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笔记小说必读本)

世说新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笔记小说必读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朝宋] 刘义庆,王超 著
图书标签:
  • 世说新语
  • 笔记小说
  • 国学经典
  • 文学
  • 历史
  • 古典文学
  • 魏晋风流
  • 中华文化
  • 刘义庆
  • 精读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炫丽之舞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613
商品编码:3024241085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世说新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笔记小说必读本)

定价:12.0元

作者:(南朝宋)刘义庆,王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243613

字数:13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鲁迅将《世说新语》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赞其“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是一部集趣味性、历史性、文学性于一身的传世巨典,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潇洒风逸的魏晋时代。
  《世说新语》是不可不读的国学精髓,自面市以来,便有小说、戏剧开始模仿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内容提要


《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志人小说”,主要记述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它真实反映了这一时代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风貌,所涉及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庶僧徒,因而成为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书本着故事性、趣味性和哲理性的原则,节选了《世说新语》中的部分精彩内容,以以原文、注释、译文的形式,全面而生动地还原了汉末魏晋时代的风貌。

目录


作者介绍


  刘义庆(403年-444年),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刘宋宗室,武帝刘裕之侄,袭临川王。曾集士人门客作《世说新语》、《幽明录》等书。

文摘


  德行
  【题解】
  德行,指人的道德品行。本篇从不同的方面、多个角度入 手,展示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认为值得学习的、并将之作为准则 和规范的言语行动,反映了当时的道德观念。
  陈蕃尊重贤才 陈仲举①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②,有澄清天下之 志③。为豫章太守④,至⑤,便问徐孺子⑥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 “群府君先入廨。”⑦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⑧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①陈仲举(?—168):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官至太尉。 当时宦官作乱,政治黑暗,他反对宦官,受到太学生的尊重。汉 灵帝继位之后,陈蕃与大将军窦武谋划诛杀宦官,事情泄露后反被 害。全句意思为:陈仲举的言行是读书人的榜样,世人的楷模。
  ②登车揽辔(pèi):坐上车子,拿起缰绳,这里指上任做官。 揽:拿起。辔:为了驾驭马、牛等牲口而套在它们的头和颈部的缰绳。
  ③有澄清天下之志:指心怀扫清奸佞,使政治清明、国泰国民 的志向。《后汉书·陈蕃列传》:“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④豫章:豫章郡,首府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县)。太守:郡的行政长官。
  ⑤至:到,这里指到豫章郡上任。
  ⑥徐孺子(97—168):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 士,他反对宦官乱政,朝廷多次下旨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出任。陈蕃做太守时,不见宾客,却十分敬重徐稚。
  ⑦主簿:官名,主管文书、簿籍等事务的职务。白:禀报。府君:对太守的称呼,太守是俸禄二千石的官,有府舍,所以也通称府君。廨(xiè):官署。全句意思为: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您先到官署中去。”
  ⑧式:通“轼”,轼为古代的车子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 用作动词,用手扶……东西。商容:商纣时的大夫,贤德受到当时人 的称赞。闾(lǘ),指里巷的门。全句的意思为:陈蕃说:“周武王刚 刚战胜殷商,就立即来到商容的住所拜访他,根本顾不上休息。”
  陈谌设喻答客问 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 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②,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 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 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③
  【注释】
  ①陈季方:字陈谌,字季方,陈寔(shí)的第六个儿子。家君:父 亲,是对自己父亲的尊称。在前面加上“足下”的敬语,是对对方父 亲的称呼。太丘(104—187):陈寔,字仲弓,曾任太丘县令,古人 常以任职地的名称代指人,所以称他为陈太丘。陈寔一向以清高 有德行、为人仁爱闻名于世,据《后汉书·陈寔传》:“时岁荒民俭, 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阴(暗地里)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 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做坏事 的人不是生来就坏),习以性成(平时不上进,慢慢养成了坏习惯),
  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颡(qǐ sǎng, 跪拜)归罪。寔徐譬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深克己反善。 然此当由贫困。’令遗(赠给)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全句意 思为:有人问陈季方:“您的父亲太丘长有什么功绩和美德,而能名满天下,享有如此之高的声望呢?”
  ②阿(ē):指山的转角儿。
  ③从“季方曰”至段末的意思为:季方回答说:“我同父亲相 比,就好比生长在巍峨的泰山一角的一株桂树,上面有万丈高的山崖,下面有深不见底的水潭;上面有甘露的润泽,下面有深渊泉水 的滋养。这种情况下,泰山有多高,泉水有多深,桂树又如何得知 呢?我也不知道我的父亲有没有功德啊!”
  管宁割席
  管宁①、华歆②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 异,华捉而掷去之。③又尝同席④读书,有乘轩冕⑤过门者,宁读如
  故,歆废⑥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⑦
  【注释】
  ①管宁(158—241):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安丘、 临朐东南)人。汉末天下大乱时,管宁到辽东避乱,后来在当地讲 学,直到三十多年后的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才返回中原。此 后,曹魏屡次征召管宁,他都没有出来做官。
  ②华歆(157—231):字子鱼,汉桓帝时为尚书令,汉献帝时为 豫章太守,后曹操征召他入京任军师,魏国建立后官至太尉。华歆 曾经同邴原、管宁一起在外求学,三人关系很好。
  ③捉:握,拿。全句的意思为:管宁和华歆一同在菜园里除草, 管宁看见地上有一小块金子,不予理会,照例举起锄头锄去,跟剔 除瓦块、石头一样,而华歆却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
  ④席:坐席,是古人的坐具。
  ⑤轩冕:古代卿大夫的车服。轩:大夫以上的贵族坐的马车。 冕:帝王、诸侯和卿大夫戴的礼帽。这里指有达官贵人从门前经过。
  ⑥宁、歆:指管宁、华歆。按古文的惯例,当人名在上文出现过 时,可以单称姓或名。废:放弃,放下。
  ⑦全句意思为:管宁就割开席子,与华歆分开坐,说道:“你不 是我的朋友。” 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识度推华歆。①歆蜡②日尝集子侄燕③饮,王亦学 之。有人向张华④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去之 所以更远。”⑤
  【注释】
  ①王朗(?—228):字景兴,汉末为会稽太守,入魏后官至司 徒。识度:见识、气度。全句意思为:王朗在见识和气度方面一直十 分推崇华歆。
  ②蜡(zhà):祭祀名,古代一种年终祭祀,在农历十二月合祭 万物之神。
  ③燕:通“宴”,宴会。在蜡日期间,有宴饮的习俗。
  ④张华(232—300):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阮 籍称赞他有王佐之才,晋初任中书令,散骑常侍,力劝武帝定灭吴之 计。惠帝时封壮武郡公,在八王之乱中被杀。公元290年,晋武帝临 终时命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太傅、大都督,掌管朝政大权。而继位 的晋惠帝司马衷十分愚钝,皇后贾南风为了让自己家族掌控朝中大 权,于次年与楚王司马玮联手发动,指挥禁卫军杀死了杨骏。可 之后,汝南王司马亮和老臣卫瓘趁机夺取了大权。不久后,怀有 巨大野心的贾后与楚王司马玮密谋,杀死了汝南王司马亮,随后贾后 以矫杀大臣之名处死司马玮。贾后夺取了政权,继而废掉并太 子司马遹。各诸侯王趁机起兵发动内战以争夺中央政权,参与者主 要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yì)、成都王司马颖、 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位诸 侯王。这场西晋统治阶层之间的权力争夺战历时16年(291—306) 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⑤形骸之外:指表面的东西。形骸:人的身体。这一句的意思 为:有人对张华说起了这件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只是学了一 些表面的东西,所以他距离华歆反而越来越远。” 华歆、王朗乘船避难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①之。朗曰: “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 疑②,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③,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 初④。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
  ①难:这里作动词,以……为难。
  ②疑:迟疑;犹豫不决。
  ③纳其自托:接受了那个人托付自身的请求,指同意那个人 搭船。
  ④遂携拯如初:便仍旧带着并帮助那个人。
  王祥事后母
  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①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 守②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暗斫③ 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④。既还,知母憾之不已⑤,因跪前请死。 母于是感悟⑥,爱之如己子。
  【注释】
  ①王祥(184—268):字休征,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因为 竭诚侍奉后母,成为当时出名的孝子。他年纪很大才进入仕途,官 至太常、太保,进爵位为公。此句意思为:王祥侍奉后母朱夫人非 常恭谨。
  ②恒:一直。守:守护,指防止风雨、鸟雀糟蹋树上的李子。
  ③暗斫(zhuó):偷偷地杀。
  ④私:小便。空斫得被:只在了被子上。
  ⑤既还,知母憾之不已:王祥(小便)回来后,知道后母非常 恨他。
  ⑥感悟:受到感动而醒悟。
  王戎死孝
  王戎①、和峤②同时遭大丧③,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④,和哭 泣备礼。武帝⑤谓刘仲雄⑥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 使人忧之。”⑦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戎虽不备礼, 而哀毁骨立⑧。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 忧戎。”⑨
  【注释】
  ①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玡临沂人,与嵇康、阮籍、山 涛、向秀、刘伶、阮咸合称“竹林七贤”。他曾受命随军征伐吴国, 吴国被吞并后,封爵安丰侯。晋惠帝时,王戎官至尚令、司徒。后 来发生了八王之乱,王戎随晋惠帝一起遭挟持,公元305年,七十二 岁的王戎在河南郏(jiá)县去世。
  ②和峤(qiáo)(?—292):字长舆,汝南西平(今属河南) 人,担任过中书令、尚书,惠帝时为太子太傅。他富有但十分吝 啬,杜预(西晋时期将领和学者,灭吴战争的统帅之一)称他有 “钱癖”。
  ③大丧:父母之丧。
  ④鸡骨支床:意同下文的“哀毁骨立”,指骨瘦如柴。鸡骨:瘦 弱、憔悴。支:支离,形容萎靡,精神涣散。
  ⑤武帝:晋武帝司马炎(236—290),字世安,司马昭之子。
  ⑥刘仲雄(?—285):名毅,字仲雄,为人刚直,任司隶校尉、 尚书左仆射。
  ⑦卿:用于平辈之间对称,或长对幼、君对臣、上对下,表示 尊重、亲热的称呼。省(xǐng):探望。不(fǒu):同“否”。此句意思 为:武帝对刘毅说:“你经常去探望王戎、和峤吗?听说和峤过于 悲痛,超出了礼法的常规,真令人担忧。”
  ⑧哀毁骨立:形容因为悲哀过度,损伤了身体,变得瘦弱不堪, 骨瘦如柴。
  ⑨生孝:指遵守丧礼而能注意不伤身体的孝行。死孝:对父母 尽哀悼之情而至于死的孝行。全句意思为:刘毅说:“和峤虽然礼 仪周到,但精神元气并没有受损;王戎虽然不注重礼仪,但是因为 伤心过度,损毁了身体,瘦弱得只剩下骨架了。臣认为,和峤虽然尽 了孝,但是性命并没有受到影响;王戎则悲伤过度,因而有性命之 忧。陛下不应该担心和峤,反而应该担心王戎。”
  郗鉴哺二儿
  郗公①值永嘉丧乱②,在乡里,甚穷馁③。乡人以公名德,传 共饴④之。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⑤,乡人曰:“各 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于是独往 食,辄含饭著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后并得存,同过江⑥。郗公 亡,翼为剡县⑦,解职归,席苫⑧于公灵床⑨头,心丧⑩终三年。
  【注释】
  ①郗(xī)公(269—339):郗鉴,字道徽,东平金乡(今属山东) 人,以儒雅著称,历任兖州刺史、司空、太尉。
  ②永嘉丧乱:晋朝建立之初采用分封的政策,使中央权力分 散,终导致八王之乱,再加上遭到天灾,社会不安,北方胡人乘 机入侵。永兴元年(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属山西) 起兵,并自称汉王。光熙元年(306年),晋惠帝去世,晋怀帝司马炽 继位,改年号为永嘉。永嘉二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国号汉。 两年后,刘渊死去,其子刘聪继位。永嘉五年(311年),刘聪派大 将石勒等人率大军侵晋,在平城(今属河南)歼灭晋军十多万人,又 俘虏、太尉王衍及许多王公贵族。不久攻入京城洛阳,俘获了 晋怀帝,纵兵烧杀。史称永嘉之乱。
  ③穷:生活困难。馁(něi):饥饿。此句意思为:郗鉴在永嘉之 乱时期住在家乡,生活很困难,经常挨饿。
  ④传:轮流。饴(sì):通“饲”,给人吃东西。
  ⑤外生:外甥。此句意思为:郗鉴经常带着哥哥的儿子郗迈和 外甥周翼一同去吃饭。
  ⑥过江:指渡过长江到江南。永嘉之乱后,中原人士纷纷过江


序言


  前言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时的刘义庆召集门下食客共同 编撰而成的,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至南朝宋时二百多年间士族阶层的言谈风尚与逸闻琐事。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包括“德 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类别, 共三十六篇,一千一百多则故事。它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 “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原名叫作《世说》,后来为了与汉代刘向所 著的《世说》(此书已失传)相区别,所以又名《世说新语》。 书中每则故事长短不一,或数行,或三言两语,符合笔记小说
  “随手而记”的特征。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原籍 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他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长沙景王刘道怜的次子,后来过继给叔叔临川王刘道规,袭封临川 王。《南史》中称刘义庆“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文辞 虽不多,然足为宗室之表”,又称他“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 至”。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 共同编写的。
  《世说新语》集中反映了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是研究魏 晋时期社会现象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清谈、饮酒、服药等活动,隐逸、任诞、简傲等性格特征,以及他们的 种种人生追求,都有生动的描写。这些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勾 勒,让我们看到了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 形象,我们不仅能够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还能更真 切地体会到魏晋风骨与气度。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全书涉及各类人物 共一千五百多个,魏晋时期主要的人物,无论是帝王、名臣,还 是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同时还描写了众多生动的女性形 象,无论是貌美的歌姬、灵秀的才女,还是狭隘的妒妇,每一 位都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全书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如《俭啬》中王 戎的一篇:“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 十六个字,就把王戎吝啬的本性展露无遗。而且本书的表现手 法灵活多样,有的通过同一环境中两个人或几个人的不同表 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如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两个人对待 求助者的不同态度;有的以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为中心,作漫 画式的张描写,如《忿狷》中描写了王述吃鸡蛋的种种暴躁 与滑稽的举动,以表现他的性急;还有的以语言或动作来表达 人物丰富的情感,如《伤逝》中,王徽之得知七弟王献之去世 后赶去吊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 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寥寥数语,催人泪下。
  《世说新语》的语言简洁含蓄、生动灵活,现代的许多应 用广泛的成语就来源于此,如卿卿我我、身无长物、咄咄怪 事、面如傅粉,等等。
  《世说新语》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不仅相继出现了许 多模仿它的小说,而且不少戏剧、小说都从其中取材。
  我们从原书中精选出一部分有趣的故事,为了帮助读者 朋友们更好地理解,书中还增加了详细的注释,相信通过认真 阅读此书,不但能让你从中得到了解历史的乐趣,还能增长许 多知识。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记述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犹如一面历史的明镜,映照出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千年画卷。 一、 史书的开山之作,开创纪传体先河 司马迁,这位伟大的史学家,怀揣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愿,历经十五载,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巨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史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史记》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史书的纪传体体例。在此之前,史书多以编年体为主,如《春秋》,虽然记述了历史的脉络,但人物的形象往往模糊不清。司马迁则从人物的视角出发,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功过是非,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司马迁的笔下栩栩如生。 纪传体,顾名思义,是以人物的传记为中心来叙述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精心设置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环环相扣,互为补充。 本纪: 主要记载帝王的言行事迹,是全书的主线。从黄帝到汉武帝,一代代帝王的兴衰荣辱,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宏伟画卷。司马迁对帝王的处理,并非一味褒扬或贬低,而是力求客观公正,褒贬自见,这体现了他严谨的史学态度。 表: 以表格的形式,系统地呈现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和重要人物的世系关系。表格体例的运用,大大增强了史书的条理性和系统性,方便读者梳理历史脉络,理解复杂的历史关系。 书: 记载典章制度、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犹如历史的肌理,展现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如《礼书》、《乐书》、《天文书》、《河渠书》、《平准书》等,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世家: 记载诸侯、卿大夫等有封国、有势力的家族的兴衰史。他们虽然不是天子,但在历史上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故事与王朝的兴衰紧密相连。 列传: 记载各色人物的传记,这是《史记》中最具特色、也是最吸引读者的部分。从帝王将相到文臣武将,从游侠刺客到商人方士,几乎包罗万象。司马迁以其卓越的洞察力和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无数性格鲜明、形象饱满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或令人扼腕叹息,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 二、 史诗般的叙事,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史记》的叙事风格堪称史诗般的壮丽,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记录,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于运用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将历史事件描绘得生动形象,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宏大的历史视野: 《史记》的时间跨度之大,内容之丰富,在世界古代史书中都属罕见。司马迁以中华民族的起源为起点,一直写到他所处的汉武帝时期,展现了从部落时代到统一帝国的历史演变。这种纵横古今的视野,使得《史记》成为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最佳入门读物。 鲜活的人物塑造: 司马迁笔下的人物,绝非简单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有优点也有缺点的具体个体。无论是气吞山河的秦始皇,还是雄才大略的汉高祖刘邦,亦或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勾践,甚至是舍生取义的荆轲,在司马迁的笔下都充满了人性化的光辉。他善于抓住人物最显著的特征,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人物的性格,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比如,对项羽的描绘,“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同时又“娇诈多疑,刚愎自用”,这些矛盾之处反而让项羽这个人物更加真实、更加令人难以忘怀。 跌宕起伏的情节: 《史记》中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引人入胜。从鸿门宴的生死一线,到韩信胯下之辱的隐忍,再到张良的运筹帷幄,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与历史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悲欢离合。司马迁在叙事中,注重细节的描绘,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感染力。 深刻的历史洞察: 司马迁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思想者。他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对人物的成败得失,都有着深刻的见解。他通过对史实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他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深刻地指出了统治者失德必将导致灭亡的道理。 三、 史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不朽的文化瑰宝 《史记》的伟大之处还在于它将史学与文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司马迁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精炼的语言艺术: 《史记》的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司马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文字更加形象、更加传神。他的叙述,既有史书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高超的叙事技巧: 司马迁在叙事上,灵活运用插叙、倒叙等手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他对人物对话的设计,对场景的描绘,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深刻的人文关怀: 司马迁在写史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历史真相的追求。他曾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表明他写史的目的是为了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了洞察历史的变迁,为了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观。他的这种人文关怀,使得《史记》超越了一般的史书,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著作。 四、 深远的影响,中华文明的基石 《史记》问世以来,对中国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塑造了中国人的历史观: 《史记》为后世的史学家树立了典范,它的纪传体体例被历代史书所沿用,对中国史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同时,它也塑造了中国人对历史的认知方式,让人们能够通过人物来理解历史,通过故事来感受历史。 滋养了中国文学的土壤: 《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精湛的叙事技巧、生动的人物塑造、优美的语言艺术,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唐宋八大家,历代的小说家、散文家,无不从中汲取养分。《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和人物,更是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经典素材。 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 《史记》中记载了无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他们的经验教训,他们的智慧谋略,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启示。阅读《史记》,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更可以从中汲取治国之道、为人之道。 总而言之,《史记》是一部集史学、文学、思想于一体的巨著,它以其宏大的视野、生动的人物、深刻的洞察,为我们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中华古代历史。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必读之作,更是滋养中华民族精神、塑造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阅读《史记》,就是与古人对话,就是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质感极佳。扉页的设计简约而不失格调,选用的纸张也很有分量,翻阅起来有一种郑重感。我尤其喜欢它在字体选择上的用心,宋体的纤秀和魏碑的古朴似乎在其中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阅读体验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而且,这本书的版式布局也十分考究,留白得当,使得每一则小故事都能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不会让人感到拥挤和压迫。从我作为一个普通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光是这份对外在形式的尊重,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它不只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让人忍不住想要时常摩挲,感受那份历史的温度。这种对细节的执着,无疑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感和收藏价值。

评分

我得说,这套书的选材和编排逻辑,简直是为初学者量身定做,又让老饕能够回味无穷。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堆砌冷僻的典故,让人望而生畏,而是巧妙地将那些脍炙人口的“名场面”与那些看似寻常却蕴含深意的细节并置,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照效果。比如,记录名士风流倜傥的桥段旁边,可能就夹着一段关于魏晋时期士人如何应对政治风暴的侧记,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人在欣赏风雅的同时,也能窥见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困境。更棒的是,注释的设置非常人性化,它没有采用那种烦琐的脚注形式,而是以一种更内敛的方式融入到正文的边缘,既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又在关键时刻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这套书的编者显然是深谙“润物细无声”的道理,做到了既有深度又不失亲和力,让阅读不再是枯燥的求知,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人面对面的闲谈。

评分

我对某些版本在“时代背景”介绍上的敷衍感到不满,但这个版本在这方面着实下足了功夫。它在全书的开篇和重要章节前,加入了简明扼要的时代背景概述,这些背景介绍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政治史罗列,而是着重于描绘了当时士人的生活状态、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这对于理解为什么那些人物会做出那样惊世骇俗的举动至关重要。比如,在解读“袒腹东床”这类典故时,如果缺乏对士族阶层内部权力动态的理解,就很难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微妙与洒脱。这套书有效地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文化生态系统,让读者不仅看到了“人”,也看到了“人所处的那个世界”。这种整体性的叙事结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代入感,真正做到了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评分

这本书的便携性与信息密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虽然内容详实,但开本适中,即便是随身携带在通勤路上阅读,也完全没有负担。我注意到,在每一则故事的末尾,似乎都埋藏着一个引人深思的哲学小扣,它不是硬邦邦的说教,而是通过故事的结局自然流淌出来的对人性、对生命无常的体悟。例如,那些关于“美貌与命运”或是“才华与际遇”的短篇,读完后会让人在合上书本的那一刻,陷入长久的沉思,思考当下自己所处的位置与选择。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比那些厚重的哲学专著来得更为有力。它在提供历史逸闻的娱乐性的同时,成功地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个体价值实现”的永恒追问,非常耐人寻味。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笔记小说爱好者,我对那些未经修饰的原始语感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本选集在语言的还原度上,做得相当到位,它保留了大量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有的俚俗语汇和特立独行的表达方式,读起来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特有的谈吐腔调,充满了生命力和不羁的傲气。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那些语义模糊或存在争议的段落时,所采取的审慎态度,没有草率地下结论,而是提供了一种开放式的解读空间。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有可能带来新的领悟,体会到古人的“言外之意”。这种对文本原貌的尊重,是衡量一部优秀古典文学整理本的关键标尺。它没有过度地“今人化”解读,让读者得以直接面对那个复杂而迷人的历史切片,去体会那种“竹林七贤”式的率性与悲凉交织的复杂情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