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经学教科书
定价:39.00元
作者:刘师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5024981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经学教科书》分两册,册总论中国经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流变过程,其内容为:课至第二课为经学总述、“经”字之定义,第三课至第八课论孔子以前之《六经》、孔子定《六经》、孔子弟子之传经及尊崇《六经》之原因,第九课至十五课论两汉经学及传授,第十六课至二十四课论魏晋南北朝隋唐经学及传授,第二十五课至二十九课论宋、元、明经学及传授,第三十课至三十六课论清代经学及传授。第二册为《易》学专论,其内容为:课至第七课论《易》之名称、作用、阅读方法、卦名释义等,第八课至二十一课释彖辞、爻辞、象、传、筮法、互体、卦变及比例,第二十二课至三十三课论《易》与文字、数学、科学、史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礼典之间的关系,第三十四课至三十六课释《易》之文词与音韵。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师培,是江苏仪征人,1902年中举,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三礼”、《尚书》和训诂学,北京大学附设国史编纂处。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结核病逝于北京,年仅36岁。
文摘
序言
从学术严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无疑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参考文献方面做得非常详尽,这不仅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对资料的尊重,也为我们后续想要做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路径指引。很多专业书籍最大的问题就是引文标注过于敷衍,让人抓不住知识的源头,但这本书则完全避免了这种瑕疵。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从宏观的视角把握整体趋势,同时又能够在细节处展现出惊人的敏锐度,两者结合得丝毫不显突兀。例如,在讨论某个理论的演变时,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被接受和修正的过程,这种“时间维度”的深入剖析,使得原本静态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对于那些希望在某一领域打下坚实基础,并追求研究深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作”。
评分我通常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艰涩晦涩,堆砌着旁人难以理解的术语,读起来像是在啃石头;要么就是流于表面,只做蜻蜓点水式的概述,无法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洞见。然而,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并非简单地将知识点罗列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循循善诱地将你从基础概念逐步引导至更深层次的原理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那些从日常生活中取材的生动例子,瞬间就将原本抽象难懂的学问具象化了,让人豁然开朗。这种行文的流畅度和层次感,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每读完一个小节,都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满足感,这种学习上的正反馈机制,才是真正激励人持续深入研究的动力源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那种带着微微磨砂质感的纸张,触感非常细腻,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重量级作品。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字体,在不同的光线下会折射出低调而典雅的光泽,一下子就把这本书从一堆平装书里区分了出来。内页的排版也看得出是用心了,字号大小适中,行距拉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而且,装订工艺看起来非常扎实,我特意翻阅了几次,书脊的结合处纹丝不动,预示着这本书可以陪伴我度过漫长的时间,甚至可以作为传家宝一样的存在。封面图案的选择也颇具深意,虽然我不能透露具体内容,但那种留白和写意的手法,恰恰呼应了书名所暗示的深邃内涵,让人在拿起书本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预热。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形”已经为它所承载的“神”打下了坚实而高贵的基础,单从实体感受来说,就已经值回票价了。
评分我必须承认,刚拿到书时,我曾对它的实用性产生过一丝疑虑,毕竟太过“学术化”的内容有时会让人觉得与现实生活脱节。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巧妙地在理论的宏大叙事中穿插了一些极具现实意义的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并非生硬地作为“佐证”出现,而是作为理论在实践中如何运作的生动缩影。这些分析不仅验证了书中所述理论的普适性,更重要的是,它们拓宽了我的应用视野,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将书本上的抽象原则落地到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知识吸收,升华为一种能力的有效迁移。对于那些渴望将所学用于指导生活或工作实践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解决问题的“工具箱”,其价值是长久而深远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并不仅仅在于其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所塑造的一种思维范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不缺知识本身,缺的是如何有效筛选、整合和批判性地看待这些信息的方法论。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想”,而是通过系统性的展示和论证,潜移默化地训练你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结构化思考的习惯。比如,在处理一些历史性的论断时,作者会并列呈现不同的观点,然后引导读者去权衡其证据链的强弱,这种开放性的探讨姿态,极大地激发了我独立思考的欲望。我发现,在阅读过程中,我开始习惯性地在脑海中构建知识树状图,主动寻找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甚至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对某些概念的固有认知是否站得住脚。这本书更像是一副精密的思维工具箱,它交付给读者的,是一套处理复杂问题的通用框架,这远比记住某几个孤立的知识点要宝贵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