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倩 著
图书标签:
  • 菜谱
  • 家常菜
  • 川菜
  • 粤菜
  • 健康饮食
  • 快手菜
  • 食材搭配
  • 烹饪技巧
  • 美食
  • 下厨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ISBN:97871001126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9022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是一本语言学科普的小书。虽然每个人都是言语的主体,但一般民众对语言学知之甚少,学界的人又都忙着写鸿篇巨制专业文章。作者以圈外人的身份,尝试做一点普及工作,既联系曾经的专业所学,又跟当下的语言生活亲密接触。毕业多年以后,仍然抱着写作业的心情想题目查资料字斟句酌。

内容简介

  普通人离语言很近,离语言学很远。
  人人都会说话,却未必能洞察其中的妙趣。
  学者著书立说,却可能有意无意自说自话。
  这本小书,想做得无非是个“人话翻译”的活儿,
  把学术圈的艰深翻译成日常生活的直白浅显。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八卦,用语言学的方法看问题,
  有时你能会心,有时你会诧异
  ——原来事情是这样子。
  你看到的是凡尘俗世的热闹,《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写的是语言学的大小原理。
  这个世界的浪费,就是研究机构花了大笔经费大量时间做出来的科研成果,往往不被公众所了解。有的时候,甚至是学院派刻意用一套黑话阻隔了外人的窥探,好让他们自己保持智力优势。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从吃穿用度、热门新闻、职场风波、人情交往、明星八卦中找到素材,认认真真做了一个“人话翻译”的工作。把学术圈的艰深话语翻译成日常生活的浅显直白。
  这又是一本死磕的书,短短千字之内,却有专业理论作学术支撑。这辈子你可能跟语言学没什么关系,但合上这本小书,你对这门学科的许多分支都能有所涉猎。作者娓娓道来,你必有会心一笑。

作者简介

  李倩,科班出身的语言学观察者,混过时尚圈的非物质主义者,产量有限的专栏作家,半路出家的电台主播,自学成才的FUSION厨娘,不可自拔的花草植物控。

目录

1 恼人的口音
2 关于“儿”的那些事儿
3 食洋不化分隔符
4 若无其屎
5 谁坑了东北话?
6 生番熟路
7 我汗
8 百无禁忌
9 露馅儿
10 你是哪种Chinese?
11 普通话的三种译法
12 命名
13 “里”的三种写法
14 母语潜伏
15 女王的英语和谬误
16 梯子故事
17 会打招呼吗?
18 有多少词可以恋爱9
19 关于粤语的流言
20 汉字之难
21 小俩口
22 人造语言
23 巴别塔
24 莲与荷花
25 隐蔽的偏见
26 男女有别
27 慌乱的入声
28 词典风波
29 石头剪子布
30 拼音之惑
31 复韵母之殇
32 外企腔
33 从番茄的分类说起
34 柬埔寨的译法
35 从碧咸到贝克汉姆
36 语序问题
37 机长的腔调
38 梦回唐朝
39 文字的细节
40 何安的秘密
41 蓝青官话和塑料普通话
42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
43 标准
44 自己的尺度
45 翻译腔
46 繁简之间
47 开张与关张
48 烟花易冷韵难T
49 名字的秘密
50 笔画里有乾坤
51 那只狐狸
52 征婚启事背后
53 珊珊的困境
54 翻译魔芋
55 学中文的用处
56 为什么是成?
57 一吟双泪流
58 别字事大
59 责任
60 女国音
61 河南河南
62 呵呵
63 翻译势利眼
64 文盲张老二的现代生活
65 南腔北调
66 语法的苦恼
67 旅行中的英语
68 悠长意大利
69 重叠与卖萌
70 简单和复杂
71 新成语运动
72 念念有词
73 不可言说之妙
74 辣辣秧的春天
75 超级语言游戏
76 日本人的英语
77 疯狂英文菜单
78 双语难不难?
79 恼人的英语
80 我你他
81 牙人与中介
82 玄幻小说生成器
83 年度热词
84 姥姥家门前唱大戏
85 分手引发的联想
86 轻重之间
87 被语感出卖
88 闺蜜之辨
89 标准答案
90 伪雅与土豪
91 年不是一头怪兽
92 从前有座山
93 语词的陷阱
94 一百个林黛玉
95 被眼睛欺骗的耳朵
96 一个出轨男道歉声明的文本分析
97 瞎操心的岳父
98 蹩脚二传
99 名字的烦恼
100 最陌生的亲
101 好话一条街
后记

精彩书摘

  《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
  5 谁坑了东北话? 香港女作家钟晓阳时隔二十几年后修订自己的少年成名小说《停车暂借问》,小说是沈阳姑娘赵宁静二十年的爱情与流离,“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三部曲,从四十年代写到六十年代,从东北写到香港,婉转曲折。不像金庸大师修改小说那般对情节伤筋动骨,钟晓阳最重要的改动只是“把当年一些限于经验资料缺乏没能解决的方言上的难题稍做处理”。她甚至借助新科技,找到了网络上热闹滚滚发展出的“一套颇为像样的东北方言的写法和用法的规格”。
  作者广州出生香港长大,离乡别井多年之后连她母亲口音都荒腔走板,18岁才第一次踏足沈阳听到浓浓味道的关东腔的她,却认真地尝试用母亲和外婆的母语来写那段乱世情缘,真是个不小的挑战。若果做文本分析,钟晓阳熟读《红楼》,填词作诗,中国古典文学功底了得,小说叙述的部分,依旧是才女作风,细致典雅,难怪有人把她称作张爱玲的传人。可到了人物对话,却认真揣摩着鲜活的东北口语,一下子就把人物放回了她的乡她的土她的来处。
  “圆咕噜咚又一个,圆咕噜咚又一个,矮爬爬扁塌塌的,走道儿膗得膗的,眼睛小不点儿的。”——宁静这么形容一个日本兵。
  “王八犊子,你不下来是不是?”——宁静这么骂姨娘生的弟弟。
  “啧,贼坏。人家惹了你了?”——宁静这么跟心上人爽然发嗔。
  可是,实话实说,我关于东北话的语言经验几乎全部来自于本山大叔的搞笑小品、《乡村爱情故事》的姑嫂拌嘴,所以看小说的过程中我不得不时时处于分裂之中。一面为明明暗暗的儿女情长感喟,为“早知相思无凭据”的暧昧纠缠触动,可小儿女正为半阕残词拉扯之际,男主角一句诧笑道:“啥玩儿?”,我还是会笑场。实在忍不住,想起小沈阳了。
  在香港长大的钟晓阳形容东北话爽气可喜是得自母亲的乡音,但一定与我等北方人有着不同的语言经验,这不是我的个人偏见,是长期以来某一种语言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在公众场合形成的刻板印象。总拿残疾人、肥胖者和精神病开涮的表演加上题材永远局限于农村生活,并且在全民联欢会和电视黄金档得到最广泛的传播的方言,它在表达情深深雨蒙蒙的时候,叫人怎能不思维错乱? 电影《春娇与志明》上市那会儿,发动了各地网友用方言给片花配音,有人上传了《翠花与赵四》——刻骨相思,用东北话讲出来,这真叫人唏嘘,反倒是钟晓阳和彭浩翔两个香港人给了东北话别样的机会。
  6 生番熟路 去上海出差,上了出租车,跟司机说,我去番(pan)禺路。“哪里?”看人家一时没反应,我赶紧照着上海人的方式表述:“番禺路,近虹桥路。” 除了是全中国门牌号码管理最靠谱儿的城市之外,上海人在我看来也是定位顶有逻辑的,不管是商家指南,还是普通人口中,交代一个地点,除了指明在哪条路上,同时会说明,在近这条路上的某交叉路口。比如新天地朗廷酒店,网上查的地址是“卢湾区马当路99号(兴安路口)”。在没有GPS的时代,这种定位描述,信息充分、准确,非常有效率。因此我从善如流。
  没想到还是被上海人鄙视了,司机依旧算得上温和,可是那语气中分明有海派的骄傲和对我们“乡下人”的轻慢嘲讽:“那是fan禺路好不啦?”我登时石化无语。别的地名读得对不对不敢拍胸脯,这番禺可是我们广州的地名啊,我们大街小巷电台电视,不论是粤语还是普通话,这个“番”字,都是读“潘”音的嘛。
  在广州,番字两读,“几番痴心”读同“翻”,在地名番禺里却要读作“潘”。一般人觉得这就是个多音字,而语言学家从类似线索里,则发现了语言演变的规律。这就是清代大学问家钱大昕总结出的“古无轻唇音”。这条关于汉语声母演变的重要规律,说通俗点,就是上古汉语里,只有双唇触碰在一起发音的b、p、m;没有把牙齿放在下唇上发音的f。唇齿音f是唐宋以后才慢慢发展演变出来的。只是后来社会在变,语言也在变,一部分双唇音分化出了唇齿音,“番”字就在变化之列,改朝换代时节,日常口语“三番两次”随波逐流,牙齿轻巧地往前探,声母成了f。至于“番茄”、“番薯”、“番枧”,都是明清以后才从海外传入中华的东西,那时大势已定,自然也读如“翻”。但地名因为跟特定的山川、河流、区域相对应,在本地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为了交际的方便,读音字形需要相对稳定,以免造成误解含混。作为在战国时候就出现了的地名“番禺”,于是成了思想保守、行动迟缓的遗老遗少,顽固地双唇一抿,保留了两千年前的古音。
  上海开埠晚,很多马路的命名来自别处的地名。
  就拿番禺路来说,一公里多长,北起延安西路,南至虹桥路,早年初建时以美国城市命名为哥伦比亚路,1943年改名番禺路,沿用至今。不少民国政要,比如胡汉民、叶公超、古应芬、叶恭绰都是广东番禺人,就算当初改名没有攀附权贵的意思,至少也沾民国望人的光。早年大家比较了解番禺二字的由来,也颇知道正音如何读。前几年还有老人家写信到报社提意见,投诉上海的72路公共汽车电子报站读了别字,把番禺路读成了“翻禺路”。风流云转世事变迁,在如今上海人的知识谱系里,番禺二字就只是延安西路附近的一条马路而已,甚至不知它是广州下辖的一个区,自然将番禺之番,等同于番茄之番。我接触到的上海本地人或者上海新移民,十有八九根本觉得说fan禺路天经地义。
  我可没傻乎乎地跟出租车司机讨论古音演变,别忘了语言有个重要原则叫约定俗成,既然是在上海地界上,入乡随俗最省力气。至于回到广州,生番熟路,泾渭分明。
  ……
《回锅肉与香菇菜心:舌尖上的生活美学》 一、 烹饪的温度与情感的温度 《回锅肉与香菇菜心》并非一本单纯的菜谱,它更像是一本关于食物与生活的随笔集,透过两道家常却又蕴含深情的菜肴,探寻隐藏在锅碗瓢盆间的温情与故事。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温度”。这里的温度,既是烹饪过程中锅铲与食材接触的真实温度,更是渗透在每一道菜肴背后的,关于家庭、关于记忆、关于爱的情感温度。 翻开书页,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属于家常的温润香气。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厨房。回锅肉,这道带着川渝风味的经典菜肴,不仅仅是肥瘦相间的猪肉经过反复烹炒的鲜香,它承载的是一代代人关于年夜饭、关于团圆、关于烟火气的集体记忆。书中,关于回锅肉的描写,不仅仅停留在煸炒、调味的技巧,更深入挖掘了它所代表的那份浓烈而实在的家常味道。或许是一段关于小时候围坐在灶台边,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等待一盘热腾腾的回锅肉出锅的回忆;又或许是关于在外打拼的游子,最渴望的那一口熟悉的味道,能够瞬间唤醒内心的乡愁。作者巧妙地将烹饪的步骤融入叙事,让读者在学习制作回锅肉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属于中国人的那种朴实而深厚的家庭情感。 香菇菜心,这道看似清淡却不失雅致的菜肴,则代表着另一种温度——精致、淡然,以及对健康的关怀。它不像回锅肉那般奔放热烈,却自有其温和内敛的韵味。在书中,香菇的鲜美与菜心的脆嫩如何完美结合,并非仅仅是技法的阐释,更是关于如何在一日三餐中,寻觅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平衡。作者会探讨选择优质香菇的讲究,那一份来自泥土的芬芳;也会描绘如何将一颗颗青翠的菜心,处理得恰到好处,保留其最原始的甘甜与爽脆。更重要的是,香菇菜心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关于长辈对晚辈健康的叮嘱,关于忙碌生活中的一种休憩,关于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回归一份返璞归真的饮食智慧。它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关爱,一种对生活品质的细致追求。 二、 烹饪,不止于技艺 《回锅肉与香菇菜心》所传递的,是一种超越菜谱本身的烹饪哲学。作者认为,真正的烹饪,并非仅仅是遵循固定的比例和步骤,而是在于注入的心意与情感。 在描写回锅肉时,作者会强调“火候”的重要性,但这种火候,不仅仅是炉灶上的明火,更是操刀者心中那份对美食的热爱与专注。煸炒五花肉时,那“滋啦滋啦”的声音,是唤醒味蕾的序曲,而恰到好处的翻炒,才能让油脂缓缓析出,使得肉片边缘焦香,内里酥嫩。而对于调味,作者也不会简单地说“加酱油、加豆瓣酱”,而是会引导读者去感受不同调味料在舌尖上的碰撞,如何用微辣、微甜、微咸,勾勒出回锅肉的灵魂。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是对食物的尊重,也是对烹饪这门艺术的敬意。 而香菇菜心,则更体现了“留白”的艺术。书中关于香菇菜心的烹饪,强调的是“恰如其分”的蒸煮或快炒,旨在保留食材本身的鲜味。作者会引导读者去品味香菇的醇厚,感受菜心的清甜,并思考如何在这些简单的食材中,品尝出自然的馈赠。这是一种对“少即是多”的理解,也是一种对食物原味的珍视。作者可能还会分享,如何通过简单的勾芡,让香菇菜心看起来更加油润光泽,既有视觉上的美感,又能锁住食材的汁水,增添口感。这种对细节的把握,体现了烹饪者对生活的热情与细腻。 本书还鼓励读者进行“个性化”的烹饪。例如,在制作回锅肉时,作者可能会提出一些创新的建议,比如尝试加入不同的配料,或是调整辣度、甜度,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回锅肉。在香菇菜心方面,作者可能会分享如何根据季节选择不同的香菇品种,或是如何搭配其他时令蔬菜,让这道菜肴常变常新。这种开放的态度,让烹饪变得充满乐趣和创造力,也让食物与个人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 三、 舌尖上的生活美学 《回锅肉与香菇菜心》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舌尖上的生活美学”。作者认为,食物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手段,更是连接我们与世界、与他人的桥梁,是塑造我们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 书中,作者会通过讲述关于这两道菜肴的故事,折射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关于回锅肉,它可能象征着一种“接地气”的生活哲学,一种不畏辛苦、脚踏实地的实在感。它提醒我们,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要忘记家常的温暖,不要忽视那些最朴素的幸福。而香菇菜心,则可能代表着一种“慢下来”的生活艺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品味,一种在淡然中寻求平衡的生活智慧。它鼓励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与从容。 这本书还强调了“分享”的乐趣。烹饪的最终目的,往往是为了与家人、朋友共享。作者可能会描绘,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刚出锅的回锅肉,分享着各自一天的工作与生活,那种温馨的画面。或者,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上,一道精致的香菇菜心,也能成为餐桌上的亮点,增添一份情趣。食物,在这种情境下,成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凝聚亲情、友情的纽带。 《回锅肉与香菇菜心》还可能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日常的饮食中,实践一种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作者或许会提及食材的来源,提倡选用新鲜、当季的食材,减少浪费。在香菇菜心的制作过程中,也可能传递出一种低油、低盐的健康理念。这种对食物的负责任态度,也是对生活美学的另一种体现。 最终,这本书不仅仅教会你如何制作两道菜,更重要的是,它邀请你一同进入一个关于食物、关于生活、关于情感的丰富世界。它让你在品尝回锅肉的浓烈与香菇菜心的清雅时,也能品味出生活本身的甘甜与回味。这本书,是一次关于味蕾的旅行,更是一场关于心灵的温暖抚慰。它告诉你,即使是最简单的食材,只要注入真诚的情感与用心的烹饪,也能化为餐桌上的艺术,点亮平凡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厚厚的书,我感到一种由内而外的舒展和满足,就像是享用了一顿丰盛而考究的晚宴之后的感觉。作者的笔触充满了哲思,但绝不故作高深。他巧妙地融入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将语言等级的探讨提升到了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高度。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收获在于对“准确性”和“得体性”的重新理解。以往我总追求语言的绝对准确,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在实际交流中,“合乎时宜”的表达往往比字面上的精确更为重要,这就像一道菜,火候对了,自然美味,火候差了,再好的食材也白搭。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贴切,很多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语言尴尬瞬间”,作者对此的解析鞭辟入里,让人茅塞顿开,恨不得立刻拿起来和人重新说一遍那些话。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透露着一种匠心,细节之处见真章,与书中的内容相得益彰,整体阅读体验非常愉悦。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冲击,更多是方法论上的颠覆。我过去接触的语言学书籍,大多是“自上而下”的梳理,从宏观的结构到微观的音位。但《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采取了一种完全相反的路径——“自下而上”。它从最基础、最日常的“味觉”——也就是我们对语言的直觉感受出发,去反推其背后的语法和逻辑体系。这种描述方式极具说服力,因为它始终贴合读者的真实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语境依赖性”问题时的那份细腻。他探讨了为什么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餐桌礼仪下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味道”,以及如何通过微小的语调调整来避免“食物中毒”(即交流失败)。这种对细微差别的捕捉,体现了作者极高的观察力和同理心。全书的论证过程逻辑严密,如同庖丁解牛,层层剥离,最终呈现出语言结构最精妙的部分。它不是一本让你死记硬背规则的书,而是让你学会如何“品鉴”语言的艺术之书。

评分

这本《回锅肉和香菇菜心的语言等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语言学专著,结果却出乎意料地生动有趣。作者的叙事功力极强,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厨,将复杂的语言现象比作烹饪中的各种食材和火候。读起来完全没有枯燥感,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老饕讲述美食背后的文化密码。特别是他对于不同“菜肴”的语言风格的剖析,精准得令人拍案叫绝。比如,他对“川味官腔”和“粤式精算语”的对比,那种微妙的语感差异,通过他富有画面感的文字,一下子就变得清晰起来了。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些语言在舌尖上跳跃的味道。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语言学理论变得亲切可感。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分析句子结构,而是在教你如何“品尝”语言的层次和底蕴。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一个简单的语言学工具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文化认知和交流艺术的启蒙之作。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文字、对交流,乃至对生活充满好奇心的人。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界的融合能力,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与轻松的世俗生活场景融为一炉,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作者的语言风格极其多变,时而如热辣的湖南小炒,直击人心,充满力量;时而又像清淡的江南素菜,娓娓道来,韵味悠长。这种节奏上的变化,完美地呼应了书中所探讨的不同语言层次的复杂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章节末尾设置的“味觉总结”,那些精炼的语言学口诀,既是对前文的概括,也成了我日常交流中的信条。这本书对那些从事教育、翻译、公关等与语言深度打交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效的“思维兴奋剂”。它不仅拓宽了我们对语言工具属性的认知,更深化了我们对人际互动本质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充满灵气、结构精巧、内容扎实的杰作,其价值绝对值得反复品读和深思。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被这个书名吸引,纯粹是出于一种猎奇心理。回锅肉和香菇菜心,这两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食物,如何能与“语言等级”挂钩?然而,一旦翻开书页,那种强烈的代入感便把我牢牢锁住了。作者的文笔,简直就像是精雕细琢的宋代瓷器,温润、细腻,却又暗藏锋芒。他没有使用大量的术语堆砌,而是巧妙地运用了生活化的场景来阐释深奥的理论。比如,他描述那些“低级”的、直白的表达,就像是路边摊的快餐,虽然果腹,却缺乏回味;而那些经过精心打磨、富有层次感的表达,则被比作需要长时间煨制的私房菜,每一口都蕴含着时间与智慧的结晶。这种类比的艺术,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停下来,若有所思。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个由语言构筑的巨大厨房,每一种食材(词汇)都有其最恰当的烹饪方式(语境)。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极好,张弛有度,读起来酣畅淋漓,绝无拖泥带水之感。

评分

别人推荐的书单,语言学入门启蒙读物。

评分

不错

评分

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背后的意义非常重大

评分

蛮有意思的书。

评分

这本书太好玩了。

评分

19 关于粤语的流言

评分

还是看开点快递费

评分

快递很棒。书还来不及看。

评分

8 百无禁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