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麦基的《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 作的原理)》是一本被影视圈奉为圣经的编剧书,讲 述故事创作核心原理。越来越多小说作家、文案策划 和商务人士也开始研习其中的讲故事技巧。你可以把 它当作一本**电影鉴赏入门指南,也可以将它视为 文学写作、艺术修为内功进阶,还有人从中领悟了人 生哲学和生活道理。被英国卫报称为“亚里士多德后 *有影响力的讲故事理论家”罗伯特麦基将他30年间 行走全世界,向10万名学员开班授课的精华写在了这 本《故事》里。
罗伯特麦基 Robert McKee,1941年1月30日生于美国底特律,剧作家、编剧教练。因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1981年,麦基受美国南加州大学邀请,开办“故事”培训课程,随后创办全球写作培训机构,学员超过10万名。其中,60人获奥斯卡金像奖,200人获美国电视艾美奖,100人获美国编剧工会奖,50人获美国导演协会奖。 作为项目顾问,麦基受聘于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索尼、CBS、MTV等影视公司,皮克斯动画工作室、迪士尼、派拉蒙、BBC、MNET也定期输送创意写作团队参与“故事”培训。邀请麦基开讲的机构还包括麦肯锡、微软、NIKE、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富国银行、BOLDT建筑事务所及美国NASA休斯顿总部等。 周铁东,十年好莱坞影视工作经验,从事电影进出口工作近三十年,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审。曾任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现任北京新影联影业总经理,《大众电影》、《中国银幕》专栏作家,兼职教授。著有《号脉电影——周铁东电影杂论》。
致中国读者
序言
PARTⅠ 作家和故事艺术
CHAPTER01 故事问题
故事的衰竭
手艺的失传
故事要领
把好故事讲好
故事与生活
能力与天才
手艺能将天才推向**
PARTⅡ 故事诸要素
CHAPTER02 结构图谱
故事设计术语
故事三角
故事三角内的形式差异
故事设计的政治学
CHAPTER03 结构与背景
向陈词滥调宣战
背景
创作限制原理
调查研究
创作选择
CHAPTER04 结构与类型
电影类型
结构和类型的关系
精通类型
创作限制
混合类型
再造类型
持之以恒的天赋
CHAPTER05 结构与人物
人物VS人物塑造
人物性格揭示
人物弧光
结构和人物的功能
高潮与人物
CHAPTER06 结构与意义
审美情感
前提
作为修辞的结构
主控思想
说教倾向
PARTⅢ 故事设计原理
CHAPTER07 故事材质
主人公
观众纽带
**步
人物的世界
鸿沟
关于风险
进展过程中的鸿沟
从里面写到外面
鸿沟内的创造
故事的材质和能量
CHAPTER08 激励事件
故事的世界
作者资格
激励事件
故事脊椎
求索
激励事件的设计
激励事件的定位
激励事件的质量
激励事件的创造
CHAPTER09 幕设计
进展纠葛
幕设计
幕节奏
CHAPTER10 场景设计
转折点
伏笔和分晓
情感转变
选择的性质
CHAPTER11 场景分析
文本和潜文本
场景分析技巧
CHAPTER12 布局谋篇
统一性和多样性
进度
节奏和速度
表现进展过程
社会进展
个人进展
象征升华
反讽升华
过渡原理
CHAPTER13 危机、高潮、结局
危机
高潮中的危机
高潮
结局
PARTⅣ 作家在工作
CHAPTER14 对抗的原理
将故事和人物带到线索的终点
CHAPTER15 解说
展示,不要告诉
使用幕后故事
闪回
梦境序列
蒙太奇
画外音解说
CHAPTER16 问题和解决方法
兴趣问题
惊奇问题
巧合问题
喜剧问题
主观视点问题
场景内的主观视点
故事中的主观视点
改编问题
戏剧腔问题
漏洞问题
CHAPTER17 人物
心灵虫
CHAPTER18 文本
对白
描写
形象系统
片名
CHAPTER19 作家的创造方法
从外到里的写作
从里到外的写作
银幕剧本
淡出
附录1:译注
附录2:文中涉及影片列表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场对“媒介本体”的深刻反思。它没有把所有艺术形式混为一谈,而是旗帜鲜明地从银幕剧作的独特视角出发,探讨了视觉叙事与纯文本叙事的本质区别。周铁东先生的译文功力深厚,将原著中那种严谨又不失文采的德语逻辑,转化成了流畅而富有节奏感的中文,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电影语言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对“场面调度”与“事件逻辑”之间关系的论述,就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镜头语言的理解。以往我总关注台词和表演,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屏幕上静止的画面蕴含着比动态更强大的叙事力量。它教导我们如何用“空间”讲故事,如何让环境本身成为角色的延伸或对抗面。对于任何一位渴望将脑海中的影像转化为有效视听语言的创作者来说,这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工具书,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镜头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跨越媒介的通用创作哲学。虽然重点聚焦于银幕剧作,但其关于如何提炼核心冲突、如何构建可信人物动机,以及如何设计富有张力的情节转折的原理,完全可以移植到小说、舞台剧乃至现代的互动叙事设计中去。它不是僵硬的公式,而是一套可以根据不同“材质”(比如科幻、历史、现实主义)进行灵活调整的底层算法。它的语言风格虽然严谨,但处处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芒,让人感受到一种作者对艺术创作发自内心的敬畏与热爱。读到最后,我感觉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套技法,更是一种审美的标尺和创作的信念。它帮助我梳理了那些散落在脑海中的创作碎片,将它们重构成一个稳定、坚固的、可以持续输出高质量作品的内部系统。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案头宝典。
评分这本书对“风格”的探讨,简直是一场美学盛宴。它并非停留在对名导作品的表面模仿或赞美,而是深入剖析了风格是如何由材质和结构共同塑造,并最终服务于主题表达的。我深感佩服作者的宏观视野,他能将碎片化的创作元素(如色彩、节奏、音效选择)整合进一个统一的美学体系中去考量。书中关于“风格的内在必然性”的论述尤其耐人寻味——即一个好的风格,绝非设计师的随意涂抹,而是故事核心冲突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必然投射。这种由内而外的构建理念,彻底颠覆了我过去那种“先确定调性,再填充内容”的浅层创作模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电影或戏剧时,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更像是一位试图解构其内部机械的工程师,理解每一处设计背后的深层意图。那种酣畅淋漓的洞察感,是许多泛泛之谈的书籍无法给予的。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厚度和学术性曾经让我望而却步,但真正翻开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为实战者准备的“高级武功秘籍”,而非高阁上的理论典籍。它对“材质”的讨论,即构成叙事的基本元素,处理得极其细致入微,从一个眼神的特写到一个环境音的出现,都被纳入了结构构建的范畴。这种对微观细节的重视,恰恰是区分平庸作品与经典作品的关键所在。作者的论证逻辑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仿佛在引导读者进行一场缜密的逻辑推理游戏。特别是关于如何有效利用“留白”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想象力那一段,让我对“少即是多”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教你如何填满屏幕,而是教你如何策略性地“移除”信息,从而让观众主动填补空白,从而建立起更深刻的情感联结。这种对观众心理的精确把握和巧妙引导,是这本书价值的集中体现。
评分这部作品的深度实在令人惊叹,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浮光掠影的理论书籍,而是真正扎根于创作实践的沃土,将故事的“骨架”——结构——剖析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叙事弧线时所采用的类比,那种将复杂的剧作理论转化为清晰、可操作的步骤,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在向学徒展示如何将一块粗糙的原木雕琢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不仅仅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为什么”要那样做,背后隐藏的心理学和观众接受度的原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回想自己过去遇到的创作瓶颈,很多时候,那些看似玄乎的“灵感枯竭”,其实都指向了结构上的先天不足。这本书就像一盏聚光灯,精准地照亮了故事的逻辑链条,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经典结构的巧妙变奏。那些关于高潮设置、冲突升级和情感释放的章节,简直是为编剧量身定做的“内功心法”,让人读完后,立即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想要重塑自己笔下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