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山海經 譯注
定價:59.00元
作者:王斐注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4140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山海經》是中國流傳久遠的一部古書,它用簡單的語言介紹瞭許多山川、國度和神經。《山海經譯注》對《山海經》作瞭較為詳細通俗的注釋和翻譯,譯注者王斐選擇袁珂先生的《山海經校注》為底本,參考瞭郭璞的古注,以及方韜等多位學者的現代研究成果,期望能對《山海經》做齣盡可能詳細、易懂的解釋,讓讀者能夠輕鬆愉快地在《山海經》所營造的神妙世界裏遨遊。《山海經譯注》由王斐譯注。
目錄
前言
捲一 南山經
一 南山一經
二 南次二經
三 南次三經
捲二 西山經
一 西山一經
二 西次二經
三 西次三經
四 西次四經
捲三 北山經
一 北山一經
二 北次二經
三 北次三經
捲四 東山經
一 東山一經
二 東次二經
三 東次三經
四 東次四經
捲五 中山經
一 中山一經
二 中次二經
三 中次三經
四 中次四經
五 中次五經
六 中次六經
七 中次七經
八 中次八經
九 中次九經
十 中次十經
十一 中次十一經
十二 中次十二經
捲六 海外南經
捲七 海外西經
捲八 海外北經
捲九 海外東經
捲十 海內南經
捲十一 海內兩經
捲十二 海內北經
捲十一 海內東經
捲十四 大荒東經
捲十五 大荒南經
捲十六 人荒西經
捲十七 大荒北經
捲十八 海內經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初讀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沉浸感”,但這種沉浸並非完全來自於古文的魅力,而是得益於其紮實的注釋體係。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高明,它沒有采取那種一闆一眼、生硬堆砌考據的學術腔調,而是巧妙地將學術性融入到敘事性的講解中。舉個例子,書中描繪瞭一種“人麵鳥身”的生物,原文可能隻有十幾個字,但譯注部分卻會引述《博物誌》、《太平廣記》等多個版本,對比它們描述中的差異,並討論這種形象在不同時期文化中的象徵意義——是從災禍的預兆,逐漸演變成祥瑞的符號。這種層層遞進的解讀,讓我意識到《山海經》絕非一本簡單的地理博物誌,它更像是一部活著的、不斷被後世解讀和重塑的文化編年史。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去思考那些注釋者是如何在有限的史料中構建齣如此宏大而自洽的知識體係的。那種感覺就像是偵探在梳理無數零散的綫索,最終拼湊齣一個完整的曆史圖景。我尤其喜歡注釋中對古代巫術、祭祀儀式的還原嘗試,這些內容是文本本身最缺乏的,但卻是理解先民世界觀的關鍵。它讓那些光怪陸離的描述,有瞭深刻的文化土壤和邏輯支撐,不再是天馬行空的鬍編亂造,而是早期人類文明在特定環境下的精神投射。
評分我必須承認,在眾多版本中選擇這本譯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展現齣的那種“尊重曆史又不拘泥於古闆”的態度。很多學者試圖“還原”《山海經》,但往往還原成瞭冰冷的考古報告。而這本譯注,則更像是一位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老者,帶著你走過他的私人珍藏室。他不僅告訴你這個物件是什麼,還告訴你它放在這裏的原因,以及它在曆史長河中被擦拭、被珍藏的痕跡。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譯注者在處理那些明顯帶有地域性偏見或原始迷信色彩的段落時,處理得十分謹慎和剋製。他們沒有簡單地批判或美化,而是客觀地指齣這些記載反映瞭特定曆史階段的認知局限性,並引用人類學或社會學的觀點進行對照分析。這種成熟的學術姿態,讓閱讀體驗非常舒展和安心。它不是灌輸,而是引導思考。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中國早期地理認知、圖騰崇拜乃至早期文字的演變,都有瞭一套相對完整且富有邏輯的框架認知。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譯本,不如說是一套完整的“山海經世界”的導覽手冊。
評分這本書的書脊上印著那三個字——《山海經》,但我拿到手的時候,心裏其實有點忐忑。我從小就對古代神話誌怪類的書籍有種莫名的癡迷,但《山海經》這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股子晦澀和遙遠,生怕自己看不懂那些奇形怪狀的描述,最後隻剩下雲裏霧裏。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看到那工整而又帶著些許古樸的書法體印刷時,我的擔憂立刻消散瞭大半。這本譯注版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它不是那種隻把古文羅列齣來的“原汁原味”,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嚮導,手裏提著一盞溫和的油燈,一步步把我引嚮那片蠻荒之地。比如,對於那些隻在原文中寥寥數語帶過的神祇和異獸,譯注部分會詳盡地考證其在後世文獻中的演變,甚至還會配上一些想象中的形製圖——雖然這些圖畫是現代的想象,但它們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我特彆欣賞它對地理方位的考證,那種將古代不可考的“方國”與現代地理學中的山川河流進行比對的嚴謹態度,讓那些飄渺的記述瞬間有瞭錨點,仿佛我真的可以沿著那些古老的河流去探尋那些失落的部落。這種將神話研究與曆史地理學相結閤的注釋方法,使得閱讀體驗從單純的“看故事”升級成瞭“參與一次考古探險”。那些晦澀難懂的詞匯和句式,經過細緻的拆解和解釋,變得如同清晰的地圖指引,讓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到先民們在麵對未知世界時那種既敬畏又充滿探索欲望的復雜情感。
評分坦白說,我之前嘗試過閱讀一些通行本的《山海經》,但往往讀到一半就因為文言的巨大障礙而放棄。這本譯注版,卻成功地“馴化”瞭這部上古奇書,讓它變得可以親近,甚至可以說是“可愛的”。這裏的“可愛”,指的是它在保持原著神秘基調的同時,又給予瞭讀者足夠多的安全網。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譯注者似乎對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有著深刻的洞察。例如,在涉及一些地域方位、物産特性的描述時,注釋往往會用現代的度量衡或者我們更熟悉的生物學概念來進行類比,雖然這可能在嚴謹的學術界會引起一些爭議,但對於我這樣一個普通愛好者來說,這種“接地氣”的解釋是極其寶貴的。它立刻拉近瞭我與那個遙遠時代的心靈距離。我仿佛能聞到書中所描述的“青丘之山”上的狐狸毛皮散發齣的氣息,能感受到“誇父追日”時大地上蒸騰的熱浪。這種具象化的閱讀體驗,遠遠超齣瞭我閱讀任何一本純粹的學術譯著時的感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體驗的重建,讓我對上古時代充滿瞭浪漫的想象與敬意。
評分這本書的編輯和排版質量,也極大地提升瞭我的閱讀滿意度。在厚厚的注釋中,如何清晰地區分原文、白話譯文、以及考證性注釋,是極為考驗功力的。這本譯注做到瞭視覺上的平衡與層次感。原文采用略小的字體,清晰地標明齣處;緊隨其後的白話翻譯流暢自然,絕無生硬的直譯腔;而那些詳細的考證和引文,則被巧妙地置於頁腳或側邊欄,需要時纔去查閱,保持瞭主體閱讀的連貫性。這種設計極大地減少瞭閱讀疲勞。而且,許多關鍵名詞的注釋,還會附帶一個簡短的“文化背景提示”,用粗體字突齣顯示,方便快速抓住重點。我記得有一次,我正在閱讀關於“刑天”的段落,注釋不僅解釋瞭其形象的來源,還順帶提及瞭“不屈不撓”這一精神內涵在後世的流傳。這種不經意的文化串聯,讓人在閱讀一本“古籍”時,卻能同時感受到它跨越時空的生命力。它教會我的不僅是神話故事,更是如何去構建一個包含多層意義的文化文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