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平安 著
图书标签:
  • 简帛
  • 古文字
  • 古文献
  • 学术研究
  • 历史
  • 考古学
  • 中国古代文化
  • 出土文献
  • 文字学
  • 甲骨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59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2743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9-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93年,我曾为赵平安教授的《隶变研究》初版写序。当时他还在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已经就七十年代以来出土的简牍帛书做了较深入的研索。那段时间有一系列重大的简帛发现,例如临沂银雀山汉简、长沙马王堆帛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等,都在学术界造成轰动,而其所属时代主要是秦至汉初这一中国文字演变嬗化的关键时期。

目录


新出简帛与古文字考论
释甲骨文中的“■”和“■”
[附一] 从语源学的角度看东周时期鼎的一类别名
[附二] 谈一种铸有齐文字的楚国金币
[附三] 从■字的释读谈到■族的来源
续释甲骨文中的“乇”、“■”、“■”——兼释舌(舌)的结构、流变以及其他古文字资料中从舌诸字
战国文字的“避”与甲骨文“拳”为一字说
从楚简“娩”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娩■”——附释古文字中的“冥”
从失字的释读谈到商代的佚侯
甲骨文“■”即“曷”字说——兼谈羯的族源
“達”字两系说——兼释甲骨文所谓“途”和齐金文中所谓“造”字
[附]“达”字“针”义的文字学解释——从一个实例看古文字字形对词义训诂研究的特殊重要性
关于■的形义来源
释古文字资料中的“■”及相关诸字——从郭店楚简谈起
释“■”及相关诸字
释“■”
释“■”及相关诸字——论两周时代的职官“■”
战国文字中的盐及相关资料研究
战国文字中的“宛”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两种汉代瓦当文字的释读问题
秦至汉初简帛文字与假借改造字字源考证
秦汉简帛通假字的文字学研究
汉字形体结构围绕字音字义的表现而进行的改造
隶变对汉字的影响——以实例阐析汉字重要转变期之现象
新出简帛与古文献求索
《穷达以时》第9号简考论——兼及先秦两汉文献中比干故事的衍变
楚竹书《容成氏》的篇名及其性质
《容成氏》所载“炮烙之刑”考
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
对上古汉语语气词“只”的新认识
周家台30号秦墓竹简“秦始皇三十四年历谱”的定名及其性质——谈谈秦汉时期的一种随葬竹书“记”
新出《史律》与《史籀篇》的性质
“君子不重伤”正解
“大布黄千”的读法及其蕴义——学术史中的一件个案研究
新出简帛释读研究
河南淅川和尚岭所出镇墓兽铭文和秦汉简中的宛奇
释曾侯乙墓竹简中的“■”和“■”——兼及昆、黾的形体来源
央的形义和它在楚简中的用法——兼释其他古文字资料中的央字
释包山楚简中的“■”和“■”
试释包山简中的“■”
释郭店简《成之闻之》中的“■”字
上博藏《缁衣》简字诂四篇
上博简《三德》“毋■贫”解读
睡虎地秦简“伊■”、“旅_札”新诠
云梦龙岗秦简释文注释订补——附论“书同文”的历史作用
“足下”与“马足下”——尹湾汉简词语札记之一
尹湾汉简地名的整理与研究
汉简中有关印章的资料
后记

精彩书摘

  《海州志》:温泉在“博望镇东北五里,冬夏如汤”。此博望应即古之博望镇无疑。
  和《汉书。地理志》比起来,全椒与之隶属关系不同,营平侯国、荣阳、博望为其所无,下邢、汝阴、蓄丘、丹杨、杨州、颖川、颖阴、巨口郡、龙伉、库娄、邛成与之用字不同。而以后一类所占比重最大。过去,当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写法歧异时,人们往往以为当以出土材料的写法为正,其实不能一概而论.地名用字在同时代出现差异,司空见惯,它们互为异体,并行于世,有时无所谓谁正谁误。
  对尹湾汉简地名的整理还可以根据简牍内容分类进行。如《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东海郡长吏籍贯包括山阳郡、沛、六安国、琅邪、广陵、临淮、楚国、丹杨、陈留、鲁国、汝南、北海、梁国、颖川、胶东国、东郡、南阳、右扶风、定陶国、左冯翊、信(?)都(?)郡、庐江郡、淮阳国、京兆尹、巨口郡、河南、泰山、清河、济南。集中分布在东海郡临近地区。正如整理者所指出的那样,这一事实印证了严耕望关于县长吏“不但非本县人,且非本郡,但以临近郡国为多”的结论(又《元延二年日记》中的地名分布在东海郡、楚国、齐郡、琅邪、城阳国内,属徐州刺史部和它的临近地区。既然《日记》是墓主行踪的记录,那这一区域似应与墓主生前工作有关,对进一步认识墓主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前言/序言

  赵平安教授将其近年论著辑集修订,汇成《新出简帛与古文字古文献研究》一书,即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他把书的校样送给我看,翻阅一过,深深感到所收内容尽管大多数是我以前在报刊上读过的,然而集中在一起,更显示出他在学术研究上的风格特点。用我的感受来说,就是在踏实的训练、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善于及时探讨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使自己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
  1993年,我曾为赵平安教授的《隶变研究》初版写序。当时他还在河北大学中文系任教,已经就七十年代以来出土的简牍帛书做了较深入的研索。那段时间有一系列重大的简帛发现,例如临沂银雀山汉简、长沙马王堆帛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等,都在学术界造成轰动,而其所属时代主要是秦至汉初这一中国文字演变嬗化的关键时期。怎样从商周古文变革成为汉以下的所谓“今文”,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过去材料缺乏,学者想要研究也无法着手,上述这些简帛正好属于这个段落,为研究者提供了机遇。赵平安教授的《隶变研究》把握住这一机会,探讨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于是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秦汉简牍:书写、制度与社会》 本书是对秦汉时期简牍这一重要载体的深度探索与系统梳理,旨在通过对海量出土简牍的细致解读,揭示隐藏在这些日常文书背后的社会结构、法律制度、经济活动以及知识传播方式。全书共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秦汉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载体与技术——简牍的物质形态与书写实践 本部分首先聚焦于简牍这一独特的书写材料本身。我们将从木材的选择、制作工艺(包括劈片、打磨、钻孔、编绳等环节)以及不同形制的简牍(如长笺、短札、策、椠等)的功用差异进行详尽考察。重点探讨了与简牍使用密切相关的书写工具——毛笔、墨以及颜色的运用,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书写风格的演变,并引入了微观分析技术,试图重构书写者在实际操作中的身体姿态与书写习惯。 此外,我们还将专门辟出一章,讨论简牍在物理层面的损坏与保护问题。通过对出土现场环境的考古学记录与现代修复技术的结合,阐释了简牍的脆弱性如何影响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特别关注了编绳的材质、排列方式对于文本信息组织的重要性,以及“已销毁”或“已断裂”的简牍如何通过上下文的重建来恢复其历史信息。 第二部分:行政与权力——秦汉官署文书的运行机制 秦汉帝国高度依赖文书系统进行统治与管理,简牍是这一庞大官僚体系的神经末梢。本部分的核心在于解析简牍在国家行政流程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我们细致梳理了公文的分类与格式规范,包括上计、奏报、牒、移、书、程文等各类文书的固定模板与术语。通过对敦煌、里耶、岳麓等地出土的行政档案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中央政令如何自上而下层层传递、执行和反馈的全过程。我们关注“过限”、“未决”等签注背后的效率考量与问责机制。 其次,本书深入探讨了户籍、赋税、徭役与屯田管理中简牍的作用。例如,通过对《居延汉简》中“边塞吏员往来簿”的解读,重构了帝国边郡的日常巡防与物资调配体系;通过对田地册籍的分析,揭示了国家如何精确掌握农业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征收实物与劳役。这里,简牍不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而是帝国权力实际运作的证据。 第三部分:法律与秩序——简牍所见之秦汉司法实践 秦汉法律制度以其成文法的严密性著称,而简牍档案为我们提供了最直接的司法操作现场记录。 本部分对秦汉的《秦律十八种》、《尉律》等法律文本的出土与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重点分析了司法实践中对律文的解释与适用。我们将集中研究审判记录(如“口语”或“语书”)、传唤文书、判决书以及对犯罪分子的处置记录。通过对案件材料的个案分析,探讨了“疑罪从无”、“减轻处罚”等法律原则在具体执行中的体现,以及地方官吏在司法裁量权上的边界。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私人法律文书,如债权债务契约、土地买卖凭据、诉讼委托书等。这些文书揭示了在国家法律框架下,个体公民如何在日常经济与社会纠纷中寻求救济,反映了法律渗透到社会毛细血管的程度。 第四部分:知识与生活——简牍中的民间文化与教育 简牍不仅是官方文书的载体,也是承载知识、记录生活点滴的重要媒介。 本部分探讨了简牍在教育和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对识字课本(如算表、字书)、验算记录、私家信件的分析,帮助我们理解汉代的基础教育水平和知识的普及程度。我们考察了简牍中反映的医学知识、术数应用(如阴阳五行、占卜)以及私人文学作品的片段,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实用技术。 最后,本书通过对简牍中人名、地名、官职、物价、度量衡等信息的系统整理,构建了一份详尽的秦汉社会经济文化索引,为后续研究提供坚实的参考基础。本书力求以严谨的考证方法和清晰的叙述结构,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鲜活、具有丰富内在逻辑的秦汉社会缩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沟通“出土”与“传世”之间的坚固桥梁。以往,我们对某些历史事件的判断往往过度依赖于司马迁等人的叙述,难免带有后世的解读色彩。而这批新材料的引入,使得我们有了一个更直接、更“原生态”的对话机会。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处理那些内容残缺、字句晦涩的篇章时的处理方式——不是急于给出一个看似完美的结论,而是极其审慎地列出所有可能的解释路径及其依据,甚至坦诚地指出哪些地方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这种学者的谦逊与审慎,是学术研究中最宝贵的品质。它提醒我们,历史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求索过程,任何看似确定的结论都可能在下一次的考古发掘中被修正。这本书本身,就是这一求索精神的最好写照,它教会我们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古籍,去理解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

翻开这本大部头,首先冲击到的是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博的知识视野。作者显然对古文字学、文献学以及相关的历史地理学都有着极为精深的见解。那些对新出土材料的字形结构、异体字、通假现象的辨析,细腻到令人拍案叫绝。举例来说,对于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地域的文字风格变化,作者能从笔画的粗细、偏旁的组合习惯中,勾勒出清晰的演变脉络,这绝非是浅尝辄止的研究者能够企及的深度。更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进行文献重构和语义阐释时,总是能跳出原有的思维定势,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来反思和修正旧有的学术观点,这种勇于革新的精神在传统学问中尤为可贵。全书的逻辑结构如同精密的仪器,层层递进,论证严密,每一个章节的论述都紧密围绕着“新出”这一核心,展现了研究者对第一手资料的敬畏与珍视。对于有志于深入钻研先秦两汉历史文献的学人而言,这本书无疑是案头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其价值难以估量。

评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内容扎实的学术力作。它对新材料的梳理、对古文字的释读、对历史文献的重新审视,都达到了当前国内学界的顶尖水平。对于像我这样,虽然不是专业古文字学家,但对中国古代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古代世界运作逻辑的“新工具箱”。它不只是罗列了考古成果,更重要的是,它系统地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成果去修正、充实甚至重构我们对古代社会、思想、制度的认知。书中对部分关键概念的辨析,比如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官职名称的演变考察,其细致入微的程度,令人叹服其对文献的穷尽。读完后,我对先秦两汉的历史图景,有了一种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把握,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带领我们重返现场的“考古报告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体现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字体清晰可辨,考证部分的引文标注规范,图版部分的清晰度极高,这对于需要反复核对字形和篇章结构的研究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便利。我个人特别关注那些涉及古代哲学思想和政治伦理的篇章。新简帛的发现,常常能颠覆我们对某些流传已久的“定论”的理解。例如,书中对几篇新近出土的佚文中关于“天命”与“人事”关系的探讨,其论述角度之新颖,对传统儒家或道家思想的界定提出了有益的挑战。这些材料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先秦思想多元化格局的认知。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已知知识,而是在原有体系上进行精密的“补丁”和“重绘”,使历史的图像更加完整和立体。每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养分,它对思维的激发作用,远超出了单纯的文献解读本身。

评分

这部汇集了近些年考古新发现的简帛文字的著作,无疑为我们探究先秦秦汉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思想演变提供了全新的窗口。特别是那些首次公之于世的文献,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着实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其中一些涉及早期法律条文和行政文书的材料,清晰地勾勒出彼时国家机器的运作细节,与传世文献中那种宏大叙事式的记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具烟火气。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对这些材料进行释读和考证时的严谨态度,不仅细致入微地比对了不同出土批次之间的异同,还结合当时的器物、墓葬形制等旁证材料进行了多维度的论证,使得每一个结论都有坚实的文献基础和考古支撑。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现场记录,它让那些沉睡在地下的文字重新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为古文字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也让普通读者能更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读罢全书,我仿佛跟随那些简牍帛书,穿越了时空,直抵那个风云变幻的古代世界。

评分

作者的论文集,体现了文字考史的思路,送货很快

评分

这本书封面很特别,绝对具有辨识度。内容主要是赵先生的学术论文。

评分

值得一看,质量不错啊。

评分

赵平安先生的书,学术类。非常好的一本书,是学习古文字、古文献不可缺少的一本书。

评分

古文字的学问也是专门之学了,旁人主要是采拿来主义的态度,想更深入就必须接受些系统的训练和学习。

评分

赵平安老师的大作,一定要拜读

评分

很喜欢。

评分

搞古文字、古文献、考古学等,都可以看一看嘛。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