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正义

尚书正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孔安国 等 著
图书标签:
  • 经学
  • 尚书
  • 注疏
  • 传统文化
  • 历史文献
  • 儒家经典
  • 古代典籍
  • 文化典藏
  • 国学
  • 汉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48996
版次:1
商品编码:10012672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十三经注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页数:83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十三经是儒孥的基本典籍,是中华傅统文化中影响至深至逮的重要文献之一。在中国古代,堪与十三经比肩的唯有二十四史。面封这两大文化支柱,无论是诸子还是诗文其中难不乏角立特出者,甚或是叛逆者,却往往只能站在历史舞台的边缘,级以撼动其中心的地位。如果说二十四史是以记寅为本,从贯古今,鉴往说来,宣张门资治,更多发挥的是实用的镜鉴的作用,那末十三经则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灵魂。自汉武帝接纳董促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立于学官之后,直到清代,经学一直是历代统治者制定国策的理论信报,是士农工商各色人等齐家立身的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十三经还被法典化,于是有了『春科断狱』,『礼』成了『礼法』,而且是法上之法。它更被神化、宗教化,于是儒学成为国家、国教。它不但堂而皇之地被推广到所有官私学校之中,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包括目不识丁之人在内的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所以每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之际,总有人视其为障碍,为糟粕,必欲除之而后快:相反,也有人尊之为圣典,为良方,非恁其不足以安邦定国。时至今日,似依然如故。

内页插图

目录

校点前言
尚书正义序
卷第一
尚书序
卷第二
虞书
尧典第一
卷第三
舜典第二
卷第四
大禹谟第三
皐陶谟第四
卷第五
益稷第五
卷第六
夏书
禹贡第一
卷第七
甘誓第二
五子之歌第三
胤征第四
卷第八
商书
汤誓第一
仲虺之诰第二
……
周书
附录

前言/序言


《尚书正义》这部巨著,固然以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考据,成为研治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史不可绕过的 landmark,但世间浩如烟海的典籍,何尝不蕴含着各自独特的魅力与价值?我在此并非要详述《尚书正义》本身的篇章结构、注解风格,或是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而是想借由对另一部同源异流、却同样古老而精深的文献的梳理,来展现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另一重侧面,让读者窥见那些同样值得细细品味的智慧结晶。 今日我们不妨将目光投向《礼记》。相较于《尚书》聚焦于“政事”与“史事”的记述,《礼记》则更侧重于“礼”的实践与精神内核。它并非一部孤立的经典,而是汇集了孔子及其后学对周公制礼精神的阐发、继承与发展,以散文、论说、对话等多种形式,描摹出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其内涵之丰富,体系之庞大,足以令后世学者穷其一生去探索。 《礼记》的编纂,本身便是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历经春秋战国,直至汉代学者的汇集与整理,才最终成形。因此,其中蕴含的思想,既有先秦时期早期礼制的遗风,也吸收了秦汉之际社会变迁所带来的新挑战与新思考。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使得《礼记》成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伦理观念、政治秩序演进的绝佳窗口。 我们不妨从《礼记》中的几个重要篇章来展开。例如,《礼记·大学》篇,虽然篇幅不长,却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经典阐述。它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纲目,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政治的理想紧密相连。这里的“格物致知”,并非今日我们理解的科学探究,而是强调通过对事物道理的认知,来深化自身的道德体悟,进而达到内心的澄明与诚实。这种从内向外的推衍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与社会担当。 再如《礼记·中庸》篇,提出了“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论断。《中庸》所倡导的“中庸”,并非平庸、折衷,而是一种“过犹不及”的智慧,是恰到好处的度。它要求在处理事务时,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避免极端,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人际交往、待人接物之中,也渗透在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重要的行为准则和处世哲学。它要求的是一种审慎、理性、合乎时宜的态度,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找到最稳健前行的道路。 《礼记》在家庭伦理方面,也有着极为详尽的论述。《礼记·家语》等篇章,详细规定了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之道,夫妇之间的相处之道,以及家族内部的尊卑秩序。《礼记》并非简单地罗列规矩,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规矩背后的情感纽带与社会功能。它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的和睦是国家稳定的基石。因此,对家庭伦理的重视,便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这种对家庭的强调,也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特点。 在社会交往与礼仪方面,《礼记》更是提供了百科全书式的指导。《礼记·曲礼》篇,详细规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穿衣吃饭到拜访迎送,乃至祭祀丧葬等各个环节的礼节。《礼记》所定义的“礼”,远不止于形式,它更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的表达,是一种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一种对社会秩序的认同。《礼记》认为,“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是区分禽兽的重要依据。通过遵守礼仪,个体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从而维护社会的整体和谐。 《礼记》对政治制度的论述,也同样引人深思。例如,《礼记·王制》篇,就描绘了古代圣王治国的蓝图,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等级制度、官员设置、法律条文等来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礼记》认为,君主治国,并非仅仅依靠强制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德”来感化民众,通过“礼”来规范行为。《礼记》中关于“明王之道”的描绘,寄托了人们对理想政治的憧憬,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德治”和“礼治”的重要理念。 《礼记》在教育理念方面,同样有着独到的见解。《礼记·学记》篇,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之作。它提出了“教不严,师之惰”的警示,强调了教师的责任与教学的重要性。同时,《学记》还提出了“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观点,强调了合作学习和同伴交流的重要性。它还深入探讨了“时教必不预”的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能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记》中关于学习方法、教学原则、教育目标等的论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礼记》的价值,还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礼”的理论著作,更是一部生动的社会生活史。通过阅读《礼记》,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士大夫的生活场景,他们的饮食起居,他们的社交活动,他们的思想情感,他们的价值追求。《礼记》中的许多篇章,通过对话、记叙等形式,将抽象的礼仪和观念,化为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使得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 举例来说,《礼记·乡饮酒礼》所描绘的乡饮酒活动,并非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宴饮,而是一套包含着尊长、敬幼、谦让、有序的复杂仪式。通过这场乡饮酒礼,不仅可以增进乡邻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礼仪的遵守,潜移默化地培养参与者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这种将日常活动与道德教化相结合的方式,是《礼记》的重要特色之一。 再如,《礼记·聘义》所描述的聘问使节之间的交往,也展现了古代外交的礼仪与规范。使节的言谈举止,服饰器用,乃至聘问的程序,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这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交往的郑重态度,也体现了国家之间的相互尊重与礼尚往来。 《礼记》的价值,同样体现在它对人生哲学和精神追求的探索。《礼记》中的许多篇章,都在探讨如何过上一种有意义的人生,如何实现个人的价值,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宁静。《礼记》并非一味地强调物质的富足,而是更注重精神的充实和道德的完善。它鼓励人们追求“仁”,追求“义”,追求“礼”,认为这些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总而言之,《礼记》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政治思想、教育理念以及生活方式。它所倡导的“礼”,既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的道德自觉。通过对《礼记》的深入研读,我们不仅能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更能从中汲取智慧,启迪人生。它是一部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合乎礼仪、有道德、有担当的社会成员”的宝贵指南,其价值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

用户评价

评分

《尚书正义》:解构历史迷雾,重拾先哲遗训 我不得不承认,《尚书正义》并非一本易读之书,它更像是一座深邃的思想宝库,需要有心人仔细挖掘。然而,正是这种挑战性,反而激发了我更强烈的求知欲。透过那些看似艰涩的文字,我得以窥探到那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全貌。书中关于“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论述,对我而言,不仅仅是抽象的政治理论,更是人生处世的智慧。它让我深刻理解到,无论是在治国层面还是在个人修养上,专注与执着,以及适度与平衡,都是至关重要的。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解构一层历史的迷雾,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先贤们是如何在那个充满未知与艰辛的时代,摸索着前进,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智慧的传承,它让我们得以重拾那些被时光掩埋的先哲遗训,并在现代语境下进行反思与解读。它让我认识到,那些古老的智慧,并非过时,而是穿越时空,依然能够指导我们的思想与行为。

评分

《尚书正义》:品味古韵,感悟君臣之道与民本思想 捧读《尚书正义》,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宫廷,聆听着帝王将相的治国方略,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书中所呈现的君臣关系,并非简单的上下级命令,而是一种相互扶持、共同承担的责任。从“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警示,到“民惟命,天惟次之”的告诫,无不体现着深厚的民本思想。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今日看来,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仁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落实在每一次决策,每一次行动之中。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劝课农桑”、“恤民疾苦”等具体措施的强调,这让我看到了古代统治者对民生福祉的重视。每一次的研读,都让我对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为国家民族鞠躬尽瘁的先贤们充满了敬意。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关爱人民的教科书,也是一份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的启示录。

评分

《尚书正义》:思想的熔炉,文明的基石,一次与先贤的深刻对话 《尚书正义》对我而言,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与先贤们的深刻对话。我并非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去解读它,而是以一个普通读者的姿态,去感受它所蕴含的智慧与力量。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文字,如同陈年的佳酿,越是品味,越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底蕴。书中关于“协和万邦”、“五教并举”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先民们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以及他们为实现这一愿景所付出的努力。它让我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我们是否还能从这些古老的思想中汲取到构建和平与繁荣的灵感?《尚书正义》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华文明的基石。它所承载的,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的积淀。每一次的阅读,都让我对民族的根脉有了更深的认知,也让我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的体悟。这本书,如同一面古老的航标,指引着我们回溯历史的源头,也激励着我们面向未来,创造更辉煌的篇章。

评分

《尚书正义》:一部涤荡心灵的史诗,一曲穿越时空的赞歌 《尚书正义》给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精神的远足。当我沉浸其中,那些佶屈聱牙的文字不再是阻碍,而是通往智慧殿堂的阶梯。我仿佛看见了那些被历史长河冲刷得有些模糊的英雄身影,他们怀揣着对黎民百姓的赤子之心,用无畏的勇气和超凡的智慧,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而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刻解读,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以及何为真正的仁政。它让我思考,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我们是否还能从中汲取到应对挑战的养分?书中关于“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理念,在历经数千年后,依然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警醒着统治者,也启迪着每一个有志于改善社会的人。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对心灵的一次涤荡,那些浮躁的情绪被沉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对古老智慧的敬畏与向往。它让我感受到,真正的价值,往往隐藏在时间的深处,需要我们以虔诚的心去发掘。阅读《尚书正义》,是一次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也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源头活水的探寻。

评分

评《尚书正义》:历史洪流中的回响,字里行间的探寻 初次翻开《尚书正义》,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气息,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置身于那遥远而又鲜活的先秦时代。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耐心,需要静心,更需要一种对历史深沉的敬意。那些晦涩的文字,在今日看来,无疑构成了巨大的阅读门槛,然而,正是这份挑战,激起了我深入探究的欲望。每一页,都像是一扇尘封已久的门,推开它,便是周公的 काळजी काळजी,尧舜的禅让,以及那些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古老智慧。阅读《尚书正义》,就像是在与历史的长者对话,他们用古老的语言讲述着治国安邦的道理,讲述着君臣之道,讲述着百姓的生计。虽然我未必能完全理解其中每一个典故和引申,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那种对至理名言的反复琢磨,都让我感到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文本的堆砌,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对先贤们智慧的追慕。在字里行间,我似乎看到了那些先民们开创文明的艰辛,看到了他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这本书,像是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文明的源头,也映照出我们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寻。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许多观念和制度,都可以在这些古老的文本中找到踪迹。

评分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评分

非常好,建议买精装的,否则容易散开~~~~ 古籍这套书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评分

全书共12册,总字数近700万,是一部编录谨严、校勘审慎,注释详明、评论切当的带有集注、集评、集校性质的新校注本。该书把集众说与树己见很好地统一起来。

评分

明嘉靖年间,李元阳在福建又根据元明递修本重刻,改半叶十行为半叶九行,世称“李元阳本”或“闽本”、“九行本”。

评分

3成就

评分

《杜注》以商务印书馆影印之《续古逸丛书》第四十七种《宋本杜工部集》为底本,校以十四种宋元刻本及明抄本《新定杜工部古诗近体诗先后并解》,又以《太平御览》(商务印书馆影宋本)、《文苑英华》(中华书局影宋本一百四十卷、影明刊本八百六十卷)、《乐府诗集》(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宋本)、《永乐大典》(中华书局影印本)中所征引者参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评分

《尚书》以古奥难读著称,其中“诰”体文献特别生涩难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往往都有多种解说,《汉书·儒林传》谓:“一经之说至百余万言”;像是“曰若稽古”仅四字,却有多种解释方式,据称达三万言,郑玄解释为“稽古同天,言尧同于天”,王肃解为“顺考古道而行之”。都言之成理。因此韩愈称:“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司马迁写《史记》时,把《尚书》的原文翻译了一遍,如《尚书·尧典》中有“钦若昊天”的话,司马迁. 五帝本纪//史记. 西汉.便写为“敬顺昊天”。扬雄亦言:“昔之说《书》者序以百,……《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15]国学大师王国维称《尚书》所不能解者近半[1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