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小史(精)/典藏民国小史

中国书画小史(精)/典藏民国小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诸宗元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书画
  • 民国史
  • 艺术史
  • 文化史
  • 典藏
  • 历史
  • 绘画
  • 书法
  • 民国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
ISBN:9787568216340
商品编码:30238014589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书画小史(精)/典藏民国小史
  • 作者:诸宗元
  • 定价:28
  •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
  • ISBN号:9787568216340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6-02-01
  • 印刷时间:2016-0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60
  • 字数:83千字

编辑推荐语

《中国书画小史》是一本关于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启蒙指导书,是民国书画大家诸宗元先生的著作,简洁流畅、通俗易懂,对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说,并将书学和画学紧密结合起来综合论述。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上编《中国书学浅说》和下编《中国画学浅说》。《中国书学浅说》主要分为书体之分析、笔法之研究、学书之宜忌、余论等十一部分。本书在广泛采用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充分结合作者的独立见解,力求理论指导实践,便于初学者迅速入门。《中国画学浅说》主要分为画体分别、画法通论、学画程序、画学与书学之关系、余论等十五部分。作者在对中国画学进行通俗解说的同时,也将画学与书学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使上、下两部分成为一个完整、系统的整体。

作者简介

诸宗元(1874—1932),民国藏书家、书画家,浙江绍兴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官直隶知州、湖北黄州知府等。入民国后,与黄节、邓实等人在上海创办“国学保存会”,创办《国粹学报》,并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思想。曾师从晚清艺术家吴昌硕,其诗词与书法、绘画造诣颇受时人称道。著有《中国书学浅说》《中国画学浅说》《病起楼大至阁诗》《书法征》等。

目录

上编 中国书学浅说
例言
绪论
一 书体之分析
二 笔法之研究
三 字之结体及运用(一)
四 字之结体及运用(二)
五 字之结体及运用(三)
六 学书之次第(一)
七 学书之次第(二)
八 中国历代制字之概述
九 中国历代书家与论书之概述
十 学书之宜忌
十一 余论
下编 中国画学浅说
例言
绪论
一 画体之分别(上)
二 画体之分别(中)
三 画体之分别(下)
四 画法通论
五 画之用笔
六 画之用墨
七 画之设色
八 学画之程序
九 论章法
十 论皴法及点苔
十一 论写生及写意
十二 画之落款及题识
十三 画之品目
十四 画与书学之关系
十五 余论
国图典藏版本展示


中国书画小史(精)/典藏民国小史 内容简介 中国书画,是中华文明璀璨星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数千年来,它不仅仅是笔墨丹青的挥洒,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哲学思想、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本书《中国书画小史(精)/典藏民国小史》致力于梳理中国书画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勾勒出从远古的萌芽到近现代的变革,一代代艺术家们如何以纸为纸,以墨为魂,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 全书并非一本枯燥的艺术史论文集,而是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精美的图片(尽管此处无法展示,但读者可想象),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中国书画的宏大叙事。我们不会仅仅罗列名家名作,更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以及艺术家们的生活经历,让他们笔下的山水、人物、花鸟,以及那纵横捭阖的线条、浓淡枯湿的墨色,变得有血有肉,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鲜活的生命。 第一部分:溯源与奠基——远古的呼唤与秦汉的铁骨 书的开篇,我们将追溯书画艺术的源头。从史前岩画的神秘符号,到殷商甲骨文的刀笔痕迹,再到周代金石铭文的古朴雄浑,这些早期文字和图像的融合,为日后的书画艺术埋下了最原始的基因。我们会探讨这些早期遗迹所蕴含的巫术、祭祀、以及早期社会生活的痕迹,理解先民们如何通过最朴素的媒介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认知。 进入秦汉时期,书法的篆隶楷行初具规模,绘画也逐渐摆脱了单纯的装饰性和符号性,开始走向写实。秦代的统一文字,李斯的小篆,如同钢铁般刚毅;汉代的隶书,在笔画上有了波磔,更显洒脱;而汉墓壁画,如马王堆汉墓的帛画,则展现出奔放的想象力和浓郁的神秘色彩,勾勒出汉代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描绘。我们将解析这些书法和绘画作品在政治统一、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发展,理解秦汉帝国如何为后世的书画艺术打下坚实的根基。 第二部分:风华绝代——魏晋风骨与隋唐气象 魏晋时期,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玄学的兴起,文人阶层的崛起,使得书画艺术开始更加注重个体的精神表达和艺术的自由创造。王羲之的行书,飘逸洒脱,被誉为“书圣”,他的《兰亭集序》更是成为千古绝唱。我们将深入探讨魏晋名士如何将个人情怀、哲学思考融入笔墨,使得书法摆脱了单纯的书写工具,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同时,绘画方面,顾恺之的人物画,线条流畅,传神写照,如《洛神赋图》,展现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细腻情感和审美追求。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开放的时代,也迎来了中国书画的第一个高峰。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对外交流的频繁,都为书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书法方面,颜真卿的楷书雄浑厚重,柳公权的身姿挺拔,欧阳询的严谨法度,共同构建了唐代楷书的辉煌。我们将分析唐代书法在继承前代基础上如何融入时代精神,展现大唐盛世的磅礴气势。绘画方面,阎立本的人物画,气魄雄伟,如《步辇图》;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更是将人物画推向了极致。山水画也开始独立发展,展子虔的《游春图》已初具山水画的雏形。唐代绘画的恢弘大气,色彩的浓烈饱满,都折射出这个时代开放包容的胸怀。 第三部分:意境与韵致——宋元山水与文人画的崛起 宋代,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另一个黄金时代,尤其是山水画的成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人重视理学,追求“格物致知”,这种哲学思想也渗透到了艺术创作中。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绘高耸的山峰,气势磅礴,展现了大自然的雄伟壮丽;郭熙的《早春图》,笔法细腻,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我们将探讨宋代山水画如何从“写实”走向“写意”,从表现山水之形,到追求山水之神,展现了宋人“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元代,在政治动荡下,文人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赵孟頫提倡“古意”,将书法、绘画、诗文融为一体,强调笔墨情趣和个人抒怀。他的山水画,构图简洁,笔致秀逸,如《鹊华秋色图》,展现了文人画家特有的雅趣。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更是将山水画的写意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历经数百年仍然被奉为圭臬。我们将分析元代文人画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寻求精神寄托,以及书法与绘画在元代如何更加紧密地结合,共同构建了中国画的独特美学体系。 第四部分:精雕细琢与意趣盎然——明清的革新与传承 明代,继承了宋元的文人画传统,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明四家”,在继承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各具特色,或苍劲,或秀丽,或洒脱,或工致。明代院体画也继续发展,如戴进的作品,笔墨粗犷,气势雄健。此外,明代版画的兴盛,也为普及书画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将探讨明代书画在继承中如何寻求创新,以及文人画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影响。 清代,中国书画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时期。书画大家辈出,如“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们继承董其昌的理论,以摹古为尚,但也在摹古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扬州八怪,如郑燮(郑板桥)、金农,则以奇崛的风格,打破了传统的束缚,以“写意”为主要特征,强调个性解放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我们将分析清代书画如何应对西方艺术的影响,以及“扬州八怪”等艺术家的革新精神,如何为中国书画注入新的活力。 第五部分:时代变迁与艺术新生——近现代书画的转型 进入近现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西方艺术思潮的涌入,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反思,使得中国书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许多艺术家,如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徐悲鸿、林风眠等,都在积极探索中西融合的道路。 齐白石,将民间艺术的质朴与文人画的意趣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虾、蟹、花鸟,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力。黄宾虹,以“黑、满、活”著称,将传统山水画推向了新的高度,强调笔墨的丰富性和层次感。潘天寿,以“不似之似”的写意手法,构建出雄浑壮阔的画面,充满了力量感。徐悲鸿,积极倡导写实主义,引进西方素描和油画技法,对中国画的写实转型起到了关键作用。林风眠,则将中国画的意境与西方现代绘画的色彩、构图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中西融合”风格。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着重展现近现代艺术家们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艺术精华,既保持了中国书画的民族特色,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将关注他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关系,以及他们为中国书画的现代化所做的贡献。 结语:不灭的文脉,永恒的艺术 《中国书画小史(精)/典藏民国小史》的最后,我们将再次强调中国书画的独特魅力和不朽价值。书画艺术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经历了无数的变革与挑战,但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远古的刻痕到近代的创新,一代又一代的书画艺术家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为我们留下了无比宝贵的艺术遗产。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生动的中国书画发展图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瑰宝,感受其中蕴含的东方哲学、人文情怀与审美意境。希望本书能够激发读者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兴趣,进一步探索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书画小史(精)/典藏民国小史》简直是艺术爱好者的一本“深夜秘籍”。我原本对民国时期的书画研究知之甚少,总觉得那是一个跨越传统与现代的灰色地带,资料零散且不易获取。但这本书的编排方式,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为你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它并没有沉溺于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具体的人、事、作品背后的时代情绪。尤其是关于“学院派”与“民间探索”之间的张力,作者的论述相当到位,既肯定了前者在技法传承上的贡献,也敏锐捕捉到了后者在表达自由上的挣扎与创新。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所吸引,比如某位画家在特定时期对墨色的细微调整,或者某次展览如何悄然改变了当时画坛的审美风向。这种深入肌理的观察,使得原本枯燥的历史陈述变得鲜活起来,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见证艺术的蜕变。它不只是对历史的记录,更像是一次对艺术精神的追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的,因为它带着一种“寻宝”的乐趣。很多我们现在视为典范的作品,在当时其实是充满争议的,作者在书中呈现了当时的批评声音和支持论调,这让整个叙事充满了戏剧张力。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画派形成和风格演变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生动而不失准确性,像是看一部关于艺术家的群像纪录片。它成功地将技术层面的讨论(如线条的力度、色彩的运用)与社会层面的动荡(如战乱、留学潮、文化思潮)紧密地联系起来,揭示了艺术表达的复杂性。与其说这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深度访谈录,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艺术作品的交叉印证,还原了那个时代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环境的真实面貌。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被这本书的装帧和名字吸引,以为它会是一本轻松的普及读物,结果发现它的学术深度远超预期。它不是那种走马观花的“小史”,而是一份带着研究者审慎态度的精选集。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在论述民国书画的“转型”时,没有采取简单的“好”与“坏”、“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立,而是极其细腻地探讨了传统资源如何被重新编码以适应新的社会语境。比如,书中对“新金陵画派”的讨论,就精准地指出了他们如何在坚守笔墨本体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现代的构图观念,这在很多同类著作中是难以找到如此深入的见解的。文字行文流畅,逻辑严密,但又不像纯粹的学术专著那样晦涩难懂,它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让普通读者也能触及到核心的学术问题。对于希望系统了解这一段艺术史的严肃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时间感被极大地拉长了。它让我意识到,民国时期的书画创作并非是一段被遗忘的插曲,而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熔炉期”。书中的案例选择很有讲究,它穿插了名家大家的作品分析,也毫不避讳地提及了一些在当时声名鹊起但后世关注度不高的实践者,这种广阔的视野保证了评价的全面性。特别是对“书入画”、“画入书”在民国时期的再定义部分,简直是醍醐灌顶。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衡量那个时代艺术成就的标准,不应沿用清代的旧尺,而要看它们如何为后来的现代艺术搭建了桥梁。这种历史观的重塑,使得我对许多过去不以为意的作品重新产生了兴趣,需要拿出来对照着看,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技术革新。

评分

从一个痴迷于收藏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鉴赏指南”属性被极大地强化了。它没有提供生硬的鉴定口诀,而是通过详尽的文本分析,教会读者如何去“看”民国时期的作品。比如,它如何区分不同学校毕业的画家在用笔上的细微差别,如何通过作品题材的变化来判断创作者的政治或文化倾向,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内行话”。阅读时,我经常停下来,对照着自己收藏的一些旧画册,发现过去被忽略的细节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将严肃的学术梳理,转化为一种提升个人审美判断力的工具,让人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理解其背后的文化重量。它绝对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需要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获得新知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