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因比历史哲学

汤因比历史哲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远航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哲学
  • 汤因比
  • 历史研究
  • 文明
  • 兴衰
  • 社会学
  • 西方哲学
  • 文化
  • 历史观
  • 政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41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8513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哲人咖啡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经受着考验的文明
  人类和大地母亲
  两次世界大战是内战
  中国的工业化和儒家文化
  哲学是
  人生观的学问
  哲学是
  心灵的完善
  哲学是
  生命的诗
  这是一次
  走近大师的心灵之旅
  或许会
  改变你的一生

内容简介

  阿诺德·汤因比(Amold Tovnbee,1889~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近世以来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出生在一个历史学世家,他的母亲是英国第一代女大学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叔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这位叔父也叫阿诺德·汤因比,汤因比的名字正是为了纪念他这位早逝的叔父而起的。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终于在历史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但是,汤因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视角思考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诸多重大问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被视为现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一位主要代表。
  汤因比坚决反对历史学界盛行的根据国别研究历史的做法。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应该是比国家更大的文明。

精彩书评

  现在,人类已经有力量终结人类历史甚至全部生命。走到悬崖边的人类必须迅速觉醒、调整方向,才不致跌落万丈深渊。
  ——汤因比

目录

一、历史研究
1.文明——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2
2.文明的生命历程/18
3.解体文明的三部分/31
4.文明在时空中的接触/41
5.研究历史的原因/65

二、人类和大地母亲
1.苏美尔一阿卡德文明/77
2.埃及文明/86
3.中国文明/96
4.印度文明/133
5.希腊文明/149
6.西方基督教文明/169
7.人类文明/190

三、经受着考验的文明
1.历史的现状/206
2.历史是否会重演/212
3.欧洲在衰退/216
4.国际展望/230
5.经受着考验的文明/240
6.未来的历史学家会怎么说/244

四、世界和西方
1.俄国和西方/250
2.伊斯兰和西方/258
3.印度和西方/268
4.远东和西方/274
5.文明碰撞的规律/283

五、人类必须抉择
1.个人和社会/295
2.政治和世界/341
3.哲学和宗教/375

六、汤因比论汤因比
1.方法/401
2.模式/414

精彩书摘

  在汤因比看来,和其他人相比,历史学家们对这种情感并没有更多的免疫力。对于现代西方的历史学家而言,国家的立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这不仅因为国家在历史学家们成长的社会中无孔不入,而且因为他们的原始材料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国别的形式出现的。这些历史学家所开发的最丰富的资源是各个政府的档案,这种充足的特殊资源是他们成功地加大自己产品厚度的主要原因。因此,部分地由于时代的总的精神,部分地由于心理冲突,部分地由于专业经验,现代西方的历史学家们被吸引到国家这同一个方向,把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
  汤因比反对西方历史学把国家作为历史研究基本单位的普遍做法,主张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应该是文明。他说,通常看来,寻找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似乎最好从现代西方历史学家一般的观点人手,也就是说从某个民族国家人手。但是,他的真正计划是从西方的民族国家中选出一个看上去最符合现代历史学家历史研究基本单位标准的理想国家,然后,以这个为例,根据“历史事实”检验现代历史学家们看法的正确与否。
  汤因比认定,大不列颠是一个很适宜的选择。因为大不列颠是一个拥有强大实力的民族国家。两百五十年前,没有经过任何中断和特征变化,就形成了大不列颠帝国。

前言/序言

  阿诺德·汤因比(Amold Tovnbee,1889~1975)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出生在一个历史学世家,他的母亲是英国第一代女大学生,也是一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叔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这位叔父也叫阿诺德·汤因比,汤因比的名字正是为了纪念他这位早逝的叔父而起的。在这样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汤因比从小就热爱历史,并受到了很好的教育,终于在历史学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成为一代历史学巨匠。但是,汤因比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历史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出色的哲学家。他经常从哲学的视角思考宇宙人生和社会历史的诸多重大问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历史哲学思想,被视为现代西方“思辨的历史哲学”的一位主要代表。
  汤因比坚决反对历史学界盛行的根据国别研究历史的做法。他认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应该是比国家更大的文明。
《文明的兴衰与人类的未来:一部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 (本书内容概述:本书并非探讨阿诺德·汤因比的《历史研究》,而是深入剖析全球范围内主要文明的起源、发展、冲突与融合,旨在揭示历史演进的普遍规律与人类文明的终极命运。全书结构宏大,论证严密,融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乃至气候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与地理的塑造(约350字) 本书伊始,我们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地理基石。我们不着眼于单一历史学家的理论框架,而是以地质学的时间尺度,考察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河文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遗址,以及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国家形态。重点分析了不同地理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稀缺性与丰裕性,山脉的阻隔与连接作用——如何塑造了早期社会的基本结构、技术取向和初始的世界观。 我们对比了“高原文明”与“低地文明”在军事扩张能力、内部治理复杂性上的差异。例如,探讨了安第斯山脉(印加)在缺乏车轮和大型役畜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出令人惊叹的社会组织与工程技术;同时,也分析了地中海区域(腓尼基、希腊)如何因其破碎的海岸线而天然倾向于航海贸易和思想的跨界交流。此部分的核心论点在于:地理环境设定了文明发展的初始“剧本”,但并非决定性力量。 第二部分:技术飞跃、信仰体系与社会分化(约400字) 文明的成熟标志着一套复杂化管理体系的诞生。第二部分聚焦于驱动文明跃升的关键“技术飞跃”。我们详细考察了以下几个维度: 文字与记录: 从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到玛雅的象形符号,文字的出现如何改变了权力的集中与知识的积累。我们对比了字母文字(传播效率高)与表意文字(文化凝聚力强)在不同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冶金革命: 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更迭,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社会阶层固化的催化剂。谁掌握了矿源和冶炼技术,谁就掌握了军事和生产的绝对优势。 精神支柱: 这一部分深入剖析了主要世界性宗教(如早期婆罗门教、犹太教的轴心时代转型、佛教的传播路径)如何提供超越地方神祇的、统一的道德规范和宇宙秩序感。我们着重分析了信仰体系在整合大规模、异质化人口中的粘合作用,以及当信仰发生冲突时,文明内部瓦解的风险。 社会分化方面,本书细致描绘了贵族、祭司阶层与劳力阶层之间权力分配的动态平衡与失衡。通过对古罗马元老院、汉代察举制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精英阶层再生产机制对文明长期活力的影响。 第三部分:互动、冲突与循环的张力(约450字) 历史并非是各个文明孤立发展的线性过程,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互动、竞争与相互影响。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论述之一,它拒绝了简单的“侵略与被侵略”叙事,转而关注“接触点”的创造性后果。 贸易网络的力量: 丝绸之路、香料之路并非单纯的商品通道,而是思想、技术和瘟疫的管道。我们详细重构了跨欧亚大陆的互动模型,展示了例如马镫技术、先进的造纸术如何通过非政治途径实现跨文化传播,并在接受文明中引发深刻的社会结构调整。 帝国的兴衰悖论: 本书对历史上几个标志性的帝国(波斯阿契美尼德、秦汉、罗马、蒙古)进行了比较解剖。我们发现,帝国扩张的成功往往孕育着其衰亡的种子——过度拉伸的行政成本、地方精英的离心倾向、以及过度依赖的单一经济模式。重点讨论了“过度复杂化”(Over-complexity)如何导致系统性脆弱,使其对气候突变或外部冲击的抵抗力下降。 “边缘”的创造性: 我们特别关注那些处于两大或多文明交界处的“边缘地带”(如拜占庭、安纳托利亚、中亚绿洲)。这些区域往往是文化创新和技术融合最活跃的熔炉,它们吸收、转化、并反向输出影响核心文明。 第四部分:现代性:加速与断裂的时代(约300字) 最后一部分将视野拉回到近现代。我们分析了“轴心时代”之后,尤其是“地理大发现”和“科学革命”如何彻底打破了以往数千年建立的平衡。 知识范式的转变: 科学方法的兴起不再依赖于传统权威,而是基于可证伪的观察,这为人类控制环境提供了空前的工具。然而,这种力量的释放也带来了新的生存危机。 全球化与同质化的挑战: 现代工业体系的扩张及其对资源近乎无限的需求,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了新的权力失衡和生态压力。我们探讨了现代民族国家概念的兴起,以及其在应对气候变化、核威胁等超越国界挑战时的固有局限性。 本书的最终结论并非宿命论,而是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在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足以自我毁灭或全球重塑的临界点时,我们能否从古老文明的兴衰循环中汲取智慧,建立一套超越短期利益、更具长期韧性的治理框架,以确保人类的共同未来?本书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历史参照系,供我们在加速变动的世界中,审视我们自身的处境与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宏大叙事的历史哲学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怀疑态度,总担心它会流于空泛的理论说教。然而,这本书的魅力恰恰在于其惊人的细节支撑。作者巧妙地将那些跨越数千年、横跨数大洲的文明兴衰,与具体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乃至地理环境的变化联系起来,使得抽象的哲学论述变得无比扎实可信。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田野调查,我仿佛能听到古巴比伦的城墙下工匠的号子,感受到罗马帝国衰亡前的焦虑。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的笔调并非居高临下的评判,而是一种深沉的同情与理解。他对待每一个“逝去”的文明,都展现出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甚至是有些“累人”的——因为它要求你的心智全程保持高度的活跃,去追踪那些错综复杂的因果链条,但这种“累”,恰恰是心智被充分滋养后才会有的酣畅淋漓。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时间本身的哲学拷问。它不是在写历史的“是什么”,而是在探讨历史的“如何成为”的过程。作者似乎在提醒我们,历史并非一条预设好的轨道,而是一系列充满偶然性、挣扎与创造的动态过程的总和。那些关于文明生命周期——诞生、鼎盛、停滞、解体——的论述,并非宿命论的枷锁,而更像是一种对生命体规律的深刻洞察。我感受到的不是一种悲观的宿命论,而是一种清醒的乐观主义:正因为挑战与回应的循环永不停歇,人类的创造力才得以不断被激发。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那些看似棘手的全球性问题,似乎都能在这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找到某种遥远的共鸣点,让人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多了一份从容和耐性。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反复品读的“思想工具箱”。与其他只关注西方中心史观的书籍不同,这本书的视野之广阔,着实令人叹服。它像一面多棱镜,从不同的文化切面折射出人类文明共同面临的困境与机遇。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作用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和克制。他没有简单地贴上“优越”或“落后”的标签,而是着重分析了它们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做出的不同“选择”及其长期后果。这种非二元对立的分析视角,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简单对错判断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思维矫正。每一次重读,我都能发现自己之前忽略的那些微妙的转折点,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有了更具层次感的理解。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对于任何一个渴望超越本时代局限、进行深度思考的人来说,它都是一本必备的案头参考书。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那些渴望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到清晰航向的人准备的灯塔。作者的叙述功力非凡,他没有陷入枯燥的年代罗列和人物生平的堆砌,而是像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工,将人类文明的脉络编织得如此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他对“挑战与回应”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剖析,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深思:那些看似偶然的历史转折点,背后是否真的遵循着某种更宏大、更不易察觉的规律?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一种微妙的转变,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事件描述,而是开始主动去探寻现象背后的驱动力。那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即便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萦绕心头,促使我去阅读更多相关的历史文献,进行更深层次的比较研究。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思考框架,让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可以用来理解当下和预见未来的活的哲学。

评分

坦白说,初次接触这类大部头总是有些望而生畏,担心晦涩难懂。然而,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时而如疾风骤雨般推进,将重大历史的脉络一气呵成;时而又像细密的溪流,缓缓浸润,专注于某个关键文化转折点的内在逻辑。这种张弛有度的笔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使得深奥的哲学思辨也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断裂的讨论,那种对文明“记忆”与“遗忘”的深入探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文化根基的脆弱性与韧性。这本书就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星图,它不直接告诉你每颗星星的具体坐标,而是教会你如何通过观察星群之间的相对位置,来确定自己在宇宙中的方位。读完它,我的知识体系没有被填满,但我的认知地图被彻底重绘了。

评分

正版图书,印刷精美,满意

评分

获取人生和自我的启发

评分

一套快收集齐了

评分

正版图书,印刷精美,满意

评分

如想了解历史上的那些伟大哲人,这套书不错。

评分

慕名而来,就想一睹大师的风采。

评分

购买方便,价格实惠。不错不错

评分

本书即是在汤因比与厄本的广播对话记录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由于意识形态上的隔阂和认识上的片面,汤因比对战后东欧、前苏联以及中国的某些看法未免失之偏颇,但汤因比对历史本质的认识、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及他的一些见解,确实发人深省整本书冒出的第一句话就相当的有分量:“历史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抑或两者都有一点呢?”在汤因比看来,历史不是也不可能是物理学或化学那种意义上的科学,历史学家或许正介于科学家和诗人之间。因为史料不见得都真实而客观,历史学家对于史料的筛选又必然是主观的,最后在撰写的过程中也无法避免本身自觉或不自觉的偏见。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历史并不完全等同于史实,历史其实一直就是历史学家的历史。而历我无法作出评价,因为我没有看懂,只好选择了做了折中选择。只是感觉汤比因受宗教影响很深,他在言谈和著作中从未隐藏这一点,主观意识强烈的一个历史学家。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他的信仰,不是因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发表的观点,应该会在中国被广泛认知的。

评分

希望能静下心来和这本书对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