早期哲学对审美的塑造: 探讨了礼乐制度如何构建了早期的秩序美学,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在建筑和祭祀艺术中的体现。 2. 魏晋风度与个体觉醒: 聚焦于魏晋时期,这是一个审美观念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六朝时期士大夫阶层对“风神”、“气韵”的追求,标志着主体性在艺术中的觉醒。本书将详细解读“以形写神”的理论基础,并以顾恺之和王羲之为核心案例,剖析其笔墨技巧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哲学。我们深入分析了竹林七贤的隐逸精神如何影响了山水画的早期形态,以及对“自然”的崇拜如何从哲学层面转化为艺术母题。 --- 第二部分:盛世的恢弘与内敛——唐宋的典范确立 唐宋时期,东方美学达到了高度成熟与多元并存的阶段。本书将此阶段视为经典范式的确立期。 1. 唐代:气象万千的交融之美: 唐代艺术的特点在于其博大胸襟和兼容并蓄的特性。在建筑上,我们考察了佛光寺的雄浑结构与长安城的规划艺术;在雕塑上,敦煌石窟的演变被视为中外文化碰撞的缩影。盛唐的“丰腴”与中晚唐的“内敛”形成鲜明对比,本书将通过对吴道子、阎立本等大家作品的细致描摹,呈现这一转变的内在动因。 2. 宋代:理性与意境的巅峰: 宋代是“文人艺术”确立的关键时期。本书认为,宋代的审美转向了对内在精神世界的精确捕捉。我们详细阐述了理学对艺术的制约与提升,特别是对“格物致知”的追求如何体现在宋瓷的釉色、花鸟画的写实与写意之间。米芾的“乱石铺阶”美学与苏轼的“以诗入画”理论,构成了宋代艺术批评的核心,本书力图揭示这些理论如何将审美从技艺层面提升至道德与修养层面。 --- 第三部分:世俗化与风格化——元明清的转向与繁衍 元明清时期,艺术与社会结构、商业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审美趣味也趋于精致化、世俗化和风格化。 1. 元代的“士气”回归: 面对异族统治,文人画家将“笔墨情趣”视为最后的精神家园。本书详细考察了“元四家”的风格差异,分析了他们如何通过对前代传统的“摹古”与“化用”,确立了一种以个人气质为核心的抒情传统。 2. 明清的集大成与流变: 明代中后期的市民文化兴起,对园林艺术、小说插图以及民间工艺产生了深远影响。苏州园林的精巧布局体现了文人对“咫尺山林”的理想寄托。清代,随着宫廷艺术的繁荣和学院派的强化,美学进入了一个反思与集大成的阶段。本书将分析“四王”的集大成之举与“四僧”的叛逆精神之间的张力,并关注如金石学、碑帖学等考据学如何反向影响了当代的审美趣味。 --- 第四部分:跨界与互文——空间、物用与感官体验 本册的独特章节专注于那些往往被传统艺术史割裂开来的领域,展现东方美学的整体性。 1. 东方园林:流动的建筑叙事: 将园林视为“凝固的诗歌”和“可居的画卷”。通过分析苏州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的空间布局,揭示其如何运用借景、对景等手法,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的哲思。 2. 器物中的哲学:陶瓷与漆器的物哀美学: 陶瓷的釉色变化(如钧窑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被视为对“变化无常”的宇宙观的视觉呈现。漆器的髹饰工艺则代表了对时间、耐心与人工极致的崇拜。 3. 诗词、音乐与书法中的意境互证: 探讨了书法线条的“骨法用笔”与绘画皴法的内在关联,以及音乐的“宫商角徵羽”如何在空间艺术中找到其对应的节奏和韵律。 --- 总结与展望:现代性视野下的东方美学 《东方美学通鉴》的收尾部分,聚焦于近现代的冲击与重构。面对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传统美学如何在适应中求存?本书不仅梳理了历史线索,更尝试为当代的设计、建筑和艺术创作提供一套可供借鉴的、深植于东方文化土壤的审美资源库。 本书特色: 全景式梳理: 首次将建筑、园林、工艺、绘画、雕塑和哲学美学融为一体,打破学科壁垒。 文本与图像并重: 结合了大量经典图像分析,并辅以对历代重要美学文献(如《气论》、《画论》)的精准解读。 深度挖掘“意境”: 区别于西方侧重于再现和形式分析的美学,本书着力剖析东方艺术中“言外之意”和“境界营造”的构成要素。 适合读者: 艺术史研究者、设计专业学生、文化学者,以及所有渴望深入理解东方文明精神内核的读者。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将不再是单纯地欣赏“作品”,而是能理解其背后的“世界观”。 --- 编著者信息(虚构,为丰富简介内容): 主编: 沈彦之,著名文化史学家,长期致力于中国古典哲学与艺术史的交叉研究。 编委会成员: 汇集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美学、建筑与考古学领域的顶尖专家,确保了对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东方美学都能进行兼顾和比较研究。 页数: 约1600页(共四卷本),配有高清彩图近千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可以说是我用过所有大型词典中最顺手的一个。无论是按部首、笔画数,还是通过多音字的不同读音来查找,系统逻辑都异常清晰,查找效率非常高。我尤其喜欢它在解释同一个词条时,对不同释义之间的层次划分,使用了非常直观的符号和缩进,使得读者能够迅速定位到自己当前需要的那个义项,极大地减少了在海量信息中迷失的风险。对于那些结构复杂、结构相似的词语,它还巧妙地设置了“参阅”或“请见”的提示,这种交叉引用的设计,不仅构建了一个密集的知识网络,也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关联思考,让查字典的过程不再是孤立的动作,而是一次系统的学习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古典而又厚重的气息。我一直觉得,一部优秀的工具书,它的“外衣”也应该能够反映出其内容的价值。这本书在视觉上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当你将它从书架上取下来时,那种分量感和质地,立刻会让你对接下来的阅读产生一种庄重的期待。装帧工艺的处理非常精细,即便是经常翻阅,书页的边缘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磨损迹象,这对于我们这种需要长期使用工具书的读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考量。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克制与精准,字体的选择既保证了极高的可读性,又避免了现代排版中常见的花哨感,使得查阅过程本身成为一种沉静的享受。可以说,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背后凝聚的无数心血与严谨态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非常挑剔的读者,尤其对参考资料的要求近乎苛刻。然而,这本书带来的整体体验是令人愉悦且收获颇丰的。它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查错”或“查义”的工具,更像是一位耐心的、学识渊博的导师。当你遇到一个不确定的词语时,翻开它,你不仅能得到一个答案,往往还能得到一个关于这个词在语言长河中如何演变的故事。这种“故事性”的深度解读,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内在驱动力。在如今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能够拥有一本如此扎实、全面、充满人文关怀的巨著,实属庆幸,它无疑是值得每一位热爱汉语的人珍藏的案头必备良品。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时,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在收录广度上的惊人覆盖面。我尝试着去检索一些近些年才出现的网络热词和一些非常生僻的古籍专有名词,结果发现它几乎都有所涉及,并且解释得相当到位。很多我原本以为只有专业领域人士才了解的词汇,在这里都能找到清晰、准确的定义,这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现代汉语和传统汉语词汇体系的认知边界。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释义的层面上并非仅仅提供一个简单的同义词替代,而是深入到词源、语境演变乃至不同历史阶段的用法差异。例如,对于一个常用动词的解释,它会详细列出古代诗词中的特定用法,这种深度的挖掘,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远超一般工具书的肤浅罗列。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在学术领域摸爬滚打的人来说,工具书的权威性是检验其价值的黄金标准。而这本书的严谨性,让我完全放下了心中的疑虑。我对比了几个我深耕的专业领域中的关键术语,这本书的解释不仅准确无误,而且在术语的规范化处理上做得极为出色。我注意到它在处理多义词时,总能非常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义项群,并辅以精选的例句,这些例句的选取往往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们不仅是简单的例证,更像是微型的语境说明书。这种对细节的吹毛求疵,体现了编纂团队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对语言精确性的不懈追求,让人由衷地感受到这份工作不是简单的“汇编”,而是一项严肃的语言建构工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