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的中華美德》
作者:方笑一、戎默 編著 出版日期:2018年5月
頁數:304頁 裝幀:平裝
開本:32 語種:繁体中文
ISBN:9789888466610
内容简介
134首經典古詩詞,以「心懷天下」「仁者愛人」「自強不息」「尊老齊家」「珍視友情」「好學深思」「心繫故土」「淡泊明志」「自然和諧」九個單元分類、淺析,欣賞詩詞之美時,亦能細細品味浸潤其中的德性之美。
作者简介
方笑一
古典文學學者,中國中央電視台「中國詩詞大會」命題專家,東方衛視「詩書中華」學術總顧問,中國宋代文學學會理事。目前任教於華東師範大學。
戎默
華東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為上海古籍出版社編輯。
目录
前言
一、心懷天下
劉邦 大風歌
魏徵 述懷
楊炯 從軍行
杜甫 春望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牧 泊秦淮
司馬光 客中初夏
陳與義 牡丹
岳飛 滿江紅
辛棄疾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楊萬里 初入淮河(其四)
陸游 示兒 病起書懷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文天祥 揚子江
戚繼光 馬上作
林則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二)
黃遵憲 贈梁任父同年
譚嗣同 有感一章
二、仁者愛人
曹操 蒿里行
李世民 帝京篇(其十)
韋應物 寄李儋元錫
白居易 觀刈麥 別州民
李紳 憫農
聶夷中 詠田家
范仲淹 江上漁者
梅堯臣 陶者
王安石 郊行
范成大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五)
鄭燮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龔自珍 己亥雜詩(其一二三)
三、自強不息
佚名 長歌行
曹操 龜雖壽
陶淵明 讀山海經(其十)
王昌齡 從軍行(其四)
李白 行路難
李賀 南園(其五)
杜牧 題烏江亭
劉禹錫 浪淘沙
杜荀鶴 小松
李清照 夏日絕句
顧炎武 精衛
龔自珍 己亥雜詩(其三○二)
四、尊老齊家
《詩經》 凱風
曹植 贈白馬王彪(其六) 七步詩
陶淵明 責子
王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杜甫 月夜憶舍弟
孟郊 遊子吟
白居易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于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元稹 遣悲懷(其一)
王建 新嫁娘
王安石 示長安君
蘇軾 獄中寄子由
蘇轍 逍遙堂會宿
吳嘉紀 內人生日
蔣士銓 歲暮到家
五、珍視友情
佚名 古詩(攜手上河梁)
沈約 別范安成
陸凱 贈范曄詩
王勃 杜少府之任蜀川
高適 別董大(其二)
王維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 贈汪倫
杜甫 贈衛八處士 春日憶李白
司空曙 雲陽館與韓紳宿別
白居易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問劉十九
元稹 聞樂天授江州司馬
黃庭堅 寄黃幾復
邵長蘅 津門官舍話舊
六、好學深思
應璩 百一詩(其三)
陶淵明 移居
杜甫 柏學士茅屋
顏真卿 勸學
孟郊 勸學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
杜荀鶴 題弟侄書堂
王禹偁 清明感事 194
黃庭堅 海棠
陸游 冬夜讀書示子聿
朱熹 觀書有感(其一) 觀書有感(其二) 勸學
于謙 觀書
袁枚 寒夜
七、心繫故土
賀知章 回鄉偶書
宋之問 渡漢江
王維 雜詩三首(其一)
高適 除夜作
劉長卿 新年作
李白 靜夜思 春夜洛城聞笛
岑參 九日思長安故園 逢入京使
柳宗元 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張籍 薊北旅思 秋思
李商隱 滯雨
李覯 鄉思
袁凱 京師得家書
八、淡泊明志
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一) 歸園田居(其二)
陶弘景 詠白雲
王績 野望
王維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酬張少府
杜甫 江村
柳宗元 旦攜謝山人至愚池
張籍 閑居
杜牧 送隱者一絕
林逋 山園小梅
邵雍 安樂窩
王安石 北山
蘇軾 定風波
九、自然和諧
陶淵明 飲酒(其五)
王維 山居秋暝 鹿柴
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
孟浩然 宿建德江
李白 獨坐敬亭山 山中問答
韋應物 滁州西澗
楊巨源 城東早春
韓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白居易 錢塘湖春行
蘇軾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范成大 夏日田園雜興(其一)
楊萬里 宿新市徐公店
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这本书通读完,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作者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和深厚的学养。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那些耳熟能详的“道德金句”,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首诗词背后所蕴含的、更为 nuanced 的文化心理和社会规范。比如,对于“仁义礼智信”的解读,作者并非从概念入手,而是通过分析几位不同朝代的诗人如何在其作品中不经意地流露出对这些德行的实践与反思,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非常高明。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着自己以往对某些诗句的理解进行反思,发现很多以前被忽略的情感层次被作者细腻地剖析了出来。作者的文笔流畅自如,既有古典的雅致,又不失现代的锐利,使得那些看似高深的哲理变得平易近见,引人深思。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大众普及完美结合的能力,在当代文化普及读物中是十分罕见的,它既能满足专业爱好者的求知欲,也能为初涉古诗词的读者提供一个坚实而迷人的入口。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一种久违的“沉浸感”,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叙事节奏的把控。作者叙述的起承转合处理得极其自然,如同山涧流水,时而湍急,时而舒缓,总能恰到好处地将读者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核心主题上。书中没有冗余的篇幅来做无谓的铺垫,每一段文字似乎都在为最终指向“美德”的深刻理解服务。这种精炼的写作风格,让人在阅读时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却又丝毫没有轻薄之感。它成功地将严肃的文化主题,包装在一种极具可读性的外衣之下,使得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论述充满了画面感和人情味。我甚至会推荐给那些平时不怎么阅读传统文化书籍的朋友,相信这本书的魅力足以让他们放下手机,静心品读,从中汲取到属于我们民族精神深处的滋养和力量。
评分与其他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对“港台原版”和“中商原版”的特点继承和发展上做得非常出色,整体呈现出一种扎实的学术底蕴和兼容并蓄的视野。作为一本可能面向更广泛华语地区的出版物,它在用词和典故的解释上显得尤为审慎和周到,确保了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顺畅理解。我注意到,书中对某些文化符号的解析,明显带有更广阔的、超越单一地域视角的考量,这使得全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全面。作者在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时,引用格式规范,注释详实,可见其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的严谨程度。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这一主题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系和进一步探索的线索。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它不仅仅停留在“入门”层面,而是真正可以作为案头常备的工具书来对待。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光是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和典雅的气质。封面选用的纸张质感一流,触感温润,搭配的字体设计既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的清晰度,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用心打磨的作品。尤其是那套关于古诗词的插图,无论是意境的营造还是线条的勾勒,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我记得有几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阅读的节奏感得以舒缓,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和对文化传承的敬畏之心,从侧边书脊的烫金工艺到内页的排版布局,都流露出一种对“美”的追求。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出版物为了追求成本控制,在装帧上常常敷衍了事,但这本《古诗词中的中华美德》完全没有这种倾向,它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即便只是摆在书架上,也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书卷气和文化底蕴。每次翻阅,都会被这种用心的设计所打动,让人忍不住想仔细摩挲每一个细节,体会那种从指尖传来的匠人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德”的现代转化和应用上。我们常说古人崇尚美德,但如何将这些跨越千年的精神财富与我们当下快节奏、多元化的生活相连接,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这本书巧妙地处理了这一点,它不是一本单纯的古代道德说教集,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现代人精神世界的缺失。例如,书中对“慎独”精神的阐释,结合了当前社会中信息透明度提高与个人内心宁静的悖论,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喧嚣中坚守本心。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批判性的继承态度,他没有盲目地将古代所有价值标准奉为圭臬,而是带着一种审视的目光去探讨,哪些美德是永恒的,哪些需要根据时代背景进行调适。这种开放而非教条的论述方式,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活力和对话感,让人在阅读结束后,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增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校准和提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