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2》是《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的续篇,从电影的发端开始,选取一些重要的电影现象、电影人、电影作品,从电影史学史和史学范式的角度,进行了较为专门的观照和阐发,力图在此基础上重构中国电影史。
作者简介
李道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曾获北京大学朱光潜奖教金与“十佳教师”称号。兼任《电影艺术》杂志编委以及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理事、中国电影博物馆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等。人选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研究中国电影史、中国电影批评、中国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传播与中外电影关系。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出版学术著作8种。其中,《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中国电影:历史撰述的开端
第一节 影戏溯源考
第二节 影业发展论
第三节 电影进化史
第二章 中国的好莱坞梦想
第一节 从“荷莱坞”、“荷来胡特”、“花坞”到“好莱坞”
第二节 好莱坞的中国影迷
第三节 中国的好莱坞梦想
第三章 中国早期电影叙事的优良传统
第一节 中国早期电影:民族民间故事的引入
第二节 “故事”的生产:曲折的情节设置和动人的情感诉求
第三节 “故事”的消费:类型期待视野和故事消费心理
第四章 “满铁”时事映画中的“王道乐土”论述
第一节 “满铁”时事映画的研究状况与拓展契机
第二节 “满铁”与“满铁”时事映画
第三节 沦陷的光影之《灿烂之满洲帝国》
第五章 马徐维邦:中国早期恐怖电影的拓荒者
第一节 马徐维邦:一个作者的诞生
第二节 《夜半歌声》:一种类型的崛起
第三节 马徐维邦与中国早期电影史
第六章 武兆堤与新中国电影的英雄叙事
第一节 从舞台英雄到银幕英雄:武兆堤的艰难转型
第二节 从《地下尖兵》到《七天七夜》:武兆堤的“创作曲线”
第三节 《英雄儿女》:作为经典的英雄叙事
第四节 从《沙家浜》到《山重水复》:武兆堤的英雄变奏
第七章 《舞台姐妹》作为电影经典的生成机制与历史命运
第一节 从故乡戏曲到民族征象:《舞台姐妹》中的越剧
第二节 从“做戏”到“做人”:《舞台姐妹》中的“舞台”
第三节 从感情之“变”到命运之“变”:《舞台姐妹》中的“姐妹”
第八章 露天电影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节 露天电影:电影放映在特定时空中的特殊表现形态
第二节 中国露天电影的运作方式及其发展轨迹
第三节 作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露天电影的政治经济学
第九章 “后九七”香港电影的时间体验与历史观念
第一节 “后九七”香港电影:电影中的“时间裂隙”
第二节 特殊命题:记忆与失忆、因果与循环
第三节 缺失感:怀旧的无奈与怀疑的宿命
第十章 台湾电影的“成长论述”及其精神文化特质
第一节 身体:恶魔的恐惧
第二节 性向:爱与放逐
第三节 族群:“在地”的美丽与忧伤
第十一章 台港电影的中国化阐释
第一节 台港电影:从“自我”到“他者”
第二节 走向“中国电影”的台港电影
第三节 台港电影的中国化阐释:从权威话语到个性陈述
第十二章 国产大片:史诗格局的渐显
第一节 “大片”情结与“史诗”意识
第二节 《投名状》与《集结号》:战争电影的时空架构及其史诗格局
第三节 国产大片:以动人的情感和壮阔的诗意拯救陷落中的历史
第十三章 大型国企:电影体制的改革思路与发展前景
第一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规模化的企业集团
第二节 走向战略联盟与产业集群
第三节 在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寻求价值创新
第十四章 从“亚洲的电影”到“亚洲电影”
第一节 “亚洲电影”的提出
第二节 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电影合作
第三节 亚洲电影的崛起与“亚洲电影”的共识
第十五章 电影批评:沟通政界、业界、学界与媒介的尝试
第一节 “大片”的可能性
第二节 “主流”的限度
第三节 “个性”的突围
第四节 好莱坞的中国功夫
第十六章 史学范式的转换与中国电影史研究
第一节 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经典范式
第二节 史学范式的转换与中国电影史研究
第三节 中国电影史研究:新的历史可能性
第十七章 重构中国电影
第一节 作为学术的电影史研究与电影史研究的学术史
第二节 中国电影史研究: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 问题的核心:走向中国电影史学术史
附录:“《申报》与中国电影”研究:中国电影1928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即便如此,1949年以前的中国电影,仍然企图通过各种途径,向好莱坞学习并寻求与好莱坞的对话与合作,进而试图在中国境内建立另外一个“好莱坞”,最终实现中国的好莱坞梦想。
在向好莱坞学习并寻求与好莱坞对话与合作的过程中,中国的电影业界和批评界均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早在明星影片公司成立之初,便一面托人往欧美实地考察,一面向美国聘请著名的电影摄影师,订购美国最新式的电影机器。如此,乃力图以中国影片“替代”外国影戏,并将中国电影“推销”到全世界。1926年春,张长福、张巨川摹仿欧美体制,在上海创办中央影戏公司这一中国最早的影院联营机构。中央影戏公司租赁西班牙籍影院商人雷玛斯经营的夏令配克、维多利亚(租赁后更名为新中央)、恩派亚、卡德、万国五家电影院,除将夏令配克大戏院转租给爱普庐影院老板郝思倍外,其余四家以及张巨川经营的中央大戏院,为下属影院,并规定由该公司放映的国产影片,首先在中央大戏院公映,次及于另外四家,以一周为期。后又与各制片公司规定新的拆账办法,即各制片公司摄制的影片在该公司所属影院放映,须先认定底盘银,如售票额超过底盘银,由制片公司与戏院双方均分,不足则由制片公司自行垫出。随后,明星、上海、神州、大中华百合、民新五家影片公司在上海发起创办了影片发行联营机构六合影戏营业公司,后友联、华剧等公司相继加入。按规定,所属各公司的影片均由六合影戏公司出面向国内外发行。有关公司均派一名营业专员常驻办事处,并在天津、汉口、芜湖等地委派专员,经营发行业务。六合影戏营业公司先后发行国产影片100余部,在好莱坞影片充斥中国电影市场的情况下,这家联营机构的业务无疑是有利于国产影片的生存和发展的。除此之外,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资本家罗明佑在华北、东北建立了电影院线;20世纪30年代,天一影片公司的邵氏兄弟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组建了南洋电影院线。
前言/序言
图书名称: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 内容提要: 本书以全球化语境为宏大背景,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末至今中国当代文学所经历的思想嬗变与艺术革新。它摒弃了传统的“宏大叙事”和“民族中心主义”的窠臼,转而采用跨文化、跨学科的视野,审视中国文学如何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进行自我定位、身份重塑与世界对话。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力求构建一个立体、多维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全球化语境的重塑与文学场域的变迁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全球化”这一核心概念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特殊内涵。它探讨了冷战结束、互联网技术普及以及资本流动加速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机制。我们分析了传统“文学体制”的松动,以及“世界文学”观念对本土批评范式的冲击。研究聚焦于“中国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模糊与重构,考察了作家们在面对全球文化资本和本土文化保守主义之间的张力时所采取的策略。 特别关注了文学的“在地性”与“超地域性”的辩证关系。传统上被视为地域性强烈的叙事(如乡土文学的转型、口述史的重写),在全球化媒介的传播下,如何被重新编码,并以一种新的“异域性”进入国际视野。同时,也探讨了外来思潮,如后殖民理论、赛博格美学、新物质主义等,如何在中国文学的理论批评和创作实践中激起涟漪。 第二部分:身份政治与流散书写:在“中间地带”的文学探索 全球化带来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和身份认同危机,成为本部分的核心议题。我们集中探讨了“流散文学”(Diasporic Writing)在中国语境下的特殊表现,包括改革开放后“走出去”的知识分子、跨国婚姻中的主体建构,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内部流散者”的困境。 本书细致考察了几位关键作家的文本,他们的创作往往游走于故土与异乡、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中间地带”。这些作品不再简单地控诉“被边缘化”,而是转向对身份多重性的积极探索,例如性别身份、阶级流动性在跨国经验中的复杂折叠。我们采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将中国流散作家的经验与拉丁美洲的“马孔多模式”或东欧的“流亡文学”进行对话,以期揭示身份书写中超越地域的普适性主题,如记忆的不可靠性、语言的异化以及家园的建构性。 第三部分:技术、媒介与后人类叙事:数字化时代的审美突变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仅是文学传播的工具,更成为激发新的艺术形式和哲学思考的源泉。本部分集中研究了数字媒介对当代文学本体论的挑战。 我们分析了从网络文学的崛起,到严肃文学中对“赛博空间”、“虚拟现实”的描摹,展现了作家们如何用文学的语言来理解和抵抗技术的异化。重点考察了“后人类”主题的介入,包括人工智能、生物工程、基因编辑等前沿议题如何被纳入文学想象,挑战了长期以来以人为中心的叙事结构。例如,探讨了拟人化叙事(Zoomorphism)的复兴,以及作家如何通过解构主体性,来回应全球技术资本对个体经验的渗透。 第四部分:全球资本、消费主义与微观现实的书写 全球化带来的经济转型和消费文化的渗透,对文学反映的社会现实产生了颠覆性影响。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中国社会最细微的角落——城市空间、商业场所和日常生活中的权力关系。 研究不再满足于对宏大社会矛盾的描绘,而是转向对“日常奇观”的捕捉。我们分析了“口述历史”如何与“城市记忆”相结合,以对抗被主流意识形态抹平的个体经验。同时,对消费主义美学(如“小确幸”叙事、精致的物质崇拜)的批判性审视,揭示了资本逻辑如何渗透到最私密的个人情感结构中。通过考察报告文学的转型和非虚构写作的兴盛,本书论证了文学如何通过“去戏剧化”的书写方式,更精准地捕捉到全球化背景下个体生存的焦虑与韧性。 第五部分:文学的“世界性”与翻译实践的互塑 最后一部分将焦点置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探讨了翻译在文化转译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我们深入分析了不同语言环境和文化期待对中国文本的再创作(或误读)。 本书认为,真正的“世界文学”并非由某一个中心节点向四周辐射,而是一种多向度、相互影响的生成过程。因此,本章着重分析了译者如何作为文化中介,在保持原文张力的同时,巧妙地融入目标读者的文化语境。并通过对近年来获得国际大奖的中国作品的翻译策略进行案例分析,揭示了中国文学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构建和展现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并反过来影响世界文学的批评范式。 结论:在张力中寻找新的文学契机 全书的结论部分总结了全球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双刃剑: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机会和思想资源,但也带来了文化身份的失焦和审美同质化的风险。然而,本书强调,恰恰是在这些剧烈的张力与碰撞中,中国当代文学正孕育出更具复杂性、反思性和实验性的新形态。它不再是回应一个单一的“时代主题”,而是成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与世界持续对话的动态场域。 本书适合文学研究者、比较文学专业学生、文化研究学者以及所有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批判性的工具箱,用以理解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