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

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岚清 著
图书标签:
  • 李岚清
  • 音乐
  • 中国近现代史
  • 文化
  • 回忆录
  • 政治
  • 人物传记
  • 艺术
  • 音乐史
  • 传记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550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61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原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李岚清,退休五年,厚积薄发、勤奋著述,致力艺术教育与音乐、篆刻艺术的普及推广,彰显深厚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深获海内外读者欢迎与好评,更得到专家学者一致赞扬。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畅谈分管教育工作的经历和感受,再现中国教育十年改革发展的精彩画卷
  ——《李岚清音乐笔谈——欧洲经典音乐部分》 陈述50位经典音乐大师的心路历程,展示三百余年欧洲经典音乐的辉煌历史
  ——《音乐?艺术?人生——关于(音乐笔谈)的讲座》 荟萃六十余场讲座的精华,讲解音乐、艺术、人生的密切关系
  ——《原来篆刻这么有趣》 彰显篆刻艺术的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和时代性,诠释篆刻文化的博大精深

内容简介

  这本《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是跨越百年的中国音乐之旅,是一部生动的纪传体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极具知识性、学术性、故事性、普及性、可读性,让人感受独到见解,品味精彩人生,获得丰富启迪。史料、图片丰富,2张CD展示艺术家对经典作品的完美再现,收录李岚
  本书所选音乐家的标准主要有以几点:一,他们在中国近现代新音乐领域有突出贡献,并对中国近现代新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他们都出生在1912年(含1912年)以前,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目前都已经去世。

内页插图

目录

作者与编辑的对话(代序)
沈心工(1870-1947)篇
传略
札记 上海沙船航运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

曾志态(1879-1929)篇
传略
札记 中国早期的交响音乐
蔡元培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开创性贡献

李叔同(1880-1942)篇
传略
札记 李叔同出家之谜
音乐与绘画是至亲好友
作品选介 《送别》

萧友梅(1884-1940)篇
传略
札记 晚清终止科举制度前后的“科举”
作品选介 《问》

黎锦晖(189l-1967)篇
传略
札记 黎锦晖的儿童音乐作品给我们的启示
从通俗流行歌曲想到的
通俗流行歌曲是群众音乐文化生活的重要精神食粮
漫谈歌剧
作品选介 《毛毛雨》

赵元任(1892-1982)篇
传略
札记
赵元任趣事三则
赵元任与爱迪生的一段交往
赵元任教授国语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于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的“他”
作品选介《教我如何不想他》

王光祈(1892-1936)篇
传略
札记 在电子乐谱的推,广士要敢为人先
我国的翻译歌曲

阿炳(1893-1950)篇
传略
札记 音乐教育切莫错过少年儿童时期的大好时光
作品选介《二泉映月》

青主(1893-1959)篇
传略
札记 关于中国的艺术歌曲
从找不到一架能演奏的钢琴到“钢琴王国”的喜与忧
作品选介 《我住长江头》

刘天华(1895-1932)篇
传略
札记 中国有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和乐教传统
作品选介《空山鸟语》

吕文成(1898-1981)篇
传略
札记 小议中国民族器乐的普及与提高、继承与创新
作品选介 《步步高》

贺绿汀(1903-1999)篇
传略
札记 我熟悉的中国电影歌曲
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有效的普及音乐教育活动
军歌作曲家——郑律成
作品选介《牧童短笛》

黄自(1904-1938)篇
传略
札记 我国合唱今昔谈
作品选介《玫瑰三愿》

冼星海(1905-1945)
传略
札记 冼星海与马思聪在巴黎相识
作品选介《黄河颂》

吕骥(1909-2002)篇
传略
札记 广泛开展群众歌咏活动 促进国民文化素质提高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为什么受到外国观众的青昧
第一首“语录歌”的作曲者——李劫夫

江文也(1910-1983)篇
传略
札记 首次弹奏大型管风琴
作品选介《台湾舞曲》

聂耳(1912-1935)篇
传略
札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
一部难忘的战斗“交响曲”
我们不能不知道《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同志
作品选介《铁蹄下的歌女》

马思聪(1912-1987)篇
传略
札记 “中国有没有像贝多芬那样有分量的交响乐?”
文艺作品创作与演出的关系
在纪念马思聪诞辰95周年暨《马思聪全集》首发式上
的书面讲话
作品选介《思乡曲》

附录一欣赏列宾
附录二歌曲六首
《蓓蕾之歌》
《鉴真东渡》
《二泉——为阿炳画像》
《北国之恋》
《张开银幕的翅膀》
《相约在明天》
附录三李岚清创作音乐作品简介
出版者的话

精彩书摘

  曾志态(1879-1929)篇
  传略
  留学日本 纵横乐海
  曾志忞的父亲曾铸,是有维新思想的爱国商人,曾任上海总商会会长,他对曾志忞后来走上倡导新音乐之路产生了重要影响。曾志忞早年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任教。1901年,他和夫人曹汝锦去日本留学。按照父亲的要求,他在早稻田大学主攻法律,并毕业于该校。曹汝锦则在女子实践学校学习绘画和音乐,是我国早期留日学习小提琴的女留学生。
  留日期间,曾志忞很快对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新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萌发了学习西洋音乐的念头。1902年,他加入了沈心工在东京发起组织的“音乐讲习会”,成为最积极的成员。1903年,他进入东京音乐学校学习,开始在日本开展广泛的音乐活动。同年,曾志忞发表了以简谱和五线谱对照的由他自己填词的乐歌《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等。这些乐歌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较早公开发表的“学堂乐歌”,也是现在能见到的中国人正式使用简谱的早期记录之一。1904年,曾志忞又编辑出版了一本乐歌教科书——《教育唱歌集》,收录乐歌26首,其中他自己编写的有16首。这是一本相当完备的乐歌教科书,与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初集)几乎同时出版。这两本音乐作品选集对“学堂乐歌”的创立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年,曾志忞在沈心工创办的“音乐讲习会”的基础上,组建了“亚雅音乐会”。该会以“发达学校社会音乐,鼓舞国民精神”为宗旨。在这一年为“卒业生送别”的音乐会上,曾志忞夫妇的钢琴合奏成为最引人注目的表演,被当时的报道盛赞为“幽闲勇健,如入欧洲音乐界,使人耳目一清,精神一振”。
好的,以下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与您提供的书名《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无关: --- 《江海遗珍:古代科技文明的辉光》 作者: 钱立明 出版社: 华夏文史出版社 装帧: 精装,全彩印刷 页数: 890页 定价: 498.00元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跨越数千年历史长河,深度挖掘并系统梳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鸿篇巨制。作者钱立明教授穷尽毕生心血,依托海量的出土文物、传世典籍和历史文献,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叙事笔触,构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科技文明图景。 《江海遗珍》并非仅仅是对古代技术名词的简单罗列,它旨在揭示隐藏在器物、图纸和文字背后的思想逻辑、社会结构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全书分为六大部分,从最基础的物质技术到最顶级的哲学思考,层层递进,勾勒出中华民族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独步天下的辉煌时刻。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早期工具与农耕革命 本部分聚焦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探讨人类如何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并建立起初步的技术体系。重点分析了中国早期农业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如灌溉系统的雏形、选种育种的初步经验,以及与此相伴生的陶器烧制技术、原始冶金术的起源与发展。 重点章节示例: 《河姆渡与龙山:谷物与泥土的智慧》:详述了稻作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以及黑陶制作中对火候和材料配比的精准控制。 《夏商冶炼:从红铜到青铜的飞跃》:深度考察了二里头文化中复杂的范铸法和合范技术,揭示了青铜器制作背后蕴含的社会组织能力和化学知识。 第二部分:丈量天地——古代的数学与天文历法 数学和天文历法被视为古代国家治理和祭祀活动的核心技术。《江海遗珍》投入大量篇幅研究中国古代对空间、时间以及数理关系的理解。作者不仅梳理了从《九章算术》到宋元数学巅峰的演进脉络,更着重探讨了这些知识如何服务于工程建设和王朝统治的合法性。 重点章节示例: 《<周髀>中的勾股探源:几何学的东方路径》:比对了古希腊几何学与中国传统勾股理论的差异与殊途同归,分析了“盈不足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浑仪与简仪:天人合一的观测体系》:详细解析了张衡、郭守敬等人对天文仪器的改进,以及太史令制度在长期、精确天文观测中的制度保障。重点分析了《授时历》的精密程度及其背后的三角函数应用。 第三部分:铸就帝国——工程技术与水利奇观 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成就,尤其体现在其宏大规模和持久性上。本书将水利工程、建筑技术和交通建设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作者通过对考古地质报告和历代水利志的交叉比对,重构了古代大型工程的实施细节。 重点章节示例: 《都江堰的无坝引水哲学:平衡的艺术》:阐释了鱼嘴、飞沙堰等结构如何基于水动力学原理实现“枯水不竭、洪水不淹”的巧妙平衡,并探讨了其对周边生态的长期影响。 《夯土与木构:万里长城的结构韧性》:分析了不同地段长城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差异,揭示了夯土工艺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策略,以及榫卯结构在塔楼和关隘中的极限应用。 第四部分:人文的载体——信息记录与传播技术 信息记录与传播是文明延续的关键。《江海遗珍》系统回顾了从甲骨竹简到纸张、印刷术的演变,强调了媒介变革对思想传播速度和广度的影响。 重点章节示例: 《蔡伦之前的纤维:古代书写材料的化学构成》:考察了麻纸发明前的丝帛、竹简的制作工艺,以及不同书写载体对书法艺术和文献保存的影响。 《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雕刻、上墨与拓印的艺术化》:细致描绘了唐宋时期雕版印刷作坊的组织模式,探讨了活字印刷术在宋代的技术局限性与传播潜力。 第五部分:神工鬼斧——古代的冶金与化学应用 本部分聚焦于古代工匠对金属材料的驾驭能力和对自然物质的提炼应用。作者特别关注了冶铁技术的进步、合金的研发,以及炼丹术向化学领域的过渡。 重点章节示例: 《炒钢与百炼钢:高碳钢的早期实现》:通过对汉代冶铁遗址的分析,重建了古代的鼓风、控温技术,解释了中国如何早于西方实现高品质钢铁的大规模生产。 《丹鼎之间:炼丹术中的无机化学萌芽》:探讨了古代炼丹家在尝试提炼“仙丹”过程中,无意中发现的盐类、硫化物、氧化物等重要的无机化学反应,并指出这些发现对药物学和陶瓷业的贡献。 第六部分:器物背后的思想——技术哲学的反思 全书的收束部分,作者从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了古代技术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强调了中国技术发展重实用、轻理论的特征,以及技术与儒家伦理、道家自然观之间的复杂关系。 核心观点: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往往是“格物致知”的实践精神的体现,它与政治制度、宗法观念紧密结合。技术的进步不是线性的,而是周期性地与王朝的兴衰、资源的可得性相交织。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让读者理解这些“江海遗珍”是如何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坚实底座。 --- 作者简介 钱立明(1948—2022),著名科技史学家,清华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冶金史及科学思想史的研究,是“中国古代技术传承体系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著有《汉唐冶铁技术考证》、《古代水工与治理》等多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专著。 --- 推荐语 “本书的广度与深度令人震撼。它不仅是一部科技史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智慧与韧性的史诗。对于任何想真正理解古代中国的人来说,这是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张明德(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好奇的是,在一个以“笔谈”为形式的书籍中,如何能够呈现出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全景”。“笔谈”往往带有随性和片段化的特征,而“中国近现代音乐”则是一个宏大且复杂的课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笔谈”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或许,书中会以时间为线索,描绘出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脉络;或许,会以地域为划分,展现不同地区音乐的特色;亦或许,会以流派为区分,深入探讨各种音乐风格的演变。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这些“笔谈”,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将中国近现代音乐这一复杂而庞大的体系,拆解得清晰明了,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出作者独到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有一个更为全面、更为系统的认识,了解那些曾经影响过时代的音乐,以及那些为之付出的音乐家。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碎片化”知识的整合,一次对复杂事物的“化繁为简”,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智慧,让我领略到中国近现代音乐的魅力与风采。

评分

初读《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我内心涌起的,并非对书本内容的直接评述,而是一股对作者人生经历与时代变迁交织的回响。李岚清先生,一个在国家发展关键时期留下了深刻印记的领导者,他的名字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分量。将这样一位人物的视角投向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本身就充满了令人遐想的空间。我设想,他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如何以一种迥异于专业音乐家的视角,去观察、去感受、去思考那些塑造了我们国家音乐图景的时代洪流。那些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旋律,那些在历史变革中应运而生的乐章,在他眼中,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我期待的,是书中能够折射出时代的脉搏,音乐的变迁如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那些伟大的音乐作品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社会土壤和文化基因。这不仅仅是对音乐史的梳理,更是一次对时代精神的探寻,一次对民族文化脊梁的追溯。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可以窥见一位领袖的文化情怀,以及他如何以独特的目光,审视并记录下我们民族音乐史上那些波澜壮阔的篇章。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超越音乐本身的思考,一种对历史、对文化、对国家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更看重的是,当一位国家领导人涉足音乐评论领域时,所能带来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李岚清先生作为一位在国家治理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领导者,他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力,必然会与专业音乐评论家有所不同。我设想,他或许不会纠结于音乐理论的细枝末节,而更倾向于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乃至国家发展的角度来审视音乐。他或许能够洞察到,在某个历史时期,某一种音乐风格的兴起,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需求、民众心理以及国家战略相契合的。我期待书中能够看到,他如何将对国家发展的深刻理解,与对音乐艺术的感悟相结合,从而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或许,他会强调音乐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或是探讨音乐如何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种“跨界”的智慧结晶,是一种将政治智慧、人文情怀与艺术视野巧妙融合的产物。我期待从他的文字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艺术本身的力量,一种对国家文化事业发展方向的引领,一种对如何让音乐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深刻思考。

评分

对于《李岚清:中国近现代音乐笔谈》,我更为关注的是其可能触及的“中国近现代”这一历史跨度。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转折的时代,西方音乐思潮的涌入,民族音乐的创新与复兴,以及音乐在国家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如同一个时代的缩影,将这些复杂的音乐变迁史,通过李岚清先生的视角,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或许会从一个宏观的层面,剖析不同历史时期音乐发展的特点,例如,在救亡图存的年代,音乐如何承担起唤醒民族精神的使命;在新中国成立后,音乐又如何为国家建设服务,并吸收融合外来元素;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又如何走向多元化与个性化。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一些音乐家的名字和作品,更能够深入探讨这些音乐的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思潮、文化背景以及政治语境。我期待从中能够看到,音乐是如何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又是如何影响和塑造着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宏观解读”,一次对音乐与时代相互作用的深刻洞察,我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中国现代史的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吸引力,更在于它所蕴含的“笔谈”二字所暗示的,一种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阐释,而是一种更为亲切、更具个人色彩的交流方式。我脑海中勾勒出的画面是,在某个宁静的午后,或是某个灵感迸发的时刻,李岚清先生拿起笔,将他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所思所感,一一诉诸笔端。这种“笔谈”的形式,无疑会带来一种更具温度和人情味的内容。它或许不追求学术上的严谨论证,但却可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期待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具体的音乐作品相融合,如何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那些音乐家的故事,如何描绘出那些经典旋律诞生的时代背景。或许,他会分享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或是对某些音乐现象进行独到的解读。这种个人化的叙事,能够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与智者的对话之中。我想象着,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对音乐的热爱,对国家文化事业的关怀,以及他对民族音乐遗产的珍视。这本书,更像是作者的一份心声,一份他对音乐、对历史、对这片土地深沉情感的表达,我期待着这份真挚能够打动我,引发我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

值得收藏的一本书 质量非常好 内容不错

评分

正品,质量不错,孩子喜欢.

评分

正品,质量不错,孩子喜欢.

评分

评分

女儿很喜欢,好多地方都买不到。京东有。

评分

评分

写得不错,可读性强。

评分

正品,质量不错,孩子喜欢.

评分

写得不错,可读性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