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档案:近代卷(上)

大学精神档案:近代卷(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不寐 等 著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大学史
  • 思想史
  • 档案文献
  • 教育史
  • 文化史
  • 中国近代史
  • 学术史
  • 史料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46882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069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字数:394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当下,中国的大学日益壮大。然而,我们的大学生及至我们的知识阶层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重大事件面前并没有保持应有的清醒与个人的尊严。这种精神状况恐怕是基于对人类文明的知识匮乏或者误解……
  有鉴于此,这套书对人类有史以来的经典的思想文献进行了选择性的汇集,以期为中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大学教育提供一些基本的精神,为中国知识界尤其是大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观念和知识,以达致中国公民精神境域的提升。
  16~18世纪, 有人将这段时期称为“现代的早期”。在这期间,人类社会取得了的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政治及经济领域的变革、新航线的开辟带来的东西方的接触……这一切成果都源自当时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对理性和宽容等精神的追求。

内容简介

  当下,中国的大学日益壮大。然而,我们的大学生及至我们的知识阶层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重大事件面前并没有保持应有的清醒与个人的尊严。这种精神状况恐怕是基于对人类文明的知识匮乏或者误解……
  有鉴于此,这套书对人类有史以来的经典的思想文献进行了选择性的汇集,以期为中国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大学教育提供一些基本的精神,为中国知识界尤其是大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观念和知识,以达致中国公民精神境域的提升。
  16~18世纪, 有人将这段时期称为“现代的早期”。在这期间,人类社会取得了的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政治及经济领域的变革、新航线的开辟带来的东西方的接触……这一切成果都源自当时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中对理性和宽容等精神的追求。

精彩书评

  序言
  在一定意义上,这套书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档案,也是中国知识阶层的一些朋友的大学理想。历史刚刚进入一个新的世纪,这套书包含着曾经是大学生的我们对旧世纪大学生活各种深刻的记忆,也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的希望。我们的大学理想不仅来自对当下处境的焦虑,也来自对历史上各种伟大精神的继承与反思。由于中国大学不仅存在精神贫困,也存在着物质贫困——更多的中国人无法进入大学读书,因此我们的大学理想也包含这样一项内容:这是一所无围墙的大学,它向所有求知的心灵开放。  
  “现代的早期”
  现代

目录

一、理性时代的到来
论有学问的无知 [德]库萨的尼古拉
真科学 [意]达·芬奇
伟大的复兴 [英]弗兰西斯·增根
新工具(节录) [英]弗兰西斯·增根
我思故我在 [法]笛卡儿
经验论vs唯理论
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 [英]约翰·洛克
人心不是“白板” [德]莱布尼茨
人类知识的范围 [英]约翰·洛克
神学理性
思想录(节录) [法]帕斯卡尔
真理的探求(节录) [法]马勒伯朗士
二、近代科学的诞生
地球在转动 [意]伽略
附录: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意]伽略
定义和公理 [英]牛顿
自然哲学的方法 [英]牛顿
哲学中的推理法则
论假说
实验的方法
上帝与自然哲学(节录) [英]牛顿
三、近代政治理念
政治思想在近代的早斯转向
君主论(节录) [意]马基雅维利
论国家 [英]霍布斯
论出版自由 [英] 约翰·密尔顿
论国际法 [荷]格劳秀斯
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 [荷]斯宾诺莎
国家和政府的起源 [英]约翰·洛克
权利的时代
《权利请愿书》(1628年)
《人身保护律》(1676年)
《权利法案》(1689年)
四、经济学的青春
赋税论(节录) [英]威廉·配第
法定利息和自由贸易 [英]约翰·洛克
农业国经济统治的一般准则 [法]魁奈
论确定财产权的规则 [英]休谟
论国民经济 [英]亚当·斯密
道德情操论(节录) [英]亚当·斯密
人口的公理 [英]马尔萨斯
论政府的干涉 [法]萨伊
五、启蒙时代
哲学世纪 [法]达朗贝尔
论政治自由(节录) [法]孟德斯鸠
……
六、美国革命和美国精神(一)
七、两个世界的撞击

精彩书摘

  一
  人作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释者,他所能做、所能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实中或思想中对自然进程所已观察到的那样多,也仅仅那样多。在此以外,他是既无所知,亦不能有所作为。
  二
  赤手做工,不能产生多大效果;理解力如听其自理,也是一样。事功是要靠工具和助力来作出的,这对于理解力和对于手是同样的需要。手用的工具不外是供以动力或加以引导,同样,心用的工具也不外是对理解力提供启示或示以警告。
  三
  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因为凡不知原因时即不能产生结果。要支配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而凡在思辨中为原因者在动作中则为法则。
  四
  在获致事功方面,人所能做的一切只是把一些自然物体加以分合。此外则是自然自己在其内部去做的了。
  五
  着眼于事功的自然研究是为机械学家、数学家、医生、炼金家和幻术家所从事着;但都(如现在的情况)努力甚微,成功亦少。
  六
  期望能够作出从来未曾作出过的事而不用从来未曾试用过的办法,这是不健全的空想,是自相矛盾的。
  七
  从许多书籍和许多制造品看来,心和手所产出的东西是很多了。但所有这些花样乃是出于少数已知事物的精化和引申,而无关于原理的数目。
  八
  并且,已得的一些事功又还是得自偶遇和经验而非出于科学;因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科学还只不过是把若干已经发现的事物加以妥善调整并予以提出的一些体系,而并不是什么发明新事功的方法或对新事功的指导。
  九
  在各种科学当中,几乎一切毛病的原因和根源都在这一点:我们于虚妄地称赞和颂扬人心的能力之余,却忽略了给它寻求真正的帮助。
  一O
  自然的精微较之感官和理解力的精微远远高出若干倍,因此,人们所醉心的一切“像煞有介事”的沉思、猜想和诠释等实如盲人暗摸,离题甚远,只是没有人在旁注视罢了。
  美州殖民始于一种思想,这思想就是一个社会里的公民可以自由结合并同意通过制定对大家都有益的法律来管理自己。
  1620年11月11日,经过在海上66天的漂泊之后,“五月花号”大帆船向陆地靠近。船上有102名乘客。他们的目的地本是哈德逊河口地区,但由于海上风浪险恶,他们错过了目标,于是就在现在的科德角外普罗温斯顿港抛锚。由于那时已是深秋,他们决定就在那儿登陆而不继续航行。而且由于他们不再是到一块他们有执照的领地上,为了建立一个大家都能受到约束的自治基础,他们在上岸之前签订了一份公约。
  这些乘客中约三分之一的人是英国分离主义教会的成员,他们早先曾逃到荷兰的莱登去寻求宗教自由。后来这一批英国殖民者全都被称为朝圣者。他们曾与伦敦的弗吉尼亚殖民公司谈判达成一项协议,即弗吉尼亚殖民公司授权他们在该公司辽阔的土地上任选一块地方定居并管理自己。
  41名男乘客在船上签了这份公约。在这份后来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的文件里,签署人立誓创立一个自治团体,这个团体是基于被管理者的同意而形成的,而且将依法而治。
  这份公约是由“五月花号”船上的每一个家长,每一个成年单身男子和大多数雇佣的男仆所签署的。不论是分离主义的教徒还是非分离主义的教徒都参加了签署。由于妇女那时没有政治权利,所以没有请她们签署。
  圣诞后一天,102名定居者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上岸。那些参加签约的人组成了普利茅斯殖民地的自治体,这个自治体具有选举官员、通过法律和吸收新的投票委员的权力。那年11月11日,在下锚于荒凉的海港的一条船上所达成的公约为在新大陆上建立自治和法治打下了基础。
  以上帝的名义,阿门。我们这些签署人是蒙上帝保佑的大不列颠、法兰西和爱尔兰的国王——信仰和教会的捍卫者詹姆斯国王陛下的忠顺臣民。
  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强基督教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誉,我们漂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地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据此于主后1620年11月11日,于英格兰、法兰西、爱尔兰第十八世国王暨苏格兰第五十四世国王詹姆斯陛下在位之年,我们在科德角签名如下。
  中华帝国幅员辽阔。冬季,它的北部地区比欧洲同纬度地区寒冷得多。它无疑是全世界人口最多、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据统计,中国的人口数量相当于整个欧洲的人口总数。
  运河几乎贯穿全国各个省份,由它们分支出的大大小小的水道通往城市和村庄。水道上,架起了一座座砖砌的拱桥。桥身高高隆起,即使带有桅杆的船只也可通行。就其长度而论,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为使船只由一条运河转入另外的一条河流或者通过瀑布,中国人不像我们这里使用水闸,而是采用吊车抬高船身的方法。
  中国的长城,包括所有弯弯曲曲的部分在内,总长为300德里,宽为4寻,高为5寻,或者如其他的报道所说,宽为5尺骨,高为10尺骨。她翻过座座崇山峻岭,跨过条条河流,至今已经耸立了1800年。
  中国的城市,在地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都建成四四方方的正方形,两条主要街道把整座城市划为四个部分,这样四个城门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城墙高约100英尺。南京的琉璃塔高度为200英尺,上下共有九层。它已有400年的历史,全身由瓷砖制成,是东方最美的建筑物。
  民族习俗与性格
  中国人眼中的美人应当是:高而胖,眼睛小、额头宽、鼻子小、耳朵大,倘若是男性,还应当嗓音粗犷、胡须浓密。有的人用小镊子拔胡子,只留下几小簇。有学问的人从不剪去左手指甲,以显示自己的职业身份。
  中国人生性含蓄。他们总是不露声色地揣摩别人的性情,甚至于连愤怒也从不现于辞色,至多只是表露一种鄙视。他们说谎时显得极不自然,但却可以把碎块的绸布料缝结成一整块,其手艺之精巧,就连那些最为小心谨慎的商人也难以看出破绽,他们还用铜丝修补联结破碎了的瓷器,使其乍一看上去简直天衣无缝。类似这些骗局一旦败露,他们也并不感到羞愧,而只是从中看到自己手段的不高明。
  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那里没有决斗的习惯。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勤勉、恭顺,奉承起人简直是天花乱坠。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妇女年幼时就被迫缠足,因此,她们的脚还赶不上三岁孩子的大,她们整日低垂着眼睑,从不裸露双手,不过,却个个长得白皙、秀美。
  饮食
  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食品均按重量出售,所以,他们往鸡嗉囊里填沙子。一头死猪如果分量重,可以比一头活猪卖更好的价钱,因此,有些骗子把别人的猪毒死,当别人把死猪扔掉后,他再把它捡回来。中国人吃饭用的不是叉,而是乌木筷,他们也不用勺,他们不像其他的东方民族那样席地而坐,而是坐在凳子上。筵席上,各人一张小桌子。所有的饮料,包括葡萄酒都温热以后再喝,可饭菜却吃凉的。
  筵席上,先由一个人打节拍,而后大家才举筷就餐,或者举杯开始喝酒,至少也得作出似乎在喝的样子,客人开始吃或者结束吃时,主人都要作出一个手势。一顿饭大约需要三个小时,大家静静地不发出声响。饭后到上水果之前,客人去花园散步。接着,请些戏子表演几个滑稽戏……
  这里的鞑靼人用马奶制成烧酒,再将它浇到腌羊肉上,因此,羊肉具有一股浓烈的、令人作呕的气味。
  客套
  在中国,听不到人们骂人或者诅咒。到某人处造访如何事先禀报,应当注意些什么,主人又应该怎样招待客人,等等,这一切的言谈举止都清楚地写在公开出版的各种礼仪书上,不得有半点偏差。人人懂得,在什么时候应当如何有礼貌地拒绝,在什么时候应当顺从迁就。见面问候时,人们无须脱帽,脱帽被看作是不礼貌的。
  农业、水果业和手工业
  山坡上,建造了层层梯田。缄市的粪肥通过运河送到这里;干旱的田地得到灌溉。每块土地,即便是最小的也得到了充分利用。
  前面已经提到过油脂树。关于蜡树,萨尔蒙报道说,有种类似苍蝇的昆虫,不仅咬穿蜡树树叶、树皮,而且咬穿树干、树心。被昆·虫咬过的地方,雪一般白的蜡一滴一滴地涌出。再就是茶树、竹子。竹子几乎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器物,甚至可以制作小船。竹皮可以造纸,这种纸很薄很光滑,但容易被虫咬烂。海藻或者是柔韧的藤条都可用来编结锚缆,用它们做出的缆绳不像麻绳那样易于腐烂。漆树上弄下来的生漆,中国人用来涂漆家具。参,也叫人参,因为它像人一样在腰部分出两个叉。皇帝每年派遣成千上万的鞑靼人在中国的鞑靼人居住地搜集人参。除了进贡之外,剩余的他们可以自己出卖,其价格非常昂贵。南方的省份还种有桑树,桑蚕在树上辛勤地劳作,无须人工照管。中国人的丝织品上绣织最多的是龙的图案。他们的墨汁或叫中国墨水是由炭黑加工而成,由于放入了麝香,所以闻起来有股芳香。
  皇帝每年公开到地里劳动一次。
  ……

前言/序言


大学精神档案:近代卷(上) 档案编纂缘起 大学,作为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灯塔,其精神特质的赓续与演变,是理解个体成长、社会进步乃至时代命运的关键。自近代以来,大学在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与发展,在西方思潮的涌入、民族危难的催逼、社会变革的浪潮中,中国大学不仅在物质形态上完成了近代化,更在精神气质上铸就了独特而深厚的底蕴。 然而,物质的积淀易于显现,精神的传承却往往流于口头或片段的记忆。那些曾经照亮无数心灵、引领时代风潮的大学精神,在岁月的洪流中,似乎正逐渐模糊其清晰的轮廓。为了对抗遗忘,勾勒出近代中国大学精神的完整图景,我们汇聚了分散于历史文献、人物回忆、学术论述、报刊文章中的宝贵资料,编纂了这套《大学精神档案》。本卷,作为“近代卷”的开端,将聚焦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波澜壮阔的时期,力图通过还原历史现场,发掘那些奠基性的精神基因,为我们理解今日之大学,乃至重塑未来之大学,提供深刻的历史参照与精神滋养。 近代大学精神的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古老的帝国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下摇摇欲坠,传统文明面临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兴办新式学堂,尤其是大学,成为救亡图存、变革图强的必然选择。这批近代大学的诞生,并非简单的模仿西方模式,而是在救亡图存的迫切需求下,融入了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语境。 1. 救亡图存与教育救国: 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器物救国”、“制度救国”的尝试接踵而至,最终将目光投向了更为根本性的“人才”与“思想”。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深切认识到,没有独立自主的思想,没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中国将难以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大学的建立,承载着培养能够引领国家走向富强、独立的新一代精英的重任。这种使命感,使得早期的大学充满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改革进取精神。 2.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汇: 大批留学生归国,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教育理念被引入中国。大学成为了这些新思潮的实验田与传播站。在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如何在融合中创造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世界视野的大学精神,成为了一代教育家们的深刻思考。这种碰撞与融汇,孕育了兼容并包、批判继承的学术品格。 3. 社会变革与大学的担当: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近代中国的每一次重大社会变革,都与大学及其中的师生息息相关。大学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思想激荡、社会动员的中心。学生们积极投身社会改良与革命洪流,教师们则以其学识与良知,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智慧。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塑造了近代大学“为天下国家”的担当精神。 本卷收录档案的价值与视角 《大学精神档案:近代卷(上)》旨在通过对这一时期大学精神的细致梳理与深入挖掘,呈现其多重维度与独特价值: 1. 奠基性与开创性: 本卷收录的档案,主要聚焦于中国近代大学的初创与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大学的学科设置、教学模式、学术规范、管理体制,以及最为核心的精神气质,都在摸索中形成。它们为后来的大学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元代码”。 2. 精神基因的溯源: 我们致力于发掘那些构成近代大学精神基石的“基因”。这包括: 求是精神: 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不畏权势,不媚俗流,敢于质疑与探索。 担当精神: 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以知识服务人民。 兼容精神: 既有对西方先进文明的开放心态,又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与传承,实现古今中西的融通。 独立精神: 在学术上保持独立思考,不为外力所左右;在人格上追求独立自由,不依附权贵。 创新精神: 在教学、科研、思想等各个层面,勇于突破旧的藩篱,探索新的可能。 3. 人物与制度的互动: 近代大学精神的塑造,离不开那些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广大学子。本卷将通过对这些关键人物及其创办或参与的教育实践的梳理,展现他们是如何以身作则,以言传身教,塑造大学精神的。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当时的教育制度、学术组织等,探讨制度层面对精神的支撑与影响。 4. 文献的权威性与多样性: 本卷的档案来源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大学章程与校训: 这些凝练了大学核心价值观的文本,是精神最直接的载体。 重要教育家(如蔡元培、严复、张伯苓、梅贻琦等)的教育论著与演讲: 他们关于大学宗旨、学术自由、学生培养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是精神内涵的阐释。 早期大学的学术刊物与校刊: 反映了当时的研究方向、学术争鸣与师生风貌。 学界领袖与社会名流对大学的评价与回忆: 这些旁观者的视角,提供了理解大学精神的另一重要维度。 学生运动的文献与回忆: 展现了青年学子在民族危难之际,所表现出的爱国热情与社会担当。 本卷的主要内容纲要 《大学精神档案:近代卷(上)》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主题展开: 第一章:近代大学的肇始与使命: 从洋务运动时期的“求强”学堂到维新变法后的新式学堂,追溯近代大学的起源。 分析“教育救国”思潮的兴起,以及大学被赋予的民族复兴的重任。 探讨早期大学在学科设置、培养目标上,如何回应时代的需求。 第二章:思想的熔炉与学术的源头: 梳理西方哲学、科学、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大学的传播与影响。 考察大学如何成为思想碰撞的场域,孕育出诸如“科学与民主”等新思潮。 关注早期大学在引进和发展现代学术体系中的努力与贡献,以及对学术独立性的初步探索。 第三章:伟大教育家的精神擘画: 深入剖析以蔡元培在北大推行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为代表的大学精神。 考察张伯苓在南开中学及大学的“尚能,尚公,尚乐,尚勤”校训所体现的精神特质。 展现严复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呼唤,及其对学术独立性的强调。 收集其他重要教育家在不同大学中,所倡导和实践的教育理念与治校方略。 第四章:校园的青春与担当: 记录近代学生在爱国运动中的角色与表现,如庚子赔款的抵制、五四运动的先声等。 展现青年学子在追求真理、启迪民智方面的热情与付出。 分析学运背后所蕴含的对社会公正、民族尊严的强烈诉求,以及大学精神的时代烙印。 第五章:制度的探索与精神的固化: 分析早期大学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以及它们如何服务于教育宗旨。 探讨校规、校训、纪念日等制度性设计,在传承和固化大学精神方面的作用。 考察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原则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探索。 结语 《大学精神档案:近代卷(上)》的编纂,旨在为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不是对往昔的简单回溯,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启迪。通过重温那些在民族危难与文化激荡中淬炼出的大学精神,我们希望能激发新时代中国大学对自身使命与价值的深刻反思,找到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这部档案,是我们对那段辉煌岁月的一次致敬,也是一次对大学精神永恒价值的探索。我们期待它能点亮更多求知者的心灵,唤醒更多教育者的使命感,共同守护和发展中国大学独特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目录的结构来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它似乎试图构建一个宏大而细致的知识体系。每一章的标题都极具概括性,引人深思,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探究每一个历史节点背后的复杂脉络。这种系统性的梳理方式,对于想要全面了解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路线图。我初步翻阅了一下引言部分,作者的行文风格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叙事的流畅,这种平衡掌握得恰到好处,预示着全书内容会非常引人入胜,不会陷入枯燥的纯粹史料堆砌之中。这种清晰的框架,让阅读的路径变得明确,也大大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感,拿到手里就让人心生敬畏。这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暗示——它承载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和深度研究成果。光是看到那一摞厚实的篇幅,就足以让人感受到作者团队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付出的巨大心血。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而言,拥有这样一本集大成的“档案”,简直就像拥有了一座小型图书馆。我非常期待能够沉浸其中,去触摸那些曾经的思潮、那些曾经的争论,通过这些文字,重新构建起我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那段历史的一种庄严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虽然经典,但更让我关注的是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很多关键术语的标注,以及图文对照部分的布局,都体现了编者对于读者便利性的深刻考量。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好的学术性读物,除了内容扎实外,阅读的友好度也至关重要。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它做到了既保持了历史档案的严肃性,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往往是区分平庸之作与杰出之作的关键所在。它给人的感觉是,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是经过反复斟酌后才放置于此的。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学术气度扑面而来。从封面到内文的字体选择,都流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它没有采用花哨的现代设计语言去迎合大众口味,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内敛、更具权威性的表达方式。这种风格的定位非常明确:它不是一本快速消费的读物,而是一份需要慢下来、仔细品味的学术精品。这种扎实的态度,让我对书中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充满了信心。我相信,这本书的问世,必将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坚实可靠的参考基石,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的色调,搭配上精致的字体排版,一上手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历史分量。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质感,仿佛真的能透过它窥见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阅读体验极佳,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拿到书的那一刻,就好像收藏了一件艺术品,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一份值得珍藏的文化遗产。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内容,但仅从外观和触感上来说,这本“档案”就已经成功地抓住了我的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美的文化容器,让人对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充满了期待。

评分

新工具(节录)[英]弗兰西斯·培根

评分

使用起来还不错,简单实在的商品

评分

如果平日就偏好读精深的原著的人,就请自动无视我吧,我想要推荐给的,就是和我一样,既不能完整的阅读原著,又苦于无从得知的人。不论是从前言来看,还是个人阅读感受来看,这都是一个“扫盲读本”。你只能期待于它可以有效地扫盲,却不能助你成为鸿儒。

评分

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荷]斯宾诺莎

评分

买来还没有时间看呢,听说是本好书。

评分

20世纪是一个罪孽深重的世纪,也是一个科学技术进展神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世纪,战争、和平、专制、民主、富强、贫弱……交织纠缠。这一切深深地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而20世纪走过的道路是多么的迂回曲折!百年回眸,问题的症结无不在于对现代社会运行机制认识的匮乏或误读……如今,面对日益高涨的全球化的浪潮,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去面对?

评分

好书,培养家国天下的人文情感,学习做人

评分

买来还没有时间看呢,听说是本好书。

评分

图书不错,送货速度稍慢点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