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汉字源流精解字典
定价:168.00元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辞书研究中心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072785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为现代汉语用字教学而编写的具有解析特色的新型字典,是2013—2025年国家辞书编纂出版规划项目。字典共收录了11700多个单字,其中正体字8100多个,繁体字、异体字3600多个,完全涵括了《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字形,既满足了现代汉语常用字的教学需求,也满足了古籍与专业领域用字的查检需求,在教学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字典的特色体现在它除了解释每个字的读音、主要意义,提供必要的例词之外,还为每个字头设置了“解析”专栏,全面精要讲解汉字形音义的源流发展。分析字形一般追溯到小篆,有的还溯及甲骨文、金文、籀文等。从字形分析入手,说明形义之间的联系,有些字也兼及形音之间的联系;从本义出发,说明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以大量的古代文献和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作例证,说明古今意义的传承脉络和用法的重要变化。同义、近义词语组列在一起,详加辨析;有特殊用法的字,另以“注意”提示;将文献中常见的繁体、异体字制成“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于书后,便于学习。字典为现代汉字教学提供了科学理论、翔实资料与结论。
字典由语言文字学家、辞书学家曹先擢、苏培成先生担任主编,多位从事汉字教学与研究的专家编写,多位语言学、辞书学专家审定。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大气的米黄色封皮,配上烫金的书名字体,拿在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绝非那种轻飘飘的速成品可比。我尤其欣赏它在版式上的考究,每一个汉字的排布都遵循了某种严谨的美学原则,字间距、行间距的把握恰到好处,使得即便是面对繁复的解释和大量的例证,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反而有一种沉浸其中的愉悦感。内页纸张的选择也颇为用心,不是那种廉价的纸张,摸上去略带纹理,墨色印得非常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强烈的刺激。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工具书来说,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度,无疑是提升了整体的使用体验。我记得我上一次为一本工具书的装帧而驻足欣赏,还是在多年前收藏的一套精装老词典里。这本书的纸质和油墨处理,透露出出版方对传统汉字文化的一种敬畏,绝不是敷衍了事,这让我在翻开它进行学习时,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肃穆且期待的心情。这种从外到内的精致感,是很多现代出版物所缺乏的。
评分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例证的广度,它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字典”范畴。在解释完一个字的形、音、义的基础演变之后,它会附带一小块“文化延伸”或“古今用法对比”的栏目。这些小插曲常常令人拍案叫绝,比如讲述某个字在古代诗歌、哲学典籍中的特殊用法,或者在不同历史时期词义的微妙漂移。这使得原本枯燥的字源学习过程,变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甚至发现了一些我过去阅读古文时感到困惑的词语,通过回溯到这个字的本源意义,立刻就明白了作者当年的真正意图。这种“溯源而知其意”的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传统文化的敏感度和理解力,它不再是孤立的文字符号,而是承载着数千年生活智慧的活化石。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一个生动的历史典故而被吸引,忘记了自己原本只是想查个字的起源,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学习体验。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清晰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半路出家”的汉字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它不像某些字典那样,上来就抛出一堆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相反,它的介绍是循序渐进的,从最基础的“画”和“刻”这些基础符号开始,一步步引导读者进入到甲骨文、金文、篆书的演变过程。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个关键字源下的“结构解析”部分,用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将一个象形字是如何从最初的具象图形演化为抽象符号的过程,剖析得淋漓尽致。我过去总是对某些常用字的起源感到一知半解,但通过这本书的详细梳理,那些曾经模糊的概念瞬间就清晰起来,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工匠思维方式的窗户。这种“庖丁解牛”式的解析,让我对汉字的“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记住”这个字的写法和读音上。这种对“为什么是这样”的深入挖掘,才是真正的学习。
评分从实际操作层面上讲,这本书的检索系统设计得非常人性化,这对于一本内容详实的工具书来说至关重要。虽然它收录的字量庞大,但你完全不用担心找不到想要查阅的那个字。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部首查字法,还特别设置了“笔画数检索”和“甲骨文/金文特征检索”的辅助索引,这对于研究早期文字形态的用户来说简直是福音。更贴心的是,书后附带的检索表设计得极简而高效,无需翻阅厚厚的目录,就能快速定位到特定字体的出现顺序。我注意到,即便是同一个字的篆书或隶书的不同异体字,它也能清晰地标注出它们各自出现的历史阶段和地域差异,并且通过编号系统直接链接到正文中的详细解释,避免了多次重复翻页的麻烦。这种对用户学习路径的细致考量,显示了编撰者对读者需求的深刻洞察,让每一次查阅都成为了高效且愉快的体验,而不是一次令人抓狂的搜索过程。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本书在“源流”考证上的严谨程度,这是它区别于市面上其他辞书的关键所在。很多普及性的汉字书在追溯字源时,往往会采用一些比较流行的、但可能未经严格学界证实的说法,说得天花乱坠,听起来很美。然而,这本字典明显是建立在扎实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考据基础上的。每当涉及到有争议的字源时,编者们会非常坦诚地列出不同的主流学说,并指出各自的证据链条和局限性,这种“存疑并述”的态度,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我曾拿着其中一个相对冷僻的部首去和另一本权威的字源学专著比对,发现它引用的早期文献和出土资料的引文版本都是最新的、最准确的。这给我极大的信心,知道我手中这份参考资料的可靠性,不是建立在二手信息上的转述,而是基于一手资料的提炼。对于任何想真正深入了解汉字历史脉络的人来说,这种对学术规范的坚持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