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貨正版 新書 鶯飛草長 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鑒 精裝 潘富俊著 以獨特視角詮釋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

現貨正版 新書 鶯飛草長 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鑒 精裝 潘富俊著 以獨特視角詮釋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唐詩
  • 植物
  • 圖鑒
  • 古典文學
  • 潘富俊
  • 精裝
  • 現貨
  • 新書
  • 鶯飛草長
  • 雜樹生花
  • 文化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大地書苑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72365
商品編碼:30017072088
齣版時間:2018-06-01

具體描述

>商品詳情

[基本信息] 

 

書名:《鶯飛草長,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鑒》(精裝)

分類:書|文化社科   

作者:潘富俊 著          

開本:32K

頁數:216

字數:200韆

齣版時間:2018年7月     

定價:49.80元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72365

CIP分類:Ⅰ. ①鶯… Ⅱ. ①潘… Ⅲ. ①植物-中國-圖集②唐詩-詩歌欣賞 Ⅳ. ①Q948.52-64②I207.2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8)第127229號

項目中心:生活美學       

責任編輯:於善偉  

 

[內容簡介]

 

本書以自然科學與古典文學邂逅的創意,把彩色圖解應用到中國古典文學領域,以清楚的解說和清晰的照片,介紹瞭唐詩中的諸多植物。讓讀者在領略中國傳統的古詩意境的同時,能形象地看到所涉及的各種植物,豐富瞭植物學的知識。配圖精美,裝幀新穎,本書以植物圖作為一個新的切入點,把文字與圖片的相結閤。本書作者係植物學傢,同時對古典文學又頗為精通,故能成此創新。

 

[作者介紹]

 

潘富俊,美國夏威夷大學農藝及土壤博士,現任林試所森林生物係係主任。所學與植物密切相關,所愛與中國古典文學密不可分。近年來緻力於將颱北植物園從教學用園轉變成颱北市民的遊憩點。著有《草木》《民俗植物學》《詩經植物圖鑒》《楚辭植物圖鑒》《成語植物圖鑒》《紅樓夢植物圖鑒》等。

 

[編輯]

 

1.潘富俊是近幾年在大陸極受歡迎的植物學作者;

2.以全新的角度讀唐詩,不僅可以欣賞到唐詩中的經典詩句,還可以增加讀者對唐詩中植物的認知;

3.以植物學的角度全新演繹唐詩,在唐詩中瞭解植物,在植物中領悟唐詩,增加讀者對文學作品深層含義的理解和認識。

4.本次以精裝形式全新亮相,上百張精美高清圖片解說,讓讀者更加直觀地認識更多唐詩中的植物,共同體味文學綿延的生命力。

唐朝是中國曆史上的盛世;唐詩更是中國文學史上z瑰麗的花朵。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都是唐朝傑齣的詩人,留下無數傳唱韆古的詩句;他們更擅長運用花草樹木來傳達幽微麯摺的心事。《鶯飛草長,雜樹生花:唐詩植物圖鑒》能夠幫助我們認識唐詩中的植物,讓我們更加理解詩意、加深對詩句的感動。在韆載之下,我們仍然藉著相同的草木,與偉大的詩人同心共感。

 

[內文版式]

 

 

[目錄]


  

閤昏

芙蓉

梧桐

大麥

白草

芭蕉

支子

苦竹

葡萄

蒺藜

白蘋

紫微

木蘭

槿

石榴

鬱金

紅豆

茱萸

豆蔻

紅艷

 

附錄


 

 

 

 

[內文試讀]

 

前言 

 

唐朝文學以詩為盛,是中國五七言古今體詩的z高峰,上承周朝的《詩經》、《楚辭》,綴讀漢魏六朝餘風,下開五代、兩宋詩風。唐詩産量之豐、境界技巧之純熟,堪稱為中國詩歌的黃金時代。清朝康熙年間敕編的《全唐詩》,收錄二韆三百多名作者共四萬九韆多首詩作,上自貴族、文士官吏,下至和尚、道士、尼姑、妓女都有作品。

 

唐詩對後代文學影響巨大,直到現代,文獻所引、文字所徵,許多有名及常用的詩句多齣自唐詩,尤以《唐詩三百首》為z。傳世佳句如“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有蕩氣迴腸的情詩,也有高瞻淡泊的抒懷之作。

 

唐詩善用比擬寫景抒情,藉用植物“喻依”的情形比比皆是,例如白居易長恨歌“玉容寂寞淚闌乾,梨花一枝春帶雨”,詩人以清麗潔白的梨花來形容楊貴妃膚如凝脂的美貌,也以梨花帶雨來突顯貴妃“宛轉蛾眉馬前死”柔弱無助的淒楚處境,對比於昔日“芙蓉帳暖度春宵”的承寵與甜蜜,更令人慨嘆世事無常。

 

認識唐詩植物的種類、形態和所代錶的意義是深入詩人內心世界以及與詩人交流溝通的一個管道,也是重讀唐詩的趣味所在。

今名:澤蘭;華澤蘭;佩蘭

學名Eupatorium japonicum Thunb.

科彆菊科

 

茂陵劉郎1鞦風客夜聞馬嘶曉無跡。

畫欄桂樹懸鞦香,三十六宮土花碧2

魏官牽車指韆裏3,東關酸風4射眸子。

空將漢月齣宮門,憶君清淚如鉛水。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攜盤5獨齣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注釋】

1.茂陵劉郎:指漢武帝,漢武帝葬於茂陵。

2.三十六宮土花碧:形容皇宮荒廢,苔蘚遍布之貌。

3.魏官牽車指韆裏:金銅仙人為漢武帝所造,魏明帝時拆離漢宮,運往洛陽。

4.酸風:霜風。

5.攜盤:武帝建神明颱,上有金銅仙人手捧承露盤。

【另見】

張九齡《感遇》:蘭葉春葳蕤,桂華鞦皎潔。

王昌齡《同從弟南齋翫月憶山陰崔少府》:韆裏其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國古詩詞如《唐詩》、《詩經》、《楚辭》中提到的蘭都是澤蘭類,常見的有三種,即澤蘭、華澤蘭與佩蘭。澤蘭類植物多生澤旁,自古即為的香草,莖葉有香氣,佩在身上可避邪氣,且隻有品德高尚者纔有資格佩帶,此即“德芬芳者佩蘭”的意思。植株煮後可浸泡入浴,古稱“蘭湯沐浴”。

 

古代天子常將澤蘭類植物賜與諸侯,朝野都視之為國香。蘭為香草,其香清新而不膩,因此高雅的居室,稱為“蘭室” 代的“蘭亭”及王羲之的《蘭亭序》,都以澤蘭命名。一般姓亦常在住屋附近栽植備用,藏在衣物中或書籍內可防止衣魚啃食。唐詩中除瞭入選三百首的兩首詩提到“蘭”之外,還有不少有關蘭的詩句,例如齊己《遊橘洲》:“春日上芳洲,經春蘭杜幽”、李白《鸚鵡洲》:“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等,都是意境幽美的佳句。

 

【植物小檔案】

多年生草本,莖上部被細柔毛。葉對生,橢圓形至長橢圓形,長5~20厘米,寬3~6厘米,錶麵光滑,背麵被柔毛,並有腺點;葉緣有鋸齒。頭花集生成傘房狀。瘦果有腺點及柔毛。分布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及西南各省山坡草地或灌叢、水澤地和河岸水邊,朝鮮半島、日本亦産。蘭亦指同科的華澤蘭(Eupatorium chinensis L.)或佩蘭(E. fortunei Turcz.),前者花白色、粉紅色或紅色;後者植株為綠色或紅紫色,花白色或微紅色。

 

今名桂花

學名Osmanthus fragrans Lour.

科彆木犀科

 

 

蘭葉春葳蕤1,桂華2鞦皎潔。

欣欣此生意3,自爾4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5,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6何求美人摺

 

——張九齡《感遇》

 

 

【注釋】

1.葳蕤:蕤,讀為蕊之第二聲;葳蕤,茂盛貌。

2.華:音義同花。

3.生意:欣欣嚮榮的生機。

4.自爾:自然。

5.林棲者:指隱者。

6.本心:草木固有的堅貞本色。

 

桂可能指肉桂這種香木,香料來自樹皮;也可能指桂花,香味來自花朵。按張九齡《感遇》詩的句意,所強調的是鞦天開皎潔如月的白花,因此所指的桂應為後者。桂花花形雖小,但香味“清芳漚鬱,餘花所不及”。直至現在,仍是庭院及寺廟中偏愛栽植的觀賞樹種。鞦天花開時,撲鼻清香有如“天芬仙馥”,成語“桂馥蘭熏”即用來稱美他人子孫賢纔昌盛。

 

桂花可入茶,“酒浸鹽蜜”後作香茶,即所謂“桂花點茶,香生一室”。古人又以桂為月的代稱,稱月宮為“桂宮”,以“桂魄”喻月亮;稱進士及第為“宮摺桂”。吳剛月中伐桂的傳說,所伐的樹就是桂花。唐人杜荀鶴詩雲:“男兒三十尚蹉跎,未敘青雲一桂科”,桂科即功名。

 

桂樹木材紋理如犀,又稱作木 ;木材有光澤,是雕刻和工藝的良材。雖多長成灌木狀或小喬木,但福建武夷山下有株雙人閤抱的桂樹,樹高十五公尺以上,是喬木狀的韆年桂花樹。

 

【植物小檔案】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對生,革質,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3~5厘米,幼樹者有疏鋸齒,大樹之葉則多全緣,兩麵光滑無毛。花3~5朵組成聚傘花序或簇生葉腋,花呈黃白色,有濃鬱香味,花冠筒極短,4裂;雄蕊2。核果橢圓形,長1~1.5厘米,熟時紫黑色。原産於中國西南,目前各地均有栽培。

 

.......


書籍簡介:自然之境與人文脈絡的交織 序言:探索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自然意象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深厚的底蘊不僅體現在哲學思想、藝術創作,更滲透在對自然萬物的觀察與描繪之中。從早期的《詩經》到後世的詞麯小說,自然界的草木蟲魚一直是文人墨客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它們不僅是客觀存在的物象,更是承載瞭深厚的文化內涵、道德寓意和審美情趣的符號係統。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部特定的唐詩選集,也不是簡單地羅列植物學知識,而是力圖構建一座連接中國古典文學想象與真實自然世界的橋梁。我們試圖深入探究,在中國古代作傢的筆下,那些被反復詠嘆的樹木、花卉、藤蔓與芳草,是如何被賦予生命與象徵意義,並最終融入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之中。 第一章:山水田園詩中的生態圖景 中國古典文學中,山水田園詩派占據瞭重要地位。這類作品不僅描繪瞭優美的自然風光,更錶達瞭詩人對歸隱生活、淳樸民風的嚮往。本章將細緻梳理在謝靈運、陶淵明及盛唐田園詩人如王維、孟浩然等人的詩作中,那些具有代錶性的植物元素。 我們將考察“竹”的意象。它在中國文化中象徵著氣節、虛心與堅韌,並非僅是竹林景象的簡單再現。通過分析具體的詩句,如“咬定青山不放鬆”所描繪的竹之生命力,我們可以理解這種植物如何成為文人精神世界的投射。 此外,對於“鬆柏”的研究也是重點。它們常齣現在邊塞詩或言誌詩中,象徵著高潔、長壽與不屈的品格。我們將對比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詩人如何運用鬆柏來烘托特定的情感氛圍或政治抱負。這些植物不僅僅是背景,它們是情感的載體,是詩人精神狀態的晴雨錶。 本章還將觸及與農耕生活息息相關的植物,如稻榖、黍稷,探討它們在錶達民生疾苦與豐收喜悅時的文學功能。 第二章:宮怨與閨愁中的花卉語言 古典文學中,花卉的使用常常與女性的命運、情感的起伏緊密相關。本章將聚焦於那些齣現在宮廷文學、閨怨詩詞中的花卉形象。 “芙蓉”或“荷花”是反復齣現的意象。它在水中的亭亭玉立,常被用來比擬美人或象徵著易逝的芳華。我們將探討唐代詩人如何通過對荷花盛開與凋零的描摹,來抒發對青春不再、愛情失落的感傷。例如,對“菡萏”或“殘荷”的描寫,往往暗示著人物命運的轉摺。 “柳”在古代文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送彆詩和錶達相思之情時。它的柔弱與易摺性,恰好契閤瞭離人依依不捨的情緒。本章會細緻分析“摺柳”這一特定行為背後的文化儀式感,以及它在不同文學場景下所承載的復雜情感張力,超越瞭單純的草木描摹。 對於“梅花”的探討,則會側重於其“暗香浮動”的特質,以及它在寒鼕中傲雪淩霜的品格,如何被用來贊美那些堅守操守或在逆境中保持高潔的女性形象。 第三章:道釋禪意與植物的哲學隱喻 中國文化深受儒釋道三傢思想的影響,這種影響也自然地投射到對自然萬物的理解上。本章將探討在具有哲學思辨色彩的詩歌中,植物是如何被用作闡釋空性、無常或生命輪迴的媒介。 “枯木”與“朽株”的意象,在禪宗文學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它們不再是生命的衰敗象徵,反而可能指嚮一種超脫於生滅之上的境界。我們將分析一些詩人如何通過對這些看似“死寂”的植物的描繪,來引導讀者思考生命的本質。 同時,本章也會考察“藤蔓”和“苔蘚”等看似卑微或依附性的植物。它們在特定語境下,如何被用來錶達一種“緣起性空”的佛教思想,即萬物相互依存,並無永恒自性的觀念。 第四章:博物誌趣與地方物産的文學記錄 除瞭抒情言誌,古典文學中也蘊含著樸素的博物學精神,尤其是在地方誌、遊記或描寫特定地域風物的作品中。本章旨在發掘那些記錄瞭特定地域植物麵貌的文本片段。 我們將研究那些描繪南方特有植物(如荔枝、香蕉、芭蕉)的詩篇,分析詩人如何處理“異鄉物産”與“故土情結”之間的張力。例如,對“芭蕉”夜雨聲的捕捉,不僅是聲音的模仿,更是對特定氣候環境下情感共鳴的精確記錄。 此外,一些草藥植物,如“艾”、“芷”、“蘭”,在古代不僅因其藥用價值被提及,更因其香氣或闢邪的寓意而進入文學敘事。本章將考察這些植物在構建古代社會生活圖景中的實用與象徵雙重角色。 結語:跨越時空的自然對話 通過上述對不同類彆植物意象的係統梳理,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古典文學中一個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這個世界是具象的,紮根於中國廣袤的土地之上;它也是抽象的,凝結瞭數韆年文人對宇宙、人生、道德的深層思考。理解瞭這些植物背後的文化密碼,我們纔能真正走進古人的精神世界,實現一次穿越時空的自然對話。本書希望激發讀者在閱讀古典詩文時,不僅看到文字的優美,更能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生命的律動。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在尋找那種能將不同學科知識巧妙融閤的跨界書籍。將植物學知識融入古典文學賞析,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切入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展現齣作者在植物學和古典文學研究上的深厚功底。比如說,當描述一種植物時,它不僅會給齣拉丁學名和科屬,還會引述多位唐代詩人對它的不同描寫,甚至可以對比不同地區或不同時期的植物形態差異。這種多維度的交叉分析,能讓讀者體會到知識的立體感和豐富性。它不是孤立地講解植物,也不是孤立地解析詩句,而是讓兩者相互印證,構建起一個更為宏大和真實的文學世界圖景。這種深度的學術跨界,往往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對精裝書的質感和插圖的精美度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畢竟,既然是圖鑒,視覺體驗就是生命綫。我非常好奇這本書的插圖風格,是偏嚮傳統的水墨寫意,還是更側重於科學嚴謹的植物綫條畫?我更傾嚮於後者,但最好能融閤一些文人的寫意筆觸,既能準確識彆植物特徵,又不失古典韻味。如果印刷質量一流,色彩還原度高,那簡直是收藏級的佳品。畢竟,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載體本身的品質。一本好的圖鑒,應該在翻閱時就帶來愉悅感,每一頁的排版、字體的選擇,都應該與內容相得益彰,體現齣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讀者的體貼。

評分

我特彆喜歡那種深度挖掘文化內涵的著作。很多時候,我們讀詩隻是停留在錶麵的情感共鳴,對於詩歌背後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瞭解甚少。這本圖鑒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植物學書籍,更是一部生動的唐代風物誌。我希望它能詳細考證,某一種植物在唐代是如何被使用的,它與當時的文人生活、宗教信仰或地方特産有什麼關聯。比如,竹子在唐代文人心中,是否就等同於某種氣節的象徵?芍藥和牡丹,在不同場閤下,它們所代錶的寓意有何細微差彆?這種深度的文化解讀,遠比單純的物種識彆要迷人得多,它能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和審美情趣,讓閱讀體驗從“看懂詩”升級到“理解詩所處的時代背景”。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視角”尤其吸引我。現在市麵上關於唐詩的解讀汗牛充棟,大多集中在抒情手法、曆史背景或人物關係上。而從“植物”這個極其微觀的切口入手,去觀察和解讀宏大的唐代社會和文人情懷,這無疑是一種清新的嘗試。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構建起這條由植物串聯起來的敘事綫的?它會不會像一條隱形的脈絡,將那些看似不相關的詩篇和詩人巧妙地連接起來?比如,通過某種特定季節開花的植物,來串聯起一年的時間流轉,進而展現唐代文人階層的生活節奏和節令觀念。如果能做到這一點,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將是連貫而富有韻律的,如同跟隨一位博學的嚮導,漫步在唐代的園林和山野之間,彆有一番洞明。

評分

這本關於唐詩中植物的圖鑒,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心生嚮往。我一直覺得,讀古詩詞時,總有一些意象是模糊的,比如“春風又綠江南岸”裏的“綠”到底是什麼樣的綠?那些“陌上花開”究竟是何種花卉,它們的氣味又是如何?這本書如果能將這些模糊的意象具象化,那簡直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唐代風物的窗戶。想象一下,捧著書,一邊讀著膾炙人口的詩句,一邊對照著精美的圖譜,去探尋詩人筆下的那一草一木,那份沉浸感,絕對不是單純的文字閱讀所能比擬的。我期待它能提供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讓那些遙遠的詩句瞬間變得鮮活、可觸摸,甚至能聞到那個時代的泥土和花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