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参数
著者:(日)山田洋次
编辑推荐
山田洋次,成长于中国东北,从卖鱼小贩到国民大导,创作超过一百部卖座影片;
山田洋次,艺术与商业共赢的常青树,中国为家喻户晓的日本导演;
山田洋次,分享从影六十载的编剧、导演秘密,心路历程及艺术观念全公开;
细数片场趣事与生活感悟,带你感受“含泪的笑容”与“幸福的泪水”。
精彩书摘
1 也许在交杯换盏、尽情欢乐之际,也许在传统佳节之时,有人用娓娓动听的歌声引吭高歌;有人不断说些俏皮话逗人发笑;有人说些精彩的故事;或者有人画上—幅美丽图画……人们便会为他们鼓掌叫好:“真棒!真棒!”于是这些人便会煞费苦心地创作出更好、更受欢迎的作品。艺术不就是在这种苦心钻研过程中诞生的吗?所以说,艺术本来就是为使人愉悦而存在的。
2 如果一位才能卓绝的天才作家所创作的光辉形象只是让观众茫然地看着,那么,这种工作我是胜任不了的,而且我也不想干。我要作为—个市民生活下去,把日常生活中接触或感受到的激动人心的事,借某种缘由逐渐搞成雏形,在反复构思中形成骨骼,然后附以血肉,成型。如果这部作品是成功的,观众便会产生共鸣,自然报以掌声。如果作者在场,恐怕观众会 要求和他握手吧。像这种能够感受到切肤温暖的作品,我一直想看,也一直想拍。
3 要说爱,不光《幸福的黄手帕》,可以说《寅次郎的故事》,以及我拍的其他作品都是这样。假如没有爱,也许拍不成电影。我的看法是,爱这个人是出于想尊重这个人,只有尊重他人的意愿,才有自尊的想法,正因为大家爱他人,人们才能有相互尊重的精神。
4 摄影师常讲,要把一位女演员拍得美,秘诀就在于他自己认为这位女演员确实很美。有许多摄制组成员看着摄影机前的女演员由衷地赞叹她的美,当这种情绪传递给女演员时,她会表现得越来越美。不仅女演员如此,男演员、小演员、甚至连风景地也都如此。当摄制组成员被美丽风景陶醉时,那么,他们会把自己这种感受反映在银幕上传达给观众。
5 有一个词叫“私心”,即是指“我”。去私心也就是要达到天真。只有在祛除“我”求得天真之时,方能体现出此人的个性,只有去了私心才能达到真正的我。我们应该坚持不用我们的尺度衡量事物,而用客观的尺度判断事物,用观众的语言表达事物。自我表现,吓唬外行这种出于私心而创作的人是可耻的。我们应该—心一意为观众的幸福而搞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必然会反映出作家的个性。而作者人品的低下、人格卑鄙等也同样能在作品中反映出来。正因为作者的人格渗透在作品之中,并由此把感受传达给观众,所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努力不懈地提高自己的人格。这就要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不断地努力保持自己丰富的感受。
6 归根结底,电影这种艺术并不是日本的电影只有日本人才能理解,欧洲的电影只有欧洲人才能理解,我认为:关于日本人是怎样看待日本人这个问题,同外国人在看日本电影时,也会感动和兴奋一样,比如说,酱汤对日本人来说是何等的鲜美,外国人是绝对难以理解的。但他们一定能想象出他们与之相当的东西,并为此而高兴。就是说,如果日本人认为,酱汤的独特味道外国人未必理解,那么,外国人也是会理解这一点的。这是我在国外旅行时所想到的一些问题。有些影片虽然是日本影片,但它却以外国人观察日本人的眼光来描写日本人,或者相反,以日本人观察外国人的眼光来描写日本人,这类影片我好像经常看到。
7 艺术产生于作家那使人愉快、欢乐,而其本人恬淡无欲的精神,这种精神越旺盛,越能创作出优秀作品。诚然,如此创作出来的作品里也会有毫无价值的东西。但是,在一百部、二百部的作品里,肯定会有那么一二部优秀作品,堪称艺术而流传于后世。不重视娱乐的人就不能称为艺术家。那些声称自己不想拍单纯的娱乐电影的说法以及在概念上把艺术和娱乐对立起来的想法是绝对创作不出杰出的艺术作品的。
8 有追求美的欲望,才能产生美的艺术。民众有看到好电影的愿望,才能创作出与这种愿望相适应的优秀影片,以供民众享受。如此种种现象一言以蔽之就叫作文化。因此,所有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都可以说是该时代的一种表现形式。
9像水平高的木匠丝毫不会为自己的工作作任何辩解—样,我也想当—名埋头制作电影的人。
著者简介
山田洋次,道尽日本人心事的电影大师,有“喜剧山田”、“庶民剧大导”之称,更被封为“日本人心灵的代言人”。他擅长反映平民生活的影片,主要作品有《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黄昏的清兵卫》《东京家族》《母亲》等。
译者简介
蒋晓松,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电影导演蒋君超和演员白杨之子。文化人、实业家、社会活动家,博鳌亚洲论坛主要策划人和推动者。其制作的电视纪录片《小木屋》荣获第28 届纽约国际电影节电视导演奖。
内容简介
日本电影大师山田洋次在本书中将其几十年从影经历娓娓道来。其中既有编剧、导演的方法技巧,又有充满人性温度的生活细节。如同他的电影风格,山田洋次以平和而温暖的行文,介绍了自己从影的动机和愿望;论述了素材与剧本的关系;并以《寅次郎的故事》《幸福的黄手帕》等影片为例,分享现场执导的体会,探讨导演应具备的修养和能力。读者不仅能从中管窥山田洋次是怎样拍电影的,也会收获一份心灵的感动。
目录
上篇 我和电影
阅读过程中,我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捕捉能力深深折服。他描述一个镜头的调度,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摇摄”或“推近”,而是会细致到那个摇臂在特定光线下反射出的金属光泽,以及摄影师为了保持平稳,呼吸频率的变化。这种对拍摄现场微小元素的极致关注,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大师级的导演,对“瞬间”的绝对掌控欲。我尝试将他描述的场景在脑海中重构,那种清晰度和立体感,完全不像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置身于一个沉浸式的三维空间里,能闻到胶片燃烧时特有的气味,能听到现场工作人员低声的指令。这种深入骨髓的现场感,让我对电影制作的理解从一个旁观者的层面,提升到了一个近乎参与者的角度。这种将技术流程转化为生动体验的能力,是很多同类书籍所缺乏的,它超越了技术手册的范畴,触及了艺术创作的核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融合了东方美学的含蓄内敛与西方叙事的直接有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作者很少使用夸张的形容词来堆砌情感,而是通过精确的名词和动词,让场景自己说话。例如,描述一个角色内心的挣扎时,他不会写“他非常痛苦”,而是会描述“他紧握的拳头如何微微颤抖,以至于指甲深陷肉中,却无法抬眼直视镜头”。这种克制的叙事力量,反而催生出巨大的情感张力。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而言,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拍电影的指南,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世界、提炼生活本质的哲学读本。它让我开始以一种“导演的眼睛”去审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思考光线、构图和节奏如何影响着我们对现实的感知,从而使阅读体验远远超越了对电影制作技术的学习本身。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的时候就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匠心。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油墨质感,搭配上烫金的字体,仿佛立刻就能把我拉回到那个黄金时代的电影片场。内页纸张的选择也极为考究,不是那种廉价的雪白,而是略带米黄的暖色调,既保护了视力,又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每一次翻动,指尖触碰到那些文字和偶尔穿插的剧照时,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电影艺术近乎虔诚的敬意。即便是那些技术性的描述,在这样的载体上呈现出来,也变得优雅而富有感染力。我尤其喜欢它在排版上的留白处理,疏密有致,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压迫。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空间,陈列着光影背后的秘密,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在进行一场视觉和触觉的双重盛宴。这种对实体书体验的极致追求,在当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让我重新爱上了“拥有”一本书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于“失败与妥协”的坦诚。很多大师的书籍往往会过度美化创作历程,只展示那些一帆风顺、水到渠成的成功案例。然而,在这部作品里,作者毫不避讳地剖析了那些差点让整个项目流产的资金链断裂、演员失和、甚至是天气突变的绝境。他讲述了如何在预算只剩下一天的零头时,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光,将一个本应需要昂贵布景的场景,转化为一个充满戏剧张力的“意外之美”。这种坦诚,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诲,而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同行在深夜里,端着一杯热茶,与你分享的血泪教训。这种“带着伤痕的智慧”,比任何完美无瑕的理论都要来得真实和宝贵,它教会我,创作的伟大往往诞生于最艰难的挣扎之中。
评分从叙事结构上看,作者采用了非线性的时间轴组织材料,这使得全书读起来充满了跳跃性和惊喜感。他可能前一章还在回忆少年时代对光影的初步迷恋,下一章就直接跳跃到他如何说服一个脾气古怪的巨星出演他的第三部作品。这种穿插叙事的手法,完美模拟了记忆的随机涌现和灵感的迸发过程。读者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带来的是一个关于剧本修改的尖锐对话,还是对某个经典镜头背后哲学思考的深入探讨。这种结构上的挑战性,反而激励了我更深入地去探索隐藏在文字背后的联系和脉络。它拒绝提供一条平坦的知识高速公路,而是要求读者自己去探索那些蜿蜒曲折但风景绝佳的小径,这无疑是对读者主动思考能力的一种绝妙的训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