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砚楼书跋

著砚楼书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潘景鄭 著
图书标签:
  • 书跋
  • 砚台
  • 古籍
  • 收藏
  • 鉴赏
  • 文化
  • 历史
  • 书法
  • 文房四宝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43816
版次:1
商品编码:101913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第2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0
字数:201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潘景郑先生是近现代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本书收录他所藏及所见的善本书之题跋403篇。凡宋元精刊、明清佳刻、抄本、校本、稿本等,应有尽有,且所藏小学、金石、诸子、晚明史籍、稀见方志、词曲学方面的古籍更为丰富。其中许多题跋对各书的传世版本作了总结性的叙述,对治学者尤多帮助。据1957年古典文学出版社版影印。
  右书跋四百三篇,捃三十年来藏见所记。掇拾丛残,什存二三。须弥之萤火,何堪问世。第念平生蓄聚,过眼烟云,食跖祭獭,聊志鸿泥。至若言不及文,事都无绪,局方隅于牛羊之眼,鼹鼠满腹之饮,只足贻笑方来而已。
  仆童龄孤露,鈒镂早非。寢馈枕籍,楹书具存。弱冠以还,略识为学之径途。馀杭章师,诏示经史之绪。霜厓吴师,导游词曲之门。愦闷结车啬,启诱良殷。顾贪多务得,犹不免支离琐碎之病。学艺之外,耽嗜图书金石。才十五六龄时,便节衣缩食,有志穷搜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自壬戌迄丙子,十五年中,積书卅万卷,石墨二万通。簿录甲乙,丹黄纷披,甘老是乡矣。”

目录

一 惠松崖手校郑氏周易
二 李氏易传校要
三 先师太炎先生手校书古文训
四 残元本诗传通释
五 明芙蓉泉书屋本韩诗外传
六 残元本礼记集说
七 校本大戴礼
八 残宋本春秋经左氏传句解
九 惠氏古文春秋左传稿本
一○ 叶缘督校沈小宛先生春秋左传补注地名
十一 补注钞本
十二 春秋左传读
十三 钱竹汀先生手校旧钞本郑氏遗书
十四 叶鞠裳先生临各家校通志堂本经典释文
十五 拜经楼钞本四种
十六 管庆祺手写江艮庭先生论语竣质
十七 广论语骈枝稿本 孟子正义稿本
十八 元刊巾箱本尔雅单注
十九 校元刊巾箱本尔雅单注
二○ 明景泰本尔雅单注
二一 宗子岱先生尔雅单注
二二 释名疏证校本
二三 明刻埤雅
二四 埤仓集本附广仓稿本
二五 录本惠校说文解字
二六 吴愙斋先生手校说文
二七 说文解字音韵表稿本
二八 姚秋农说文摘录稿本
二九 说文答问疏证校异
三○ 咫进斋钞本程东冶说文引经考
三一 说文古本考
三二 说文段注集解稿本
三三 影毛钞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三四 羣经字考
三五 钞本字体疏源
三六 日本钞本万象名义
三七 传钞万象名义
三八 元刻古今韵会举要
三九 明正德慎独斋覆元中统要史记
四○ 明嘉靖张邦奇校刊本史记
……

前言/序言


著砚楼书跋 引言: 《著砚楼书跋》并非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也不曾试图收录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的一切知识。它的诞生,源于一位藏书者对手中珍籍的深情凝视,对知识传承的热切期盼,以及对文化印记的细致勾勒。本书的全部内容,都聚焦于作者在阅读、鉴赏、收藏各类图书过程中,所产生的那些精炼、深刻、充满个人见解的跋语。这些跋语,如同藏书家在书页间留下的足迹,是与书籍对话的痕迹,也是作者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的結晶。 内容概述: 《著砚楼书跋》的全部内容,仅仅围绕着“书跋”这一主题展开。它并非虚构故事的集合,也不是知识点的罗列。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呈现了作者如何通过品读古籍、研究文献,进而产生的一系列附着在书籍后面的评论、考证、鉴赏、心得或题记。每一篇书跋,都紧密关联着作者所阅读和收藏的某一本书。 这些书跋的内容,可能涉及: 图书的源流考证: 作者可能会对某本书的版本、作者、成书年代、流传过程进行细致的考证。例如,在跋语中,他可能会对比不同版本的差异,分析某个版本为何更为珍贵,或是追溯某部著作在历史长河中的流转轨迹。这部分内容,侧重于对书籍历史性和文献价值的挖掘。 内容的深刻解读: 除了考证,书跋更可能包含作者对书中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评价。这可能是一段令人拍案叫绝的论断,也可能是对作者观点的新颖解读,又或者是在阅读后产生的哲学思考。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书中的观点,而是将书籍的内容视为引子,展开更深层次的探讨。 鉴赏与评价: 著砚楼的主人,本身便是一位热衷于书籍鉴赏的藏书家。因此,书跋中必然会包含他对书籍装帧、纸张、印刷、字体等方面的品鉴。同时,他对书中思想的精妙之处、艺术性的表达、逻辑的严谨性等,也会有独到的评价。这种鉴赏,是建立在丰富的阅读经验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的。 个人心得与感悟: 阅读一本书,常常能触动人心,引发个体的思考和感悟。著砚楼书跋中,便记录了作者在阅读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那些因书而起的灵感、触动,或是与作者的观点产生共鸣,亦或是对其提出质疑,都可能被他一一记录下来。这些个人化的感悟,使得书跋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力。 与作者的对话: 一篇篇书跋,如同作者与原书作者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他可能是在赞同原书的某个观点,也可能是在补充原书的不足,甚至是在纠正原书的错误。这种对话,体现了作者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藏书的记录与传承: 对于藏书家而言,书籍本身也承载着独特的意义。书跋中,也可能包含作者对某些书籍的收藏缘由、得书的艰难,或是对其珍视之情的流露。这些记录,不仅是对个人藏书史的梳理,也是对书籍价值和文化传承的珍视。 本书的独特性与价值: 《著砚楼书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以宏大的叙事或体系化的知识呈现,而是以一种散点式的、碎片化的方式,展现了一位藏书家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每一篇书跋,都是一个独立的思想火花,汇聚起来,便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化画卷。 本书的价值,体现在: 文献价值: 对于研究作者本人、其所处的时代、其收藏的文献,以及当时的学术思潮,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思想启发: 作者在书跋中提出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能够为读者带来新的思考角度和思想启发。 鉴赏指南: 对于热爱古籍、喜爱收藏的读者而言,本书所包含的鉴赏经验和考证方法,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参考。 文化传承: 通过这些书跋,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知识的敬畏,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珍视我们所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结论: 《著砚楼书跋》所包含的,仅仅是作者在阅读和收藏过程中,对于一本本书籍所产生的、有感而发的文字。它不包含任何无关的叙述、不属于主题范围的讨论。每一字每一句,都紧密围绕着“书跋”的核心,是作者与书籍之间最真挚、最深刻的交流与回响。本书,是著砚楼主人精神世界在书页间投下的独特而迷人的光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书跋”这个主题还有些疑虑,觉得可能会比较小众晦涩。但这本书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作者的叙事极富感染力,他擅长将看似零散的跋文串联成一篇篇引人入胜的故事。那种对古代文人审美品味的赞叹,对书籍流传坎坷命运的叹息,都深深地触动了我。它让我体会到,在那个信息流通不便的年代,一本书的得之不易和珍视程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也相当考究,体现了对古典文化应有的敬意,拿在手中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和书卷气。

评分

阅读此书,就像进行了一场精彩绝伦的寻宝之旅。作者的知识面之广令人叹服,他信手拈来便能引经据典,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藏书家联系起来。最妙的是,作者并非一味地赞美古人,他也会对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题跋进行冷静的分析和审视,甚至指出其中的谬误或夸饰之处。这种批判性的眼光,让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更加客观可信,而不是沦为对古人的盲目追捧。它教导我们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欣赏和研究历史遗存,保持一份清醒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著砚楼书跋》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它让我意识到,书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其流传过程中的印记与痕迹。每一方朱红的藏书印,每一处泛黄的批注,都是历史的切片。作者的解读鞭辟入里,常常能从细微之处洞察出巨大的信息量。比如某位名士在书页边缘的寥寥数语,在作者的笔下就成了解读其人其事的钥匙。这种考据的严谨与文采的飞扬相结合的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惊喜。它不是在说教,而是在引导我们去发现,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古籍中的微观世界。

评分

读完这本《著砚楼书跋》,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以一种非常细腻、富有情感的方式,带领我们走进中国古典藏书文化的世界。作者的文笔典雅而不失生动,将那些尘封已久的书跋重新赋予了生命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每一篇书跋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和文人情怀的深入剖析。读到那些关于书籍流转、友人赠阅的片段时,仿佛能穿越时空,与那些古人同呼吸、共命运。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书籍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情世故、士人风骨的深度解读。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手中的藏书,不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的堆砌,而是承载着无数故事和情感的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虽然主题集中于“书跋”,但实际上涵盖了中国文化史、版本学、乃至士人交往史等多个维度。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连接了古代的藏书家与当代的阅读者。我读完后,最大的收获是重新理解了“传承”二字的重量。那些被时间冲刷、被战火磨砺的书页,通过这些书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作者用他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化迁徙图景,让人在感叹历史变迁的同时,也对保护和珍视文化遗产这件事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所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穿越流体运动的物体会逐渐把它们的运动传递给其周围的流体,这种传递会损耗它们自身的运动,进而使运动受到阻滞,因此,这种阻滞正比于运动的传递,当给定运动物体的速度时,运动的传递又正比于流体的密度,因此,流体的阻滞或阻力也正比于相同的流体密度。这种阻力难以排除,除非流体中紧挨着运动物体后部的部分贮存住了缺失的运动。然而,这也是难以做到的,除非流体对物体后部的压力等于物体前部对流体的压力,就是说,除非在后面推动物体的流体的相对速度等于物体推动流体的速度;也就是说,除非流体循环的绝对速度二倍于物体推动流体的速度,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流体的惯性所产生的阻力无论如何不能排除,所以,我们必须得出结论,天空流体没有惯性,因为它没有阻力;它不具有用作传递运动的力,因为它没有惯性;也无力对一个或多个物体的运动造成任何改变,因为没有用以传递运动的力;它还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因为它没,有赖以产生任何变化的能力。所以,这种假设可以理所当然称之为虚妄,对哲学家毫无价值,因为它完全没有基础,在解释事物中毫无用处。猜想天空中充满流体物质的人,杜撰说这种物质没有任何惯性,只是在字眼上否认真空,实际上承认它存在,因为既然这种流体物质与虚空完全没有区别,现在的争论只是名称问题,并不涉及事物的本质。如果有人如此偏爱物质,以至于根本不肯承认有空无一物的空间,且看他们最终必然会达到什么结局。

评分

因为他们或者会说宇宙结构之所以处处充满物质是上帝的意愿使然,自然的运作应处处得到渗透并充满所有事物的微细以太的帮助;然而,由于我们在彗星现象中已经指出,这种说法不能成立,这种以太是根本没有功用的;他们或者会说,之所以如此是上帝的相同意愿而要达到某种未知的目的,这也不能成立,因为由同样的理由也可以设想一种不同的结构;或者,他们最后不再说这是出于上帝的意愿,而只是说是出于其本性的某种必然结果。所以他们最终将沦落人泥潭,与一群梦想一切事物为天数而不为神意所控制,梦想物质的无限和永恒存在是凭其本性而无时不在且无所不在的无耻之徒为伍。然而,我们可以假设,宇宙结构在各种必定是均匀的;因为结构的可变性与其必然性是完全不相容的。它必定还是静止的;因为如果它必须沿任何确定的方向以任何确定的速度运动,那么它同样有必要沿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速度运动;但它却绝不可能同时沿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因而它必定是不动的。毫无疑问,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其形式是如此绚丽多彩,其运动是如此错综复杂,它不可能是别的,而只能出自于指导与主宰一切的上帝的完美的自由意志。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比较喜欢上古出版的这套《中国历代目录题跋丛书》,现在已经买了不少,还有准备继续搜集……

评分

潘景郑先生是近现代著名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本书收录他所藏及所见的善本书之题跋403篇。凡宋元精刊、明清佳刻、抄本、校本、稿本等,应有尽有,且所藏小学、金石、诸子、晚明史籍、稀见方志、词曲学方面的古籍更为丰富。

评分

本书是研究汉语语法历史发展的专著。全书共26章,从词法、句法两个方面论述了汉语语法发展的历史面貌、发展阶段及其内在规律。本书的重点是历史句法学的探讨。

评分

比较喜欢上古出版的这套《中国历代目录题跋丛书》,现在已经买了不少,还有准备继续搜集……

评分

收到的有残次,给换新的了

评分

收到的有残次,给换新的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