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农村当知青,10年后回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西方哲学史硕士研究生,1982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评为教授,2010年起改任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德国哲学》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德国古典哲学的翻译和研究,又旁及现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文艺理论和文学评论等,并积极介入社会批判和热点问题,创立了“新实践美学”和“新批判主义”。已出版著作29部,译著7部。
《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的第二批判,出版于1788年,是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部分。从内容上来看,如果说“纯粹理性批判”的任务是要确定人类认识能力的先天要素及其先天要素的若干规定,那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任务就是研究理性的实践使用的先天原理的可能性、范围和界限。康德从人的纯粹理性现实具有的实践能力出发并以之为标准,确认了纯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规律,即道德律。并提出自由概念使之成为“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结合的基石。本句读亦采用逐字逐句地在课堂上解读研讨方式,根据录音整理为本书稿,其对研究康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学术价值。
##经典作品。
评分##参考上卷
评分 评分##心中的道德律为人赢得了自由的尊严
评分##如果说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追问的是知识何以可能,那么他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追问的就是道德何以可能。康德对此的回答是自由。他在第三个二律背反中其实已经探讨过自由意志问题,但在那里得到的却是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的先验自由,这显然是对自由的消极规定。而在人的...
评分##补标,不能说读过,因为只读了第一册和第二册的一半不到。三大批判确实是绕不过去的大山,而如果要想搞清楚康德究竟要说些什么、在说些什么、他究竟是怎么论证的,那么深入文本的细密的阅读仍是十分有必要的。还有,伦理学确实比认识论要有趣。
评分 评分 评分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