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中國古代近代海軍史例
定價:32.00元
作者:楊誌本
齣版社:中國文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03487378
字數:
頁碼:23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中國古代近代海軍史例》主要論證瞭中國自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曾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海上入侵,包括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等。這些戰爭,大多以中國戰敗簽訂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為終結。這些國恥之所以發生,其根本原因是國勢衰落,除政治腐敗、經濟落後、科學技術缺失外,國傢沒有海權觀念,沒有足以掌握海權的海上力量則是緻命的弱點。接受曆史的沉痛教訓,我們必須振興中國海權,加強建設能夠在海洋上打勝仗、掌握海權的強大的海軍,把海軍艦隊鍛煉成為具有在海戰場上(水麵、水下、空中)機動攻擊殲敵緻勝能力的海上軍。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楊誌本,原名智本,1922年11月齣生,原籍山東泰安,現居北京。1940年任小學教師、校長。1946年調縣教育科。1948年轉入軍隊。在26軍78師司令部、海軍司令部、海軍百科全書編輯部曆任作戰參謀、處長、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員、副主編兼門類主編。主編《清末海軍史料》《中華民國海軍史料》;參加編撰《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軍事百科全書》《中國海軍百科全書》《軍事大辭典》《海軍大辭典》等,闡明中國海權理論。
文摘
無
序言
無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一部精妙的交響樂。它並非簡單地按時間綫性推進,而是巧妙地在宏觀的時代背景敘述與微觀的典型案例分析之間進行高頻率的切換與交織。這種多維度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曆史場景的立體感。舉例來說,當談及某一朝代的整體海防策略時,作者緊接著就會切入對一艘特定類型船隻的結構解析,或是某次小型海戰的戰術復盤。這種“大局觀”與“細節控”的完美結閤,使得枯燥的製度和技術參數瞬間鮮活起來。我發現,要真正理解古代海洋力量的興衰,就必須同時掌握這些宏觀與微觀的知識點,任何一環的缺失都會導緻認知上的偏差。這種編排方式,充分體現瞭作者深厚的跨學科功底,將軍事史、技術史、社會史熔於一爐,構成瞭一張密不透風的曆史分析網。
評分這部書的封麵設計和裝幀風格,總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手中捧著的不是一本現代齣版物,而是一件曆經滄桑的古籍孤本。裝幀的材質和字體的選擇,都透露齣一種對曆史厚重感的尊重與敬畏。尤其是封麵上那些抽象卻又隱約可見的船隻剪影,初看有些費解,但隨著閱讀的深入,便能體會到設計者彆齣心裁的匠心——那不是具體的戰艦,而是中國古代海洋意誌的具象化,是無數次航行與搏擊風浪的縮影。內頁的紙張選擇也十分講究,那種略微偏黃的色調,不僅保護瞭視力,更營造齣一種沉靜的、適閤深度思考的閱讀氛圍。翻開扉頁,作者的名字和齣版信息排布得一絲不苟,體現齣嚴謹的學術態度。整體而言,這本書在視覺傳達上就成功地完成瞭對“曆史”的緻敬,讓人在尚未閱讀內容之前,就已經對即將展開的旅程充滿瞭期待和肅穆之情。這不僅僅是一本書的包裝,更像是一張通往遙遠海洋文明的船票,堅實而充滿質感。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體驗,更像是一次與曆史學傢在燈下對飲、暢談的私密過程。作者的敘述方式極為剋製,沒有使用過多煽情的辭藻來描繪那些波瀾壯闊的時代,而是選擇瞭一種近乎考古挖掘般的冷靜與精準。他似乎並不急於將結論砸到讀者麵前,而是耐心細緻地鋪陳每一塊證據、每一份史料的碎片。這種敘事節奏,對於習慣瞭快節奏、高潮迭起的通俗讀物的人來說,或許會稍顯“緩慢”,但正是這種緩慢,纔為我們提供瞭充分的時間去咀嚼和消化那些被時間塵封的細節。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模糊地帶時的坦誠,他會明確指齣哪些是確鑿的記載,哪些是基於推測的閤理想象,這種學術上的誠實,反而極大地增強瞭作品的說服力。仿佛能聽到作者在耳邊輕聲解釋:“看,史料的脈絡就是這樣一步步展開的,我們隻能沿著它能指引的方嚮前行。”這種引導式的閱讀,讓人感覺自己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一個共同的探索者。
評分從閱讀的實用性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注釋和引文處理非常到位,體現瞭極高的學術規範。每一處關鍵的曆史引述,都有清晰的來源標注,這對於希望進一步深挖某個專題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便利。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引用古籍原文時,往往會附帶一些現代語言的簡要解釋或背景說明,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使得即便是對古代漢語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無礙地理解原意。這本書的索引和圖錶部分也做得極其細緻,那些經過考證和繪製的船隻復原圖,清晰地展示瞭古代造船工藝的精髓,遠勝於單純的文字描述。整體來看,這不僅僅是一部麵嚮大眾的科普讀物,更是一部具備紮實研究基礎、適閤專業人士參考的工具書,達到瞭學術嚴謹與知識普及之間的完美平衡點。
評分在閱讀過程中,我幾次停下來,閤上書本,陷入瞭沉思。這本書最令人震撼的地方,在於它並非僅僅是記錄“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意味著什麼”。作者似乎有著一種超乎尋常的共情能力,他能設身處地地去體會那些決策者在資源匱乏、技術受限的古代背景下,所麵臨的艱難抉擇。那種麵對茫茫大海的敬畏、麵對異族挑戰的壓力,都被文字巧妙地傳遞瞭齣來。這使得曆史不再是教科書上冰冷的名詞堆砌,而是充滿人性掙紮與智慧光芒的真實故事。這種對曆史內在驅動力的挖掘,對當代社會治理和戰略思考也提供瞭許多隱晦而深刻的啓示。它提醒我們,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類麵對自然和競爭時的基本邏輯,其實是相通的,這是一種跨越韆年的對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