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歇后语分类词典(第3版)/汉语工具书系列

常用歇后语分类词典(第3版)/汉语工具书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慧云温端政 编
图书标签:
  • 歇后语
  • 汉语工具书
  • 语言文字
  • 词典
  • 分类
  • 常用语
  • 文化
  • 民俗
  • 汉语学习
  • 工具书系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大学
ISBN:9787811185478
商品编码:29969360508
开本:64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常用歇后语分类词典(第3版)/汉语工具书系列
  • 作者:沈慧云//温端政
  • 定价:15
  • 出版社:上海大学
  • ISBN号:978781118547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0-01-01
  • 印刷时间:2010-01-01
  • 版次:3
  • 印次:23
  • 开本:64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648
  • 字数:441千字

《中华经典诗词鉴赏辞典》(修订本) 卷首语 中华诗词,浩如烟海,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宝之一。它们跨越千年,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与哲思妙理。然而,面对浩繁的篇章和深邃的意蕴,现代读者往往感到望而却步。如何跨越时空的鸿沟,真正走进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迈,感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悯,领悟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成为了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课题。 《中华经典诗词鉴赏辞典》(修订本)的诞生,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使命感。它不仅是一本简单的诗词汇编,更是一座沟通古今、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与欣赏中华诗歌艺术的桥梁。我们力求在内容的选择上精益求精,在解析的阐述上深入浅出,让每一个热爱中华文化的读者,都能在这部辞典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共鸣与审美愉悦。 概述与定位 本辞典是一部面向广大文学爱好者、学生、教师以及所有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浓厚兴趣的读者的综合性、普及性与学术性并重的工具书。它着眼于提升读者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不仅提供作品的原文,更侧重于对其背景、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及历史地位的系统性阐释。 修订特色: 本次修订,我们秉持“继承精华,力求创新”的原则,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对收录篇目进行了优化,并采用了更为先进的考证方法和更贴近当代读者的阐释语言。我们特别增补了唐宋以后各个历史阶段中,被学界重新评价或被公众关注度提升的优秀诗作,力求展现中国古典诗歌演变的全貌。 卷帙浩繁的选篇体系 本辞典的选篇遵循“经典性、代表性、多样性”三大原则,共收录作品逾万首(篇),涵盖了自《诗经》《楚辞》至清代中晚期,体裁最为完备,时间跨度最为悠久。 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卷: 《诗经》与《楚辞》精选: 不仅收录了耳熟能详的篇章,更对篇章中的“赋、比、兴”等表现手法进行了细致的辨析。例如,对《国风》中民间歌谣的情感张力,以及《离骚》中屈原象征手法的剖析。 汉乐府与五言古诗的滥觞: 重点呈现汉代民歌的质朴力量,以及曹植、阮籍等人的早期探索,展现了诗歌由集体吟唱向个体抒发的过渡。 二、唐诗巅峰卷(核心收录): 本卷占据篇幅最大,覆盖了从初唐到晚唐所有重要流派和代表诗人。 初唐四杰与宫廷诗风: 分析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盛唐气象: 集中呈现李白(浪漫主义的极致)、杜甫(现实主义的丰碑)的全部重要作品。对李白的想象力与杜甫的沉郁顿挫,分别设置了专门的赏析角度。 中唐变革: 深入探讨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韩愈、孟郊的奇崛与险怪,以及李贺的鬼才之作。 晚唐的感伤与精致: 重点解析杜牧、李商隐的唯美主义和朦胧之美,细致区分两人在用典和意象营造上的差异。 三、宋词大家卷(宋代诗词并重): 宋代是词的黄金时代,本卷将词与诗并重,呈现宋人的“以诗为词”到“别具一格”的转变。 宋诗的格律与议论: 详述苏轼、黄庭坚等人的“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宋代诗歌重理趣的倾向进行解读。 宋词的流派: 结构清晰地划分了柳永的市民情怀、苏轼的豪放开阔、辛弃疾的慷慨悲凉,以及李清照的婉约与刚健并存的特色。对婉约派和豪放派的艺术边界进行了细致划分与比较。 四、元明清卷: 元曲的通俗与力量: 收录了元代散曲的精华,特别是关汉卿、马致远等大家的作品,分析其语言的口语化和对民间情绪的捕捉。 明清诗风的演变: 重点关注公安派的“性灵说”对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清代诗歌(如袁枚、赵翼)对前人风格的继承与反思。 深度鉴赏体系:超越文本的解读 本辞典拒绝简单的注释罗列,每一篇目(或重要组章)均提供多维度的深入鉴赏,这是本辞典的核心价值所在。 1. 字词释义与典故考证: 提供精准的字词解释,尤其针对古义与今义相异的词汇,进行明确标注。同时,对诗词中涉及的重要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地理名词和人物典故,进行详尽且准确的考证,确保读者理解的准确性。 2. 艺术手法剖析: (1)意象分析: 专门设立“核心意象解读”栏目。例如,赏析“月”在不同诗人笔下所承载的不同文化密码(如李白的孤独月、苏轼的哲理月、李清照的愁苦月)。 (2)结构与章法: 细致讲解诗歌的起承转合,如律诗的颔联与颈联的对仗技巧、词牌的特殊格式对内容表达的限制与启发。 (3)声律与节奏: 对格律诗词的平仄和韵脚进行简要说明,让读者体会到音乐美在诗词中的重要地位。 3. 主题思想与情感探源: 力求阐释诗词背后的“人”与“时代”。分析诗人创作时的心境、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作品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如禅宗思想、儒家伦理在诗词中的体现)。例如,对边塞诗中“家国情怀”与“个人功名”的矛盾心理进行深度挖掘。 4. 版本流传与影响: 针对一些存在争议的篇目或注释,本辞典会注明不同的学说观点。同时,会简要介绍该作品在后世文学史、戏曲、绘画等艺术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展现诗词的生命力。 检索与便捷性设计 为便于读者快速查找所需内容,本辞典设计了多重检索系统: 1. 篇目顺序检索: 严格按照作者生卒年或朝代顺序排列。 2. 首句检索: 提供详尽的“首句索引”,方便读者在回忆起诗句而不知作者时使用。 3. 主题关键词检索: 设立“主题索引”,例如检索“送别”、“咏物”、“怀古”等主题,可迅速定位相关诗篇。 4. 韵部检索: 针对专业的格律研究者,提供韵部对照索引。 结语 《中华经典诗词鉴赏辞典》(修订本)凝结了数代学者的心血与智慧。我们深信,阅读经典诗词,不仅是审美的熏陶,更是与古人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愿此书能点亮读者心中的文化火种,让古典的韵律,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工具书简直是语言学习者的救星!我一直觉得中国的歇后语博大精深,但很多时候都觉得像雾里看花,抓不住头绪。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困境。它不是那种死板地罗列词条的工具书,而是真正做到了“分类清晰、解释到位”。特别是它对不同类别的歇后语进行了细致的划分,这对于我们系统性地学习和理解这些民间智慧至关重要。比如,涉及到生活场景的、描述人品德行的、或是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分类得非常科学。每次我遇到一个不熟悉的歇后语,翻开这本书,总能迅速找到它的“家族”,从而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逻辑和语境。这种结构化的编排方式,让原本零散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我已经把它放在手边,没事就翻阅一下,感觉自己的中文表达能力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升。它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强烈推荐给所有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读者。

评分

这本工具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词条,更在于它如何引导读者去理解和使用这些文化符号。我是一个“细节控”,对书的排版和检索系统非常挑剔。这本词典的索引设计做得极其人性化,无论是按拼音首字母查找,还是按主题类别查找,都非常顺畅。而且,它在解释的深度上做到了教科书级别。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会是这样”。有些词条的释义部分,简直可以看作是一篇微型的民俗小论文,它把语言现象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考察。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读者对书中的内容深信不疑。对于那些希望超越基础汉语水平,真正想“玩转”中文的深度学习者来说,这本工具书是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它的厚重感和知识密度,值得反复研读和品味。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工作需要——需要在一些正式的报告和演讲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富有文化色彩的表达。一开始我很担心工具书会显得过于书面化或者老气横秋。然而,这本工具书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能帮助你把那些略显“土气”的歇后语,包装成既有文化底蕴又显得机智幽默的现代表达。它的分类法非常实用,我需要找一个关于“效率”或者“虚假”的歇后语时,可以迅速定位到对应的章节,而不用大海捞针。更重要的是,它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歇后语,还做了专门的辨析。比如,经常有人把两个意思相近但侧重点不同的歇后语搞混,这本书就清晰地指出了它们的区别,避免了在正式场合闹笑话。这本书更像是一位耐心的语言导师,指导我如何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让我的语言更具力量感和表现力。

评分

我拿到这本工具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第3版”意味着它经过了更长时间的打磨和更全面的修订。实际阅读下来,不得不说,编者在内容更新和细节完善上做得非常出色。我特别欣赏它在解释部分加入的“语境分析”和“典故溯源”。很多歇后语,光知道字面意思远远不够,只有了解了它背后的历史典故或生活场景,才能真正掌握其精髓。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深入,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前一部分+后一部分”的结构,而是深入到了文化内核。比如说,某个关于动物的歇后语,它不仅解释了动物的特性,还结合了古代的农耕或狩猎文化进行阐释。这种深度的挖掘,让读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书的装帧也很考究,纸张质量好,排版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工具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细节体验。

评分

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史爱好者,我尝试过很多类似的语言参考资料,但坦率地说,很多都是浅尝辄止,要么是信息过时,要么是解释过于晦涩。这本《常用歇后语分类词典》(第3版)在“易懂性”和“全面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即便是对外语学习者或者初接触这类文化知识的读者来说,也能轻松上手。我特别喜欢它在例句上的处理。很多词条都会配上好几个使用场景的例句,展示了同一个歇后语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和表达侧重。这远比干巴巴的定义要有效得多。而且,我发现它收录的歇后语数量比我之前用的版本要多出不少,很多时下流行的、或者以前在地方戏曲里听到的“老古董”,也都被巧妙地收录进来了。这种与时俱进的更新,让这本词典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