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經學教科書
定價:39.00元
作者:劉師培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50249813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經學教科書》分兩冊,冊總論中國經學的産生、發展及其流變過程,其內容為:課至第二課為經學總述、“經”字之定義,第三課至第八課論孔子以前之《六經》、孔子定《六經》、孔子弟子之傳經及尊崇《六經》之原因,第九課至十五課論兩漢經學及傳授,第十六課至二十四課論魏晉南北朝隋唐經學及傳授,第二十五課至二十九課論宋、元、明經學及傳授,第三十課至三十六課論清代經學及傳授。第二冊為《易》學專論,其內容為:課至第七課論《易》之名稱、作用、閱讀方法、卦名釋義等,第八課至二十一課釋彖辭、爻辭、象、傳、筮法、互體、卦變及比例,第二十二課至三十三課論《易》與文字、數學、科學、史學、政治學、倫理學、哲學、禮典之間的關係,第三十四課至三十六課釋《易》之文詞與音韻。
目錄
作者介紹
劉師培,是江蘇儀徵人,1902年中舉,1917年被蔡元培聘為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古文學、“三禮”、《尚書》和訓詁學,北京大學附設國史編纂處。1919年1月,與黃侃、硃希祖、馬敘倫、梁漱溟等成立“國故月刊社”,成為國粹派。1919年11月20日因肺結核病逝於北京,年僅36歲。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並不僅僅在於其知識的傳授,更在於它所塑造的一種思維範式。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不缺知識本身,缺的是如何有效篩選、整閤和批判性地看待這些信息的方法論。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沒有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想”,而是通過係統性的展示和論證,潛移默化地訓練你的邏輯推理能力和結構化思考的習慣。比如,在處理一些曆史性的論斷時,作者會並列呈現不同的觀點,然後引導讀者去權衡其證據鏈的強弱,這種開放性的探討姿態,極大地激發瞭我獨立思考的欲望。我發現,在閱讀過程中,我開始習慣性地在腦海中構建知識樹狀圖,主動尋找不同章節之間的內在聯係,甚至開始反思自己過去對某些概念的固有認知是否站得住腳。這本書更像是一副精密的思維工具箱,它交付給讀者的,是一套處理復雜問題的通用框架,這遠比記住某幾個孤立的知識點要寶貴得多。
評分從學術嚴謹性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無疑達到瞭一個很高的水準。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和參考文獻方麵做得非常詳盡,這不僅體現瞭作者紮實的學術功底和對資料的尊重,也為我們後續想要做進一步研究提供瞭可靠的路徑指引。很多專業書籍最大的問題就是引文標注過於敷衍,讓人抓不住知識的源頭,但這本書則完全避免瞭這種瑕疵。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從宏觀的視角把握整體趨勢,同時又能夠在細節處展現齣驚人的敏銳度,兩者結閤得絲毫不顯突兀。例如,在討論某個理論的演變時,作者能夠清晰地勾勒齣其在不同曆史時期被接受和修正的過程,這種“時間維度”的深入剖析,使得原本靜態的知識變得生動而富有生命力。對於那些希望在某一領域打下堅實基礎,並追求研究深度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基石之作”。
評分我通常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持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它們要麼過於艱澀晦澀,堆砌著旁人難以理解的術語,讀起來像是在啃石頭;要麼就是流於錶麵,隻做蜻蜓點水式的概述,無法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洞見。然而,這本書在內容組織上的邏輯性簡直令人拍案叫絕。它並非簡單地將知識點羅列堆砌,而是構建瞭一個清晰的知識脈絡,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循循善誘地將你從基礎概念逐步引導至更深層次的原理剖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復雜理論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那些從日常生活中取材的生動例子,瞬間就將原本抽象難懂的學問具象化瞭,讓人豁然開朗。這種行文的流暢度和層次感,使得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主動的探索,而不是被動的接受。每讀完一個小節,都會有一種“原來如此”的滿足感,這種學習上的正反饋機製,纔是真正激勵人持續深入研究的動力源泉。
評分我必須承認,剛拿到書時,我曾對它的實用性産生過一絲疑慮,畢竟太過“學術化”的內容有時會讓人覺得與現實生活脫節。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作者巧妙地在理論的宏大敘事中穿插瞭一些極具現實意義的案例分析。這些案例並非生硬地作為“佐證”齣現,而是作為理論在實踐中如何運作的生動縮影。這些分析不僅驗證瞭書中所述理論的普適性,更重要的是,它們拓寬瞭我的應用視野,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將書本上的抽象原則落地到我自身所處的具體環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從單純的知識吸收,升華為一種能力的有效遷移。對於那些渴望將所學用於指導生活或工作實踐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僅僅是理論知識,更是一種麵嚮未來的解決問題的“工具箱”,其價值是長久而深遠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瞭那種帶著微微磨砂質感的紙張,觸感非常細膩,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重量級作品。尤其是那個燙金的書名字體,在不同的光綫下會摺射齣低調而典雅的光澤,一下子就把這本書從一堆平裝書裏區分瞭齣來。內頁的排版也看得齣是用心瞭,字號大小適中,行距拉得恰到好處,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而且,裝訂工藝看起來非常紮實,我特意翻閱瞭幾次,書脊的結閤處紋絲不動,預示著這本書可以陪伴我度過漫長的時間,甚至可以作為傳傢寶一樣的存在。封麵圖案的選擇也頗具深意,雖然我不能透露具體內容,但那種留白和寫意的手法,恰恰呼應瞭書名所暗示的深邃內涵,讓人在拿起書本之前,就已經完成瞭一次精神上的預熱。整體而言,這本書的“形”已經為它所承載的“神”打下瞭堅實而高貴的基礎,單從實體感受來說,就已經值迴票價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