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60年(套装上下册)

中国财政60年(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谢旭人 著
图书标签:
  • 财政史
  • 中国经济
  • 改革开放
  • 经济发展
  • 政策研究
  • 历史
  • 财经
  • 60年
  • 套装
  • 上下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5885790
版次:1
商品编码:100950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0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财政60年(套装上下册)》以新中国财政发展的历史进程为线索,系统回顾了新中国财政适应时代要求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积极探索、勇于开拓,不断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的艰辛历程;真实记录了新中国财政努力服务国家政权建设、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做出的巨大贡献;简要总结了60年财政发展的基本经验,并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展望。全书以总论开始,其后以时间为序,按照新中国财政发展史的不同时期,分四个阶段梳理财政发展的历史脉络、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就;最后辑录了1949—2008年的财政大事年表。各部分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体系,较为完整地反映了60年财政发展的历史全貌,反映了几代财政工作者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付出的艰苦努力。

目录

前言
总论
第一篇 1949-1977年的中国财政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第二章 “一五”时期财政促进工业化基础的确立
第三章 “大跃进”的影响与财政支持国民经济调整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期间财政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

第二篇 1978-1992年的中国财政
第五章 财政体制改革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第六章 构建新的税收体系
第七章 支持国民经济调整和相关经济体制改革
第八章 支持企业改革和多种经济成分发展
第九章 支持能源交通等国家重点建设
第十章 加强各项财政管理
第十一章 支持扩大开放

第三篇 1993-2002年的中国财政
第十二章 进入建设公共财政新时期
第十三章 实施分税制改革
第十四章 推进税制改革
第十五章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第十六章 创新财政管理
第十七章 支持企业改革与发展
第十八章 促进扩大对外开放
第十九章 完善财政宏观调控

第四篇 2003年以来的中国财政
第二十章 新时期财政运行特征
第二十一章 支持解决“三农”问题
第二十二章 保障和改善民生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大事年表(1949-2008年)
后记

精彩书摘

  第一篇 1949-1977年的中国财政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财政促进国民经济恢复
  第三节 打击投机资本活动以稳定金融物价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些投机资本家乘新中国立足未稳之机,扰乱金融,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多次制造涨价风潮。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平抑物价,安定人民的生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同投机资本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扭转了险恶的形势,掌握了财政经济工作的主动权,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
  一、市场混乱,投机资本活动猖狂
  旧中国长期的恶性通货膨胀形成了一批能量不小的投机资本,专门从事投机活动,甚至许多正当的工商业也把绝大部分精力和资本用于投机活动,牟取暴利。新中国成立前,私营银行钱庄连同分支机构有1032家(不包括东北地区),大部分是在金融投机和商品投机中盲目发展起来的。它们的资本有限,吸收的存款不多,但投机性很强。北京、天津解放初期,对两市200余家银行钱庄的调查发现,它们的资金有96%在从事直接或间接投机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还不够强大,支配市场的力量还很薄弱,到1950年国营批发额只占23.2%,国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商业零售额只占14.9%。私人资本在城市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这些投机商人和银行钱庄,利用国家经济困难,继续在市场上兴风作浪,以非法手段和非法交易牟取暴利,造成了多方面的危害。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中国财政60年(套装上下册)》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其他财政类书籍的内容,但不提及原书的任何信息: 跨越时代脉络:新中国财政体制的演进与变革 内容提要: 本书汇集了一系列深入剖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理论、制度变迁与宏观调控实践的重量级研究成果。它以时间为轴线,系统梳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国家财政职能的深刻演变,以及财政政策在不同历史阶段支撑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全书不仅关注宏观层面的财政收支结构调整,更细致考察了分税制改革、预算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地方财政的权责划分,以及财政对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和民生保障体系构建的具体贡献。 第一卷:奠基与探索——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构建(1949-1978) 本卷聚焦于新中国财政体系的初步建立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行机制。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的搭建与巩固(1949-1957) 财政统一与中央集权的确立: 详细阐述了建国初期,财政收支的垂直管理模式如何服务于国家统一建设的需要。分析了通过统一财政调度,如何迅速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基础建设,尤其是在“一五”计划期间,财政如何成为国家资源配置的核心工具。 税收制度的初步整合: 探讨了从旧政权遗留下来的税制到适应新政权经济形态的税制改革。重点分析了农业税在早期财政收入中的决定性地位,以及工商税如何逐步规范化,以适应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过渡时期政策。 国家预算的刚性约束: 剖析了早期国家预算编制的特点——高度集中、目标明确、执行严格。研究了财政平衡在这一阶段如何通过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机制实现,以及预算在指导国民经济计划中的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探索中的调整与挑战(1958-1978) “大跃进”与财政的波动: 分析了在特定历史时期,财政政策如何在经济冒进中经历了剧烈波动,以及财政在应对短缺经济和随后的经济调整中展现出的局限性。 财政管理体制的区域性探索: 考察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例如“分灶”与“包干”等尝试,及其对地方经济活力的初期影响。这些探索为后来的财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教训。 财政资源对基础设施的支撑: 详细描述了在相对有限的财政能力下,财政资金如何优先保障国防、重工业和关键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撑了国家基本工业体系的初步形成。 财政与价格、物价的关系: 深入研究了在统购统销体制下,财政补贴在稳定居民生活、平抑物价方面的隐性职能,以及这种职能对财政支出的长期影响。 第二卷:转型与重塑——市场化改革中的财政现代化(1979-至今) 本卷聚焦于中国财政体系如何适应并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历的根本性变革和制度创新。 第一部分:改革的驱动与初期探索(1979-1993) 财政权力下放与“承包制”的推行: 详细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为激发地方积极性而采取的财政包干责任制,其运作机制、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随之出现的财政收入分配不均问题。 税制改革的酝酿与试点: 探讨了从流转税为主向规范化税制过渡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了增值税、所得税等现代税种在试点和推广过程中的曲折历程,以及这些改革如何为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奠定制度基础。 财政职能的初步转换: 分析了财政如何开始从单纯的“分配者”向“调节者”转变,如何通过财政杠杆引导资源配置,同时逐步剥离企业管理职能。 第二部分:分税制改革与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1994-2007)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深远影响: 这是本阶段的核心。详尽解析了分税制的具体框架、划分标准及其对中央财政集中度的重塑。研究了改革如何有效遏制地方“诸侯经济”倾向,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并为中央政府提供稳定的财政资源。 预算管理与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阐述了引入现代财政管理理念,推行部门预算、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的进程。分析了这些改革如何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透明度和效率,从根本上改变了资金的运行轨迹。 债务发行与资本市场: 研究了国家开始发行国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的历程,以及财政部门如何构建初级的公共债务管理体系,服务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第三部分:财政现代化与公共服务转型(2008年至今) 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财政应对: 评估了“四万亿”刺激计划在财政规模、支出方向上的选择,以及如何通过结构性减税和扩大转移支付来稳定经济增长。 地方政府债务与风险管控: 深入探讨了地方政府投融资体制的改革,从“两条腿走路”到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演变。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机制、潜在风险及中央政府的监管策略。 税制改革的深化与结构优化: 重点剖析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及其对服务业发展和税制公平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税种的改革动向。 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与民生保障: 考察了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增长趋势。分析了中央对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政策,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财政信息公开与绩效管理: 讨论了新时期财政透明度建设的进展,包括预决算公开的扩大,以及引入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力求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目标。 本书特色: 本书力求兼具理论深度与历史厚度,通过对历次重大财政改革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及其后果的细致考察,勾勒出新中国财政体制从服务于政治经济目标到适应市场经济逻辑、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完整图景。它不仅是研究中国经济史、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参考,也是理解当代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关键切入口。读者将清晰地看到,财政制度的每一次重大调整,都是国家发展战略在资源配置层面的具体体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财政运作,是理解其政治经济制度运作的关键。这套《中国财政60年》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 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梳理中国财政发展的历史脉络。 是按照时间顺序,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一路讲到当下吗? 我期待能够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政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承担了哪些重要的职能。 比如,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财政是如何集中力量支持国家工业化的?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财政又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财政政策,例如,不同时期的税收制度是如何设计的,财政补贴是如何发放的,以及财政赤字和国债是如何管理的。 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和政策的堆砌,而是能够通过生动的叙述和翔实的案例,展现出中国财政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它如何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出版感到由衷的欣喜。中国财政的演变,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中最具决定性的篇章之一,而一本专门聚焦于此的书籍,其价值不言而喻。我首先关注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财政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脉络。从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到市场经济改革中财政职能的转变和下放,再到如今更加多元化、精细化的财政管理,每一步都蕴含着深刻的战略考量和实践经验。 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各个时期财政收支结构的变化,例如,在不同发展阶段,教育、医疗、国防、社会保障等关键领域的财政投入是如何变化的,这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未来竞争力。 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财政政策工具,如国债发行、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国有资产管理等内容充满兴趣。 尤其是在“套装上下册”的篇幅下,我希望能够看到对一些重大历史性财政事件的深入剖析,例如,某个时期的财政赤字是如何解决的,某个大型工程项目是如何通过财政资金支持实现的,又或者某个税制改革是如何在实践中被推行的。 这本书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绝佳窗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相当宏大,勾起了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变迁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国家的财政状况,就像一个家庭的收支记录,虽然枯燥,但却能真实地反映出这个家庭的成长轨迹、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走向。 我设想,这本书会以一种什么样的视角来展开叙述呢?是宏观的经济数据图表分析,还是微观的政策出台过程和影响? 我期待它能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共和国是如何通过财政这根指挥棒,调动资源,克服困难,实现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比如,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如何承担起国家建设的重担?改革开放初期,市场化改革又如何改变了财政的运作模式? 进入新世纪,中国财政又面临着哪些新的课题,比如如何平衡发展与公平,如何应对全球经济的波动,如何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税收体系等等。 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用生动的语言和翔实的案例,将这些看似遥远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财政背后的逻辑和力量。 尤其是在“套装上下册”的篇幅下,我期望能够获得一个全面、深入的解读,而不是浅尝辄止的概述。 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数字和政策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国家发展、民族奋斗的史诗。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怀揣着极大的期待来翻阅这本书。我想象着,它会像一位睿智的老师,循序渐进地为我讲解中国财政这六十年所经历的曲折与辉煌。我特别关心的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财政政策是如何起到关键作用的。比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财政如何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提供资金支持?又比如,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财政又会采取哪些积极的应对措施,以稳定增长、保障民生? 我希望书中能够有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重要的财政改革项目是如何启动、实施并最终产生影响的,又比如某个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例如自然灾害或者国际金融危机。 我也希望能够从书中了解到,中国的税收制度是如何一步步建立和完善的,不同时期有哪些主要的税种,税收政策又如何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调整。 此外,在“套装上下册”这样厚重的体量下,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且深入的视角,既有宏观的政策解读,又不乏微观的细节描绘,让读者能够真正理解中国财政在国家发展中所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设想,这套书会像一条时间的长河,缓缓流淌过中国财政的六十年。 我尤其想知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财政的“钱袋子”是如何被管理的。 比如,在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是怎样支持国家建设的? 在改革开放之后,财政的角色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财政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例如,某个时期的财政投入是如何促进工业化进程的? 又或者,某个财政改革是如何改善民生的? 我也对中国税收制度的演变过程感到好奇,不同的税种是如何产生和调整的,以及税收政策是如何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的。 在“套装上下册”的篇幅下,我期望能够获得一个比较系统和深入的解读,而不只是浅尝辄止的介绍。 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本关于经济的书,更是理解中国发展轨迹的一把钥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