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生书简(碎金文丛4) 杨联陞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39915

莲生书简(碎金文丛4) 杨联陞 商务印书馆 97871001399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莲生书简
  • 杨联陞
  • 碎金文丛
  • 商务印书馆
  • 古籍整理
  • 版本学
  • 目录学
  • 金石学
  • 清代文献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学人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9915
商品编码:2997773295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 名:莲生书简(碎金文丛4)
作 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0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100139915
定价:62 元 本店价:50.22 元
折扣:【81】 节省:11.78 元
分类:  →  
货号:1723055
图书简介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杨联陞先生的书信辑存选,收录自1938年起五十年间,其与胡适、钱穆、赵元任、李方桂、饶宗颐、萧公权、缪钺等近50位学人的通信。信中多论学问,吉光片羽中灵思毕现;也谈生活,掌故新见,妙语迭出。这些书信是杨联陞于学术著作之外的“闲笔”,多为首次整理,极具价值。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书信展现了老辈学人治学的严谨态度,和将学问融于生活的自在状态。通过这些跨越大洋的鸿雁,也勾勒出了当时学界的多姿面相。", 作者简介 杨联陞(1914—1990),著名史学家。三十年代得清华名师真传,四十年代负笈哈佛,五十年代成为西方汉学界一流学人,哈佛燕京讲座教授。杨先生治学从经济史入手,兼治文史语言,曾任赵元任助手,与胡适通信论学二十年,余英时称其为“中国文化的海外媒介”。", 目   录 插图和节选
煌煌史册,浩瀚学林: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的深度探析 (以下内容为一部假想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避开您提供的特定书籍《莲生书简(碎金文丛4)》的内容,但力求展现学术深度与广度。) 书名:《殷周礼制与早期中国社会结构重塑》 作者: 王景明 教授 出版社: 华夏文化出版社 ISBN: 978-7-5080-8888-3 --- 导言:重构文明的基石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断代史梳理,而是一次深入钻探,聚焦于中国文明早期——特别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内在机制。我们试图超越“王朝更迭”的叙事框架,探究礼乐制度如何从一种单纯的王室规范,演变为渗透至宗法、经济、军事乃至个人行为模式的复杂社会操作系统。对于理解早期中国的“秩序”是如何被构建、被维系,乃至最终走向内在矛盾的学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个结合考古学新发现与文本细读的综合性视角。 第一部分:礼制起源与神圣权威的奠基 第一章 殷商的巫术-政治复合体: 详细分析甲骨文卜辞中所揭示的王权与神权之间的共生关系。探讨“帝”的概念如何从自然力的具象化,逐渐被纳入到王室的政治工具箱中。本章尤其关注“贞人”群体在国家决策中的实际操作权力,以及这种权力结构对商代晚期社会稳定性的贡献与潜在的脆弱性。 第二章 礼的萌芽:从祭祀空间到社会等级的界定: 考察殷墟宫殿区与王陵区的空间布局,论证祭祀活动的地理位置和仪式复杂性如何直接对应着社会成员的等级差异。通过对青铜礼器组合(如鼎、簋、彝器的数量与形制对比)的物证分析,我们首次尝试构建一个量化的、基于器物组合的殷商社会阶层模型,揭示礼器本身如何成为一种“硬性的”社会契约的物质载体。 第三部分:周人革命:礼乐制度的系统性移植与改造 第三章 “受命”的合法性重构:天命观的理论化进程: 周人取代商朝,并非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一场深刻的意识形态革命。本章深入剖析《尚书》中“天命靡常”思想的形成过程,对比其与殷商“帝命”的根本差异。重点阐述周公如何通过“制礼作乐”,将原本模糊的“天命”概念转化为一套可操作、可教育、可继承的政治伦理体系,为后世帝王统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宗法制度与血缘网络化的治理: 礼制的核心在于宗法。本章详细解读西周分封制下的“畿内与畿外”划分,分析嫡长子继承制在维护贵族政治稳定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礼记·大传》等文本的细致梳理,阐明“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等原则如何有效管理广袤的疆域,并将其与同期地中海沿岸的城邦治理模式进行初步的比较性反思。 第四部分:礼制下的经济脉络与社会互动 第五章 井田制与礼制下的土地伦理: 考察西周时期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与政治义务之间的复杂关联。探讨“公田”与“私田”的早期区分,以及礼乐规范对农耕技术的推广和剩余产品分配的影响。本章引入对一些出土器铭文(如青铜器铭文中的“赐田”“用土”记载)的微观分析,以期还原礼仪活动背后的经济利益交换场景。 第六章 戎狄环绕下的“华夏”身份构建: 礼制不仅约束内部成员,也定义了外部的“他者”。本章分析周人如何通过严格的“华夷之辨”来巩固自身的文化优越感与政治正统性。考察服饰、车马规格乃至饮食禁忌等日常行为规范,如何被纳入礼仪体系,成为区分“文明人”与“蛮夷”的即时标识,从而强化了周代精英阶层的凝聚力。 结论:礼制的张力与历史的转折 本书最后总结了早期礼制体系所蕴含的内在张力:一方面,它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和文化连续性;另一方面,其对等级的固化和对创新的抑制,也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动埋下了伏笔。通过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深入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并非自然生成,而是经过一代代政治家和思想家精心设计的“人造物”。 本书特色与学术价值: 多源证据整合: 首次系统地将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如陶器、骨器的新数据)与经典的文献资料(如甲骨文、金文、竹简文本)进行交叉验证,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早期中国图景。 理论深度聚焦: 避免了对礼制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聚焦于“制度的运作逻辑”和“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尤其侧重于“关系”的构建——君臣关系、宗法关系、族群关系。 前瞻性视野: 讨论的许多关于政治合法性、社会分层与文化认同的议题,对理解后世儒家政治哲学的深层根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书适合历史学、人类学、宗教学及先秦史研究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中华文明起源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它将带领读者走入那段波澜壮阔的、奠定两千年中华文明基调的时代深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历史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与通透。他从不急于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习惯于呈现多重可能性,引导读者自己去权衡利弊。这需要极强的学术自信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因为只有真正掌握了全局的复杂性,才敢于在表述中留出“空白”让人思考。许多历史著作往往倾向于建立一个清晰的理论框架,然后将史实塞进去,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它更像是搭建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让史实自己说话,作者则充当一个高明的引导者,而非独断的裁判官。这种处理方式,让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续,因为它不是一套僵死的答案,而是一套充满活力的提问方法论,对于治学态度是极好的示范。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来看,这本书的商务印书馆版本处理得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令人愉悦,这对于长时间阅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体验保障。但这绝非只是对形式的赞美,而是想说,好的内容值得用好的载体来承载。当你沉浸在那些深邃的文字中时,实体书带来的那种触感、翻动的沙沙声,以及可以在书页空白处随手做下批注的便捷性,是电子设备无法替代的仪式感。这种物质上的“厚重感”,似乎也在无形中加持了文字本身的重量和分量。它不仅仅是一堆信息,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知识载体,让人愿意将其摆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随时可以取下来,重温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篇章。

评分

初读这本《莲生书简》,最大的感受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冷硬之作,而是仿佛一位故人,在信笺的字里行间,娓娓道来他那些精妙绝伦的思考。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古典的韵味,但其探讨的问题,无论是关于制度的变迁,还是士人的心性抉择,都具有极强的现代性。读起来,你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洞察力,他总能从细微之处捕捉到历史的脉络。比如他分析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理解,远非走马观花的叙述可比。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要求读者调动起自己全部的知识储备去与之共振,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身阅历的增加而产生新的领悟。那种在阅读中逐渐展开的豁然开朗,是阅读经典时最令人沉醉的体验。它像一块精心打磨的玉石,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不同的光彩,让人流连忘返。

评分

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需要一定的历史和思想背景作为支撑,初次翻阅时,确实有几处地方需要反复琢磨,甚至需要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来佐证作者所引用的典故或理论根基。但这绝不是一种令人气馁的阅读体验,恰恰相反,这种“挑战性”正是其价值所在。每当攻克一个难点,那种知识壁垒被打破的成就感,远超于阅读那些浅白流畅的作品。它像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险峰,虽然过程艰辛,但一旦站到顶峰,视野的开阔和心胸的激荡,绝对是无与伦比的收获。这本书对读者的要求,实际上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读者的思考深度和知识广度,它强迫你从舒适区走出来,去面对更复杂、更精妙的思想结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其巧妙,它不像一部教科书那样线性推进,更像是一组围绕核心主题散落的、却又相互关联的群星。作者的叙述节奏变化多端,时而舒缓,仿佛在庭院中踱步沉思,对某个概念进行层层剖析;时而又突然加快,引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迫使你停下来,甚至需要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走动几分钟,消化那份冲击力。特别是那些穿插在严肃论述中的个人见闻和生活化的细节,为整部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这些片段非但没有削弱学术的严谨性,反而起到了极好的平衡作用,使得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根植于真实的生活土壤之上。这种笔法的掌握,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叙事艺术的精准拿捏,读起来酣畅淋漓,绝无冗余之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