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侦查研究:从相似到同一

犯罪侦查研究:从相似到同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家弘 著
图书标签:
  • 犯罪侦查
  • 刑事侦查
  • 犯罪学
  • 法医学
  • 证据学
  • 案件分析
  • 侦查方法
  • 犯罪模式
  • 行为分析
  • 司法鉴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ISBN:97875093037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33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何家弘作品集·法学文萃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犯罪侦查研究:从相似到同一》对犯罪侦查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历史沿革、同一认定和专题研究三篇。相似不等于同一,但是相似却可以通向同一。无论从整个犯罪侦查科学来说还是从具体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来说,我们的努力方向都应该是从相似走向同一。

作者简介

  何家弘,男,满族,1953年生于北京。“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在“北大荒”当过八年“知青”,返回北京后当过两年建筑工人,考入大学后连续攻读法律七年,于1986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法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此后两次赴美国进修学习,于1993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法学博士(SJD)学位;曾应邀在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做客座教授,在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法学院做访问学者,在台湾东吴大学法学院讲授“刑事证据法”,并访问过近二十个国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证据学、侦查学方向)、证据学研究所所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挂职)。1999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2003年被国家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05年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业余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犯罪悬疑小说”五部,并被译成法文、意大利文和英文出版;热衷于法学普及工作,主编《法学家茶座》,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12)担任“周末论法”节目的特邀主持人。

内页插图

目录

犯罪侦查的奥秘——从格罗斯到福尔摩
斯(代序)
第一篇 历史沿革 7
一 审讯问案方法的嬗变 1
二 勘验鉴定技术的发展 72
三 情报收集手段的演进 29
四 人身识别途径的拓宽 42
五 犯罪侦查制度的沿革 72

第二篇 同一认定 96
六 同一认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96
七 同一认定的概念 1II
八 同一认定的种类 128
九 种类认定及其与同一认定的关系 151
十 同一认定的科学基础 165
十一 同一认定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184
十二 同一认定的原则 194
十三 同一认定的一般方法 213
十四 同一认定的基本步骤 226
十五 同一认定结论的审查评断 238

第三篇 专题研究 251
十六 中国侦查学二十年理论发展要览 251
十七 犯罪侦查学基础理论刍议 268
十八 侦查方法论之我见 276
十九 侦查思维研究 291
二十 现场勘查概念评析 302
二十一 谁是现场勘查的主体 308
二十二 诱惑侦查漫谈 315
二十三 犯罪人个性心理特征研究 325
二十四 测谎结论研究 334
二十五 司法鉴定制度比较研究 370
二十六 中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向何处去 392
二十七 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411
二十八 论秘密侦查的法治化421
二十九 论职务犯罪侦查的专业化437
三十 与时与世俱进,实现侦查“四化”475

精彩书摘

  第一篇 历史沿革
  一/审讯问案方法的嬗变
  一、刑讯逼供法的兴衰
  人类社会早期的犯罪侦查活动是与审判活动合为一体的,因为查明案情就是审判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那一时期,由于社会人口少,人们生活的地域范围也比较小,而且发案形式多表现为双方争讼,所以办案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是查缉罪犯,而是查明原告的控诉与被告的辩解孰真孰假。
  在原始社会中,氏族成员之间若产生了纠纷,便去请氏族首领进行裁决,而氏族首领便让双方陈述各自的理由,这大概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审讯问案。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对案情的认定都主要依赖于“神明”的裁决,问案者实际上只是消极的仲裁人或形式上的主持人,他们一般都不会主动地去审讯问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案件的情况越来越复杂,而神的威慑力量又越来越小,所以裁判者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消极变为积极,并终于成了名符其实的问案人。于是,审讯问案便成了查明案情的主要方法。
  审讯问案,总是以获取被告人的口供为主要目的。人们认为,被告人对案情真相最为了解,所以其供词最为可靠,是“证据之王”。我国古代就有“断罪必取输服供词”和“无供不录案”的诉讼原则。欧洲国家在用纠问式诉讼代替了控诉式诉讼之后,因仲裁人已转变为纠问人,所以也把被告人的口供视为定案的主要依据。
  例如,法兰克王国和俄国的法典中都曾明确规定被告人的口供是最可靠且最重要的证据。
  审判者对被告人口供的青睐,导致了人们对审讯方法的重视。由于被告人往往不会轻易承认自己有罪,所以审问者就发明了各种刑讯逼供的方法。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犯罪现场重建与证据链构建》的图书简介: --- 《犯罪现场重建与证据链构建》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虚构出版社名]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现代犯罪侦查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两大核心环节:犯罪现场的精细化重建与完整、无可辩驳的证据链的构建。在日益复杂的犯罪形态和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侦查手段已不足以应对所有挑战。《犯罪现场重建与证据链构建》旨在为执法人员、法庭科学工作者以及相关法律专业人士提供一套系统、前沿且实用的操作框架与理论指导。 第一部分:犯罪现场的深度感知与信息提取 犯罪现场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痕迹集合,更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动态记录。本书首先强调了“现场优先原则”,即在证据可能受到污染或破坏之前,如何迅速、准确地记录现场的原始状态。 1. 现场的初始评估与风险管理: 详细阐述了进入现场前的风险评估流程,包括对潜在危险源的识别(化学、生物或结构性风险)以及对敏感证据的初步保护措施。重点讨论了如何确定“第一接触者”的权限与责任,确保后续专业人员的工作不受干扰。 2. 空间关系测量与三维建模: 摒弃了传统的二维平面图绘制方式,本书着重介绍了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摄影测量(UAV Photogrammetry)在现场记录中的应用。我们探讨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高精度的犯罪现场三维数字模型,精确记录物证相对于固定参照点的位置、角度及高度,为后续的重建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3. 微量物证的识别与采集策略: 微量证据(如纤维、毛发、土壤、爆炸物残留)往往是揭示案件真相的关键。本章细致区分了不同类型微量证据的特征、存在环境,并提供了针对性强的采集工具和方法。例如,如何使用真空采集系统在不损害痕迹特征的前提下获取高价值纤维样本,以及在特定光照条件下检测肉眼不可见的体液痕迹。 4. 生物学证据的现场处理: 针对血液证据(BPA)、DNA样本的现场勘查,本书提供了详细的血型图谱分析指南,以及在不同环境温度和湿度下,DNA样本的最佳采集和保存流程,强调了“冷链”保存对于后续DNA鉴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重建——行为的逻辑还原 犯罪现场重建是将采集到的碎片化信息重新组织,以还原犯罪发生过程、犯罪者行为模式及受害者反应的复杂过程。这要求侦查人员具备深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人类行为的深刻理解。 1. 弹道学与枪械痕迹分析的现场应用: 详细讲解了枪弹痕迹(如弹头、弹壳上的微观特征)的现场提取方法,并结合现场弹道轨迹的计算,推导出射击位置、角度以及可能的射击顺序。书中引入了“轨迹三角测量法”在复杂射击场景中的应用实例。 2. 足迹与轮胎印痕的深度解读: 不仅仅是印记的提取,本部分侧重于如何从足迹和轮胎印痕中读取信息——步态分析(Gait Analysis)以推断个体特征、鞋底磨损程度揭示使用频率,以及轮胎花纹与车辆类型、行驶速度的关联性。 3. 接触痕迹与印痕的痕迹学解读: 探讨了工具作用痕迹(Toolmark Evidence)的采集与比对技术,例如撬锁痕迹、撞击痕迹等。重点分析了“转移理论”在物体间接触(如衣物与粗糙表面摩擦)中所留下的痕迹解读中的核心作用。 4. 行为学与场景重构的结合: 这一章将物理证据与犯罪心理学相结合。通过分析受害者与犯罪者的空间互动模式、搏斗痕迹的分布、以及物品的移动方向,来推断犯罪动机、情绪状态和逃跑路径,构建出最有可能发生的犯罪“剧本”。 第三部分:证据链的构建与司法流程的衔接 证据的有效性取决于其从现场到法庭的整个流程是否严谨。证据链的构建是确保侦查成果能够被司法系统采信的生命线。 1. 证据的“守护神”:保管与流转记录: 详细描述了“证据交接单”(Chain of Custody Form)的规范填写与电子化管理。强调了每一个环节——从现场收集、实验室分析到物证封存——都必须有时间戳、操作人签名和无缝衔接的记录,以对抗“证据污染”或“证据被替换”的质疑。 2. 实验室分析结果的解释与互证: 阐述了不同物证(DNA、指纹、化学品)分析结果的统计学意义和局限性。如何将来自不同物证类型的独立发现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具有高支持度的叙事,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证据的风险。 3. 技术性证据的法庭呈现: 针对重建模型的展示,本书提供了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如VR/AR可视化)在法庭上清晰、准确地呈现复杂的空间关系和重建过程,同时确保其科学性和客观性。 4. 排除合理怀疑的论证策略: 这一部分侧重于侦查人员在结案时如何构建一个“没有漏洞的逻辑闭环”。它要求侦查人员主动审视所有替代性解释(Alternative Hypotheses),并提供确凿证据来排除它们,从而为检察官提供最坚实的指控基础。 目标读者: 本书内容面向所有致力于提高现场勘查和证据整合能力的专业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刑事侦查人员、法庭科学技术人员、司法鉴定专家、律师及法学院学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犯罪现场中,通过科学、严谨的流程,最终还原真相的实战指南。 ---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犯罪侦查研究:从相似到同一》后,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内容应该会非常严谨和专业。书名中的“研究”二字就直接点明了其学术性质,而“从相似到同一”则勾勒出了一个核心的逻辑框架。我设想这本书会深入探讨在有限的信息和线索下,侦查人员如何通过对不同案件、不同行为模式的观察,识别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并逐步排除干扰,最终锁定指向唯一真凶的“同一”点。这其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逻辑推理、证据分析以及对人类行为的深刻洞察。我想,书中或许会以真实案例为蓝本,详细剖析某个案件是如何从一系列看似孤立的“相似”线索,最终汇聚成指向“同一”结论的。例如,通过比对不同犯罪现场的微量物证,或者分析不同受害者之间的关联性,来揭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统一联系。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神探”的人物,究竟是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缜密的思维,在纷繁复杂的案件中找出那条通往真相的唯一路径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犯罪侦查研究:从相似到同一》本身就引发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作为一个对悬疑和推理题材颇感兴趣的读者,我总是被那些能够将看似无关的线索串联起来,最终揭示惊人真相的故事所吸引。这本书的标题似乎预示着它将深入探讨犯罪侦查的核心逻辑:如何从一系列“相似”的特征或模式中,辨别出它们是否指向同一个来源,也就是“同一”个犯罪者。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对“相似”和“同一”的界定给出怎样的标准?在实际的侦查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普遍的原则或方法,能够帮助侦查人员有效地进行这种判断?是依靠统计学上的概率,还是依赖于某种独特的证据链?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包含一些经典案例的解析,比如一些著名的连环杀人案,或者一系列手法极其相似的盗窃案,来展示侦查人员是如何一步步地将“相似”的碎片拼凑成“同一”的真相。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启发性的观点,让我对犯罪侦查的复杂性和精妙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那种深邃的蓝色调,搭配上泛着微光的银色字体,立刻营造出一种神秘而严肃的氛围。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它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散发着淡淡的书香,让人有一种想要立即翻开深入探索的冲动。这本书的书名,‘犯罪侦查研究:从相似到同一’,本身就充满了悬念和思考。‘相似’和‘同一’这两个词,在我看来,指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推理路径。‘相似’可能意味着通过类比、模式识别来寻找关联,而‘同一’则可能暗示着更深层次的、能够直接指向真相的证据链。我在想,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如何通过精密的逻辑分析,将它们串联起来,最终揭示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同一’?比如,一个犯罪现场的布局,凶手的作案手法,甚至是受害者的一些细微习惯,是否都可能成为连接‘相似’特征,最终锁定‘同一’嫌疑人的关键?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让我们这些业外人士也能窥见犯罪侦查的独特魅力和严谨之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一些经典的侦探小说,那些层层剥茧、最终真相大白的情节。不过,‘研究’这个词又表明它不仅仅是故事,而是带有学术性和理论性的探讨。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书籍,它们更多地关注作案动机和心理特征,而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更偏向于‘侦查’本身,也就是说,是如何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线索,并最终将‘相似’的案例归结到‘同一’的作案人。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区分‘相似’与‘同一’?是基于证据的绝对性,还是基于概率的判断?例如,两个案件可能都使用了相同的作案工具,甚至留下了相同的指纹,但这些‘相似’是否就意味着‘同一’?会不会存在巧合,或者是有意为之的误导?这本书可能会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推理过程,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陷阱和挑战。我希望它能解答一些我长久以来的疑问,比如,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情况下,大数据和DNA证据在‘从相似到同一’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犯罪侦查研究:从相似到同一’,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研究侦查领域的好奇心。我一直在思考,那些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神探”们,他们是如何做到在众多看似雷同的案件中,精准地识别出背后是同一个人的身影的?‘相似’和‘同一’,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又该如何跨越?这本书的标题似乎就给了我们一个探索这个问题的路径。我设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实践操作的细节。比如,它可能会探讨不同犯罪手法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这些差别如何被用作判断‘相似’还是‘同一’的依据。又或者,它会分析某些特定的证据,如DNA、指纹、弹道痕迹等,是如何从‘相似’的比对,最终指向‘同一’的确凿证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帮助我理解侦查人员是如何在复杂的信息海洋中,通过科学的、逻辑的手段,将孤立的线索汇聚成一条指向唯一真相的河流。

评分

书收到了,看着挺好的,物流也很给力。

评分

很好的书,正在看!

评分

还没读,不过看篇章结构还不错

评分

需细细品读的书!!!!!!!!!!!!!

评分

书收到了,看着挺好的,物流也很给力。

评分

很好的书,正在看!

评分

需细细品读的书!!!!!!!!!!!!!

评分

需细细品读的书!!!!!!!!!!!!!

评分

还没读,不过看篇章结构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