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岂有底稿

历史岂有底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侯兴国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反思
  • 真相
  • 质疑
  • 独立思考
  • 批判性思维
  • 历史观
  • 文化
  • 社会
  • 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1411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860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该遗忘什么,该记忆什么,人们都喜欢追问历史。  然而,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一块酵母,可以变酸,也可以变甜。  历史是你的父亲,你的母亲,你的爷爷,你的奶奶,你的太爷爷,你的太奶奶,是你之所以为你的基因。  历史是功名利禄,是喜怒哀乐,是七情六欲,是悲欢离合,是没完没了的穿越剧。  历史是李白的一壶酒,是杜甫的一掬泪,是苏轼的月下吟,是柳永的青楼歌,是范仲淹的塞下曲,是辛弃疾的离人泪,是岳武穆的满江红,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历史是一个深宅大院,我们都是偶尔透过门缝看了那么一点点。

内容简介

  《历史岂有底稿》该遗忘什么,该追忆什么,人们都喜欢追问历史。然而,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最高级的心灵鸡汤,重在原汁原味。鸡汤炖起来不简单,品起来其实很容易。读历史一要品,二要慢慢享受,三不要过量,微醺的状态是最好的。  作者十年磨一剑,将十年来历史钩沉、十年来读史心得、十年来人生总结,都融于笔端、寓于行间,却也只是透过门缝看到了历史这个深宅大院的一点点景色而已。  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岂有底稿?底稿自在你的心里。

作者简介

  侯兴国,别号美猴王。生于华夏渊源之地河东,求学于千年古城并州,获工学学士学位。雅好历史,尤擅摄影,好茶道,痴迷紫砂。于1997年辞职南下,飘零于江浙沪,凡四载。于本世纪初,归北京,历欧美外企十余载,遍览欧美诸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得遂所愿。尝于本世纪初为《经济观察报》和《经济学消息报》撰写专栏,奈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为稻粱谋,搁笔从商。

目录

【三十功名】愧对孔孟 /3莫把分店的错都赖在总店身上 /3别把专制都算在儒家头上 /4孔孟之道是理想主义 /5近代中国落后与孔孟之道何干? /11愧对孔孟 /13如何继承 /14屈原独醉,渔夫独醒 /16翩翩浊世佳公子 /19从王莽的浪漫说起 /23魏晋风度,娱乐至死 /27为国者不可忘战 /30国民岳父独孤信 /34吃独食,不愿分享 /36何苦生在帝王家 /39翩若惊鸿之上官婉儿 /44假如皇帝也能退休 /47李商隐困境 /51前度刘郎今又来 /57隐者不隐 /61生子当如冯道 /66陌上花开 /72贵族精神 /76抱憾大宋王朝 /79雨夜读宋史之沈括 /85范仲淹,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89王安石,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93司马光的“一夜情” /102像苏东坡那样活着 /107屌丝柳永 /113宋江的霸气 /115读懂英雄 /118妓女也有气节 /120从张璁到张居正 /122才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125社稷为重,君为轻 /129假如冒辟疆把陈圆圆领回家 /134水太冷,不忍下 /139“清流”之辩 /142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 /145李鸿章对话瓦德西 /152和珅、南郭先生、曹参和诸葛亮──高层管理的四大忌用之人 /161您好,司徒雷登! /168民国范儿 /171衣锦还乡,中国式乡愁 /174文如其人乎? /181知行合一 /185
【旧时王谢】文人为什么念念不忘金陵? /189早熟的孔子 /192杜甫的无奈选择 /195寂寞柳宗元 /199小楼一夜听春雨 /203真心英雄辛弃疾 /206崇祯悲剧启示录 /209裱糊匠李鸿章 /2171863年,有点意思的一年 /221大同之后便无为 /225晋祠颂 /229晋商大院,一串被遗忘的项链 /232饮冰室话林徽因 /235窑洞和洋楼之争 /239乌镇、茅盾和子夜 /242寂寞英雄林怀民 /244华府论战争 /251钓鱼岛断想 /254博物院,最后的清净之地 /258
【乱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 /263诗人的视角 /265一言难尽红楼梦 /267四大名著与童心 /274咏梅诗篇 /276池小能将月迎来 /278牢骚和幽默 /280读书和年龄 /282劣币驱逐良币 /284解构中国特色的“经济学” /287金融创新、自由和制度 /292官商经济的挽歌 /297【后记】 /301

精彩书摘

  贵族精神  在南京东路靠近外滩处有一家酒店,和平饭店,在它的大堂里,陈列着许多当年知名住客的照片,其中有一张照片吸引了我,应该是钱学森与蒋英当年结婚时的请柬,抑或是公开登在报纸上的那种结婚告示。请柬的右半部分是两人的婚纱照,拍得很有范,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是很时尚的,特别是蒋英,美貌不逊于知名影星赵雅芝,左半部分是文字部分,写的更是文采飞扬,抄录如下:  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有七日,杭州市钱学森与海宁县蒋英在上海沙逊大厦举行婚礼。懿欤乐事,庆此良辰。合二姓之好,本是苔岑结契之交;绵百世之宗,长承诗礼传家之训。鲲鹏鼓翼,万里扶摇;琴瑟调弦,双声都荔。翰花陌上,携手登缓缓之车;开径堂前,齐眉举卿卿之案。执柯既重以冰言合卺,乃成夫嘉礼。结红丝为字,鸳牒成行;申白首之盟,虫飞同梦。盈门百网,内则之光;片石三生,前国共证云尔。  全文为繁体字,且无断句,笔者斗胆断句,不知可合本意?看看时下的请柬,无外乎快来吃饭,红包拿来,所谓喜宴,实则负担,与当年相比,多少显得有点土鳖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学学当年的好呢?  婚礼时间是1947年的9月17日,地点在沙逊大厦,就是华懋饭店,1956年始改名为和平饭店。华懋饭店在当年上海滩的地位类似于如今金茂大厦的顶楼餐厅,花费不菲,非一般家庭所能承受。  钱学森的父亲是钱均夫,当年与鲁迅等人一道赴日留学找寻强国之道,归国后曾任浙江省教育厅的厅长,家世可谓显赫。知道杭州为什么有一条钱塘江吗?那是钱家的江,吴越王钱镠及子孙治下浙江达百年之久,钱家可谓浙江第一大家。前文交代过钱镠曾手书“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在钱学森和蒋英的请柬中,也有这样的句子:“翰花陌上,携手登缓缓之车。”这就是传承。  蒋英是蒋百里的三女儿。蒋百里是《国防论》一书作者,“论持久战”观点的最初提出者,号称“中国近代国防之父”,他在1937年初出版的《国防论》的扉页上饱含激情的那一句话至今让笔者为之动容:“万语千言,只是告诉大家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这位预言中日必有一战的天才军事家,这位预言中国终将会战胜日本的爱国者,对毛泽东、蒋介石和白崇禧等都有深远的影响。  钱学森与蒋英,梁思成和林徽因,两对情侣何其相似。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与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好朋友,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与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什么叫家学渊源?什么叫诗礼簪缨的望族?什么叫世家子弟?什么叫贵族?  炒股的人都熟知巴菲特的“股神”传奇,却不知道他8岁时,时任参议员的父亲带着他参观了纽约证券交易所;人们知道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却不知道他的第一个单子是给了IBM,他的母亲是当时的IBM董事之一。  这个世界里,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一两的遗传胜过后天一吨的努力。  钱学森在晚年曾发出“钱学森之问”:时下的中国为什么出不了大师?笔者替他回答:因为,我们丧失了贵族精神。  什么是贵族精神?  当年钱学森赴美留学时,临上船时,他的父亲钱均夫塞给他一张纸条,钱学森睹之,不禁泪如雨下:“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乃父告之。”[1]  独立、思辨、优雅、传承……乃贵族精神也。  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欣欣然签署了遗嘱,死后把财产全部捐出,贵族不是守财奴,守财奴怎可能是大师?  “文革”时,有人叫钱锺书去开无聊的会议,钱说:“我很忙,不去。”来人说:“是江青同志请你去。”钱锺书说:“我很忙,不去。”那人说:“是不是你身体不舒服?”钱锺书说:“你看我身体很好,我很忙,不去。”  贵族精神从不趋附权力,趋附权力怎可能有大师?  “要尔等心存忠孝,爱兵恤民;凡中国之君,虽易异姓,宜善事之;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君主,宜速归附;圣人云顺天者存,又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多设养济院,收养无业四民;添设育婴堂,稽察乳媪,勿致阳奉阴违,凌虐幼孩;吴越境内绸绵,皆余教广种桑麻;斗米十人,亦余教人开辟荒田;凡此一丝一粒,皆民人汗积辛勤,才得岁岁丰盈;汝等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恃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吾家世代居衣绵之城郭,宋高祖之松楸,今日兴隆,化国为家,子孙代莫轻弃吾祖先;吾立明后,在子孙绍续家风,以明礼教。”[2]  这是吴越王钱镠的遗训,钱家辉煌延续千年,这是密码。  没有传承,何来贵族?  注释:  [1]王文华编:《钱学森实录》,四川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2]详参余世存《家世:百年中国家族兴衰史》之《钱家:家训的力量》。  ……

前言/序言


《星辰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回响》 ——一部关于宇宙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史诗 本书简介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尺度下,人类历史的每一次波澜壮阔,都不过是时间长河中转瞬即逝的涟漪。然而,正是这些涟漪,承载着文明的兴衰、知识的传承,以及对未知永恒的追问。《星辰的低语:失落文明的回响》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编年史,它是一部横跨数万年时空、融合了天文学、考古学、哲学思辨与赛博朋克美学的宏大叙事作品。本书旨在探索那些在宇宙尘埃中消逝的、却对当前文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失落文明”留下的线索、技术遗迹以及精神遗产。 第一部分:静默的信号与宇宙的骨架 故事的起点,设定在“大寂静时代”的纪元末期。银河系边缘,一个由高度自治的数字生命网络控制的星域,侦测到了一组来自遥远星团的周期性超低频信号。这信号并非寻常的自然现象,其结构复杂度暗示着一个已然湮灭的超先进文明——“泰拉克斯文明”——的最后遗言。 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追溯的考古学”。我们跟随一群被称为“回音猎手”的独立研究者,他们驾驶着改装后的亚光速飞船,深入那些被主流星际联盟视为禁区或死地的星域。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搜寻泰拉克斯文明遗迹的过程:从布满晶化硅残骸的废弃空间站,到被奇异能量场包裹的行星地壳深处。 重点不再是宏大的战争或政治变迁,而是对“物证的诠释”。例如,书中详细描述了对一个名为“缄默之钟”的巨型数据存储体的解码过程。这个存储体保存的并非历史文献,而是其文明在面临“熵增终结”时,对“信息自洽性”的终极探索。他们试图用数学语言定义“存在”的边界,并最终选择了一种近乎艺术的、自我销毁式的保存方式。 第二部分:技术的幽灵与哲学的投影 泰拉克斯文明留下的遗产,并非是威力无匹的武器,而是“概念性技术”。第二部分深入探讨了这些遗留技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前分散的、后人类时代的各个次级文明。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记忆耦合技术”的残片。泰拉克斯人曾掌握了将意识流直接上传并共享的能力,但这并非为了永生,而是为了在文明消亡前实现“集体意识的共振”。本书探讨了这种技术的伦理困境:当个体自我被溶解于宏大的集体叙事中时,何谓“自由意志”?书中虚构了现代某研究团队试图复现此技术时,所引发的“认知失调瘟疫”,详细刻画了个体心智如何在海量信息流的冲击下崩溃瓦解。 同时,本书也探讨了泰拉克斯人在艺术和哲学上的成就。他们的雕塑不再是物质的实体,而是“时空扭曲的瞬间凝固”,只有特定的频率才能被感知。他们的音乐是“引力波的谐振”,被记录在致密的黑洞边缘。这些抽象而深奥的描述,构建了一个超越我们当前感官极限的文明图景。 第三部分:时间之网与文明的迭代 随着“回音猎手”对泰拉克斯文明的了解加深,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个失落的文明并非孤例。宇宙中存在着“时间之网”——一种规律性的、由不同维度生命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文明更迭模式。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宏观规律的探寻”。作者引入了“维度共振理论”,阐述了高级文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会面临类似的“存在悖论”——即能量的无限获取必然导致定义的无限模糊,最终迫使文明选择“退出”或“转化”。 我们跟随主角团队,穿越了数个维度屏障,观察到了其他几个截然不同的失落文明的痕迹: 1. “以太编织者”: 仅存在于纯粹的量子信息场中,它们的“城市”是数学定理的优雅证明。它们消亡的原因是找到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没有了探索的动力。 2. “深海构造者”: 生活在气态巨行星的液态金属海洋深处,它们的社会结构基于电磁感应和压力梯度。它们选择了“自我压缩”——将全部信息压缩成一个无限致密的奇点,以求在绝对的密度中实现永恒。 这些考察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文明的终点并非毁灭,而是“形态的不可逆转的转变”。 尾声:我们如何聆听沉默 最终,“回音猎手”成功地将泰拉克斯文明的最后一段信息接入了银河系的主干通信网络。然而,这段信息并非是预言或技术蓝图,而是一段简短的、极度复杂的、关于“如何正确地遗忘”的指南。 本书的结尾,是对当前人类文明——一个尚在发展初级阶段的、充满矛盾和活力的文明——的深刻反思。我们对过去的执着,对未来的焦虑,是否都源于我们对“永恒性”的错误追求?《星辰的低语》试图通过描绘那些已然超脱的、安静逝去的文明,引导读者思考:在宇宙的宏大背景下,我们当前所珍视的一切,究竟是沉重的负担,还是一瞬的奇迹? 本书语言风格冷峻而富有诗意,充满了对物理定律的敬畏和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它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界限的心灵远征,最终的落脚点,却是对当下“存在”状态的重新审视。这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一面映照着宇宙终极寂静的镜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史诗般的作品,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漫游。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的视角,审视着人类文明的脉络,那种对历史深层驱动力的探究,着实令人拍案叫绝。他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潜藏在重大转折点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结构。比如,书中对于某一古代帝国衰亡的剖析,不再是传统的内忧外患叙事,而是着重探讨了其精神内核的瓦解,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崩塌。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阐述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大量对比鲜明的案例,从东方到西方,从古典到近现代,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充满细节的比较史学框架。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被重新定义的因果关系,那种知识被颠覆后的畅快感,是阅读其他历史读物难以体会的。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它教会我如何跳出既有的历史框架去看待世界。

评分

我得说,这是一部挑战传统历史观的力作。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许多“既定事实”的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之严密,仿佛是一场环环相扣的法庭辩论,让人难以找到反驳的空隙。书中对于意识形态如何塑造“历史记忆”的剖析,尤其发人深省。它揭示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历史,很多时候不过是权力者为了维护当下秩序而精心修剪过的版本。读完之后,我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倾向性陈述、官方历史叙事等都会多一个心眼去审视其背后的逻辑基础。这种批判性思维的提升,远超我阅读任何一本纯粹的史学专著所能获得的益处。行文风格上,它时而如一位冷静的科学家在做精确测量,时而又像一位激昂的演说家在呼吁觉醒,这种在冷静与激情之间的切换,保持了长篇阅读的持久吸引力。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位极其博学且富有洞察力的智者那里聆听教诲。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既有史诗般的磅礴气势,又不失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历史节点时的平衡感,他没有急于下定论,而是呈现了多方位的证据和解读,引导读者自己去形成判断。这种“不把话说满”的写作态度,反而更显出作者的自信和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当我读到关于某个早期文明如何应对环境剧变的部分时,那种对人类适应性与局限性的深刻反思,让我不禁将当下的诸多全球性挑战与古老的教训进行对照。全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用词考究,但绝不晦涩难懂,如同精美的瑞士钟表,每一个齿轮都咬合得天衣无缝,推动着整个论述的精密运转。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接触这本书时,我还有些许保留,毕竟关于“历史的本质”这种宏大命题,许多作品都流于空泛。然而,这部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用极其严谨的考据和极其大胆的想象力,搭建了一个既扎实又富有张力的论证体系。书中对于“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述。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历史归结为某几个英雄人物或某一类经济基础,而是将无数微小的个体选择和宏观的结构性力量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历史之网”。特别是书中关于技术革新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权力结构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我特别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在严肃的论述中,总能找到那么一两处恰到好处的讽刺,使得阅读体验轻松而不失深度。这本书对于那些寻求历史深层规律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座需要仔细攀登但风景绝佳的高峰。

评分

这本书的体量颇为可观,但阅读过程却出乎意料地顺畅。作者的叙事技巧高超,他擅长用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比如,描述某种社会契约的形成时,他没有堆砌理论术语,而是构建了一个生动的场景,让读者亲历其间。对于那些对宏大叙事感到疲倦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它既有大尺度的全景扫描,也注重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闪光或湮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时间观念”变迁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过去的看法,其实深受我们自己所处时代的限制。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把精密的钥匙,打开了理解人类文明复杂性的无数扇门,读完后,感觉自己的思维维度被拓宽了不少,世界观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多维。

评分

作者以独特视角娓娓勾勒着历史里的那些人物。历史是沉寂的 作者却将时光机器倒转呈现开来 那些乏味的历史被重新赋予了现代人的理解和遐想;这本书也像面镜子 流转的是书中人物的身影,那些平面的风流人物也都重新被唤醒有棱有角地走进了我们。

评分

值得大家看一看;该……

评分

工科学子,文理兼通,很不错的书

评分

好书

评分

一篇篇短文 都是一个个独立的题目

评分

值得大家看一看;该……

评分

今日得见侯先生,幸甚!得知先生下一大作即将付梓,期待!

评分

还没看,不乱评。

评分

很棒!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