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2》是《中國電影史研究專題》的續篇,從電影的發端開始,選取一些重要的電影現象、電影人、電影作品,從電影史學史和史學範式的角度,進行瞭較為專門的觀照和闡發,力圖在此基礎上重構中國電影史。
作者簡介
李道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曾獲北京大學硃光潛奬教金與“十佳教師”稱號。兼任《電影藝術》雜誌編委以及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中國颱港電影研究會理事、中國電影博物館藏品鑒定委員會委員等。人選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紀優秀人纔支持計劃。
主要研究中國電影史、中國電影批評、中國電影文化、中國電影傳播與中外電影關係。發錶學術論文近百篇,齣版學術著作8種。其中,《中國電影批評史(1897-2000)》獲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中國電影文化史(1905-2004)》獲北京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中國電影:曆史撰述的開端
第一節 影戲溯源考
第二節 影業發展論
第三節 電影進化史
第二章 中國的好萊塢夢想
第一節 從“荷萊塢”、“荷來鬍特”、“花塢”到“好萊塢”
第二節 好萊塢的中國影迷
第三節 中國的好萊塢夢想
第三章 中國早期電影敘事的優良傳統
第一節 中國早期電影:民族民間故事的引入
第二節 “故事”的生産:麯摺的情節設置和動人的情感訴求
第三節 “故事”的消費:類型期待視野和故事消費心理
第四章 “滿鐵”時事映畫中的“王道樂土”論述
第一節 “滿鐵”時事映畫的研究狀況與拓展契機
第二節 “滿鐵”與“滿鐵”時事映畫
第三節 淪陷的光影之《燦爛之滿洲帝國》
第五章 馬徐維邦:中國早期恐怖電影的拓荒者
第一節 馬徐維邦:一個作者的誕生
第二節 《夜半歌聲》:一種類型的崛起
第三節 馬徐維邦與中國早期電影史
第六章 武兆堤與新中國電影的英雄敘事
第一節 從舞颱英雄到銀幕英雄:武兆堤的艱難轉型
第二節 從《地下尖兵》到《七天七夜》:武兆堤的“創作麯綫”
第三節 《英雄兒女》:作為經典的英雄敘事
第四節 從《沙傢浜》到《山重水復》:武兆堤的英雄變奏
第七章 《舞颱姐妹》作為電影經典的生成機製與曆史命運
第一節 從故鄉戲麯到民族徵象:《舞颱姐妹》中的越劇
第二節 從“做戲”到“做人”:《舞颱姐妹》中的“舞颱”
第三節 從感情之“變”到命運之“變”:《舞颱姐妹》中的“姐妹”
第八章 露天電影的政治經濟學
第一節 露天電影:電影放映在特定時空中的特殊錶現形態
第二節 中國露天電影的運作方式及其發展軌跡
第三節 作為意識形態國傢機器:露天電影的政治經濟學
第九章 “後九七”香港電影的時間體驗與曆史觀念
第一節 “後九七”香港電影:電影中的“時間裂隙”
第二節 特殊命題:記憶與失憶、因果與循環
第三節 缺失感:懷舊的無奈與懷疑的宿命
第十章 颱灣電影的“成長論述”及其精神文化特質
第一節 身體:惡魔的恐懼
第二節 性嚮:愛與放逐
第三節 族群:“在地”的美麗與憂傷
第十一章 颱港電影的中國化闡釋
第一節 颱港電影:從“自我”到“他者”
第二節 走嚮“中國電影”的颱港電影
第三節 颱港電影的中國化闡釋:從權威話語到個性陳述
第十二章 國産大片:史詩格局的漸顯
第一節 “大片”情結與“史詩”意識
第二節 《投名狀》與《集結號》:戰爭電影的時空架構及其史詩格局
第三節 國産大片:以動人的情感和壯闊的詩意拯救陷落中的曆史
第十三章 大型國企:電影體製的改革思路與發展前景
第一節 建立現代企業製度與規模化的企業集團
第二節 走嚮戰略聯盟與産業集群
第三節 在戰略聯盟、産業集群的基礎上尋求價值創新
第十四章 從“亞洲的電影”到“亞洲電影”
第一節 “亞洲電影”的提齣
第二節 中國與亞洲各國的電影閤作
第三節 亞洲電影的崛起與“亞洲電影”的共識
第十五章 電影批評:溝通政界、業界、學界與媒介的嘗試
第一節 “大片”的可能性
第二節 “主流”的限度
第三節 “個性”的突圍
第四節 好萊塢的中國功夫
第十六章 史學範式的轉換與中國電影史研究
第一節 中國電影史研究的經典範式
第二節 史學範式的轉換與中國電影史研究
第三節 中國電影史研究:新的曆史可能性
第十七章 重構中國電影
第一節 作為學術的電影史研究與電影史研究的學術史
第二節 中國電影史研究:改革開放背景下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 問題的核心:走嚮中國電影史學術史
附錄:“《申報》與中國電影”研究:中國電影1928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即便如此,1949年以前的中國電影,仍然企圖通過各種途徑,嚮好萊塢學習並尋求與好萊塢的對話與閤作,進而試圖在中國境內建立另外一個“好萊塢”,最終實現中國的好萊塢夢想。
在嚮好萊塢學習並尋求與好萊塢對話與閤作的過程中,中國的電影業界和批評界均付齣瞭巨大的努力。早在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初,便一麵托人往歐美實地考察,一麵嚮美國聘請著名的電影攝影師,訂購美國最新式的電影機器。如此,乃力圖以中國影片“替代”外國影戲,並將中國電影“推銷”到全世界。1926年春,張長福、張巨川摹仿歐美體製,在上海創辦中央影戲公司這一中國最早的影院聯營機構。中央影戲公司租賃西班牙籍影院商人雷瑪斯經營的夏令配剋、維多利亞(租賃後更名為新中央)、恩派亞、卡德、萬國五傢電影院,除將夏令配剋大戲院轉租給愛普廬影院老闆郝思倍外,其餘四傢以及張巨川經營的中央大戲院,為下屬影院,並規定由該公司放映的國産影片,首先在中央大戲院公映,次及於另外四傢,以一周為期。後又與各製片公司規定新的拆賬辦法,即各製片公司攝製的影片在該公司所屬影院放映,須先認定底盤銀,如售票額超過底盤銀,由製片公司與戲院雙方均分,不足則由製片公司自行墊齣。隨後,明星、上海、神州、大中華百閤、民新五傢影片公司在上海發起創辦瞭影片發行聯營機構六閤影戲營業公司,後友聯、華劇等公司相繼加入。按規定,所屬各公司的影片均由六閤影戲公司齣麵嚮國內外發行。有關公司均派一名營業專員常駐辦事處,並在天津、漢口、蕪湖等地委派專員,經營發行業務。六閤影戲營業公司先後發行國産影片100餘部,在好萊塢影片充斥中國電影市場的情況下,這傢聯營機構的業務無疑是有利於國産影片的生存和發展的。除此之外,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電影資本傢羅明佑在華北、東北建立瞭電影院綫;20世紀30年代,天一影片公司的邵氏兄弟也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組建瞭南洋電影院綫。
前言/序言
圖書名稱:全球化視角下的中國當代文學思潮 內容提要: 本書以全球化語境為宏大背景,深入剖析瞭二十世紀末至今中國當代文學所經曆的思想嬗變與藝術革新。它摒棄瞭傳統的“宏大敘事”和“民族中心主義”的窠臼,轉而采用跨文化、跨學科的視野,審視中國文學如何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進行自我定位、身份重塑與世界對話。 全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力求構建一個立體、多維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化語境的重塑與文學場域的變遷 本部分首先界定瞭“全球化”這一核心概念在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的特殊內涵。它探討瞭冷戰結束、互聯網技術普及以及資本流動加速如何深刻地改變瞭中國文學的生産、傳播和接受機製。我們分析瞭傳統“文學體製”的鬆動,以及“世界文學”觀念對本土批評範式的衝擊。研究聚焦於“中國性”在全球化語境下的模糊與重構,考察瞭作傢們在麵對全球文化資本和本土文化保守主義之間的張力時所采取的策略。 特彆關注瞭文學的“在地性”與“超地域性”的辯證關係。傳統上被視為地域性強烈的敘事(如鄉土文學的轉型、口述史的重寫),在全球化媒介的傳播下,如何被重新編碼,並以一種新的“異域性”進入國際視野。同時,也探討瞭外來思潮,如後殖民理論、賽博格美學、新物質主義等,如何在中國文學的理論批評和創作實踐中激起漣漪。 第二部分:身份政治與流散書寫:在“中間地帶”的文學探索 全球化帶來的大規模人口流動和身份認同危機,成為本部分的核心議題。我們集中探討瞭“流散文學”(Diasporic Writing)在中國語境下的特殊錶現,包括改革開放後“走齣去”的知識分子、跨國婚姻中的主體建構,以及城市化進程中“內部流散者”的睏境。 本書細緻考察瞭幾位關鍵作傢的文本,他們的創作往往遊走於故土與異鄉、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中間地帶”。這些作品不再簡單地控訴“被邊緣化”,而是轉嚮對身份多重性的積極探索,例如性彆身份、階級流動性在跨國經驗中的復雜摺疊。我們采用“比較文學”的方法,將中國流散作傢的經驗與拉丁美洲的“馬孔多模式”或東歐的“流亡文學”進行對話,以期揭示身份書寫中超越地域的普適性主題,如記憶的不可靠性、語言的異化以及傢園的建構性。 第三部分:技術、媒介與後人類敘事:數字化時代的審美突變 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不僅是文學傳播的工具,更成為激發新的藝術形式和哲學思考的源泉。本部分集中研究瞭數字媒介對當代文學本體論的挑戰。 我們分析瞭從網絡文學的崛起,到嚴肅文學中對“賽博空間”、“虛擬現實”的描摹,展現瞭作傢們如何用文學的語言來理解和抵抗技術的異化。重點考察瞭“後人類”主題的介入,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基因編輯等前沿議題如何被納入文學想象,挑戰瞭長期以來以人為中心的敘事結構。例如,探討瞭擬人化敘事(Zoomorphism)的復興,以及作傢如何通過解構主體性,來迴應全球技術資本對個體經驗的滲透。 第四部分:全球資本、消費主義與微觀現實的書寫 全球化帶來的經濟轉型和消費文化的滲透,對文學反映的社會現實産生瞭顛覆性影響。本部分將目光投嚮瞭中國社會最細微的角落——城市空間、商業場所和日常生活中的權力關係。 研究不再滿足於對宏大社會矛盾的描繪,而是轉嚮對“日常奇觀”的捕捉。我們分析瞭“口述曆史”如何與“城市記憶”相結閤,以對抗被主流意識形態抹平的個體經驗。同時,對消費主義美學(如“小確幸”敘事、精緻的物質崇拜)的批判性審視,揭示瞭資本邏輯如何滲透到最私密的個人情感結構中。通過考察報告文學的轉型和非虛構寫作的興盛,本書論證瞭文學如何通過“去戲劇化”的書寫方式,更精準地捕捉到全球化背景下個體生存的焦慮與韌性。 第五部分:文學的“世界性”與翻譯實踐的互塑 最後一部分將焦點置於中國文學“走齣去”的過程中,探討瞭翻譯在文化轉譯中的能動性與局限性。我們深入分析瞭不同語言環境和文化期待對中國文本的再創作(或誤讀)。 本書認為,真正的“世界文學”並非由某一個中心節點嚮四周輻射,而是一種多嚮度、相互影響的生成過程。因此,本章著重分析瞭譯者如何作為文化中介,在保持原文張力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目標讀者的文化語境。並通過對近年來獲得國際大奬的中國作品的翻譯策略進行案例分析,揭示瞭中國文學在跨文化傳播中如何構建和展現其獨特的價值體係,並反過來影響世界文學的批評範式。 結論:在張力中尋找新的文學契機 全書的結論部分總結瞭全球化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是雙刃劍:它帶來瞭前所未有的傳播機會和思想資源,但也帶來瞭文化身份的失焦和審美同質化的風險。然而,本書強調,恰恰是在這些劇烈的張力與碰撞中,中國當代文學正孕育齣更具復雜性、反思性和實驗性的新形態。它不再是迴應一個單一的“時代主題”,而是成為瞭一個充滿生命力的、與世界持續對話的動態場域。 本書適閤文學研究者、比較文學專業學生、文化研究學者以及所有對當代中國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感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瞭一個批判性的工具箱,用以理解後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學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