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掌故(二) 9787547610398 上海遠東齣版社

古籍善本掌故(二) 9787547610398 上海遠東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紅彥 著
圖書標籤:
  • 古籍善本
  • 善本
  • 古籍
  • 版本學
  • 中國古籍
  • 圖書史
  • 收藏
  • 文獻
  • 上海遠東齣版社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新華書店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遠東齣版社
ISBN:9787547610398
商品編碼:30231807540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古籍善本掌故(二)

定價:128.00元

作者:陳紅彥

齣版社:上海遠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476103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善本”是指具有較高的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錶性的古代珍貴書籍。在善本古籍捲中,作者以通俗的語言講述司馬光《資治通鑒》手稿,我國*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不同版本,其中還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國圖引以為豪的四大專藏除“敦煌遺書”另捲介紹外,《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在這裏做瞭介紹。

內容提要


“善本”是指具有較高的曆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和藝術代錶性的古代珍貴書籍。國傢圖書館藏善本古籍30萬冊,繼承瞭南宋以來曆代皇傢珍藏,以及明清以來眾多名傢私藏。在善本古籍捲中,作者以通俗的語言講述司馬光《資治通鑒》手稿,我國*部紀傳體通史《史記》的不同版本,堪稱譜牒雙璧的宋代皇族譜牒——宋內府抄本《仙源類譜》和《宗藩慶係錄》,榮登世界記憶遺産的元鬍氏古林書堂刻本《黃帝內經素問》,在中國印刷史上堪稱裏程碑的明萬曆程氏滋蘭堂彩色套印本《程氏墨苑》,明崇禎“餖版”和“拱花”技術印製的《十竹齋畫譜》《十竹齋箋譜》。也從宋代四大刻書中心的角度,選取浙刻“無上神品”世彩堂《韓柳集》、蜀刻唐人集零本、建刻絕品黃善夫本《史記》、江西周必大刻本,以及各個時期的寫刻精品。其中還有不少是存世孤本。國圖引以為豪的四大專藏除“敦煌遺書”另捲介紹外,《趙城金藏》《永樂大典》《四庫全書》也在這裏做瞭介紹。

目錄


從甲骨到名傢手稿——一場穿越韆年的對話 陳紅彥 1
從無言到有聲——寫在《古籍善本掌故》齣版時 陳紅彥 1
明抄本《劉子》 1
特色的元刻《夢溪筆談》 5
明抄本《墨莊漫錄》 9
元刻本《新刊履齋示兒編》 13
元抄本《閑居錄》 17
宋刻本《東觀餘論》 21
元泰定二年慶元路儒學刻本《睏學紀聞》 25
明建業張氏銅活字印本《開元天寶遺事》 29
宋刻本《甲申雜記》 33
清彩繪本《北京民間生活百圖》 37
明成化元年吳寬抄本《山海經》 41
元碧山精捨刻本《湖海新聞夷堅續誌》 45
韆捲類書《冊府元龜》 49
明內府抄本《永樂大典》 53
《趙城金藏》的傳奇 57
宋臨安府賈官人經書鋪刻本《妙法蓮華經》 61
宋紹興四年釋思鑒刻本《景德傳燈錄》 65
《五燈會元》——穿越半個世紀的握手 69
明成化禦書《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73
綉本《地藏菩薩本願經》 77
宋刻本《道德經古本集注直解》 81
周叔弢與“雙南華館” 85
濛古太宗九年至乃馬真後三年刻《道藏》本《太清風露經》 89
明司禮監刻本《賜號太和先生相贊》 93
周永年與《四庫全書》的撰修 97
宋端平二年刻本《楚辭集注》 101
宋刻遞修本《陶淵明集》與宋刻本《陶靖節先生詩注》 105
宋蜀刻本《孟浩然詩集》 111
宋刻本《寒山子詩集豐乾拾得詩集》 115
清影宋抄本《唐秦隱君詩集》 119
宋蜀刻唐人集本《王摩詰文集》 123
宋刻本《孟東野文集》 127
明洗墨池刻本《薛濤詩》 131
宋鹹淳廖氏世彩堂刻本《昌黎先生集》《河東先生集》 135
宋乾道元年零陵郡庠刻本《唐柳先生外集》 139
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周賀詩集》 143
明抄本《元氏長慶集》 147
濛古憲宗六年趙衍燕京刻本《歌詩編》 151
宋刻本《唐女郎魚玄機詩集》 155
明嘉靖八年柳僉抄本《白蓮集》 159
黃丕烈士禮居影宋抄本《碧雲集》 163
清抄本《王黃州小畜外集》 167
北宋刻本《範文正公文集》 171
金刻本《南豐曾子固先生集》 175
宋紹興衢州刻本《居士集》 179
宋嘉定六年淮東倉司刻本《注東坡先生詩》 183
宋刻本《後山居士文集》和《後山詩注》 187
元抄本《簡齋詩外集》 193
宋慶元五年黃汝嘉刻江西詩派本《東萊先生詩集》 197
宋刻本《南嶽稿》 201
清鹹豐七年勞權抄本《古梅遺稿》 205
元後至元五年花溪瀋伯玉傢塾刻本《鬆雪齋文集》 209
元刻本《靜修先生文集》 213
元刻本《石田先生文集》 217
元刻本《雍虞先生道園類稿》 221
元刻本《伯生詩續編》 225
明正統刻本《書林外集》 229
明成化二十二年張習刻本《姑蘇雜詠》 233
元刻本《梅花字字香》 237
元刻本《梅花百詠》 241
明稿本《石田稿》 245
劉伯溫與他的《覆瓿集》 249
《林文忠公尺牘》 253
北宋刻遞修本《文選》 257
宋嘉泰元年至四年周必大刻本《文苑英華》 261
明崇禎六年趙均刻本《玉颱新詠》 265
宋刻本《樂府詩集》 269
元刻本《中州集》 273
元刻本《東坡樂府》 277
宋刻本《詳注周美成詞片玉集》 283
元刻本《稼軒長短句》 287
清抄本《和清真詞》 291
中國早的詞集《花間集》 295
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 299
中國文學史上的奇葩《西廂記》 303
明刻本《雜劇十段錦》 307
《朝野新聲太平樂府》中的貫雲石散麯 311
《慶賞昇平》——昇平署戲麯人物畫冊 315
明稿本《遠山堂麯品》 319

作者介紹


陳紅彥,中國國傢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兼國傢圖書館古籍館館長。個人則點校齣版瞭《花間集》《劉剋莊詩集》等。

文摘


序言



古籍善本掌故(二) 上海遠東齣版社 9787547610398 書籍簡介 《古籍善本掌故(二)》是繼廣受好評的《古籍善本掌故(一)》之後,由上海遠東齣版社傾力奉獻的又一部珍貴的古籍研究與賞析專著。本書延續瞭前作的嚴謹治學態度與生動敘事風格,深入挖掘瞭中國古籍善本背後蘊藏的豐富掌故,為讀者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體味書捲之美的窗口。 本書內容概述 本書並非簡單羅列古籍名錄,而是以獨特的視角,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古籍善本,以及圍繞它們發生的鮮為人知的故事、人物軼事、文化現象和社會背景。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如同一顆顆精心打磨的珍珠,串聯起中國古代書籍流傳、鑒賞、收藏以及與之相關的人文曆史。 一、 探尋書之源流:從抄本到刻本的演進與背後的智慧 古籍善本的形成,離不開書籍形態的演變。《古籍善本掌故(二)》將帶領讀者迴溯到紙張尚未普及、書寫主要依賴竹簡、帛書的時代,細緻描繪瞭手工抄寫書籍的艱辛與精細。本書將重點闡述從抄本到雕版刻本的重大技術革新,不僅僅是工藝上的進步,更意味著知識傳播的規模化和普及化。書中會講述早期刻書的艱難曆程,從選擇閤適的木材、雕刻工匠的技藝,到墨的配製、紙張的選擇,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古代匠人的智慧和心血。 二、 揭秘珍稀善本的流傳傳奇:名傢收藏與命運沉浮 在中國浩瀚的古籍海洋中,湧現齣無數珍稀善本,它們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內容的珍貴,更在於其背後跌宕起伏的流傳經曆。《古籍善本掌故(二)》將選取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善本,如某朝代的皇傢秘籍、某文人墨客的親筆手稿、某寺廟珍藏的佛教經典等,詳盡講述它們如何在戰亂、離散、甚至宮廷鬥爭中得以保存、輾轉易手,最終得以重見天日。本書會涉及許多著名的藏書傢,如宋代的歐陽修、明代的徐渭、清代的藏書大傢等等,通過他們的收藏故事,展現古代士人對書籍的熱愛、對文化的傳承以及他們獨特的鑒賞眼光。這些故事往往充滿瞭傳奇色彩,有失而復得的喜悅,也有被盜被毀的痛惜,無不展現瞭書籍生命力的頑強。 三、 筆墨之間的故事:作者、書匠與時代的印記 每一部古籍善本,都承載著作者的纔情、書匠的技藝,以及所處時代的社會風貌。《古籍善本掌故(二)》將深入剖析一些重要古籍的創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這些作品是如何經過層層加工,最終成為我們今日所見的善本。本書會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書匠群體的故事,他們是如何憑藉精湛的手藝,將文字轉化為精美的書籍,成為連接作者與讀者的重要橋梁。例如,會探討不同時期書籍的裝幀風格、紙張的地域特色、墨色的不同運用,這些細節都反映瞭當時的技術水平、審美情趣以及文化交流的狀況。 四、 鑒賞的藝術:古籍善本的辨僞與品評 對於古籍善本的研究者和收藏者而言,鑒賞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古籍善本掌故(二)》將通過生動詳實的案例,嚮讀者介紹古籍善本的鑒定方法和鑒賞要點。本書會深入淺齣地講解如何通過紙張的質地、墨色的深淺、字體書寫、刻印的精粗、裝幀的形製等多個維度來辨彆古籍的真僞和優劣。例如,會介紹宋版書的瘦金體、元刻本的粗獷,明代早期官刻的規整,以及晚期坊刻的繁復,並配以具體的圖例說明。通過這些分析,讀者將逐漸掌握一套科學的鑒賞體係,體會到從“看書”到“品書”的升華。 五、 時代的迴響:古籍善本與曆史事件的交織 古籍善本不僅僅是獨立的文化載體,它們也深深地嵌入在中國曆史的洪流之中,見證並參與瞭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古籍善本掌故(二)》將選取一些與重大曆史事件相關的古籍,如科舉考試的範本、朝廷發布的詔令、邊疆地區的奏摺、民間流傳的歌謠等等,講述這些書籍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影響瞭曆史的進程。本書會分析某本禁書的齣現如何引發一場思想的辯論,某部兵法的流傳如何影響一場戰爭的走嚮,某本醫書的問世如何造福一方百姓。通過這些故事,讀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籍善本的文化價值和曆史意義。 六、 文化的傳承與未來的展望 在書籍傳播方式日新月異的今天,古籍善本的研究與保護顯得尤為重要。《古籍善本掌故(二)》不僅迴顧瞭曆史,更著眼於未來。本書會探討古籍善本的保護現狀,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在古籍修復、數字化方麵所做的努力。同時,本書也會呼籲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古籍保護的隊伍中來,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得以永續傳承。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引發讀者對於古籍善本在新時代如何煥發活力的思考,例如,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的輔助,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瞭解這些國之瑰寶。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古籍善本掌故(二)》是一部集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佳作。它不僅能夠滿足專業研究者對古籍善本的深入探究需求,更能為廣大普通讀者提供一個瞭解中國古代文化、欣賞古籍之美的絕佳途徑。本書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化繁為簡,將枯燥的學術知識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潛移默化地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書的齣版,對於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全民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它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書籍文化的一次深度梳理和呈現,更是對中華民族智慧、勤勞和創造力的一次生動贊歌。 閱讀本書,您將收獲: 知識的廣度與深度: 瞭解中國古籍善本的分類、演變、鑒賞方法,以及與之相關的曆史文化知識。 曆史的溫度與人情: 通過鮮活的掌故和人物故事,感受古籍背後的人文關懷和時代變遷。 審美的愉悅與升華: 領略古籍在裝幀、印刷、書法等方麵的獨特藝術魅力。 文化的認同與自豪: 深刻理解中華文明的價值,激發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古籍善本掌故(二)》,期待與您一同踏上這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共賞古籍之美,探尋書捲之韻。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一絕,拿到手裏就能感覺到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封麵采用瞭傳統的綫裝風格,但又融入瞭一些現代的審美元素,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不失典雅大氣。紙張的選擇也非常考究,紋理清晰,觸感溫潤,讓人忍不住想反復摩挲。尤其是內頁的排版,字體大小和行間距都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裝幀的工藝體現瞭齣版方對“善本”二字的尊重,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匠心。這種精緻的實體書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光是擺在書架上,都能為整個空間增添幾分文化氣息。對於熱愛實體書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物理形態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比那些冰冷的電子設備多瞭幾分人情味和溫度。

評分

我非常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史料時的那種平衡感和批判性思維。麵對多方流傳的、可能互相矛盾的掌故記載,作者並沒有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審慎地列齣不同的說法,並基於現存的可靠證據進行分析和權衡。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體現瞭對曆史真實性的不懈追求。它教會瞭讀者,很多事情並非黑白分明,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多重敘事和不同視角的交織之中。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範本,展示瞭如何在一個充滿迷霧的領域中,通過細緻的辨析,盡可能地接近事實的本來麵目。這對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無疑具有極高的價值。

評分

初讀這本書的章節布局,我立刻被它那嚴謹而又充滿條理的敘事方式所吸引。作者顯然對所涉獵的領域有著極深的理解和廣博的知識儲備,行文之間,旁徵博引,信手拈來皆是學問的積纍。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枯燥晦澀,而是用一種近乎講故事的口吻,將那些塵封已久的掌故娓娓道來。信息的密度非常高,但組織得極其巧妙,每一個段落似乎都在為下一個論點做鋪墊,邏輯鏈條清晰可見,很少齣現跳躍或者含糊不清的地方。對於希望係統性瞭解某一曆史脈絡的讀者而言,這種結構無疑是極大的便利,它像一張編織精密的網,將零散的知識點牢牢地串聯起來,構建齣一個完整而堅實的知識體係。

評分

這本書在細節描述上的功力,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傳統習俗或者古籍版本流傳過程中的關鍵節點,往往在其他地方一筆帶過,但在本書中卻被抽絲剝繭地進行瞭詳盡的考證和復原。舉例來說,對於某一特定版本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流轉軌跡,作者似乎投入瞭極大的心血去追蹤每一個擁有者、每一次重要的修復或批注,使得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秘聞”變得栩栩如生。這種對“微小”之處的執著,正是區分普通讀物和真正“掌故”類專著的關鍵所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原來如此”的驚嘆,它不僅告知瞭“是什麼”,更深入挖掘瞭“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探究精神令人佩服。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曆經滄桑的沉澱感,非常耐人尋味。它不追求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用一種沉穩、內斂的筆調敘事,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曆史長河的敬畏之心。有時候讀到一些極具年代感的詞匯或描述,仿佛能透過文字的屏障,觸摸到那個逝去時代的氛圍。這種獨特的語感,為內容的嚴肅性增添瞭一層柔和的光暈,使得學習過程變得既充實又愉悅。它避免瞭現代白話的輕浮,也沒有過度陷入文言的艱澀,找到瞭一種極佳的平衡點,非常適閤那些追求深度閱讀體驗的讀者群體。文字的節奏把握得非常好,讀起來朗朗上口,卻又引人深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