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虚书契考释原稿信札

殷虚书契考释原稿信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振玉 著
图书标签:
  • 殷商
  • 甲骨文
  • 书契
  • 历史文献
  • 考古学
  • 古文字学
  • 清华大学
  • 王国维
  • 原始稿件
  • 信札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40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6438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罗振玉,语言文字学家,在甲骨文研究者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这本书即为其甲骨文研究之证明。在这里,他释出了单字近五百个,其中多得到学界认可。他还首创了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殷虚书契考释原稿信札》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作者简介

  罗振玉,浙江上虞人,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罗振玉15岁举秀才。清光绪十六年(1890)在乡间为塾师并著书。二十二年与蒋斧等在上海创立农学社,开办农报馆。二十四年创办东文学社。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督。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三十年受江苏巡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二等谘议官。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40年6月19日,罗振玉病逝,终年74岁。
  与王国维合著《流沙坠简》。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

内页插图

目录

罗振玉先生小传
《殷虚书契考释》原稿
罗振玉致王国维信札
附录
《殷虚书契考释》甲寅初印本跋
忆罗师
雪堂先生的学术贡献
编后记

前言/序言


《古文字与上古史:从甲骨金文到先秦文献的深度解读》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上古时期文字的演变脉络及其所承载的重大历史信息。全书涵盖了从早期的刻符、陶文,到成熟的殷墟甲骨文、西周金文,再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简帛文字和铸刻铭文,最终聚焦于先秦诸子经典文献的文本考订与史学意义。作者综合运用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力求揭示古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祭祀礼仪以及早期思想观念的真实面貌。本书对核心出土文献的释读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尤其注重对易混淆字形、特殊句式以及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之处的系统梳理,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严谨而富于洞察力的上古史解读框架。 第一部分:文字的萌芽与早期形态 本部分着重考察中国文字系统的起源。首先,我们回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检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发现的刻划符号和陶文。这些早期符号虽然尚未构成成熟的文字体系,但已展现出表意和记事的初步尝试。通过对这些符号的几何特征、组合规律及出土环境的分析,探讨其与后世汉字的可能关联,并辨析哪些是纯粹的记事标记,哪些可能含有原始的巫术或宗教意义。 随后,我们将重点讨论早期文字的“成熟”阶段——以殷墟甲骨文为核心的商代文字系统。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是文字学上的里程碑,更是直接叩问商代历史的第一手材料。本书将详细剖析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六书的实际运用)、书写载体(龟甲兽骨的选取与处理)、以及不同时期(如盘庚至纣王时期)甲骨文在语法、词汇和书风上的细微差异。 在释读层面,本书将集中讨论几类重要的甲骨文资料: 1. 祭祀与占卜记录: 对“贞”、“不贞”、“吉”、“凶”等关键动词和判断词的反复辨析,重构商王对天地神祇、祖先亡灵的信仰体系,以及祭祀仪式的具体流程。 2. 战争与田猎记录: 结合考古发掘的战争遗址,考订甲骨文中所记的俘虏数量、敌对邦国名称(如“犬方”、“羌方”),校对《史记·殷本纪》等传世记载的准确性。 3. 历法与天象记录: 深入分析甲骨文中的干支纪日法和复闰制度,评估其对现代夏商分界判断的参考价值。 第二部分:青铜时代的铭文与制度构建 随着商周鼎革,文字的载体和功用发生了重要转变。第二部分聚焦于西周、春秋时期的金文(青铜器铭文)。与甲骨文的短期实用性不同,金文通常是铸刻在礼器之上,具有更强的政治宣告和宗法礼制的功能。 本书将金文的研究划分为几个维度: 1. “重器”的史学价值: 对如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等重器铭文的逐字考订。分析铭文中频繁出现的“丕显”、“恭敬”、“受兹明命”等词汇,揭示周王朝如何通过祭祀礼器来确立其“德治天下”的合法性。 2. 分封与职官制度: 详细梳理金文中关于“册命”、“锡命”的记载。通过对所授官职(如“卿士”、“小子”、“师氏”)的层级分析,重建西周初期至共和时期复杂的贵族世袭与领地分封结构,并探讨其与后世郡县制的内在张力。 3. “国史”的传承: 讨论金文的篇幅增长趋势,特别是在西周晚期,铭文开始承担起家族历史叙事的功能,这标志着文字开始超越单纯的祭祀需要,向“史书”形态发展。 此外,本部分也将触及春秋时期文字形态的分化,例如楚国文字(如越王勾践剑)的地域特征以及各国在货币、度量衡上使用文字进行政治控制的实践。 第三部分:文献的定型与思想的萌芽 上古文字的最终价值,体现在它们如何被记录、整理并最终形成影响中国两千年的经典文献。第三部分考察了先秦文献,特别是儒家和道家典籍在文本形成初期的面貌。 本书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尚书》的文本流变: 《尚书》作为上古的官方文献汇编,其篇目的真伪、语言风格的差异(如“文王陟降”、“皇矣寿民”)一直是考据学的难题。我们将结合金文的语言习惯,对《尧典》、《皋陶谟》等篇章中的古老词汇进行“以证音”的尝试,辨析哪些段落可能是周初的诰命,哪些是春秋战国时期所“伪作”或“追记”的。 2. 《易经》的早期形态: 探讨周易卦爻辞的产生背景,分析其语言的简洁性与模糊性,以及其从卜筮记录向哲学思辨过渡的早期迹象。 3. 诸子百家对上古传统的吸收: 分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在阐述其政治哲学时,是如何引用和诠释当时已有的、可能刻在竹简上的上古史料和典谟训训的。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这些原始文献的细致还原与深入解读,为理解“中国历史的早期叙事”提供一套更加坚实、去伪存真的基础,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今日所读的经典,其最初的声音和形态究竟是何面貌。全书贯穿着对“史实”与“文本诠释”之间复杂关系的审视,强调文献本身的物质性与时代性对历史构建的决定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细腻的字体,笔画之间充满了古朴的书卷气,让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亲眼目睹先贤们在案前伏案疾书的情景。虽然内容尚待深入研读,但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已经足够令人心潮澎湃。我注意到书中的某些章节似乎采用了特殊的印刷工艺,使得某些关键的图文对照部分更加清晰醒目,这无疑极大地便利了读者对复杂信息的理解和比对。从装帧的考究程度来看,可以预见作者或整理者在内容搜集和校勘上必然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这种对学术严谨性的极致追求,是当代许多快餐式阅读难以比拟的。我对此书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能从中汲取到那些经过时间沉淀、愈发醇厚的智慧精华,让自己的学识之树更加根深叶茂。

评分

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类偏重“考释”性质的古籍会抱持一种审慎的态度,生怕内容过于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殷虚书契考释原稿信札》的整体感觉却出奇地亲切。它没有故作高深的冷峻,反而透着一种学人对所研究对象的热忱与执着。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进入其核心论证阶段,但从引用的参考资料的广度来看,便可知作者的知识面之博大精杂。这种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视野,预示着书中的论述绝非孤立的碎片化解读,而是构建在一个宏大而坚实的研究框架之上的。我猜想,即便是对该领域不甚精通的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那种探索未知、还原历史真相的迷人魅力。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探险,指引着我们去追寻那些被时间尘封的秘密线索。

评分

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都让它在众多新近出版的文献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它散发出的那种“老派”的魅力,是一种对浮躁时代的无声反抗。我注意到,书中大量的插图或摹本似乎都经过了极高的分辨率扫描和印刷,确保了即便是微小的细节也纤毫毕现。这种对视觉证据的重视,对于研究甲骨文这类高度依赖图像辨识的材料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加分项。虽然我尚未深入到具体的释文环节,但仅凭其对文献载体的尊重和对图像质量的极致追求,就足以让我确信,这是一部足以在相关领域内被长期引用的权威性著作。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对传统研究方法的致敬,让人对中国古典学术的生命力油然而生信心。

评分

这本装帧典雅的古籍,初看便让人感受到一股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装帧所用的纸张,触感温润而坚韧,透着一股岁月的痕迹,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它承载的那些失落的故事。虽然我尚未细读其内容,但仅从外观就能推断,这是一部经过精心整理和考证的学术力作。书脊处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散发出低调而庄严的光芒,仿佛诉说着其中蕴含的知识的价值。我尤其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无论是扉页的布局,还是内文的排版,都体现出对传统文献整理的尊重与一丝不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化传承的致敬。我期待着揭开它的面纱,一窥其中那些深邃的洞见与严谨的论证,相信它将为我对古代文字和历史的理解开启全新的视角,带来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这本册子,拿在手上,能感觉到它并非那种一次性消费的读物,而是需要慢慢品味、反复咀嚼的“硬菜”。从外封的设计风格来看,它明显面向的是有一定学术基础的专业读者,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张力,却能吸引更广泛的好奇心。我个人非常欣赏那种将“原稿”与“信札”的意象融入到最终出版物中的设计理念——这暗示着读者将看到研究过程的真实脉络,而非仅仅是冰冷的结论。这种“幕后”的呈现方式,对于理解学术的生成机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我期待着,在那些看似枯燥的字里行间,能捕捉到作者当年在面对疑难问题时,那种如同侦探般的敏锐和锲而不舍的精神,那份对真相的赤诚,才是最动人的部分。

评分

书本不错,帮别人买的,内容不知道,印刷可以

评分

书本不错,帮别人买的,内容不知道,印刷可以

评分

书本不错,帮别人买的,内容不知道,印刷可以

评分

书本不错,帮别人买的,内容不知道,印刷可以

评分

书本不错,帮别人买的,内容不知道,印刷可以

评分

书本不错,帮别人买的,内容不知道,印刷可以

评分

书本不错,帮别人买的,内容不知道,印刷可以

评分

书本不错,帮别人买的,内容不知道,印刷可以

评分

书本不错,帮别人买的,内容不知道,印刷可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