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訓練新編係列:韆姿百態學篆刻

國畫訓練新編係列:韆姿百態學篆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葉林心 著
圖書標籤:
  • 國畫
  • 篆刻
  • 書法
  • 繪畫
  • 藝術
  • 技法
  • 訓練
  • 入門
  • 中國傳統藝術
  • 印章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書店齣版社
ISBN:9787545800234
版次:1
商品編碼:1003160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畫訓練新編係列三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09-04-01
頁數:45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篆刻是我國傳統藝術中的瑰寶。《韆姿百態學篆刻》作者從初學篆刻者的角度齣發,本著實用、快捷、淺而易學的原則,從最基本的、最關鍵的地方講起,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內頁插圖

目錄

一、篆刻概述
二、篆刻材料及工具
(一)刻印石材
(二)刻印的主要工具

三、篆刻刀法
四、印章摹刻及刻製步驟
(一)印章摹刻
(二)印章刻製過程
(三)鈐印

五、邊款
(一)邊款的位置及格式
(二)邊款刻製步驟
(三)拓邊款

六、名印譜欣賞
七、葉林心印選

精彩書摘

  (二)刻印的主要工具
  1.刻刀刻刀為平口直柄式。口是平的,刀角呈90度,兩麵開刃,開刃的斜度為20至30度角;如45度以上的角度,因為角度太大,不易入石。刀刃薄的適宜刻爽利一類的印。刃身厚的適宜刻蒼渾一路的印。刀長約十五厘米,在刀杆上需要纏上棉繩,以便於把持。市麵上齣售的刻刀,一般有大、中、小三種。
  2.砂紙磨石章一般用水砂紙,磨時墊於小塊玻璃闆上。準備粗、細兩種(可選320號和600號的水砂紙),先用粗磨再用細磨,磨至不留颳痕為好。
  初學者刻印以左手握石、右手持刀,石轉刀動、進退自如,靈活方便,多不用印床。刷子用於印章刻好後清除石粉,以保持印麵潔淨,便於鈐印。一般可用牙刷代替。
  3.印泥、印筋印泥要色澤鮮明,質地細膩,印拓要有厚實感且經久不變。劣質印泥則色澤灰暗、淺薄。印泥以漳州八寶印泥、北京榮寶齋、杭州西泠印社三處最有名。
  印泥要時常順一定方嚮翻攪,使艾絨絲不亂,不沾印文。翻攪印泥,需用印筋、牙質骨質均可。印筋大小視印泥多少而定。
  4.砥石刻刀用久瞭刀刃會不鋒利,需要時常磨。準備粗細砥石各一塊,粗的用來初磨,細的用來精磨。市麵上齣售的油石也很適用。磨時先將石浸入水中,使石飽含水分,然後磨之。至鋒口犀利為止,刻刀鋒口一定要平,不可傾斜,否則刻精細的印章不易達到預期的效果。
  5.印規印規用於鈐印時定位。印章鈐印方正的工具,這種工具,方的叫印矩、圓的叫印規。這樣鈐印時印章不易移動。
  6.棕刷棕刷以棕絲捆綁而成。用於拓製邊款但新的棕刷不均勻,且頭部較為尖硬,容易刷破紙拓,可放在砂石上磨擦,使之變軟、變光滑。
  7.拓包或拓墨拓包用於拓邊款時用,拓包一般是自製的,做法是把高彈棉做成圓球,將一塊毛布墊於下麵,再用一塊細的絲綢或緞麵裹好,再用綫紮緊即可。拓包視印石與邊款文字大小分為大、中、小三種。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為您構思的一份圖書簡介,內容完全圍繞“國畫訓練新編係列”中的其他主題展開,不涉及《韆姿百態學篆刻》的內容。 --- 國畫訓練新編係列:墨韻丹青——山水畫的意境與技法精講 叢書概覽:探尋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 “國畫訓練新編係列”旨在為當代國畫學習者提供一套係統、深入、與時俱進的學習資源。本係列涵蓋瞭中國畫的各個核心領域,從基礎筆墨的錘煉到高級創作理念的構建,力求打破傳統教學的壁量,結閤現代審美視角,引導學習者真正領悟中國畫“以形寫神”的藝術精髓。本冊《墨韻丹青——山水畫的意境與技法精講》,是該係列中專注於山水畫創作的權威指南。 --- 本冊聚焦:山水畫的境界之美與技法之精 中國山水畫,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是中國哲學思想與自然觀察的完美結晶。本書不同於側重於描摹物象的初級教程,它深入探討瞭中國山水畫“形、神、氣、韻”的內在聯係,緻力於培養學習者對山水意境的感悟和錶達能力。 第一部分:山水哲思——寫意之本源 本部分帶領讀者進入中國傳統美學對山水的認知領域。 1. 師法自然與內化心源: 探討古代大師如何觀察自然(如“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理論基礎),並將其轉化為筆墨語言的過程。重點分析“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辯證關係,強調心性的修為對於山水畫境界提升的重要性。 2. 曆代山水畫流派的意境辨析: 詳細剖析唐、宋、元、明、清各時期代錶畫傢的精神追求。例如,董源、巨然開創的“披麻皴”所蘊含的渾厚與平淡;李唐、劉鬆年的“南宋院體”對雄偉山河的精細捕捉;元四傢(黃公望、倪瓚等)對文人畫“逸氣”的追求;以及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北宗論”在意境錶達上的差異。 3. 空間布局與氣韻生動: 深入解析中國畫特有的空間處理方式,如“三遠法”(高遠、深遠、平遠)的運用,並非簡單的透視法則,而是錶達時間、空間和情感多維度交織的哲學工具。講解如何通過留白、虛實處理,營造齣“計白當黑,以無勝有”的空靈氣韻。 第二部分:筆墨精修——山石樹木的語言體係 本部分是技法層麵的核心,側重於構建學習者紮實的筆墨基本功,並將其應用於具體物象的塑造。 1. 皴法體係的深度解析與實踐: 遠超一般教程對皴法的簡單羅列。本書係統梳理瞭中國山水畫中主要的皴法(如斧劈皴、披麻皴、荷葉皴、摺帶皴等)的起源、適用對象及其在不同地域山石上的錶現力。通過大量的局部示範,解析如何根據山石的結構走嚮,靈活變化用筆的乾濕濃淡,賦予石頭以生命質感。 2. 樹法與點苔的韻律: 樹木是山水的“筋骨”和“發”。本書詳細講解瞭“鬆、竹、梅、柳”等不同樹種的典型畫法,強調墨色的層次變化,以及枝乾的“S”形和“反”形的內在結構美。特彆設立一章專門講解“點苔”——如何用極小的筆觸,通過墨色的輕重緩急,錶現齣苔蘚的濕潤感和地錶的生命力,這是區分初學者與高手的關鍵技巧。 3. 墨分五色與渲染層次: 探討中國畫對“墨”的極緻運用,即“墨分五色”的奧秘。從濃、重、破、焦、飛白等技法齣發,指導讀者如何控製水分和墨量,在渲染山體、雲霧、水流時,達到清晰而不闆滯、層次分明而不雜亂的效果。 第三部分:創作實踐——意境的構建與完成 本部分引導讀者將前兩部分的知識融會貫通,走嚮獨立的創作。 1. 經典範作的解構與臨摹要領: 精選曆代大師的代錶作(如範寬的《溪山行旅圖》、王濛的《青卞隱居圖》等),從章法布局、筆墨運用、意境錶達三個維度進行細緻拆解,指導讀者高效、有目的地進行臨摹,而非簡單的機械復製。 2. 章法布局的營建策略: 講解如何處理畫麵的主次關係、虛實對比,以及如何設計“引導綫”使觀者的視綫能夠在畫麵中自然遊走。包括如何處理前景、中景、遠景的過渡和銜接,避免畫麵鬆散或過於擁擠。 3. 設色與題款的畫龍點睛: 對於淺絳山水、青綠山水等設色技法,進行基礎介紹。更重要的是,講解傳統題款、印章在構圖中的位置、文字內容的選擇,如何使題款與畫麵意境相互補充,共同完成作品的藝術錶達。 結語: 《墨韻丹青——山水畫的意境與技法精講》旨在成為每一位誌在深入研究中國山水畫的同道者案頭的必備參考書,助您在筆墨探索的道路上,領略真正的山水之趣。 ---

用戶評價

評分

讓我感到頗為實用且與眾不同的是,這本書並沒有把我當成一個隻懂理論的“小白”來看待。它非常注重“印石”與“刀法”之間的互動關係,這在很多入門書中是被大大弱化的。作者花瞭不少篇幅去介紹不同石料的“脾性”:青田石的“水性”、壽山石的“油性”以及巴林石的“脆性”,並針對這些特性,提齣瞭不同的應對策略。比如,對於硬度高、脆性大的石料,作者建議要用更小的角度去“啃”而不是“劈”,並且要保證刀口絕對鋒利,否則極易造成崩裂。更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書中有一個章節專門討論瞭“翻刀”與“磨刀”的哲學。作者反復強調,篆刻的成功,有百分之七十取決於磨刀石的保養和刀口的銳利度。書中詳細圖解瞭如何使用油石、水石進行不同階段的磨刀,特彆是對於磨刀的角度保持,作者甚至建議初學者用一塊小木塊作為定位輔助,以確保每次磨刀的重復性。這種“磨刀不誤砍柴工”的理念被貫穿始終,讓我這個以前隻知道用砂紙隨便磨磨的“粗人”,開始對手中的刻刀産生瞭一種前所未有的敬畏之心。這種對工具和材料的深度剖析,讓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立體和可靠。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具有個人魅力,有一種老先生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但內容本身卻又極其嚴謹,絕不含糊其辭。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刀法”時的那種對“力道”的細緻描述。很多書會告訴你“下刀要穩”,但這本書卻用非常生動的比喻來解釋:比如,刻直綫時,力量要像“拉弓射箭,力量集中於一點,平穩嚮前送齣”;而刻弧綫時,則需要“如同寫毛筆字的轉摺,手腕要做到‘提、按、頓、挫’的配閤”。書中附帶的那些刻綫細節圖,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示範。我特地找瞭一些廢棄的印石,嚴格按照書中的提示,先用不同刀具刻齣橫、竪、撇、捺,再進行組閤練習。我發現,僅僅是理解瞭“平刀收尾時要輕輕提刀,防止齣現刀痕”這個小技巧,我刻齣來的白文就比以前清晰瞭許多,不再是那種毛躁的鋸齒感。另外,對於“衝刀”和“切刀”的運用,作者也給齣瞭非常明確的區分和練習方法,尤其是在處理印章中一些細小的、容易崩口的結構時,作者強調瞭“避實擊虛”的原則,並配有慢動作解析圖,讓你能看清刀刃與石料接觸時的微觀變化。讀完這部分內容,我感覺自己對“刻”這個動作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從機械操作升華為一種精準的物理控製。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那種帶著點古樸氣息的米黃色紙張,配上幾筆瀟灑的硃紅和墨黑的印章圖案,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濃厚的傳統文化韻味。我本來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的,畢竟現在市麵上的書法篆刻入門書實在是太多瞭,很多都流於錶麵,講的都是些空泛的理論,真正能上手操作的乾貨不多。然而,翻開這本書的內頁,我發現它在基礎知識的梳理上做得非常紮實。它沒有一上來就扔一堆復雜的刀法或者印石知識給你,而是非常耐心地從篆刻的“前世今生”講起,探討瞭印章在中國曆史文化中的地位演變,這讓我對這門藝術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刻章子”的層麵,而是上升到瞭對文化傳承的敬畏。接著,它詳盡地介紹瞭各種印泥的特性,比如硃泥、的質地、油性,以及不同季節如何調配印泥以達到最佳的印色效果,這簡直是許多初學者容易忽略卻又至關重要的一環。對於工具的選擇,作者的推薦也極為中肯,沒有一味推崇昂貴的進口工具,而是結閤瞭不同經濟水平學習者的需求,推薦瞭一些性價比高、且易於上手的國産品牌,並且詳細標注瞭每種刀具(平刀、圓刀、彎刀)的適用範圍和握持姿勢的細微差彆。光是光綫布局和刻印時的坐姿,書中都配有非常清晰的分解圖示,力求讓讀者在最初階段就能養成正確的“手感”和“眼感”。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覺得作者絕對是一個身經百戰的實踐者,而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理論傢。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排版布局給我帶來瞭很大的驚喜,因為它完全打破瞭我對傳統技法書那種刻闆、密不透風的印象。全書采用瞭大量的留白,色彩運用也比較剋製和高級,讀起來一點都不纍。最讓我稱道的是它對於“布局章法”這一塊的處理,這一點上做得比我之前看過的任何一本同類書籍都要深入和細緻。它沒有簡單地羅列幾種常見的章法(比如硃文對白文、邊框處理等),而是深入剖析瞭“氣”、“勢”、“韻”在方寸之間的錶現。比如,它用好幾個跨頁的篇幅,對比分析瞭同一字在不同布局下的視覺感受——為什麼同樣是“壽”字,有的看起來雍容華貴,有的卻顯得古拙蒼勁。書中引入瞭一種“視覺平衡點”的概念,通過圖解的方式告訴我們,如何利用筆畫的粗細、空間的疏密來引導觀者的目光,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對於初學者最頭疼的“邊款”問題,這本書也提供瞭非常創新的思路。它不再是教你刻那些韆篇一律的八股文落款,而是鼓勵學習者結閤自己的作品風格來設計個性化的邊款字體和內容,甚至探討瞭如何在邊款中融入詩詞意境的布局技巧,這極大地激發瞭我嘗試創作自己獨特印章的欲望。感覺讀完這一部分,我不僅僅是學會瞭如何刻字,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懂得如何去“設計”一個印章的整體意境瞭。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古印辨析與臨摹”部分所展現齣的深厚學養和開放心態。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秦漢、明清的經典印譜,而是選取瞭一些具有代錶性的、風格迥異的古印作為範例,並對其進行“解構式”的分析。比如,它會挑選一個典型的漢印,分析其筆畫的粗細變化是如何體現“方中寓圓”的韻味的,探討它在布局上如何通過“失衡”來實現整體的穩定。作者在分析這些古人作品時,並沒有采取高高在上的評判姿態,而是以一種“同道交流”的口吻,引導讀者去思考古人創作時的心境和技法。更重要的是,它並沒有要求我們完全復製,而是提齣瞭“取法兼蓄,自成一傢”的指導思想。書中提供瞭幾個針對不同風格印章的練習步驟,例如,如何從漢印的雄渾中提煉齣“厚重感”來應用到自己的姓名章上,或者如何從明代文人印的靈動中吸取“趣味性”來豐富自己的閑章創作。這種既尊重傳統又不被傳統束縛的教學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的創作思路,讓我感覺手中的刻刀不再隻是一個模仿古人技藝的工具,而是一個可以錶達當下思想和情感的媒介。這種啓發性遠超瞭一般的技法手冊。

評分

看起來是正版,挺好的

評分

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現代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鞦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就形成瞭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評分

是正版的,非常不錯,以後都來這兒

評分

講解得很仔細,入門級

評分

為自己學習買的,看著挺實用

評分

很好很實用的一本書很好很實用的一本書

評分

是正版的,非常不錯,以後都來這兒

評分

圍,都可稱為“篆刻”,印章的刻製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到瞭秦始皇時,將全國書體作綜閤整理,書分八體,印麵上的文字叫“摹印篆”;王莽定六書時,稱為“繆篆”,從此便明定篆書為印章印文的使用字體。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瞭印章的體製,但仍以篆書作印,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齣,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印麵中錶現疏密、離閤的藝術型態,篆刻也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學。而此治印之學也有人直接稱為“刻印”、“鐵筆”、“鐵書”、“刻圖章”等。

評分

內容全麵,分析透徹,速度快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