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籍善本掌故(二)
定价:128.00元
作者:陈红彦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4761039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善本”是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古代珍贵书籍。在善本古籍卷中,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我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不同版本,其中还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国图引以为豪的四大专藏除“敦煌遗书”另卷介绍外,《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在这里做了介绍。
内容提要
“善本”是指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的古代珍贵书籍。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30万册,继承了南宋以来历代皇家珍藏,以及明清以来众多名家私藏。在善本古籍卷中,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我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不同版本,堪称谱牒双璧的宋代皇族谱牒——宋内府抄本《仙源类谱》和《宗藩庆系录》,荣登世界记忆遗产的元胡氏古林书堂刻本《黄帝内经素问》,在中国印刷史上堪称里程碑的明万历程氏滋兰堂彩色套印本《程氏墨苑》,明崇祯“饾版”和“拱花”技术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也从宋代四大刻书中心的角度,选取浙刻“无上神品”世彩堂《韩柳集》、蜀刻唐人集零本、建刻绝品黄善夫本《史记》、江西周必大刻本,以及各个时期的写刻精品。其中还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国图引以为豪的四大专藏除“敦煌遗书”另卷介绍外,《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在这里做了介绍。
目录
从甲骨到名家手稿——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陈红彦 1
从无言到有声——写在《古籍善本掌故》出版时 陈红彦 1
明抄本《刘子》 1
特色的元刻《梦溪笔谈》 5
明抄本《墨庄漫录》 9
元刻本《新刊履斋示儿编》 13
元抄本《闲居录》 17
宋刻本《东观余论》 21
元泰定二年庆元路儒学刻本《困学纪闻》 25
明建业张氏铜活字印本《开元天宝遗事》 29
宋刻本《甲申杂记》 33
清彩绘本《北京民间生活百图》 37
明成化元年吴宽抄本《山海经》 41
元碧山精舍刻本《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45
千卷类书《册府元龟》 49
明内府抄本《永乐大典》 53
《赵城金藏》的传奇 57
宋临安府贾官人经书铺刻本《妙法莲华经》 61
宋绍兴四年释思鉴刻本《景德传灯录》 65
《五灯会元》——穿越半个世纪的握手 69
明成化御书《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73
绣本《地藏菩萨本愿经》 77
宋刻本《道德经古本集注直解》 81
周叔弢与“双南华馆” 85
蒙古太宗九年至乃马真后三年刻《道藏》本《太清风露经》 89
明司礼监刻本《赐号太和先生相赞》 93
周永年与《四库全书》的撰修 97
宋端平二年刻本《楚辞集注》 101
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与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注》 105
宋蜀刻本《孟浩然诗集》 111
宋刻本《寒山子诗集丰干拾得诗集》 115
清影宋抄本《唐秦隐君诗集》 119
宋蜀刻唐人集本《王摩诘文集》 123
宋刻本《孟东野文集》 127
明洗墨池刻本《薛涛诗》 131
宋咸淳廖氏世彩堂刻本《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 135
宋乾道元年零陵郡庠刻本《唐柳先生外集》 139
宋临安府陈宅书籍铺刻《周贺诗集》 143
明抄本《元氏长庆集》 147
蒙古宪宗六年赵衍燕京刻本《歌诗编》 151
宋刻本《唐女郎鱼玄机诗集》 155
明嘉靖八年柳佥抄本《白莲集》 159
黄丕烈士礼居影宋抄本《碧云集》 163
清抄本《王黄州小畜外集》 167
北宋刻本《范文正公文集》 171
金刻本《南丰曾子固先生集》 175
宋绍兴衢州刻本《居士集》 179
宋嘉定六年淮东仓司刻本《注东坡先生诗》 183
宋刻本《后山居士文集》和《后山诗注》 187
元抄本《简斋诗外集》 193
宋庆元五年黄汝嘉刻江西诗派本《东莱先生诗集》 197
宋刻本《南岳稿》 201
清咸丰七年劳权抄本《古梅遗稿》 205
元后至元五年花溪沈伯玉家塾刻本《松雪斋文集》 209
元刻本《静修先生文集》 213
元刻本《石田先生文集》 217
元刻本《雍虞先生道园类稿》 221
元刻本《伯生诗续编》 225
明正统刻本《书林外集》 229
明成化二十二年张习刻本《姑苏杂咏》 233
元刻本《梅花字字香》 237
元刻本《梅花百咏》 241
明稿本《石田稿》 245
刘伯温与他的《覆瓿集》 249
《林文忠公尺牍》 253
北宋刻递修本《文选》 257
宋嘉泰元年至四年周必大刻本《文苑英华》 261
明崇祯六年赵均刻本《玉台新咏》 265
宋刻本《乐府诗集》 269
元刻本《中州集》 273
元刻本《东坡乐府》 277
宋刻本《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 283
元刻本《稼轩长短句》 287
清抄本《和清真词》 291
中国早的词集《花间集》 295
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 299
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西厢记》 303
明刻本《杂剧十段锦》 307
《朝野新声太平乐府》中的贯云石散曲 311
《庆赏昇平》——昇平署戏曲人物画册 315
明稿本《远山堂曲品》 319
作者介绍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细节描述上的功力,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习俗或者古籍版本流传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往往在其他地方一笔带过,但在本书中却被抽丝剥茧地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和复原。举例来说,对于某一特定版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转轨迹,作者似乎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去追踪每一个拥有者、每一次重要的修复或批注,使得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秘闻”变得栩栩如生。这种对“微小”之处的执着,正是区分普通读物和真正“掌故”类专著的关键所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原来如此”的惊叹,它不仅告知了“是什么”,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这种探究精神令人佩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里就能感觉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采用了传统的线装风格,但又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审美元素,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不失典雅大气。纸张的选择也非常考究,纹理清晰,触感温润,让人忍不住想反复摩挲。尤其是内页的排版,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装帧的工艺体现了出版方对“善本”二字的尊重,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匠心。这种精致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空间增添几分文化气息。对于热爱实体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比那些冰冷的电子设备多了几分人情味和温度。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章节布局,我立刻被它那严谨而又充满条理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作者显然对所涉猎的领域有着极深的理解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行文之间,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皆是学问的积累。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晦涩,而是用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将那些尘封已久的掌故娓娓道来。信息的密度非常高,但组织得极其巧妙,每一个段落似乎都在为下一个论点做铺垫,逻辑链条清晰可见,很少出现跳跃或者含糊不清的地方。对于希望系统性了解某一历史脉络的读者而言,这种结构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像一张编织精密的网,将零散的知识点牢牢地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完整而坚实的知识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历经沧桑的沉淀感,非常耐人寻味。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用一种沉稳、内敛的笔调叙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历史长河的敬畏之心。有时候读到一些极具年代感的词汇或描述,仿佛能透过文字的屏障,触摸到那个逝去时代的氛围。这种独特的语感,为内容的严肃性增添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使得学习过程变得既充实又愉悦。它避免了现代白话的轻浮,也没有过度陷入文言的艰涩,找到了一种极佳的平衡点,非常适合那些追求深度阅读体验的读者群体。文字的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又引人深思。
评分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史料时的那种平衡感和批判性思维。面对多方流传的、可能互相矛盾的掌故记载,作者并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审慎地列出不同的说法,并基于现存的可靠证据进行分析和权衡。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对历史真实性的不懈追求。它教会了读者,很多事情并非黑白分明,历史的真相往往隐藏在多重叙事和不同视角的交织之中。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在一个充满迷雾的领域中,通过细致的辨析,尽可能地接近事实的本来面目。这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无疑具有极高的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