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东京梦华录 译注
定价:45.00元
作者:(宋)孟元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868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东京梦华录》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东京梦华录》凡十卷,约三万言。
《东京梦华录译注》为《东京梦华录》这本中国古典文化大作注释,帮助读者学习了解中国古典文化。
目录
前言
梦华录序
卷一
东都外城
旧京城
河道
大内
内诸司
外诸司
卷二
御街
宣德楼前省府宫宇
朱雀门外街巷
州桥夜市
东角楼街巷
潘楼东街巷
酒楼
饮食果子
卷三
马行街北诸医铺
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
大内前州桥东街巷
相国寺内万姓交易
寺东门街巷
上清宫
马行街铺席
般载杂卖
都市钱陌
雇觅人力
防火
天晓诸人入市
诸色杂卖
卷四
军头司
皇太子纳妃
公主出降
皇后出乘舆
杂赁
修整杂货及斋僧请道
筵会假赁
会仙酒楼
食店
肉行
饼店
鱼行
卷五
民俗
京瓦伎艺
娶妇
育子
卷六
正月
元旦朝会
立春
元宵
十四日车驾幸五岳观
十五日驾诣上清宫
十六日
收灯都人出城探春
卷七
清明节
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
驾幸临水殿观争标锡宴
驾幸琼林苑
驾幸宝津楼宴殿
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
驾幸射殿射弓
池苑内纵人关扑游戏
驾回仪卫
卷八
四月八日
端午
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
是月巷陌杂卖
七夕
中元节
立秋
秋社
中秋
重阳
卷九
十月一日
天宁节
宰执亲王宗室百官入内上寿
立冬
卷十
冬至
大礼预教车象
车驾宿大庆殿
驾行仪卫
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
驾诣青城斋宫
驾诣郊坛行礼
郊毕驾回
下赦
驾还择日诣诸宫行谢
十二月
除夕
作者介绍
孟元老开封府保和殿大学士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略带古朴的书封风格,就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纸张的选择也很考究,不是那种泛着廉价光泽的现代纸张,而是带有一点点米黄色的纹理,拿在手里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译注部分的排版,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清晰地标注了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典故,对于像我这样初次接触这类古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那些精心绘制的插图和地图,虽然不是全彩的,但用传统的水墨风格勾勒出的宋代汴京风貌,那种神韵和意境,让人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繁华鼎盛的时代,感受着“梦华”的魅力。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制作的文化载体,从触感到视觉,都在努力还原历史的温度。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比如扉页上的篆书印章,或者译者对某些关键史实的细微考量,都体现了出版方对这部经典的尊重和敬畏,让阅读体验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在众多同类出版物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沉浸式的文化漫游。作者的叙事笔触细腻而生动,即便是描述一些寻常的市井生活场景,也能勾勒出栩栩如生的画面感。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节令风俗的描写,比如元宵灯市的繁华、中秋夜宴的雅致,那种对生活情趣的捕捉,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记录范畴,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生活美学指南。译注部分的学术严谨性也令人印象深刻,它并没有简单地做字面翻译,而是深入挖掘了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背景,那些对宋代官制、商业活动乃至日常俚语的解释,如同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彼时世界的小窗户,让那些尘封的记忆重新焕发生机。读到某些段落时,甚至能闻到汴京城中飘来的食物香气,听到茶肆酒楼里的喧闹声,这种高度的代入感,是其他纯粹的学术著作难以比拟的。它成功地在学术深度和大众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像与一位博学的老者在温暖的炉火旁,听他娓娓道来昔日汴京的繁华往事。它的文字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时而铺陈宏大的市井全貌,时而聚焦于某个小吃摊贩的独特吆喝声。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那个场景,然后对照译注中对具体地点的标注,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站在了那个历史的十字路口。这种阅读的愉悦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译注者高超的文字功底,他们的译文既保留了古文的韵味和颗粒感,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做到雅俗共赏,这无疑是一种极高的文学和翻译技巧的展现。它不仅仅是一份历史文献的普及本,更是一部文学作品,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都有新的感悟,让人对那个黄金时代的向往油然而生,并对守护和传承这份文化遗产的努力深表感激。
评分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不可多得的珍宝。它的体例清晰,脉络分明,使得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民间记载被组织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译注者在比对不同史料时所表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求真精神。他们不仅仅是在翻译文字,更是在重建一个可信的宋代日常景观。比如,书中对不同阶层人物的服饰、饮食习惯的细致描摹,都配上了详尽的考证,让你清楚地知道,一个富商与一个文官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有何种细微差别。这种“全景式”的描绘,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宋代社会结构的理解。相比于厚重的官方正史,这本书提供了更具“人情味”和“烟火气”的视角,让人感觉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帝王将相,而是身边那些鲜活、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这种接地气的史料价值,是任何宏大叙事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已经消逝的、高度精致的城市文明。我注意到,译者在处理一些带有强烈地域色彩的词汇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敏感度,他们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翻译方式,而是往往会提供多重解释或背景注释,这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古人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特别是关于东京(开封)的城市规划和商业布局的描述,读来令人惊叹。那种成熟的城市管理体系、发达的金融活动,完全颠覆了我对“古代”的刻板印象。与其说这是对历史的记录,不如说它是一种对“理想城市生活”的侧面描摹。每一次阅读,都会催生出新的思考:我们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同时,是否也遗失了那种慢节奏下的精致与从容?这本书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古人的生活哲学,也引发了对当下生活方式的审视与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