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人历史书:关于中国历史,了解这些就够了

懒人历史书:关于中国历史,了解这些就够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一鹤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中国历史
  • 通史
  • 文化
  • 科普
  • 懒人书
  • 易读
  • 入门
  • 知识
  • 趣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112572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927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史源远流长、知识无穷无尽。学习之余、工作之外,我们还要花大把的时间去吃喝玩乐,还要花大把的时间去逛街购物看电影。
  享受生活要紧,读书时间有限。
  但即使如此,有些书却不得不读、有些知识不能不知,不然就会被人嘲笑为“无知”、“没文化”、“有脸蛋,没头脑”、“没教养”、“无趣”……
  我们不要做书呆子,但也不想做脑白痴。
  《懒人历史书》就是关于那些你不能不知道的历史文化常识的书,它能帮助你更好地交际、更有趣地生活。
  知识不在多,够用就行!



作者简介

  黄一鹤,中国史深度研究者、微历史达人,先后出版过《微历史:1912-1949民国圈子》《段子里的中国通史》等畅销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先秦
你一定要了解的王朝基本常识
“盘古开天地”和“女娲造人”
的故事是真的吗 / 2
三皇五帝都是哪些人 / 3
尧、舜、禹之间是什么关系 / 3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什么 / 4
西周和东周是怎么回事 / 5
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 / 5
“先秦”是什么意思,“春秋”“战国”指的是哪两段历史 / 6
“ 九州”是怎么来的 / 6
这些历史事件,你一定要知道
涿鹿之战与炎黄子孙 / 8
“ 酒池肉林”、牧野之战与商周历史 / 8
国人暴动:第一次武装驱逐国王 / 9
葵丘会盟与春秋首霸 / 9
“问鼎中原”是怎么回事 / 10
三家分晋与秦晋之好 / 10
五国相王是怎么回事 / 11
“黄金台”与“火牛阵” / 12
纸上谈兵与长平之战 / 13
秦国是如何灭掉六国的 / 14
这些历史人物,你一定要知道
商汤 / 15
伯夷、叔齐 / 16
周公 / 16
春秋五霸 / 17
管仲 / 18
百里奚 / 19
伍子胥和申包胥 / 20
吴起 / 20
商鞅 / 21
战国七雄 / 22
苏秦和张仪 / 23
蔺相如和廉颇 / 24
孔子、老子和墨子 / 25
李牧、白起和王翦 / 26
孙膑 / 27
战国四公子 / 28
这些历史典故,你一定要知道
周召共和 / 31
烽火戏诸侯 / 31
退避三舍 / 32
卧薪尝胆 / 33
二桃杀三士 / 34
胡服骑射 / 34
远交近攻 / 35
荆轲刺秦王 / 36

第二章 秦汉
你一定要了解的王朝基本常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 / 40
为什么秦朝只传二世就灭亡了 / 41
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 42
楚汉战争的双方是谁,其中都有什么故事 / 43
为什么既有西汉又有东汉,两者是什么关系 / 45
汉匈恩怨 / 45
文景之治与黄老思想 / 47
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 / 48
汉武帝凭什么和秦始皇并称 / 49
王莽为什么会成为史上著名伪君子 / 50
刘秀与光武中兴 / 51
党锢之祸与东汉的两大毒瘤 / 52
前有绿林起义,后有黄巾大起义/ 53
这些历史事件,你一定要知道
沙丘之变 / 56
项羽起兵 / 57
巨鹿之战 / 57
垓下之战 / 58
白马之盟 / 59
吕家班倒台 / 60
张骞使西域 / 61
巫蛊之祸 / 61
霍光执政 / 62
班超使西域 / 63
官渡之战 / 64
赤壁之战 / 65
曹丕篡汉 / 66
这些历史人物,你一定要知道
李斯之死 / 67
汉初三杰 / 67
才子贾谊 / 68
苏武为何牧羊 / 69
李广和李陵是什么关系 / 69
司马迁何以称为太史公 / 70
王昭君是何等样人 / 71
强项令是谁 / 71
跋扈将军梁冀 / 72
十常侍 / 72
董卓之死 / 73
这些历史典故,你一定要知道
指鹿为马 / 74
约法三章 / 74
鸿门宴 / 75
萧规曹随 / 75
缇萦救父 / 76
清君侧 / 76
地下造反 / 76
“ 腹诽罪” / 77
张敞画眉 / 77
虽远必诛 / 77
一日五侯 / 78
娶妻当娶阴丽华 / 78
马革裹尸 / 78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 79
陈蕃待客 / 79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你一定要了解的王朝基本常识
三国是指哪三国,寿命如何 / 82
西晋为什么短命 / 82
“ 五胡乱华”是怎么回事 / 83
“ 王与马,共天下”说的是什么 / 84
从南朝说到北朝 / 84
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都是
什么关系 / 86
东晋偏安与北伐 / 87
这些历史事件,你一定要知道
曹丕建魏 / 88
白帝城托孤 / 88
七擒孟获 / 89
邓艾灭蜀 / 90
青盖入洛 / 90
司马炎建晋 / 91
八王之乱 / 91
刘渊建国 / 92
永嘉之乱 / 93
桓温北伐 / 93
淝水之战 / 94
梁武帝出家 / 95
侯景之乱 / 95
孝文帝改革 / 96
河阴之变 / 96
这些历史人物,你一定要知道
司马懿 / 98
石勒 / 98
祖逖 / 99
王猛 / 100
赫连勃勃 / 100
谢安 / 101
北魏冯太后 / 102
高欢 / 103
宇文泰 / 103
这些历史典故,你一定要知道
三顾茅庐 / 105
大意失荆州 / 105
三武灭佛 / 106
愿生生世世不生帝王家 / 106

第四章 隋唐五代
你一定要了解的王朝基本常识
隋朝的江山是怎么来的 / 110
隋朝为什么会二世而亡 / 110
唐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 111
贞观之治是怎么回事 / 112
武则天与南周王朝 / 113
开元之治指的是哪段历史 / 114
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 / 115
元和中兴是怎么回事 / 116
唐朝为什么不用长城 / 116
五代指的是哪五代 / 117
十国指的是哪些国家 / 118
这些历史事件,你一定要知道
隋炀帝三征高丽 / 120
太原起兵 / 121
玄武门之变 / 122
李承乾谋反 / 123
白村江海战 / 123
神龙政变 / 124
太平公主之死 / 125
马嵬驿兵变 / 126
陈陶之战 / 127
郭子仪收两京 / 128
邺城大溃败 / 128
唐代宗智杀鱼朝恩 / 129
李愬雪夜袭蔡州 / 130
甘露之变 / 131
桂林兵变 / 132
黄巢起义 / 133
朱温代唐 / 134
这些历史人物,你一定要知道
隋文帝 / 136
高颎 / 136
窦建德 / 137
李靖 / 138
徐世勣 / 139
狄仁杰 / 140
杨玉环 / 141
李泌 / 142
杨炎 / 142
卢杞 / 143
冯道 / 144
周世宗 / 145
这些历史典故,你一定要知道
房谋杜断 / 147
笑里藏刀 / 147
请君入瓮 / 148
口蜜腹剑 / 149
冰山安在 / 150
四王二帝 / 150
二王八司马 / 151
清流与浊流 / 152
生子当如李亚子 / 153
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 153
杀胡林 / 154

第五章 两宋
你一定要了解的王朝基本常识
宋朝为什么被分为北宋和南宋 / 156
北宋是如何建立的 / 156
北宋是如何统一的 / 157
南宋是如何建立的 / 158
北宋和辽的和战 / 159
南宋和金的和战 / 160
北宋有哪些党争 / 161
宋和西夏关系如何 / 162
大理国是怎么回事 / 163
宋朝有哪些伪政权 / 164
这些历史事件,你一定要知道
雪夜访赵普 / 166
高梁河之战 / 166
澶渊之盟 / 167
天书事件 / 168
好水川之战 / 169
富弼使辽 / 169
王安石变法 / 170
永乐城之战 / 171
方腊起义 / 172
黄天荡大捷 / 173
采石之战 / 174
韩侂胄北伐 / 175
张弘范灭宋 / 176
这些历史人物,你一定要知道
花蕊夫人 / 178
杨家将 / 179
包拯 / 180
六贼 / 181
范仲淹 / 181
种世衡 / 182
夏竦 / 183
苏轼 / 184
岳飞 / 185
完颜亮 / 186
朱熹 / 187
史弥远 / 187
这些历史典故,你一定要知道
陈桥兵变 / 189
杯酒释兵权 / 190
烛影斧声 / 191
家贼难防 / 191
徽宗轻佻 / 192
靖康耻 / 193
过河!过河! / 194
莫须有 / 195
朕倚魏公如长城 / 196
蟋蟀宰相 / 196
留取丹心照汗青 / 197

第六章 元朝
你一定要了解的王朝基本常识
元朝和蒙古帝国是一回事吗 / 200
成吉思汗西征是怎么回事 / 201
忽必烈的对外征伐效果如何 / 201
元朝的“番僧”指的是什么 / 202
元末最著名的农民起义有哪些 / 203
你一定要了解的那些历史事件
蒙古灭金 / 204
忽必烈建元 / 205
阿合马事件 / 205
南坡之变 / 206
贾鲁治河 / 207
高邮之战 / 207
你一定要了解的那些历史人物
耶律楚材 / 209
马可?波罗 / 210
泰定帝 / 211
伯颜 / 211
刘福通 / 212
察罕帖木儿 / 213
王保保 / 214
你一定要了解的那些历史典故
上帝折鞭 / 216
八百媳妇 / 217
八月十五杀鞑子 / 217

第七章 明朝
……

精彩书摘

  这些历史典故,你一定要知道§ 指鹿为马秦二世无道,屠杀蒙恬、蒙毅兄弟,又诛灭老臣李斯。自己整日寻欢作乐,把大权全部交给赵高。赵高则广布党羽,逐渐形成新的政治集团,并积极准备政变,意图取而代之。为了测试百官对自己的态度,有一日秦二世出宫,赵高骑着一头梅花鹿跟在他后面。秦二世奇道:“中丞相,你怎么骑着鹿出门啊?”赵高则笑称:“陛下看错了,我骑的分明是千里马啊!”秦二世便向随行官员询问,结果只有几个官员说是鹿,其他人却叩头赞道:“陛下,中丞相骑的就是一匹千里马!”于是秦二世莫名其妙,以为自己看花了眼。而赵高心满意足,回宫后就将那些说是鹿的官员一一除掉。
  § 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沛公刘邦率起义军打进关中,到达了霸上,末代秦王子婴投降,刘邦军兵不血刃开进咸阳城。他本想住在皇宫里享受帝王生活,但大将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应继续朴素节俭,以争取民心。刘邦从容接受,下令封锁宫门,只留下少数士兵保护国库和宫中典籍,自己则还军霸上。之后,刘邦把关中各县的老人和名士召来,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即杀人者要判处死刑,伤人者和盗窃行为也将判处相应罪责。百姓们对此十分欢迎,纷纷拥护刘邦。正因为刘邦坚持“约法三章”,才得到了关中百姓的支持,最终建立西汉王朝。
  § 鸿门宴刘邦驻军霸上后,项羽怒气冲天,准备西进抢夺咸阳。他与谋士范增商议,准备请刘邦来楚军驻地鸿门赴宴,借机杀掉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刘邦的谋士张良有私交,闻讯后深夜前来报信,要张良随自己逃跑。张良急忙告知刘邦,刘邦对项伯感激涕零,当即与他订为儿女亲家。第二天,刘邦带着张良和樊哙来到鸿门,项羽便请刘邦入席。席间,范增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刺杀刘邦,即“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见状也舞剑助兴,并用自己的身体挡在刘邦前面阻止项庄。这时樊哙持盾牌冲入营帐,歌颂刘邦功德,同时怒斥项羽居心叵测,刘邦也趁机申明,自己并未进咸阳城,只是为项羽看守皇宫。项羽心软,杀意顿消。刘邦借入厕之机溜走,张良随后替他圆场告退。鸿门宴后,以刘邦脱身为开始,刘、项两大势力正式决裂。
  § 萧规曹随刘邦建立汉朝后,任命萧何为丞相。当时汉初百废待兴,萧何采用黄老思想的治国之术,无为而治,奉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使社会生产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他继续执行萧何时期的无为而治和法律条文,从不更改前任的施政措施。自己整日饮酒作乐,还把劝告自己的人拉去打板子。汉惠帝刘盈看不惯曹参的懒散,指责他惰怠误国。曹参却问刘盈:“陛下以为,自己和高皇帝(指刘邦)相比,如何?”刘盈如实答道:“父皇是开国之主,我断断不如。”曹参又问:“那陛下以为,我与萧丞相相比,如何?”刘盈细想后答道:“您不如萧丞相。”于是曹参笑道:“既然陛下自认不如高皇帝,我也确实不如萧丞相,那么我们又何必更改他们在世时创建的规制呢?”汉惠帝听后豁然开朗,于是继续执行萧何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使汉朝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 缇萦救父缇萦的父亲是汉文帝时的名医淳于意。淳于意因治病与病人发生争执,被对方污蔑受贿索纳,县官立刻拘捕了淳于意,将他发往京城。当时,汉朝法令多数沿袭秦朝,被判有罪的人经常会被施以剁手、砍脚、割鼻等肉刑,给受刑者造成终身残疾。淳于意被押送上京前,五个女儿前来送行,抱头哭成一团。淳于意见状大骂:“可惜我没有儿子,关键时刻竟连救自己的人也没有!”于是缇萦决定上京救父。她给汉文帝写了一封长信,在信中痛斥秦朝肉刑给人造成的身体残缺和心理伤害,即使想要改过自新,也再无机会。她请求皇帝开恩宽恕自己的父亲,自己则甘愿入宫为奴婢抵罪。看过缇萦的长信后,汉文帝折服之余,也被她的孝心所感动,于是他下诏赦免了淳于意,并宣布废除肉刑,转而改为打板子或者流放,取消了肉刑带来的危害。
  § 清君侧清君侧的意思就是“清除皇帝身边的奸佞”。历史上第一次“清君侧”发生在西汉景帝初年:公元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错向汉景帝上书,要求削除诸侯王的特权,加强中央集权。景帝采纳,并着手削藩。各诸侯王为了保住权力,以吴王刘濞为首,带领六个王国,以“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公开反叛,即“七国之乱”。为平息叛乱,汉景帝被迫杀了晁错,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直到汉朝出兵镇压才宣告结束。因此,“清君侧”也多成为朝臣叛乱的借口。
  § 地下造反汉景帝将领周亚夫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镇压结束后,周亚夫仗着军功,不把旁人放在眼里,对景帝也轻慢起来,时常带剑上朝、戎装见驾,让景帝十分不满。后来周亚夫在国政上与汉景帝多有冲突,景帝为了试探他,便命他入宫陪自己吃饭,却不准备餐具,结果周亚夫负气离去,景帝遂生出除掉周亚夫之心。公元143年,周亚夫的儿子利用私人关系,从武库中购买了一批铠甲,准备在父亲死后做陪葬,结果被人举报。周亚夫的儿子以谋反的罪名被景帝投入监狱,并牵连到了他本人。廷尉审理案件时,质问周亚夫为什么要私藏兵器造反,周亚夫答:“那是我出殡用的陪葬,难道这也算造反吗?”廷尉深知上意,便玩味地说:“你没死就私藏兵器陪葬,就算活着不造反,死了以后也要在地下造反吧?”周亚夫当场气绝,绝食五天后,在狱中吐血而死。
  §“ 腹诽罪”“腹诽罪”是典型的欲加之罪:汉武帝时,酷吏张汤与大农令颜异交恶。张汤向武帝上报,说颜异对皇帝不敬。武帝遂命张汤审讯颜异。不久就有人佐证,称颜异在会客时,听到客人谈论皇帝的政策多有不妥之处,颜异的嘴唇微动却不作声。于是张汤奏报武帝:“颜异身为朝廷命官,见陛下法令不妥,未明言却腹诽不已,应当处死!”武帝因此下诏诛杀颜异。“腹诽罪”也成为思想罪中最荒唐、最恶毒的罪名。
  § 张敞画眉汉宣帝时,京兆尹张敞为官公正,朝议辩论中时常引经据典,引得百官敬佩。但是汉宣帝对张敞有所不满,认为他没有官员的威仪。当时京城中谣传,说张敞和家人感情亲密。他的妻子因眉角有伤,经常需要张敞帮他画眉。时间长了,大家就都知道张敞给妻子画的眉毛十分漂亮,而且每天必定要画完眉毛才来皇宫上朝。汉宣帝因此责问张敞,想要证明他不务正业。张敞却说:“闺房之乐,有甚于画眉者(夫妻在闺房里做的事情,有比描画眉毛还过分的呢)。”意即汉宣帝不应以大臣的私生活作为衡量其才能的标尺,汉宣帝听后默默不语,从此不再刁难张敞,但也不再重用他。
  § 虽远必诛“虽远必诛”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的上疏。他在奏疏里自表部队击退北匈奴的功绩,自豪骄傲之情跃然纸上。其全文是:“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说,汉军应该把那些砍下来的敌军首级,分个悬挂在匈奴居住的街道、村落前,让他们明白:任何一个敢于侵犯大汉帝国的人,哪怕离得再远,都会被强大的汉朝诛杀!此语后来也经常用于激励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 一日五侯公元前27年6月,汉成帝刘骜在一天之内,册封了五位大臣为侯爵:王谭为平阿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商为成都侯、王逢适为高阳侯。此事传开后,被百姓们戏称为“一日五侯”。其实,这些人都是太后王政君的亲族兄弟,是王氏外戚的青壮。当时王氏已经权倾朝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更是在日后谋朝篡权,废除了汉朝统治。刘骜一日五侯,既是出于对王氏家族的倚重,也是无可奈何之举。他们无功无凭,却被接连封侯,破坏了汉高祖刘邦立下的“非有军功不得封侯”的祖训,也从侧面揭露了当时外戚家族的势力庞大。§ 娶妻当娶阴丽华“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人生理想。阴丽华是春秋名相管仲的后人,刘秀在南阳时就十分仰慕她的美貌。刘秀虽然是皇族出身,却家道中落,沦为布衣。在长安城中求学时,刘秀看到了长安禁卫执金吾的车马,不禁心生羡慕,于是写出了这句传世名言。后来刘秀与哥哥起兵反对王莽,不久刘秀迎娶阴丽华为妻。但为击败政敌,刘秀又迎娶了郭圣通为妻。称帝之后,由于郭圣通已经为刘秀生下皇子,在阴丽华的劝说下,刘秀被迫放弃结发妻子,册立郭圣通为皇后,改立阴丽华为妃。直到统一天下,刘秀才废掉郭圣通,册封阴丽华为皇后。阴丽华担任皇后二十四年,端庄贤淑,恭俭持家。她和刘秀分分合合的爱情故事也被千古传唱。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为您构思的一份图书简介,主题是关于中国历史,但不涉及您提到的《懒人历史书:关于中国历史,了解这些就够了》的具体内容或视角。这份简介旨在突出全面性、深度与启发性。 --- 《千年回响:重塑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 一本雄心勃勃的史诗巨著,挑战你对中华文明演变的一切固有印象。 中国历史,如同一条奔腾不息、时而汹涌、时而静谧的长河。它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更迭,更是哲学思潮的碰撞、科技创新的浪潮、以及数亿普通人生存智慧的宏大叙事。我们试图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那些真正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关键脉络。 《千年回响》并非追求面面俱到的时间线罗列,而是聚焦于结构性变革与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本书将带领读者超越教科书式的简化叙事,进入一个充满复杂性、悖论与活力的历史现场。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与初醒(史前至秦汉) 本部分旨在探究中华文明如何从多元并存的部落形态,凝聚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中国”概念。 1. 早期社会的权力图谱:神话、祭祀与王权的确立 我们将深入分析新石器时代晚期(如良渚、红山)的社会结构,探究礼仪、玉器在早期权力合法性构建中的作用。夏商周三代的过渡,不仅仅是朝代更迭,更是“天命观”和宗法制度的奠基过程。我们重点解析周公制礼作乐如何构建了延续千年的社会秩序蓝图,以及为何这一秩序内部蕴含着无法调和的张力。 2. 思想的洪流:先秦诸子的世界观构建 在春秋战国这个“天下之大,有主而无君”的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应对社会剧变与伦理危机?本书将细致对比儒家(强调社会伦理的重建)、道家(探索个体与宇宙的和谐)、法家(寻求强力治理的路径)的理论内核。我们不满足于对孔孟老庄的表面介绍,而是剖析他们的思想如何被后世的政治实践所扭曲、吸收或遗忘,及其对后世政治哲学的深远影响。 3. 铁血的整合:秦帝国的工程与遗产 秦朝的统一是史无前例的政治工程,但其快速崩塌同样值得深思。本书将聚焦于秦帝国的制度创新——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这些构成了“大一统”模式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我们会审视其对思想的压制与对基础设施(如驰道、长城)的投入,如何共同作用于这个帝国的生命周期。 4. 汉代的重塑:帝国形态的成熟与儒学的登场 汉朝如何消化秦制的强硬性,并将其与地方精英的利益相结合?我们详细考察汉代选官制度(察举制)的演变,以及董仲舒如何将儒家思想成功“打包”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历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汉代疆域的扩张,尤其是对西域的控制,如何奠定了中国作为大陆文明核心的地理认知。 第二部分:动态的平衡与文明的韧性(魏晋至宋代) 这一时期充满了分裂、重构与文化上的空前繁荣。本书关注帝国如何应对“非汉化”的冲击,以及内部社会结构的微妙变化。 5. 边陲的张力与民族的融合: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重塑 在政权更迭频繁、士族阶层崛起的乱世中,中华文化如何保持自身的连续性?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如禅宗的兴起)是如何填充了儒家思想在特定时期的精神真空?本书将展示“胡汉冲突”并非简单的你死我活,而是一个复杂交融的过程,最终催生了隋唐更加多元开放的社会基础。 6. 盛世的代价:唐代的中外交流与制度的僵化 唐朝的开放性是建立在何种经济和军事基础之上的?本书将考察“府兵制”的衰落与藩镇割据的兴起,分析强大的中央集权在面对边疆压力时表现出的脆弱性。同时,我们也会剖析唐代诗歌、艺术如何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与个体精神的解放。 7. 商业革命与士大夫的崛起:宋代的“内向性转型” 宋代常被认为是“重文抑武”的典范,但其真正的革命性在于经济和社会结构。我们将探讨活字印刷术、火药技术的应用如何改变了知识传播与战争形态。更关键的是,从唐末开始,士绅阶层(而非纯粹的贵族)如何通过科举制度掌握了社会资源,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一个重要的权力结构转型——从贵族政治向官僚士绅政治的过渡。 8. 理学的定型与异端的审视:思想的内收 面对辽、金、西夏的外部压力,宋代儒学转向了对“义理”的探讨,即理学的形成。本书将分析理学如何试图在宇宙论和人伦关系之间建立一个完美的哲学体系,以及这种体系如何为后来的明清保守倾向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集权的顶峰与创新的停滞(元明清) 本部分聚焦于超大规模帝国在面对内部治理压力和外部世界冲击时的反应。 9. 征服者的遗产:元朝的治理模式与文化隔离 蒙古人的统治是“中国历史”中一次极端的外部干预。本书侧重于元朝在技术官僚管理上的创新(如行省制度的成熟)与在社会阶层划分上的严苛。探究元朝如何试图平衡游牧传统与定居农业的管理需求,以及这种模式对汉族士大夫阶层产生的深远心理影响。 10. 帝制晚期的顶峰与衰微:明代的政治生态 明朝如何从洪武的强硬集权走向永乐的对外扩张,再到中晚期的内阁与宦官的权力博弈?我们将详细梳理“八股取士”对知识分子创造力的抑制作用,以及商业经济在东南沿海的畸形发展与国家财政的结构性矛盾。 11. 康乾盛世的隐忧:技术、人口与世界的隔阂 清朝的统治如何将中国的版图推向历史最大范围?然而,本书更关注的是,在十七、十八世纪全球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清朝的“盛世”是如何建立在对科学技术的系统性忽视之上的。我们将分析闭关锁国政策背后的思维逻辑——一种基于“天朝体系”优越感的自我认知,以及它如何为十九世纪的剧变制造了无可挽回的缺口。 结语:历史的幽灵与未来的镜像 全书的最后将探讨中国历史中最核心的几个循环模式: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拉锯、精英与平民的利益冲突、以及不同文化体系的融合与排斥。我们相信,理解这些深层结构性的“回响”,比记住每一个朝代的年号更为重要。 《千年回响》的目标是提供一种批判性的历史观,鼓励读者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历史并非必然,而是无数选择的结果。透过对过往的深入审视,我们方能更清晰地辨识当下中国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 --- 本书特色: 结构优先于时间线: 聚焦于制度、思想、社会阶层变迁这三大核心轴线。 多学科交叉分析: 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史与政治哲学的视角。 挑战既定叙事: 揭示主流历史叙事下被掩盖的复杂性与内部矛盾。 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引用(非白话翻译): 深入挖掘古籍的原始语境。 献给所有不满足于简单答案的求知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真的可以这么好玩!我过去总是觉得历史是沉闷的、遥远的,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像是把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切割成了一个个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有它自己的高潮和冲突。作者在叙述中穿插的那些关于古代社会生活的小细节,比如某个朝代的人们是怎么穿衣吃饭的,他们的娱乐活动是什么,这些“烟火气”的内容,让冰冷的历史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那些人物就坐在我面前。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心理门槛。我不再需要担心某个典故是不是记错了,也不用费心去记那些拗口的官职名称,只需要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历史前进的动力和逻辑就好。对于我这种追求效率的读者,它提供了一种“免做功课”的学习体验,既满足了好奇心,又避免了信息过载的焦虑感。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选择也很考究,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近乎“反传统”的洒脱和自信。它不像正经的历史教科书那样战战兢兢,生怕说错一个字;相反,它敢于用非常直率和略带批判性的口吻来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这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和思考。它不回避历史中的矛盾和荒谬之处,反而将其放大,用一种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古人的决策,这种“跨时空的对话感”是非常新鲜的体验。这种叙述方式,很大程度上帮助我跳出了传统历史叙事中那种对帝王将相的盲目崇拜或过度美化,而是让他们回归到更真实、更立体的个体形象。读者在阅读时,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激烈的思想碰撞。这种充满个性和力量感的文字,让学习历史变成了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知识灌输。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历史的角度,而非仅仅是历史的记录。

评分

这本《懒人历史书》实在是太对我的胃口了!我一直对中国历史很感兴趣,但那些厚重的史书和纷繁复杂的朝代更迭总让我望而却步。这本书就像一位和蔼的老师,用最精炼、最生动的语言,把那些我以为要花大力气才能理解的概念,轻松地讲明白了。比如,它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矛盾和主要人物的刻画,简直是“抓重点”的典范。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那种“一语道破天机”的叙述方式,让人读完之后,脑海中对整个历史脉络的认知立刻清晰起来,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本书完全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甚至有点幽默的笔调,让人在哈哈大笑中就把知识点记住了。对于我这种只想快速建立历史框架、了解“大概怎么回事”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视角是既高效又有趣味的。它没有试图塞给我每一个皇帝的名字和在位时间,而是告诉我,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人们是怎么想的。这种取舍的智慧,正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俯瞰视角”来看待中国历史,而不是被细节的泥潭所困住。很多历史书会花大量篇幅去纠结某次战役的具体部署,或者某个文献的真伪,但《懒人历史书》巧妙地避开了这些“深水区”。它更专注于“因果关系”的梳理。比如,它会清晰地指出,A时期的某种社会结构,是如何必然导致B时期的变革出现的。这种逻辑链条的构建非常清晰有力,让人在阅读时能够形成强大的代入感和理解力。对于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说,了解历史的“为什么”远比了解历史的“是什么”更重要,而这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它成功地将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提炼成了几个核心的驱动力,让读者可以像看一部精彩的悬疑剧一样,去预测和理解历史的走向。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可以作为入门前的一份极佳的“地图”,让我知道哪些地方值得深入探索,哪些地方只需略知一二。

评分

我必须称赞这本书在“精简”方面的功力。通常情况下,想要做到内容精炼又不失深度是非常困难的平衡,但这本书做到了。它对许多历史事件的描述,简洁到令人拍案叫绝,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事件的梗概和影响。这种“惜墨如金”的写作风格,非常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我可以在通勤的路上,利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一个朝代的精华概述,而且读完后留下的印象是深刻而稳固的,而不是读完就忘的“快餐式”信息。它没有用冗长的铺垫来烘托气氛,而是直接切入核心的矛盾点,让读者快速进入状态。这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方式,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在看一份经过专业编辑和浓缩的“历史精华报告”。对于时间宝贵,但又想对中国历史有一个全面、扎实的初步了解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工具书。

评分

还没有看

评分

不错,闲散是看看正合适。

评分

很不错的书,别人没给我介绍错

评分

知识不在多,够用就行!

评分

但即使如此,有些书却不得不读、有些知识不能不知,不然就会被人嘲笑为“无知”、“没文化”、“有脸蛋,没头脑”、“没教养”、“无趣”……

评分

家里的孩子买的 学校老师要求的 觉得挺实惠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正版值得拥有,送货超快。

评分

帮别人买的,满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