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元史考索

辽金元史考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美彪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辽史
  • 金史
  • 元史
  • 史学
  • 考证
  • 编年体史书
  • 史料
  • 古代史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4061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992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5
字数:5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辽金元史考索》主要内容包括:契丹的部落组织和国家的产生、试说辽耶律氏萧氏之由来、辽史两萧塔列葛传辨析、论辽朝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与皇位继承、辽代后族与辽季后妃三案、辽史外戚表新编等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辽金史考索
辽朝史概述
契丹的部落组织和国家的产生
试说辽耶律氏萧氏之由来
辽史两萧塔列葛传辨析
论辽朝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与皇位继承
辽代后族与辽季后妃三案
辽史文学王鼎传正误——焚椒录书后
辽史外戚表新编
略论辽朝文化的构成
金朝史概述
女真字构制初探
辽金石刻中之鞑(达)靼
辽金石刻中的鞑靼
元代文献中的达达
乣与乣军之演变

蒙元史考索
谈成吉思汗的历史贡献
成吉思及撑黎孤涂释义
对于《成吉思汗传》中译本的几点意见
元秘史中所见古代蒙古之婚俗
《元朝秘史》与《史集》中的赵官
脱列哥那哈敦史事考辨
拉施特《史集》所记阿合马案释疑
马可波罗所记阿合马事件中的Cenchu Vanchu
试论马可波罗在中国
马可波罗归途记事析疑
拔都平阳分地初探
《元史》扎你别进贡条诠释
说头项、头下与投下
关于元代净州路古城的一些问题
叶尼塞州蒙古长牌再释
铜活字印刷术起源问题
元代吐蕃国师帝师玉印及白兰王金印考释
钱谦益《群雄事略》沈抄张尔田藏本及章钰藏本书后
明代蒙古与大元国号

戏曲史杂考
关汉卿生平考略
一斋小令与《乐府群珠》
杜仁杰生平考略
南戏《错立身》之时代与北曲之南传
杂剧《罟罟旦》逸曲校注并序
罟罟冠一解
元代杂剧中的若干译语
曳刺之由来及其演变
也谈《水浒》中的“河漏子”“大辣酥”及相关词语
馒头、包子的由来与同异
白驹施氏文献与施耐庵传说辨析

精彩书摘

关于这个斗争过程,我们在前面讨论夷离堇的世选制时,曾经引用《辽史·耶律辖底传》的材料略为提及。斗争是利用选举制的形式而破坏了选举制。当罨古只举行当选仪式时,他的异母弟辖底纠集党人,强行柴册礼而夺取了夷离堇的权位。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辖底之所以能够这样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是因为他得到了德祖撒刺的之弟具有声威的释鲁的支持。《辽史·耶律辖底传》说他“自立为夷离堇,与于越释鲁同知国政”。辖底取得权位后,实际上仍然受着释鲁的控制。
这次斗争所显示的后果是部落联盟组织又有了进一步的革新。
首先是“于越”的设置。《辽史·百官志序》说:“于越坐而论议以像公师。”又“于越府”条:“大于越府,无职掌,班百僚之上。非有大功德者不授。辽国尊官,犹南面之有三公。”在契丹建国前,所谓“无职掌,班百僚之上”,其实就是部落联盟中职掌一切高于夷离堇和其他一切职任的“尊官”。支持辖底斗争胜利的释鲁便是首任的于越。史称他“总军国事”、“当国”①,他的职位仅次于联盟长可汗,但是握有可汗所没有的军事和行政的实际权力。执掌兵马的夷离堇也从此听从于越的指挥。
其次是“挞马”即侍卫兵的设立。这是释鲁所创设的一种独立的亲信精兵。他们大约是从联盟军队中挑选出来,以备扈从。同时也是契丹军兵中的核心力量。阿保机作为释鲁的侄儿和亲信,被任命为“挞马钮沙里”,即侍卫亲军的首领②。这里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中国其他北方民族中的宿卫亲军,例如蒙古的“怯薛”,也很容易联想到古代德意志的“retinue”。不过,它和德意志侍卫兵不同的地方是,它这时的作用还不是“促进了国王的权力”,而是促进了即将取代可汗的于越的权力。
这样,于越释鲁就不仅有了实际上超过可汗的军事政治大权,并且有了一支实际上属于他私人支配的作战武装。
……

前言/序言


《帝国兴衰与制度变迁:中古东北亚的权力网络》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公元十世纪至十四世纪的中古东北亚地区,深入剖析了辽、金、元三个崛起于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塑造了影响深远的政治结构、社会形态与文化景观。不同于传统以汉地王朝为中心的史学叙事,本书致力于重建一个多民族、多政治实体并存的动态权力网络,探究这些草原帝国如何实现对既有农耕文明区域的有效统治,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深刻的制度革新与文化融合。 第一部分:北方崛起与帝国雏形——从部落联盟到王朝建构 本书的开篇部分,首先对辽、金、元三朝的源流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我们不再简单地将契丹、女真和蒙古视为地理上的“边疆”力量,而是将其视为在特定生态与社会压力下发展出的、具有高度组织性和适应性的政治实体。 契丹(辽):双重治理的早期探索 针对辽朝的建立,本书详细梳理了契丹社会从部落联盟向成熟王朝过渡的关键节点。重点分析了“牙帐制度”与“国州制度”并行的双重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并非简单的移植或模仿,而是契丹统治者在维护游牧传统优势(如军事机动性与对草原资源的控制)与管理汉地及其他附属地区(如汲取赋税与维持官僚体系)之间所进行的精妙平衡。我们考察了辽代对儒家官僚体系的接纳程度,指出其核心在于利用而非取代已有的行政工具,这为后世金、元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特别关注辽代在文化上的“兼容并蓄”,例如对佛教的推崇以及与高丽、北宋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这些互动塑造了早期东北亚的互动格局。 女真(金):从“行营制”到中央集权 金朝的兴起,代表了女真民族在白山黑水之间完成了更为迅速的政治整合。本书着重剖析了“行营制”的演变过程。初期的行营制是游牧军事动员体系在占领北方州县后的一种临时性组织形式,它极大地提高了金朝的军事效率,但也带来了统治合法性与长期行政管理之间的矛盾。随后的改革,尤其是海陵王和世宗时期的汉化与制度重塑,被置于审视的中心。我们探讨了金朝如何在军事优势逐渐消退后,通过建立更加周密的中央集权结构(如完善的朝议制度和中央官制)来巩固统治,以及这种“半汉化”进程对女真贵族阶层文化认同产生的深远影响。 蒙古(元):横向扩张与纵向整合的张力 元朝的建立是本书叙事的高潮。元朝的独特性在于其空前的疆域和多重身份的叠加——既是蒙古人的大汗国,又是中原的王朝。本书摒弃了将元朝简单视为“异族征服”的单一视角,转而分析其内部治理的复杂性。详细分析了“分省制”的形成背景及其对后世中国行政区划的持久影响。重点探讨了蒙古统治者如何在“蒙古万户制”这一游牧军事组织结构与中原传统的“三省六部制”之间进行艰难的整合与调和。我们还深入考察了元代复杂的法律体系(如《大扎撒》与汉地律令的并用),以及其在宗教政策上的广泛开放性如何服务于维护庞大帝国的稳定。 第二部分:制度的碰撞与融合——治理模式的创新与张力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辽、金、元三朝在行政、法律、经济和文化领域所进行的制度性创新与持续的内部张力。 行政与法律体系的重构 这部分详细对比了三个王朝在吸收汉地制度时的不同策略和侧重点。辽朝侧重于利用既有结构,保持体系的相对松散;金朝则在早期尝试更为彻底的同化与改造,但受限于女真贵族的离心力而有所保留;元朝则表现出一种宏大的“并置”策略,即在保留蒙古核心统治体系的同时,对汉地事务采用传统模式进行管理,这种并置导致了效率的低下和文化隔阂的加深。在法律层面,本书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揭示了游牧民族对暴力刑罚的偏好与农耕文明对礼法秩序的依赖之间的冲突是如何通过法律实践来体现的。 经济基础与财政结构 本书特别关注了草原帝国如何将游牧经济的弹性与农耕经济的稳定性结合起来。分析了辽、金、元三朝在土地制度、赋税征收以及商业贸易(尤其是丝绸之路和海运)中的角色变化。例如,辽朝对辽东半岛和宋朝间贸易的控制,以及元朝建立的庞大驿站系统对欧亚大陆商业网络的重塑作用。这些经济活动不仅是王朝收入的来源,更是维持不同族群间利益平衡的关键工具。 文化与身份的流动性 文化认同的议题是本书的另一核心。辽、金、元三朝均面临着“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有效统治数量庞大的汉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我们研究了这些王朝对儒学、佛教、道教的采纳和利用,指出这并非简单的文化皈依,而是服务于政治合法性的工具。例如,元朝对藏传佛教的推崇,以及金代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限制,都体现了统治者在维护族群精英权力与构建普世王朝形象之间的微妙权衡。文化交流的范例,如金代女真文汉译工程与元代多语种官方文书的使用,被视为该时期文化交流的积极成果。 第三部分:遗产与影响——东北亚历史的延续性 结语部分,本书总结了辽、金、元三朝对后世历史留下的深远遗产。我们认为,这三个政权打破了传统“朝代更迭”的线性史观,确立了中国历史叙事中“多元一体”格局的雏形。 辽朝为后世的边疆治理提供了早期经验,其对契丹文化内核的坚守展现了游牧精英的韧性。金朝则通过其对北方中原的占领与治理,直接改变了中国北方的地理和人口分布,为元朝的统治奠定了部分地理基础。而元朝,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将蒙古高原与中原、西域连接起来的大帝国,其建立的疆域概念、行政区划以及跨文化交流网络,对明清两代的统治构架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些“非主流”王朝的精细考察,提供一个更具空间感和互动性的中古东北亚历史图景,揭示帝国构建、制度创新与文化融合在东西方文明交汇地带所展现出的复杂性和创造力。它提醒我们,历史的驱动力往往源自于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碰撞与适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出色,具有一种张弛有度的古典美感。在论述重大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变革时,文字简练有力,如同锋利的刀锋划破历史的迷雾,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宏大与悲壮。然而,在处理文化艺术的演进或者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时,作者的笔锋又变得极其舒缓细腻,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种风格的切换自然流畅,毫无生硬的痕迹,使得长篇的阅读过程保持了极高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例如,在描述宋金对峙时期文学思潮的流变时,他能够将复杂的理论分析巧妙地融入到对几位重要文人作品的赏析之中,让读者在享受文学之美的同时,也领悟到背后的时代烙印。这使得这本书的受众群体得以扩大,它不仅能满足专业读者的深度需求,同样能让对历史抱有普遍兴趣的普通读者,获得一种愉悦而充实的阅读体验。它证明了严肃的历史研究,同样可以写得引人入胜,充满文学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极为精妙,它不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更着力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它意味着什么”。作者显然是深谙史学理论前沿动态的,他在处理辽、金、元这段“多王朝并存”的特殊时期时,引入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比较分析方法。我注意到,他对“族群认同”和“文化适应性”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探讨贯穿始终,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给出了具有层次感的论述。例如,在对比金朝如何处理女真精英与汉族士人的关系时,他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从相对融和到后期僵化的轨迹,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欧亚大陆游牧民族帝国兴衰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对照。这种跳脱出传统中原王朝史观的视野,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知高度。很多历史学家倾向于用单一的“汉化”或“异族统治”的二元对立来解释,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更具张力和辩证性的解读,它强调了主动性与被动性、继承性与断裂性的复杂交织,这对于我们理解后世的民族关系与国家构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古朴气息的封面材质,仿佛能让人触摸到历史的尘埃。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留有足够的呼吸空间,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初翻时,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史料上的严谨态度,那些繁复的注释和详实的考据,让人感到作者对“实证”二字的执着。虽然我并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但光是翻阅那些引用的文献目录,就能窥见其背后付出的巨大心血。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时,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他没有将辽、金、元三段历史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巧妙地找到了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逻辑线索,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图景。比如,在探讨游牧民族的定居化进程时,作者提供的多个侧面观察,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仿佛能看到不同文化碰撞融合时的细微张力。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和宏大叙事的平衡,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感到一种清晰的引导,而不是迷失在浩瀚的史料海洋中。总而言之,从物理呈现到内在结构,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沉稳而专业的学者气质,让人充满期待去深入探索其深邃的内涵。

评分

我对作者在史料运用上的广博性感到由衷的敬佩。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多语种的档案库。我惊喜地发现,作者不仅熟稔于传统的“二十四史”及其附属史料,更大量的采撷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碑刻、墓志、以及来自域外的中外文档案。特别是在讨论元朝疆域管理和丝绸之路贸易的章节中,他援引了大量波斯文、色目文的记载,这些材料的引入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元代东西方交流的认知边界。通过对这些异质性材料的整合,作者成功地描绘出一幅远超传统“汉地十八省”视角的帝国图景,展现了其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征服王朝的独特面向。这种跨学科、跨语言的史料驾驭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成,它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不懈的田野考察精神。对于想要深入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史料线索和研究范式,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某一章节,我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那感觉就像是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达到了近乎偏执的程度,尤其是在描绘当时社会风俗和日常生活场景时,笔触极其细腻。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契丹贵族在狩猎仪式上的那种庄重与豪迈,那种既保留了草原民族的原始生命力,又开始融入中原礼制的复杂心态,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冰冷的历史事件立刻拥有了温度和人性的复杂性。再比如,在分析元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时,作者并未停留在简单的政策罗列上,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阶层对这些政策的实际感受和应对策略。他通过分析当时的财政收入记录和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还原了底层民众面对重税时的无奈与挣扎,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元朝统治基础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思考那些历史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真实抉择,这并非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残酷与温情并存的复杂人性。这种叙事力量,无疑是这本书最动人心魄之处。

评分

明代蒙古与大元国号

评分

定价: 96.00元

评分

页数: 592

评分

辽金元史考索 一部不错的论文集

评分

这次买了很多书,都很棒

评分

明代蒙古与大元国号

评分

白驹施氏文献与施耐庵传说辨析

评分

简直不敢相信,这么本不算厚的书,定价竟要96,太吓人了,中华现在的书真的不敢下手啊,内容属论文集合,蔡美彪近几十年关于辽金元史的相关论文,尚未细看,内容应该不错,所幸装贴还算不错。

评分

白驹施氏文献与施耐庵传说辨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