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偵查研究:從相似到同一

犯罪偵查研究:從相似到同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傢弘 著
圖書標籤:
  • 犯罪偵查
  • 刑事偵查
  • 犯罪學
  • 法醫學
  • 證據學
  • 案件分析
  • 偵查方法
  • 犯罪模式
  • 行為分析
  • 司法鑒定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法製齣版社
ISBN:9787509303702
版次:1
商品編碼:1010330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何傢弘作品集·法學文萃係列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8-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9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犯罪偵查研究:從相似到同一》對犯罪偵查作瞭深入的研究。全書共分曆史沿革、同一認定和專題研究三篇。相似不等於同一,但是相似卻可以通嚮同一。無論從整個犯罪偵查科學來說還是從具體犯罪案件的偵查工作來說,我們的努力方嚮都應該是從相似走嚮同一。

作者簡介

  何傢弘,男,滿族,1953年生於北京。“文化大革命”期間曾經在“北大荒”當過八年“知青”,返迴北京後當過兩年建築工人,考入大學後連續攻讀法律七年,於1986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獲得法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此後兩次赴美國進修學習,於1993年在美國西北大學獲得法學博士(SJD)學位;曾應邀在香港城市大學法學院做客座教授,在法國艾剋斯-馬賽大學法學院做訪問學者,在颱灣東吳大學法學院講授“刑事證據法”,並訪問過近二十個國傢。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訴訟法學博士研究生導師(證據學、偵查學方嚮)、證據學研究所所長,最高人民檢察院瀆職侵權檢察廳副廳長(掛職)。1999年入選北京市“優秀中青年法學傢”,2003年被國傢授予“留學迴國人員成就奬”,2004年獲得“寶鋼優秀教師奬”,2005年被評為“中國人民大學十大教學標兵”。業餘時間從事文學創作,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已齣版“犯罪懸疑小說”五部,並被譯成法文、意大利文和英文齣版;熱衷於法學普及工作,主編《法學傢茶座》,曾經在中央電視颱“社會與法”頻道(12)擔任“周末論法”節目的特邀主持人。

內頁插圖

目錄

犯罪偵查的奧秘——從格羅斯到福爾摩
斯(代序)
第一篇 曆史沿革 7
一 審訊問案方法的嬗變 1
二 勘驗鑒定技術的發展 72
三 情報收集手段的演進 29
四 人身識彆途徑的拓寬 42
五 犯罪偵查製度的沿革 72

第二篇 同一認定 96
六 同一認定理論的産生和發展 96
七 同一認定的概念 1II
八 同一認定的種類 128
九 種類認定及其與同一認定的關係 151
十 同一認定的科學基礎 165
十一 同一認定過程中的基本矛盾 184
十二 同一認定的原則 194
十三 同一認定的一般方法 213
十四 同一認定的基本步驟 226
十五 同一認定結論的審查評斷 238

第三篇 專題研究 251
十六 中國偵查學二十年理論發展要覽 251
十七 犯罪偵查學基礎理論芻議 268
十八 偵查方法論之我見 276
十九 偵查思維研究 291
二十 現場勘查概念評析 302
二十一 誰是現場勘查的主體 308
二十二 誘惑偵查漫談 315
二十三 犯罪人個性心理特徵研究 325
二十四 測謊結論研究 334
二十五 司法鑒定製度比較研究 370
二十六 中國的司法鑒定製度嚮何處去 392
二十七 論司法鑒定的規範化411
二十八 論秘密偵查的法治化421
二十九 論職務犯罪偵查的專業化437
三十 與時與世俱進,實現偵查“四化”475

精彩書摘

  第一篇 曆史沿革
  一/審訊問案方法的嬗變
  一、刑訊逼供法的興衰
  人類社會早期的犯罪偵查活動是與審判活動閤為一體的,因為查明案情就是審判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那一時期,由於社會人口少,人們生活的地域範圍也比較小,而且發案形式多錶現為雙方爭訟,所以辦案中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不是查緝罪犯,而是查明原告的控訴與被告的辯解孰真孰假。
  在原始社會中,氏族成員之間若産生瞭糾紛,便去請氏族首領進行裁決,而氏族首領便讓雙方陳述各自的理由,這大概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審訊問案。但是,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對案情的認定都主要依賴於“神明”的裁決,問案者實際上隻是消極的仲裁人或形式上的主持人,他們一般都不會主動地去審訊問案。隨著社會的發展,案件的情況越來越復雜,而神的威懾力量又越來越小,所以裁判者逐漸由被動變為主動,由消極變為積極,並終於成瞭名符其實的問案人。於是,審訊問案便成瞭查明案情的主要方法。
  審訊問案,總是以獲取被告人的口供為主要目的。人們認為,被告人對案情真相最為瞭解,所以其供詞最為可靠,是“證據之王”。我國古代就有“斷罪必取輸服供詞”和“無供不錄案”的訴訟原則。歐洲國傢在用糾問式訴訟代替瞭控訴式訴訟之後,因仲裁人已轉變為糾問人,所以也把被告人的口供視為定案的主要依據。
  例如,法蘭剋王國和俄國的法典中都曾明確規定被告人的口供是最可靠且最重要的證據。
  審判者對被告人口供的青睞,導緻瞭人們對審訊方法的重視。由於被告人往往不會輕易承認自己有罪,所以審問者就發明瞭各種刑訊逼供的方法。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犯罪現場重建與證據鏈構建》的圖書簡介: --- 《犯罪現場重建與證據鏈構建》 作者: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 [此處留空,或填寫虛構齣版社名]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犯罪偵查領域中至關重要的兩大核心環節:犯罪現場的精細化重建與完整、無可辯駁的證據鏈的構建。在日益復雜的犯罪形態和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偵查手段已不足以應對所有挑戰。《犯罪現場重建與證據鏈構建》旨在為執法人員、法庭科學工作者以及相關法律專業人士提供一套係統、前沿且實用的操作框架與理論指導。 第一部分:犯罪現場的深度感知與信息提取 犯罪現場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痕跡集閤,更是犯罪行為發生的動態記錄。本書首先強調瞭“現場優先原則”,即在證據可能受到汙染或破壞之前,如何迅速、準確地記錄現場的原始狀態。 1. 現場的初始評估與風險管理: 詳細闡述瞭進入現場前的風險評估流程,包括對潛在危險源的識彆(化學、生物或結構性風險)以及對敏感證據的初步保護措施。重點討論瞭如何確定“第一接觸者”的權限與責任,確保後續專業人員的工作不受乾擾。 2. 空間關係測量與三維建模: 摒棄瞭傳統的二維平麵圖繪製方式,本書著重介紹瞭激光掃描技術、無人機攝影測量(UAV Photogrammetry)在現場記錄中的應用。我們探討瞭如何利用這些技術建立高精度的犯罪現場三維數字模型,精確記錄物證相對於固定參照點的位置、角度及高度,為後續的重建工作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3. 微量物證的識彆與采集策略: 微量證據(如縴維、毛發、土壤、爆炸物殘留)往往是揭示案件真相的關鍵。本章細緻區分瞭不同類型微量證據的特徵、存在環境,並提供瞭針對性強的采集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使用真空采集係統在不損害痕跡特徵的前提下獲取高價值縴維樣本,以及在特定光照條件下檢測肉眼不可見的體液痕跡。 4. 生物學證據的現場處理: 針對血液證據(BPA)、DNA樣本的現場勘查,本書提供瞭詳細的血型圖譜分析指南,以及在不同環境溫度和濕度下,DNA樣本的最佳采集和保存流程,強調瞭“冷鏈”保存對於後續DNA鑒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重建——行為的邏輯還原 犯罪現場重建是將采集到的碎片化信息重新組織,以還原犯罪發生過程、犯罪者行為模式及受害者反應的復雜過程。這要求偵查人員具備深厚的邏輯推理能力和對人類行為的深刻理解。 1. 彈道學與槍械痕跡分析的現場應用: 詳細講解瞭槍彈痕跡(如彈頭、彈殼上的微觀特徵)的現場提取方法,並結閤現場彈道軌跡的計算,推導齣射擊位置、角度以及可能的射擊順序。書中引入瞭“軌跡三角測量法”在復雜射擊場景中的應用實例。 2. 足跡與輪胎印痕的深度解讀: 不僅僅是印記的提取,本部分側重於如何從足跡和輪胎印痕中讀取信息——步態分析(Gait Analysis)以推斷個體特徵、鞋底磨損程度揭示使用頻率,以及輪胎花紋與車輛類型、行駛速度的關聯性。 3. 接觸痕跡與印痕的痕跡學解讀: 探討瞭工具作用痕跡(Toolmark Evidence)的采集與比對技術,例如撬鎖痕跡、撞擊痕跡等。重點分析瞭“轉移理論”在物體間接觸(如衣物與粗糙錶麵摩擦)中所留下的痕跡解讀中的核心作用。 4. 行為學與場景重構的結閤: 這一章將物理證據與犯罪心理學相結閤。通過分析受害者與犯罪者的空間互動模式、搏鬥痕跡的分布、以及物品的移動方嚮,來推斷犯罪動機、情緒狀態和逃跑路徑,構建齣最有可能發生的犯罪“劇本”。 第三部分:證據鏈的構建與司法流程的銜接 證據的有效性取決於其從現場到法庭的整個流程是否嚴謹。證據鏈的構建是確保偵查成果能夠被司法係統采信的生命綫。 1. 證據的“守護神”:保管與流轉記錄: 詳細描述瞭“證據交接單”(Chain of Custody Form)的規範填寫與電子化管理。強調瞭每一個環節——從現場收集、實驗室分析到物證封存——都必須有時間戳、操作人簽名和無縫銜接的記錄,以對抗“證據汙染”或“證據被替換”的質疑。 2. 實驗室分析結果的解釋與互證: 闡述瞭不同物證(DNA、指紋、化學品)分析結果的統計學意義和局限性。如何將來自不同物證類型的獨立發現整閤成一個統一的、具有高支持度的敘事,避免過度依賴單一證據的風險。 3. 技術性證據的法庭呈現: 針對重建模型的展示,本書提供瞭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如VR/AR可視化)在法庭上清晰、準確地呈現復雜的空間關係和重建過程,同時確保其科學性和客觀性。 4. 排除閤理懷疑的論證策略: 這一部分側重於偵查人員在結案時如何構建一個“沒有漏洞的邏輯閉環”。它要求偵查人員主動審視所有替代性解釋(Alternative Hypotheses),並提供確鑿證據來排除它們,從而為檢察官提供最堅實的指控基礎。 目標讀者: 本書內容麵嚮所有緻力於提高現場勘查和證據整閤能力的專業人員,包括但不限於刑事偵查人員、法庭科學技術人員、司法鑒定專傢、律師及法學院學生。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犯罪現場中,通過科學、嚴謹的流程,最終還原真相的實戰指南。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犯罪偵查研究:從相似到同一’,一下子就勾起瞭我研究偵查領域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考,那些在影視作品中齣現的“神探”們,他們是如何做到在眾多看似雷同的案件中,精準地識彆齣背後是同一個人的身影的?‘相似’和‘同一’,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又該如何跨越?這本書的標題似乎就給瞭我們一個探索這個問題的路徑。我設想,這本書不會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會深入到實踐操作的細節。比如,它可能會探討不同犯罪手法之間的細微差彆,以及這些差彆如何被用作判斷‘相似’還是‘同一’的依據。又或者,它會分析某些特定的證據,如DNA、指紋、彈道痕跡等,是如何從‘相似’的比對,最終指嚮‘同一’的確鑿證據。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嚴謹的分析框架,幫助我理解偵查人員是如何在復雜的信息海洋中,通過科學的、邏輯的手段,將孤立的綫索匯聚成一條指嚮唯一真相的河流。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犯罪偵查研究:從相似到同一》本身就引發瞭我極大的好奇心。作為一個對懸疑和推理題材頗感興趣的讀者,我總是被那些能夠將看似無關的綫索串聯起來,最終揭示驚人真相的故事所吸引。這本書的標題似乎預示著它將深入探討犯罪偵查的核心邏輯:如何從一係列“相似”的特徵或模式中,辨彆齣它們是否指嚮同一個來源,也就是“同一”個犯罪者。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對“相似”和“同一”的界定給齣怎樣的標準?在實際的偵查過程中,是否存在一些普遍的原則或方法,能夠幫助偵查人員有效地進行這種判斷?是依靠統計學上的概率,還是依賴於某種獨特的證據鏈?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包含一些經典案例的解析,比如一些著名的連環殺人案,或者一係列手法極其相似的盜竊案,來展示偵查人員是如何一步步地將“相似”的碎片拼湊成“同一”的真相。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啓發性的觀點,讓我對犯罪偵查的復雜性和精妙性有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讓我聯想到瞭一些經典的偵探小說,那些層層剝繭、最終真相大白的情節。不過,‘研究’這個詞又錶明它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帶有學術性和理論性的探討。我之前讀過一些關於犯罪心理學的書籍,它們更多地關注作案動機和心理特徵,而這本書的側重點似乎更偏嚮於‘偵查’本身,也就是說,是如何從蛛絲馬跡中找到綫索,並最終將‘相似’的案例歸結到‘同一’的作案人。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區分‘相似’與‘同一’?是基於證據的絕對性,還是基於概率的判斷?例如,兩個案件可能都使用瞭相同的作案工具,甚至留下瞭相同的指紋,但這些‘相似’是否就意味著‘同一’?會不會存在巧閤,或者是有意為之的誤導?這本書可能會提供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來幫助我們理解這種推理過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陷阱和挑戰。我希望它能解答一些我長久以來的疑問,比如,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大數據和DNA證據在‘從相似到同一’的過程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評分

拿到這本《犯罪偵查研究:從相似到同一》後,我的第一反應是它的內容應該會非常嚴謹和專業。書名中的“研究”二字就直接點明瞭其學術性質,而“從相似到同一”則勾勒齣瞭一個核心的邏輯框架。我設想這本書會深入探討在有限的信息和綫索下,偵查人員如何通過對不同案件、不同行為模式的觀察,識彆齣它們之間的共性,並逐步排除乾擾,最終鎖定指嚮唯一真凶的“同一”點。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邏輯推理、證據分析以及對人類行為的深刻洞察。我想,書中或許會以真實案例為藍本,詳細剖析某個案件是如何從一係列看似孤立的“相似”綫索,最終匯聚成指嚮“同一”結論的。例如,通過比對不同犯罪現場的微量物證,或者分析不同受害者之間的關聯性,來揭示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統一聯係。我期待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那些被我們稱之為“神探”的人物,究竟是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和縝密的思維,在紛繁復雜的案件中找齣那條通往真相的唯一路徑的。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調,搭配上泛著微光的銀色字體,立刻營造齣一種神秘而嚴肅的氛圍。我拿到手的時候,就感覺它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很好,散發著淡淡的書香,讓人有一種想要立即翻開深入探索的衝動。這本書的書名,‘犯罪偵查研究:從相似到同一’,本身就充滿瞭懸念和思考。‘相似’和‘同一’這兩個詞,在我看來,指嚮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推理路徑。‘相似’可能意味著通過類比、模式識彆來尋找關聯,而‘同一’則可能暗示著更深層次的、能夠直接指嚮真相的證據鏈。我在想,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如何通過精密的邏輯分析,將它們串聯起來,最終揭示齣隱藏在錶麵之下的‘同一’?比如,一個犯罪現場的布局,凶手的作案手法,甚至是受害者的一些細微習慣,是否都可能成為連接‘相似’特徵,最終鎖定‘同一’嫌疑人的關鍵?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讓我們這些業外人士也能窺見犯罪偵查的獨特魅力和嚴謹之處。

評分

排除相似,確定同一,便可確信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還沒讀,不過看篇章結構還不錯

評分

很好的書,正在看!

評分

書收到瞭,看著挺好的,物流也很給力。

評分

書收到瞭,看著挺好的,物流也很給力。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排除相似,確定同一,便可確信

評分

書收到瞭,看著挺好的,物流也很給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