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
定价:43.80元
作者:张艳国 注, 孔子 口述
出版社:崇文书局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40338862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论语》为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此书成于众手。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经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代代传授,并逐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以成书,因此称为“论”。儒家原始经典之一,是了解孔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
内容提要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成书,因此称“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孔子思想以立身为出发点,而人能立身于世的首要条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备仁爱之心,自重自律;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积极进取,德才兼备;孜孜于学,注重实践;安贫乐道,谨守正义等等;始终坚守人之间的相处之道,遵从不同的伦理关系,构建着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目录
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札》、《乐》。
文摘
序言
初次接触这类被誉为“经典”的作品,总带着一种敬畏和些许的疏离感,总觉得那是不是一套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的陈旧智慧。然而,翻开这册书,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真诚”。它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它记录的,就是一场场真实发生过的对话,一次次即兴的教诲。这种朴素到近乎白描的手法,反而赋予了文字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我发现,那些古人所忧虑的“君子之德”、“小人之行”,放到今天来看,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比如,关于“言而有信”的探讨,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承诺轻易兑现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锚点,让我们在追逐效率和速度的同时,不至于迷失了对“本真”的坚守。我喜欢它那种不厌其烦地重复强调核心价值的做法,这就像是在嘈杂的环境中,有人不断帮你校准你的内在频率,确保你不会偏航得太远。它不是教科书式的灌输,更像是一份细致入微的“生命使用说明书”,只是这份说明书需要你自己去解读和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深度冥想,而非快速浏览。它的节奏是缓慢的,句式是精炼的,这要求阅读者必须放慢自己的心率。我尝试过在通勤的地铁上快速翻阅,结果发现自己只是记住了零星的碎片,效果甚微。后来我调整了策略,固定在每日清晨,给自己留出半小时的“静默时间”,伴着一杯热茶,对着文本细细揣摩。我发现,其中的许多论断,其逻辑链条是极其严密的,看似简单的句子背后,蕴含着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例如,它对“学”与“思”关系的论述,精辟地指出了二者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这让我反思了自己过去在知识获取过程中,是否过于偏重于信息的输入而忽略了深度的内化和批判性思考。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给你答案,它只负责提出最精准的问题。而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你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安定感,是任何外在的成功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仿佛带着一股古朴而又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初读时,我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那些简短的对话和精辟的论断,像一块块被打磨得光滑圆润的石头,需要你静下心来,反复摩挲,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温润质地。它不像那些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那样能瞬间抓住你的眼球,反倒是像一位智慧的长者,坐在你身边,不急不躁地讲述着那些关于为人处世的朴素真理。我记得有一次,在处理一个棘手的职场人际关系时,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某段话的意境,它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却像一盏指路的明灯,让我从另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最终找到了一个更平和、更具建设性的解决路径。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力,才是它最令人称道之处。它迫使你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审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内心的准则,它构建的不是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一个可以让你不断打磨自己心性的理想模型。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悟,就像面对一座看似简单的山峰,每次攀登都能发现新的风景,实在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说实话,最初拿起这本书,是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毕竟这是被无数人推崇的文本。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一种奇特的“共振”。它打破了我对“权威”的刻板印象,因为书中的人物形象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也会犯错、也会困惑的鲜活个体。这种真实的记录,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君子和而不同”的阐述,这简直是处理现代多元文化冲突的一把万能钥匙。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和谐并非是意见的趋同,而是能够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前提下,进行有建设性的交流和相互尊重。这种境界,远比我们日常生活中追求的表面的“一团和气”要深刻得多。读完后,我甚至会不自觉地模仿其说话的语调和逻辑进行思考,这并非是盲目模仿,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我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框架得到了重塑,变得更有条理,也更具人文关怀。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发,在于它对“内在秩序”的重建。在当今社会,外部的干扰和诱惑太多,我们很容易被外界的评价体系所裹挟,人生的方向感变得模糊不清。这本书如同一个强大的内在指南针,它不断提醒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终究要回归到其自身的德行修养上。它细致入微地描述了不同情境下,一个有德行的人应该采取的态度和言辞,这为我提供了一套坚实的伦理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对“学习”永无止境的强调,那种将终身学习视为生命常态的态度,极大地鼓舞了我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不再畏惧年岁渐长带来的知识隔阂。它不谈宏大的抱负,只关注当下每一个瞬间的“恰当性”,这种对微小之处的极致关注,最终汇聚成了宏大的生命格局。每一次捧读,都像是给自己的灵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除尘”,让那些被世俗蒙蔽的清澈得以重新显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