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

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峰屹 著
图书标签:
  • 两汉史
  • 经学
  • 文学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史
  • 汉代
  • 经典
  • 文本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936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93536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0
字数:4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以“经学与文学”为观照视角,系统、切实、细致、深入地研讨两汉经学与文学创作、文学思想之关系, 从而明确汉代文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历史地位。《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分为“ 两汉经学与《诗》学思想”、“ 两汉经学与辞赋文学思想”、“ 谶纬思潮与两汉文学思想” 三部分展开, 共十五章。《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在全面爬梳两汉文学创作、文学观念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具有系统性的一些专题, 特别注重对各个专题深入切实的研讨, 注重各个节点之间承变脉络的勾勒。

作者简介

  张峰屹,1962年生,1995年考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师从罗宗强教授,研习中国文学思想史。199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文学学会理事、天津市中国古代文学学会会长。曾任韩国国立济州大学、台湾淡江大学客座教授。出版《西汉文学思想史》、《跬步集》等学术著作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目录

绪言上编 两汉经学与《诗》学思想第一章 四家《诗》说的共同旨趣第一节 三家《诗序》和《毛诗序》的相关问题第二节 四家说《诗》同大于异第三节 四家说《诗》的基本方式第二章 《毛诗大序》、《礼记·乐记》的文学思想意义第一节 《毛诗大序》、《礼记-乐记》的作者与时代问题第二节 《毛诗大序》、《礼记-乐记》文艺思想的相通之处第三节 《毛诗大序》、《礼记·乐记》各具特色的文艺思想第三章 董仲舒的“《诗》无达诂”与中和之美说第一节 “《诗》无达诂”的本义及其文学思想意义第二节 “中和之美”的本义及其文学思想意义第四章 翼奉的《诗》学思想第一节 翼奉《诗》学著述存留考第二节 翼奉《诗》学之“五际”说考释第五章 刘向的《诗》学思想第一节 刘向的家学流变及其学识修养第二节 《列女传》、《说苑》、《新序》引《诗》说《诗》所体现的《诗》学观念第三节 《条灾异封事》所体现的《诗》学观念第六章 班固的《诗》学思想第一节 更加突出情感的生发感动特征第二节 追求《诗》“本义”的思想倾向第三节 开辟从地理环境、社会风俗视角论《诗》的途径第七章 郑玄的《诗》学思想第一节 《郑笺》对《毛传》的修正和超越第二节 郑玄的《诗》学思想
中编 两汉经学与辞赋文学思想第八章 两汉经学与《楚辞》学第一节 两汉屈原评论的经学视角第二节 王逸《楚辞章 句》的经学阐释视角第九章 两汉经学与赋学第一节 赋者,古诗之流第二节 两汉赋家经学背景的简要考述第三节 汉赋中的经学思想表述第四节 经籍注疏与大赋的铺排、求实风貌第五节 汉赋结构的经学意义
下编 谶纬思潮与两汉文学思想第十章 谶纬佚文的文献形态及其文献价值第一节 谶纬文献及其辑佚之问题例说第二节 谶纬佚文的文献价值论略第十一章 历史维度的缺失——自唐迄今谶纬名义研究之述评第一节 主张“谶纬有别”者的代表意见第二节 主张“谶纬无别”者的代表意见第三节 两种主张各自的缺欠第四节 研究谶纬名义应该注重的几个问题第五节 余论:谶纬之分合是一个历史过程第十二章 两汉谶、纬分合演变考第一节 谶验观念始自远古第二节 西汉时期谶验观念持续存在第三节 先秦至两汉时期“纬”字含义的演变第四节 “谶纬”合称之简略溯源第五节 以谶“纬”经现象肇始于汉初,至东汉初年大盛第六节 小结第十三章 两汉谶纬思潮发展及其对士人的影响第一节 批判:汉初至衷帝时期第二节 依违:王莽、刘秀时期第三节 歌颂:明帝、章帝至汉末第四节 小结第十四章 谶纬思潮与两汉文学创作第一节 谶纬思潮与两汉辞赋创作第二节 谶纬思潮与两汉诗歌创作第十五章 谶纬佚文中的文艺观念第一节 从天文到人文:谶纬的文艺发生论第二节 天人感应、比类象喻:谶纬的文艺思维方式第三节 灾祥治乱,以文为教:谶纬的文艺功用论第四节 谶纬的性情论、地域论及其他主要引用及参考文献后记

精彩书摘

  第二节四家说《诗》同大于异  上文曾指出经今、古文不同的学术特色,以及四家《诗》缘此而遭受的不同待遇。那是宏观经今、古文的大较显别,以说明三家《诗》受宠、《毛诗》遭冷落的原因。而具体到三家《诗》和《毛诗》解说《诗经》诗篇,则又呈现出很多相同之处。  《史记·儒林列传》谓:“韩生推诗人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魏源《诗古微》卷一《齐鲁韩毛异同论上》也说:“且三家遗说,凡《鲁诗》如此者,《韩》必同之;《韩诗》如此者,《鲁》必同之。《齐诗》存什一于千百,而《鲁》、《韩》必同之。”(《皇清经解续编》本)是谓三家《诗》旨趣大同。陈乔枞《韩诗遗说考·序》先引“子夏序《诗》(即《毛诗大序》)”之“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云云,继则日:“今观《外传》之文……要其触类引伸,断章取义,皆有合于圣门商(子夏)、赐(子贡)言《诗》之意也。”(《皇清经解续编》本)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云:“申、毛之《诗》皆出于荀卿子,而《韩诗外传》多述荀书。”(《四部丛刊》本)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流传时代》也说:“《韩诗》今存《外传》,引《荀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则《韩诗》亦与《荀子》合。”。是又谓韩、鲁、毛大旨亦同。唯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序例》概言《毛诗》“大旨与三家歧异者凡数十”;数十之异,置人三百零五篇,亦属少数。  要之,四家之具体说《诗》,有同有异而同大于异。此种情形之形成,除经文自身已明白道出诗旨者外,原因盖尚有二焉:  第一,四家《诗》同出一源。《诗经》各篇,初或由采诗官采诸民问,或有大夫官吏之吟咏,但都经过国史的编辑。其雏形成于孔子之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吴公子季札观周乐可证。据上文讨论《诗序》作者的看法,就诗之本事或寓意加一说明、断语,乃是国史编辑之同时就已完成的。至于孔子之于《诗序》,即使如他自谓“吾自卫返鲁,《雅》、《颂》各得其所”,但对于这位“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老夫子来说,也只可能做过一些整理或润色的工作;并无史料说明他曾重新写定过《诗序》。’所以,由国史简短说明诗意、经过孔门传授而流布民间的《诗经》,其本于同源当可确定无疑。四家《诗》序讲述各篇本事本义,同大于异,也就是必然的。  至于《毛诗序》有“数十”篇与三家《诗》解不同,以及各家《诗》说有一些申述上的差别,则应是师门传授过程中发生的变异。或由加工润色相离,或由施教方便改易,或由传抄错误,抑或有所标新立异者,总之情况定是很复杂的。  第二,四家《诗》传授中,荀子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汉书·楚元王传》谓刘交“少时尝与鲁穆生、白生、申公同受《诗》于浮丘伯。伯者,孙卿门人也”。又其《儒林传》云:“申公,鲁人也,少与楚元王交俱事齐人浮丘伯受《诗》。”是鲁申培所传《鲁诗》乃受自荀子再传之证。汪中《荀卿子通论》云:“《韩诗》之存者,《外传》而已。其引苟卿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由是言之,《韩诗》,荀卿子之别子也。”前曾引皮锡瑞《经学历史》云:“《韩诗》今存《外传》,引《荀子》以说《诗》者四十有四,则《韩诗》亦与《荀子》合。”今人徐平章亦云:“今以《韩诗外传》与《荀子》相较,用《荀子》之说者五十余则,其广受荀卿影响可知。”是《韩诗》传自荀子之证。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一云(案即三国吴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说):子夏传曾申,申传魏人李克,克传鲁人孟仲子。  ……

前言/序言


《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 内容简介 本书《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深入探究了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汉时期,经学理论如何深刻地塑造并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与思想观念。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史实,而是力图揭示经学体系的形成、演变及其内在于文学精神的内在逻辑,勾勒出经学与文学思想相互激化、共生共荣的宏伟图景。 第一编 经学的奠基与演进 第一章 汉初经学的新气象 汉初,历经秦末乱世,学术思想呈现出复苏与重建的态势。本书将首先考察汉代经学的开端,分析其在政治合法性建构中的核心地位。秦朝以法家治国,焚书坑儒,使得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受到严重摧残,特别是儒家经典,其传承几乎中断。汉初统治者认识到,要稳固新生政权,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思想支撑体系。 道家复兴与经学融合的初步探索:在“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影响下,汉初统治者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为学术的复兴提供了土壤。然而,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儒家思想被赋予的政治使命,道家思想逐渐融入经学体系,成为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参照。本书将论述文翁、董仲舒等人的早期学术活动,分析他们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相结合,为经学的官学化奠定基础。 《诗》《书》《礼》《易》《春秋》的早期整理与传授:汉代经学以“五经”为核心,本书将详细考察汉初学者如何抢救、整理和传授这些经典。例如,毛诗的发现、书经的校勘、礼经的重建等,这些活动不仅恢复了经典的文本,也开始初步形成了对经典的解释体系。这一时期的传授方式,如师徒相授、家法传承等,也将在本书中得到梳理。 “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与早期体现:汉代经学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思想。本书将追溯这一思想在汉初的萌芽,分析其如何与政治、社会、人生等观念相结合。这种思想为后来的经学解释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观,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象征意义。 第二章 董仲舒与儒学独尊的確立 董仲舒是汉代经学史上一个绕不开的人物。他的思想集大成,成功地将儒学推上了官方意识形态的宝座,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春秋繁露》的构建与“大一统”思想的张扬:本书将重点分析董仲舒的代表作《春秋繁露》。这部著作以《春秋》为纲,融汇了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诸子学说,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思想体系。董仲舒通过对“天命”“君权神授”“改制”等概念的阐释,论证了中央集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为汉朝的“大一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天人感应”与“三纲五常”的系统化:董仲舒进一步系统化了“天人感应”学说,强调天道对人间政治、道德的指导作用。同时,他将儒家关于君臣、父子、夫妇关系的伦理原则明确为“三纲五常”,并赋予其神圣性和绝对性。本书将分析这些观念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 经学教育的制度化与“独尊儒术”的实现:本书将考察董仲舒是如何通过向汉武帝上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最终实现这一目标的。经学教育被纳入国家体系,设立太学,选拔博士,为经学的广泛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一举措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主体地位。 第三章 汉代经学的多元化与学派纷争 尽管“独尊儒术”,但汉代经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貌。在对经典的解释上,存在着不同的学派和争论。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对立与融合:汉代经学的主要分歧体现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间。本书将梳理这两个学派的形成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如郑玄、马融等)及其学术观点。今文经学以秦火后传世的隶书写本为依据,注重从政治、社会现实出发解释经典;而古文经学则以出土的战国时期蝌蚪文写本为依据,强调考据和文本的溯源。两种经学的争论,既是学术上的,也常常伴随着政治上的较量。 注释学的发展与经典的“训诂”: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经典,汉代学者在注释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本书将介绍“训诂”作为一种重要的经学研究方法,分析汉代学者如何通过对词语、典故的解释,来恢复经典的本义,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如许慎的《说文解字》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经学著作,但其训诂方法对经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非儒家思想的潜在影响与经学内部的张力:尽管儒学独尊,但道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的残余或变体,依然在经学内部或边缘发挥作用。本书将分析经学在解释经典时,如何吸纳或转化这些非儒家思想,以及这些外来因素在经学内部所产生的张力,如《易》学中对占卜、神秘主义的偏重,对后来文学创作的隐秘影响。 第二编 经学对文学思想的浸润 第四章 经学世界观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经学的世界观,特别是“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天道循环”等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汉代文人的宇宙意识和创作理念。 “天人感应”与文学的象征与寓意:经学中的“天人感应”论,认为天象的变异(如灾异、祥瑞)与人间的政治、道德紧密相关。这种观念在文学中得到了广泛体现。本书将分析汉赋、诗歌中如何运用自然界的现象来暗示政治的得失、人生的祸福。例如,赋中对自然景物的铺陈描写,常常被赋予比兴、象征的意义,与作者的政治抱负或情感诉求相结合。 “阴阳五行”与文学的结构与色彩: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宇宙论,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结构和色彩的框架。本书将探讨阴阳观念如何影响文学作品的叙事模式、人物塑造(如刚柔、动静的对比),以及五行学说如何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对色彩、声音、味道等的描写,形成特定的审美风格。 “道”与“义”的文学化阐释:儒家强调“道”的追求与“义”的实践。在文学创作中,“道”不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情节来展现。本书将分析汉代文人如何以文学作品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道德追求,或者通过歌颂圣贤、批判时弊来宣扬儒家的“道”。“义”的观念则体现在对忠君、孝亲、信义等道德主题的歌颂。 第五章 经学伦理对文学人物与主题的影响 经学的伦理规范,如“三纲五常”、“君臣之义”、“孝道”等,构成了汉代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和人物原型。 “君臣之义”与忠君思想的文学表现:汉代文人大多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本书将考察在诗赋、史传文学中,如何塑造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的君子形象。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众多忠臣义士的描绘,既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对儒家“君臣之义”的文学实践。 “孝道”伦理与家庭题材的文学创作:孝道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本书将分析汉代文学中如何体现孝道精神,例如对父母的尊敬、对家族的责任等。一些作品甚至将孝道与报国联系起来,进一步提升了其政治意义。 “君子”人格的塑造与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经学所倡导的“君子”人格,即具有高尚道德情操、注重自我修养的人物形象,是汉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理想。本书将探讨汉代文人如何通过塑造各种类型的“君子”形象,来体现儒家的道德理想,并发挥文学的教化作用。这种理想人格的塑造,也往往成为文人自我期许和自我激励的标杆。 “礼”与“乐”的文学化呈现:经学中的“礼”与“乐”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本书将分析在汉代文学中,“礼”的规范如何体现在人物的行为举止、社会交往的描写中。“乐”的和谐与感染力,则通过诗歌的抒情、音乐的描述来展现,表达一种合乎中道的、和谐的情感状态。 第三编 经学与文学思想的交融与张力 第六章 汉代文学创作的经学化倾向 经学不仅影响了文学的思想内容,也深刻地塑造了文学的艺术形式和创作观念。 经学叙事的模式与文学创作:许多汉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赋,其结构和叙事方式深受经学典籍的影响。本书将分析赋中常见的“铺陈”、“章法”等艺术手法,如何借鉴经学的论证逻辑和叙事结构。例如,赋中宏大的场面描写,往往与经学中对国家制度、礼仪的阐述相呼应。 “正始”的文学追求与政治理想的寄托:汉代文人追求“正始”,即文章的立意高远,内容充实,能够体现治国安邦的道理。本书将探讨这种“正始”观念如何与经学思想相结合,使得文学创作被赋予了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功能。许多文学作品成为文人表达政治抱负、批判时弊、针砭时政的载体。 “言志”与“载道”的统一:汉代文学将“言志”与“载道”视为文学创作的两大目标。本书将分析“言志”是如何在经学思想的指导下,被升华为“载道”的。文人的个人情感和抱负,不再是单纯的抒发,而是需要符合经学的道德伦理和政治理想。这种统一,使得汉代文学具有了更为宏大的精神内涵。 文学与历史的互动:经学视野下的历史书写:司马迁的《史记》是汉代文学与经学结合的典范。本书将分析《史记》在借鉴经学史观的同时,如何以文学的笔法和史家的批判精神,塑造了中国历史叙述的传统。书中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对历史事件的评析,都带有鲜明的经学价值取向。 第七章 经学框架下的文学批评与理论 汉代经学的发展,也催生了初步的文学批评和理论。 “诗言志”的批评传统:从《尚书·尧典》中“诗言志”的说法,到汉代学者对诗歌的解读,都体现了以经学为基础的文学批评。本书将考察汉代学者如何运用经学理论来评价诗歌的优劣,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和思想深度。 “比兴”手法的经学解读:《诗经》中的“比兴”手法,在汉代得到了经学化的解读。本书将分析学者们如何通过对“比兴”的阐释,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解读如何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创作。 文学的“经纬”之辩:对于文学的“经”与“纬”的关系,汉代已有讨论。本书将探讨经学如何被视为文学的“经”,而文学的创作、形式则被看作是“纬”。这种关系上的讨论,反映了经学在汉代文人心目中的至高地位,也说明了文学创作必须遵循经学的原则。 第八章 经学与文学思想的张力与超越 尽管经学对文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汉代文学并非完全被经学所束缚,也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与超越。 个人情感的抒发与经学的潜在冲突:在某些情况下,文人强烈的个人情感,如悲愤、离愁别绪等,难以完全被经学的理性框架所涵盖。本书将分析在一些作品中,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与经学的约束之间所产生的张力。 奇思异想的文学表达与经学理性的碰撞:汉代文学中,如一些赋作品对奇幻世界、神仙鬼怪的描写,虽然常常被置于经学的框架内加以解释,但其背后隐含的想象力与求异心理,也显示出超越经学理性的倾向。 对经学权威的微妙挑战:本书将探讨在一些隐晦的文学表达中,文人如何通过象征、讽喻等手法,对经学的某些观念或现实政治进行含蓄的批评,这种批评虽然不直接,但却体现了独立思考的勇气。 文学的独立价值的萌芽:尽管经学占据主导地位,但汉代文学也开始显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本书将分析一些作品在追求思想深度之外,对语言形式、艺术技巧的探索,以及这些探索如何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结论:经学与文学的永恒对话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对两汉时期经学与文学思想的复杂关系进行总结。经学为汉代文学提供了思想的基石、精神的内核和道德的准绳,塑造了其宏大、庄重、教化的基本品格。同时,文学也通过其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多样的形式,对经学进行阐释、演绎,并使其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这种经学与文学相互塑造、相互依存、又包含着内在张力的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面向。理解两汉经学与文学思想的这一精妙互动,对于深入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认识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思想与文化成就。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本学术著作而言,其可读性的高低常常取决于作者的叙事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似乎有着不俗的表现。我留意到它在处理一些复杂的思想流派冲突时,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并列介绍,而是构建了一种动态的对话场景,仿佛古代的学者们在书页间互相辩驳。这种“讲故事”的叙事手法,使得即便是非常晦涩的经学概念,也能被读者相对容易地捕捉其核心要义。例如,书中对汉代经师们在解读《尚书》时所产生的地域性差异的描述,就非常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学堂之中,能感受到那种学术争鸣的热烈气氛。这种将历史画面感与学术思辨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非常吸引我这种对历史情境感有要求的读者。

评分

我非常看重学术研究的创新性,而这本书的选题本身就透露出一种突破传统藩篱的勇气。很多研究汉代思想的著作往往聚焦于儒家独尊的官方叙事,但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了它对“经学”与“文学”的并置处理,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即文学创作如何成为表达和修正主流经学思想的有效载体。我个人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处理文学中的“虚构性”与经学中的“实证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勾勒出,在那个思想不断碰撞的时代,文人如何巧妙地利用文学的模糊性来承载那些无法在严格的经义框架内表达的“非常道”,那它无疑是一部重要的思想史力作。我对书中关于某些文学体裁的“形制”如何服务于特定的哲学观点,这一点非常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封面选用了一种略带古朴感的米黄色调,中央烫金的标题在灯光下泛着低调的光泽,让人一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深厚的学术气息。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序言,就已经被作者对魏晋玄学的独特切入角度所吸引。特别是作者在引言中对“格义”这一概念的重新梳理,似乎为我们理解早期佛教中国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让我对后续章节中关于士人阶层精神困境的探讨充满了期待。我个人一直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儒、释、道三者之间摇摆不定的心态很感兴趣,这本书的目录结构显示它将从多个侧面展开剖析,希望能看到更具洞察力的分析,而非仅仅是文献的堆砌。从排版上看,字体选择适中,注释详尽,可以看出出版社在制作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装本。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不是为了研究具体的历史事件,而是想看看作者如何处理“文学”与“思想”之间的张力。我关注的是不同时代背景下,文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是如何相互塑造的。这本书的结构似乎是按照时间脉络展开的,但我注意到在每一阶段的讨论中,作者都非常注重引用当时的诗赋、骈文作为论据,这表明它不是一本纯粹的哲学史或思想史,而是试图将思想的抽象概念落实在具体的文本实践之中。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很多笔墨去分析那些被我们视为“辞藻华美”的篇章背后,所蕴含的知识分子对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如果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一下魏晋时期文人如何通过“言意之辨”来确立自身言说的合法性,那这本书的价值将更上一层楼。从目前的观察来看,它的学理建构非常扎实。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宋代理学的兴起与儒家义理的演变,无意中在书店的角落发现了这本看起来非常硬核的学术专著,虽然书名指向的是更早的时期,但作者在绪论部分对“理”与“气”的本体论差异进行辨析时,其思想的穿透力让我不得不驻足。它似乎并没有停留在传统史学的描述层面,而是试图挖掘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的转变。尤其让我好奇的是,书中似乎提及了某位唐代大儒对先秦道家思想的吸收如何间接影响了宋儒对“天理”的构建,这种跨越时空的思想联系构建,显得尤为精妙和大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凝练,句子结构复杂,充满了严谨的逻辑推断,对于习惯了轻松阅读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反复咀嚼才能领会其深意,但对于我这种追求学术深度的人来说,这种挑战感恰恰是阅读佳作的标志。

评分

不错,只是关注的人少了一些。京东次晨达,很给力!

评分

文学思想史断代作品,南开中文系教师

评分

由中央电视台、新影集团、银谷艺术馆携手打造,精心完成的大型人物传记系列纪录片《百年巨匠》(第一部),以新颖独特的视角,为您开启了一扇通往二十世纪中国近代历史的大门。精彩纷呈的人物故事,为您再现了一代艺术大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价值非凡的传世作品,向您呈现出的是二十世纪绚烂的艺术大观。

评分

由中央电视台、新影集团、银谷艺术馆携手打造,精心完成的大型人物传记系列纪录片《百年巨匠》(第一部),以新颖独特的视角,为您开启了一扇通往二十世纪中国近代历史的大门。精彩纷呈的人物故事,为您再现了一代艺术大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价值非凡的传世作品,向您呈现出的是二十世纪绚烂的艺术大观。

评分

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西方很权威的中国哲学史。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组织了书不受尘土、细菌特别是水的侵扰,特别是水,被谁淋湿了,即使弄干也会发皱,这多不好啊!现在好了,自从有了这层膜啊,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的情况了。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是我想要的,物有所值,个人很满意!

评分

不错的呀,挺好的的,很喜欢呀,哈哈,好开心

评分

为了还原巨匠本色、重现大师形象,摄制组历时两年,奔赴世界各地,跨越海峡两岸,遍寻大师的足迹。大量的原作、原物、原址的全方位拍摄,展开了一代大师真实生动鲜活的生活画卷。众多亲友、同事、学生和当事人的叙述,揭开了许多尘封多年、鲜为人知的故事细节。由中央电视台、新影集团、银谷艺术馆携手打造,精心完成的大型人物传记系列纪录片《百年巨匠》(第一部),以新颖独特的视角,为您开启了一扇通往二十世纪中国近代历史的大门。精彩纷呈的人物故事,为您再现了一代艺术大师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历程。价值非凡的传世作品,向您呈现出的是二十世纪绚烂的艺术大观。

评分

不错的呀,挺好的的,很喜欢呀,哈哈,好开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