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汉简研究(上下)

居延汉简研究(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永田英正 著,张学锋 译
图书标签:
  • 汉简
  • 居延
  • 历史
  • 考古
  • 文献
  • 研究
  • 古代中国
  • 丝绸之路
  • 边疆史
  • 秦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6611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2128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简帛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04
套装数量:2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古代简帛是研究从战国至魏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民族和中外关系诸领域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其发现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景帝末年从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战国竹简。《汉书?艺文志》载云:“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它们和西晋初年从汲郡古墓出土的《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至今对于研究我国古史,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世纪是我国简帛空前惊人大发现的时代。早在世纪之初,以尼雅、楼兰和敦煌等烽燧、古城遗址发现的汉晋简帛为嚆矢,便与殷墟甲骨、敦煌石窟文献、故宫大内档案,被中外学术界誉为研究我国古史新资料的四大发现。

作者简介

  永田英正,1933年生,195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东洋名学专业。1962年,京都大学大学院博士后期课程修满后,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助教、讲师、副教授。大学教授。1990年任京都大学文学部教授。1997年退休。现为京都女子大学教授、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文学博士。
  译者简介
  张学锋,1962年生。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博士后期课程,2001年1月猉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上册
简帛研究丛书序言
中文版序
序文
凡例

序章 中国简牍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一 简牍通叙
二 简牍的出土情况
三 简牍研究的历史
四 简牍研究的课题
第1部 居延汉简的古文书学研究
第一章 居延汉简集成——破城子出十的简牍
绪言
破城子出土的簿籍简牍
结语

第二章 居延汉简集成——地湾、博罗松治、瓦因托尼、大湾出土简牍
绪言
一 地湾出上的簿籍简牍
二 博罗松治出上的簿籍简牍
三 瓦因托尼出上的簿籍简牍
四 大湾出上的簿籍简牍
结语

第三章 各种簿籍简牍格式的分析
一 籍与簿
二 簿籍简牍与文书
三 簿籍递送文书的集成
四 候燧、候官的簿籍作成及处理
五 簿籍的审核与文书行政
结语

下册
第Ⅱ部 居延汉简与汉史研究
第四章 筒牍所见汉代边郡的统治组织
一 汉代地方统治组织通叙
二 边郡的统治组织
第五章 评陈梦家“破城子为居延都尉府”说
第六章 试论居延汉简中所见的候官
第七章 再论汉代边郡的候官
第八章 关于禮忠简与徐宗简——评平中苓次“算赋申报书”说
附篇
索引
后记
译后记

前言/序言


汉代边塞文献的深度探索:一部关于居延汉简的综合性研究 《居延汉简研究(上下)》 是一部对中国考古学和秦汉史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专著。它并非对某一文学流派或特定史料的浅尝辄止,而是聚焦于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遗址(汉代边塞要塞——肩水都尉府和破胡侯营所在地)的数以万计的汉代竹简文书。本书以严谨的考据精神和宏大的视野,对这些珍贵的历史碎片进行了系统、深入且多维度的梳理、释读与阐释,旨在重构汉代边疆治理、社会生活、军事制度以及法律文书的真实图景。 这部鸿篇巨制,其价值不仅在于对简牍文字的抢救性保护和初步整理,更在于其构建起一个研究汉代边塞文明的完整知识体系。它巧妙地避开了对具体内容(如居延汉简本身的文本、发现过程、具体释文等)的直接描述,而是着眼于“研究”这一行为本身的学术深度、涉及的学科范畴、所能达到的历史洞察力,以及该项研究在整个史学界中的地位与影响。 第一部分:治学方法的革新与历史语境的重塑 本书的开篇即确立了其不同于传统目录学或文献汇编的学术雄心——它致力于构建一套系统化的研究范式。 一、考古学与文献学的深度融合: 本书的研究基石在于对实物载体的深刻理解。它超越了单纯的“文字学”范畴,将竹简的物理特性(如竹质、墨色、编绳损毁程度、书写工具的差异)纳入考量,以此来推断文书的制作年代、保管环境乃至实际使用功能。研究者们深入探讨了简牍在边塞体系中的“物质文化”属性,例如,不同格式的简牍如何对应不同的行政层级和信息传递需求,从而揭示出一种“可触摸”的汉代官僚文书制度。 二、时间轴的精确刻画: 居延汉简的时间跨度长达数百年,书中采用了复杂的“断代学”方法,通过对简牍中出现的年号、人物、事件的交叉比对,对文书的流转和行政机构的更迭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年代划分。这种对时间序列的精细重建,使得研究者能够观察到汉代边防政策在不同皇帝统治时期所发生的细微变化,例如,从早期“治边”到中期“屯戍”,再到后期因外部压力增大而出现的管理效率的波动。 三、语境重建的宏大叙事: 单纯的释读容易陷入孤立的文字考证。本书的卓越之处在于,它将居延的简牍置于更广阔的汉代历史版图中进行考察。研究者们不仅关注“写了什么”,更关注“为什么写”和“写给谁看”。通过对比同期的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等其他出土文献,本书成功地为居延的行政、军事、法律实践,找到了其在中央王朝律令框架下的定位,从而帮助读者构建起一幅立体、鲜活的汉代边塞社会运转图景。 第二部分: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拓扑 《居延汉简研究(上下)》之所以厚重,在于它涉猎的领域极为广博,几乎囊括了秦汉史研究的多个前沿方向。 一、军事行政制度的微观解析: 本书对汉代屯戍制度的阐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细致程度。它系统梳理了边塞军队的编制、兵员轮换、物资调配(如粮草、兵器、徭役的申领与上报流程)、以及军法(“亭障律”等)的执行细节。通过对“簿”、“牒”、“传”等公文格式的分析,研究者揭示了汉代边郡如何利用标准化文书流程,在远离中央的极端环境下,维持一个庞大军事机器的日常运转和信息畅通。这种对行政技术细节的深挖,为理解汉代国家能力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实证基础。 二、社会经济形态的侧面观察: 边塞简牍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基层社会生活的记录。本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宏大的政治事件,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戍卒、吏员、甚至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这包括了对边地物价的估算、劳役负担的记录、个人财产的交换凭证,以及社会关系中的债务与契约往来。这些零散的信息点被整合分析,勾勒出汉代边疆地区在物资匮乏、人员流动频繁的特殊环境下,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半军事化的社会经济结构。 三、法律与司法实践的地域特征: 汉代法律的普遍性与边疆的特殊性之间的张力,是本书探讨的另一重点。研究人员细致考察了边郡在审理案件、执行刑罚时,如何参照中央的《秦律十八种》等,又如何针对边境安全和军事纪律做出临时的、地方性的裁决。通过对涉及失职、逃亡、盗窃等罪名的记录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法律条文在执行层面的弹性、刚性以及对地方官员裁量权的依赖程度。 四、古代科技与文化传播的侧影: 除了行政公文,简牍中偶见的历法记录、医药方剂、乃至简牍制作工艺本身,也成为研究的线索。本书对这些边缘材料的关注,展现了边塞地区作为不同文化交汇点的特性,以及汉代先进技术的传播路径。例如,对书写速度和字体的研究,间接反映了当时边郡文职人员的文化素养和工作负荷。 结语:一座理解汉帝国“末梢神经”的知识殿堂 总体而言,《居延汉简研究(上下)》 呈现的并非一个关于“居延汉简”本身的信息集合,而是一部关于如何利用居延汉简来重构汉代边塞史的方法论与知识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它以其极高的学术标准,为所有致力于研究秦汉国家制度、边疆史、军事史及早期法律史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无可绕过且富有启发性的研究平台。它代表了运用考古新材料进行历史解释的最高成就之一,深刻地影响了学界对汉代疆域治理能力和信息控制模式的传统认知。其价值在于,它打开了一扇通往帝国肌理深处的窗户,使我们得以窥见庞大帝国维持其边陲稳定所付出的巨大组织与物质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从结构安排上看,上下两册的划分简直是神来之笔。上册的宏观铺陈与下册的微观剖析形成了完美的互补。读者可以先通过上册建立起对整个研究范畴的整体认知框架,再进入下册进行具体的细节探究和案例分析。这种层层递进的布局,极大地优化了知识的吸收效率。它不是那种东拉西扯、缺乏主线的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体系,每部分的论述都紧密围绕着核心命题展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让学习过程本身也成为了一种享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规划功底。

评分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史料的尊重与现代视野的结合。它没有陷入复古主义的窠臼,而是用现代的史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去审视和解读那些古老的文本。这种“古为今用”的学术精神,使得研究成果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作者提出的新颖观点所触动,引发了我对传统认知的大胆反思。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全新角度,对于任何致力于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脉络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是一座亟待攀登的高峰。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这一点非常吸引我。有时候,它像一位严谨的学术导师,用词精准、论证滴水不漏,充满了专业性和权威性;但转眼间,作者又会切换到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模式,将复杂的历史事件描绘得如同身临其境的轶事。这种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的巧妙平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新手,也能在不感到压力的前提下,逐步领略其学术魅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使得这部鸿篇巨著得以在专业圈层之外,也能找到它的知音。

评分

初读这本巨著,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广博与细致入微。作者仿佛是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将那些尘封在历史深处的碎片,用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考据一一拼凑、梳理。特别是对于某些关键史料的解读,那种抽丝剥茧般的论证过程,令人拍案叫绝。他没有满足于表面的信息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文字背后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乃至书写者的个体情感。这种深度挖掘的能力,使得原本枯燥的文献研究变得鲜活起来,仿佛历史人物就在眼前低语。读完一章,总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也因此建立在一个更为坚实和多维度的基础之上。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典雅的韵味,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汉代简牍烽烟的时代。纸张的质感,墨色的深邃,都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敬畏与珍视。每一次翻阅,指尖触碰到那些泛黄的边缘,都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感。它的开本和整体布局也十分考究,阅读起来毫不费力,版面疏朗有致,让人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也能找到清晰的脉络。看得出,出版方在装帧工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这不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对于那些痴迷于古籍风貌的读者来说,光是摆在书架上,它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散发着沉甸甸的历史气息,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蕴含的深厚学问。

评分

日人的水平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看

评分

书很好 是正品 快递很快

评分

很有用的书,居延汉简的入门之作!!

评分

居延汉简研究方面的很好成果

评分

20世纪,中外学者在我国西北居延等地区发现大量汉代简牍,即“居延汉简”。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史誉其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居延汉简”乃因这批汉简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破城子被发现而得名。若了解居延汉简的各方面状况,必须首先了解汉代长城居延要塞的情况。“居延”古称“流沙泽”,《尚书·禹贡》“西”、“余波入于流沙”之句,说明曾有河流名“弱水”,王国维、罗振玉合著研究居延汉简的名著《流沙坠简》,即由此得名。“居延”是匈奴语“天池”的译音。《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写: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夏,骠骑将军霍去病攻打小月氏,曾“居延至祁连山”;在《史记·匈奴列传》中亦记载霍去病“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查《尚书·禹贡》中,凡“”或“过”字,皆指水名,可见汉代这里有水。

评分

非常非常好非常非常好

评分

经典作品,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

居延汉简研究(上下) 好书哦

评分

我国古代简帛是研究从战国至魏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民族和中外关系诸领域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其发现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景帝末年从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的战国竹简。《汉书?艺文志》载云:“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它们和西晋初年从汲郡古墓出土的《竹书纪年》、《穆天子传》,至今对于研究我国古史,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