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山海经 译注
定价:59.00元
作者:王斐注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4140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山海经》是中国流传久远的一部古书,它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了许多山川、国度和神经。《山海经译注》对《山海经》作了较为详细通俗的注释和翻译,译注者王斐选择袁珂先生的《山海经校注》为底本,参考了郭璞的古注,以及方韬等多位学者的现代研究成果,期望能对《山海经》做出尽可能详细、易懂的解释,让读者能够轻松愉快地在《山海经》所营造的神妙世界里遨游。《山海经译注》由王斐译注。
目录
前言
卷一 南山经
一 南山一经
二 南次二经
三 南次三经
卷二 西山经
一 西山一经
二 西次二经
三 西次三经
四 西次四经
卷三 北山经
一 北山一经
二 北次二经
三 北次三经
卷四 东山经
一 东山一经
二 东次二经
三 东次三经
四 东次四经
卷五 中山经
一 中山一经
二 中次二经
三 中次三经
四 中次四经
五 中次五经
六 中次六经
七 中次七经
八 中次八经
九 中次九经
十 中次十经
十一 中次十一经
十二 中次十二经
卷六 海外南经
卷七 海外西经
卷八 海外北经
卷九 海外东经
卷十 海内南经
卷十一 海内两经
卷十二 海内北经
卷十一 海内东经
卷十四 大荒东经
卷十五 大荒南经
卷十六 人荒西经
卷十七 大荒北经
卷十八 海内经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质量,也极大地提升了我的阅读满意度。在厚厚的注释中,如何清晰地区分原文、白话译文、以及考证性注释,是极为考验功力的。这本译注做到了视觉上的平衡与层次感。原文采用略小的字体,清晰地标明出处;紧随其后的白话翻译流畅自然,绝无生硬的直译腔;而那些详细的考证和引文,则被巧妙地置于页脚或侧边栏,需要时才去查阅,保持了主体阅读的连贯性。这种设计极大地减少了阅读疲劳。而且,许多关键名词的注释,还会附带一个简短的“文化背景提示”,用粗体字突出显示,方便快速抓住重点。我记得有一次,我正在阅读关于“刑天”的段落,注释不仅解释了其形象的来源,还顺带提及了“不屈不挠”这一精神内涵在后世的流传。这种不经意的文化串联,让人在阅读一本“古籍”时,却能同时感受到它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它教会我的不仅是神话故事,更是如何去构建一个包含多层意义的文化文本。
评分初读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沉浸感”,但这种沉浸并非完全来自于古文的魅力,而是得益于其扎实的注释体系。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没有采取那种一板一眼、生硬堆砌考据的学术腔调,而是巧妙地将学术性融入到叙事性的讲解中。举个例子,书中描绘了一种“人面鸟身”的生物,原文可能只有十几个字,但译注部分却会引述《博物志》、《太平广记》等多个版本,对比它们描述中的差异,并讨论这种形象在不同时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是从灾祸的预兆,逐渐演变成祥瑞的符号。这种层层递进的解读,让我意识到《山海经》绝非一本简单的地理博物志,它更像是一部活着的、不断被后世解读和重塑的文化编年史。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去思考那些注释者是如何在有限的史料中构建出如此宏大而自洽的知识体系的。那种感觉就像是侦探在梳理无数零散的线索,最终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我尤其喜欢注释中对古代巫术、祭祀仪式的还原尝试,这些内容是文本本身最缺乏的,但却是理解先民世界观的关键。它让那些光怪陆离的描述,有了深刻的文化土壤和逻辑支撑,不再是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而是早期人类文明在特定环境下的精神投射。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众多版本中选择这本译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展现出的那种“尊重历史又不拘泥于古板”的态度。很多学者试图“还原”《山海经》,但往往还原成了冰冷的考古报告。而这本译注,则更像是一位热爱中国古代文化的老者,带着你走过他的私人珍藏室。他不仅告诉你这个物件是什么,还告诉你它放在这里的原因,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被擦拭、被珍藏的痕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译注者在处理那些明显带有地域性偏见或原始迷信色彩的段落时,处理得十分谨慎和克制。他们没有简单地批判或美化,而是客观地指出这些记载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认知局限性,并引用人类学或社会学的观点进行对照分析。这种成熟的学术姿态,让阅读体验非常舒展和安心。它不是灌输,而是引导思考。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早期地理认知、图腾崇拜乃至早期文字的演变,都有了一套相对完整且富有逻辑的框架认知。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译本,不如说是一套完整的“山海经世界”的导览手册。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通行本的《山海经》,但往往读到一半就因为文言的巨大障碍而放弃。这本译注版,却成功地“驯化”了这部上古奇书,让它变得可以亲近,甚至可以说是“可爱的”。这里的“可爱”,指的是它在保持原著神秘基调的同时,又给予了读者足够多的安全网。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译注者似乎对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有着深刻的洞察。例如,在涉及一些地域方位、物产特性的描述时,注释往往会用现代的度量衡或者我们更熟悉的生物学概念来进行类比,虽然这可能在严谨的学术界会引起一些争议,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爱好者来说,这种“接地气”的解释是极其宝贵的。它立刻拉近了我与那个遥远时代的心灵距离。我仿佛能闻到书中所描述的“青丘之山”上的狐狸毛皮散发出的气息,能感受到“夸父追日”时大地上蒸腾的热浪。这种具象化的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我阅读任何一本纯粹的学术译著时的感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体验的重建,让我对上古时代充满了浪漫的想象与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书脊上印着那三个字——《山海经》,但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其实有点忐忑。我从小就对古代神话志怪类的书籍有种莫名的痴迷,但《山海经》这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晦涩和遥远,生怕自己看不懂那些奇形怪状的描述,最后只剩下云里雾里。然而,当我翻开第一页,看到那工整而又带着些许古朴的书法体印刷时,我的担忧立刻消散了大半。这本译注版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它不是那种只把古文罗列出来的“原汁原味”,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手里提着一盏温和的油灯,一步步把我引向那片蛮荒之地。比如,对于那些只在原文中寥寥数语带过的神祇和异兽,译注部分会详尽地考证其在后世文献中的演变,甚至还会配上一些想象中的形制图——虽然这些图画是现代的想象,但它们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特别欣赏它对地理方位的考证,那种将古代不可考的“方国”与现代地理学中的山川河流进行比对的严谨态度,让那些飘渺的记述瞬间有了锚点,仿佛我真的可以沿着那些古老的河流去探寻那些失落的部落。这种将神话研究与历史地理学相结合的注释方法,使得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看故事”升级成了“参与一次考古探险”。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句式,经过细致的拆解和解释,变得如同清晰的地图指引,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先民们在面对未知世界时那种既敬畏又充满探索欲望的复杂情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